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动物的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

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调节渗透调 节机制,适应环境湿度、温度和 盐度变化,提高动物的生存能力 和适应性。
4
水分平衡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水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水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占体重的60%-70% 水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等 水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润滑关节等 水在动物体内的平衡:通过肾脏、皮肤、肺等器官进行调节
义
6
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的异常与疾病
脱水与疾病的关系
脱水:动物体内水分减少,可能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疾病:脱水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腹泻、呕吐、发热等 关系:脱水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预防:保持动物体内水分平衡,预防脱水及相关疾病
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和防治
原因:大量出 汗、腹泻、呕 吐等导致水分
动物对水浸或低渗环境的适应
水浸环境:动物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调节体内水分
低渗环境:动物通过皮肤、黏膜等部位吸收水分
适应策略:动物通过改变行为、生理功能等方式适应水浸或低渗环境
实例:鱼类通过鳃和皮肤调节水分和渗透压,适应水浸环境;沙漠动物通过减少水分流 失、增加水分吸收等方式适应低渗环境。
动物对不同水分和渗透压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动物的水分平衡和渗透调
节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动物的水分平衡 动物的渗透调节 水分平衡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动物对水分和渗透压变化的适应 水分平衡和渗透调节的异常与疾病
1
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动物的水分平衡
动物体内的水分来源
食物摄入:动物 通过进食获取水 分
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指细胞内外液体中溶解物质浓度的平衡状态。
正常细胞对周围环境有一个稳定的渗透压,保持水的进出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人体内外液体中的渗透压主要受到离子和蛋白质的影响,其正常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在280-300mOsm/kg之间,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约在280-295mOsm/kg之间,细胞内的渗透压约为280mOsm/kg。
当人体的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细胞内外液体的紊乱,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
血液渗透压是人体内液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人体受到脱水、出血等因素影响时,血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
此时,肾脏会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帮助体内维持正常的血液渗透压。
在临床上,测定体液渗透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在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等疾病中,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会出现异常增高,提示出现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渗透压还可用于评估溶液的渗透性,指导临床静脉输液的类型和速度。
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有赖于细胞对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细胞通过调节膜上的离子通道、泵等机制,控制细胞内外液体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平衡,保持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平衡。
人体还依靠组织器官如肾脏、肝脏等调节细胞外液体的渗透压,维持整体水电解质平衡。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和调节人体的渗透压水平是确保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是指体内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的渗透压水平对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代谢功能非常重要。
人体正常渗透压的范围是多少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一般为280-295mOsm/kg。
渗透压是一种衡量溶液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摩尔每升(mOsm/L)或者毫摩尔每千克(mOsm/kg)来表示。
电解质水的作用

电解质水的作用电解质水是指含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主要由离子形成。
电解质水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维持身体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电解质水帮助维持水平衡。
人体中的细胞和组织需要适当的水分来正常工作。
电解质水中的离子能帮助细胞维持正常的渗透压,调节体内外水分的平衡。
当体内水分过多或者过少时,电解质水中的离子能够帮助调节体内水分的分布,让水分更加均衡地分布在细胞和组织之间,避免出现水肿或者脱水的情况。
其次,电解质水能够维持神经和肌肉功能。
神经和肌肉细胞具有电位差,这个电位差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泵和离子通道维持的。
电解质水中的离子能够提供所需的电解质,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保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特别是钠、钾和钙离子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解质水中的这些离子能够帮助维持正常的神经和肌肉功能。
再次,电解质水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
人体的酸碱平衡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当体内pH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电解质水中的离子能够帮助维持体内血液和组织的酸碱平衡,防止pH的剧烈波动。
例如,碳酸氢根离子能够作为酸度的缓冲剂,帮助稳定体内的酸碱平衡。
此外,电解质水还有助于促进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
细胞需要适当的电解质浓度才能正常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电解质水中的离子能够提供所需的电解质,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尤其是钠离子对细胞内外流体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电解质水中的适当浓度的钠离子能够帮助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保证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总之,电解质水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维持水平衡,调节神经和肌肉功能,调节酸碱平衡,促进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
因此,合理补充电解质水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当然,不同人体状况和体液失调情况下的补充需求会有所不同,大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谨慎使用。
渗透压名词解释

渗透压名词解释渗透压是指溶液溶质浓度造成的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渗透压差。
当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一个半透膜(即渗透膜,能够允许溶剂通过但不能允许溶质通过)分隔时,高浓度溶液的溶质会导致溶液中溶剂的渗透压增加,从而引起溶剂自发地流入低浓度溶液的现象。
这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现象,在生物体内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
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一般来说,溶液中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
渗透压的大小可以通过渗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来衡量,通常用渗透压差(∆π)或摩尔浓度差(∆C)来表示。
渗透压在生物体内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
例如,细胞通过细胞膜控制溶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平衡。
当细胞外溶质浓度较低时,细胞内的溶质会导致细胞外溶液中的渗透压增加,细胞外的溶液则会进入细胞内部,这就是渗透。
渗透作用在维持细胞内部稳定环境和调节细胞形态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中,渗透压也是帮助维持细胞结构和水分平衡的重要机制。
当植物体外域土壤中水分较少时,植物细胞会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溶质浓度来调整细胞内的水分压,进而控制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通过吸水来调节渗透压,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此外,渗透压的应用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中。
在食品工业中,通过调节食品中的浓度,可以调控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在医药工业中,渗透压可以被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在环境科学中,渗透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用来判断海水淡化设备中的离子浓度和水分透过率。
总之,渗透压作为一种生物化学现象,在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平衡和调节生物体水分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在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钠离子在维持人体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每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溶质颗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的渗透压越高;反之,溶质颗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弱,溶液的渗透压也越低。
它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Na+和Cl-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的无机盐离子。
细胞外液90%以上的渗透压来自Na+和Cl-。
37℃时,人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
扩展数据
细胞内液体由水和无机离子组成的小分子,脂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中分子,以及蛋白质、核酸、脂蛋白和多糖的大分子组成。
离子的组成与细胞外液完全不同。
细胞内液体中的主要阳离子是K+,占细胞内总阳离子的90%以上,还有少量的钠和镁离子。
由于平衡渗透压遵循理想气体定律(忽略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这里省略了这个数学推导。
最后得到范德霍夫关系式:π=CRT(或π=KTN/V;n/V是分子数密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溶液的渗透压只由溶质分子的个数决定,所以渗透压也是溶液的一个数值性质。
这种关系不是实际压力,而是阻止渗流所需的压力,即系统达到平衡所需的压差。
维持细胞内液体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是:()
A、氧化镁+
B、钙2+
C、K+
D、不适用+
正确回答
C。
渗透压调节技术计算题例题

渗透压调节技术计算题例题今天和大家聊聊渗透压,在此之前,先说说溶液的依数特性。
将一非挥发性溶质加入到水中时,形成水溶液,这时水溶液具有蒸汽压降低、沸点升高、冰点下降和产生渗透压四种“依数特性”。
所谓“依数特性”即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而只依赖于溶质的颗粒数目,即分子和离子的总数。
根据物理化学溶液理论之拉乌尔冰点下降原理,任何溶液,如果其单位体积中所溶解的颗粒(分子和离子)总数目相同,则引起溶液冰点下降的数值亦相同。
实验表明,1摩尔的任何非电解质溶液(等于6.022×10^23个分子颗粒数)溶解于1kg水中,则使水的冰点由0℃下降至-1.857℃。
而1摩尔的电解质溶液溶解于1kg水中,其冰点下降值与溶质的颗粒数及活度有关。
活度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比如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则是部分电离。
举例说明。
1个NaCl分子可以电离成1个Na+,1个Cl-,电离时产生2个离子(颗粒数),为方便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电离系数吧,在1个NaCl 分子电离成1个Na+,1个Cl-的过程中,电离系数为2;1个Na2HPO4·12H2O 分子可以电离成2个Na+,1个HPO42-,电离系数为3,当然HPO42-还可以继续电离,因为这部分量很少,实际应用时可忽略不计;1个NaH2PO4·H2O 分子可以电离成1个Na+,1个H2PO4-,电离系数为2,当然H2PO4-还可以继续电离,这部分量少,也忽略不计。
根据上面的原理,只要知道溶质、溶剂的质量或溶液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理论上的渗透压。
假设溶质质量为m(g),分子量为M(g/mol),电离系数为k,溶剂的质量为n(kg),则理论上的渗透压Os(mOsmol/kg)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从理论上讲,测得了某种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数,就可以得到该溶液的渗透压。
而利用上述任一依数特性都可以完成某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颗粒数测定,但是,由于冰点下降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和对样品无影响,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医药行业广泛采用的渗透压测量仪器大多是按冰点下降原理设计而成的原因。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通 过大 量地 排 泄 浓 度 很 低 , 近乎 清 水 的 屎液 来 排 除 体 内 多余 水 分 , 大流 量 尿 液 丢 失 的部 分 盐 类 主 要 通 过 食 物 随 摄取 和 鳃 的主 动 吸 收 来 平 衡 。
透浓度 , 而海水种类的体液 比它们生活的海水渗透浓度
低 , 以 鱼 类 必 须 进 行 对 其 来 说 非 常 重 要 的渗 透 调 节 , 所 以 维 持组 织 内 特 定 的水 分 和盐 类平 衡 。 类 渗 透 浓度 的 鱼 调 节 主要 是 通 过 肾脏 、 等 器 官 来 完 成 的 。 鳃
小 于 5mom/ g , 淡 水 鱼 类 体 液 来 说 是 低 渗 的 , s k )对 因此 就 有通 过 渗 透 吸水 的 倾 向 。 果水 分 不 受 限制 或 无 补 偿 如 地 向 内扩 散 就会 把 体 液 稀 释 到不 再 具 有 必 要 的 生 理 功 能 的 状 态 , ^ 称 这 种 状 态 为 内 溺 死 (nen l 有 i ra t do ig 。 此时 . 类 主 要 由 肾 脏 来 完 成 渗 透 调 节 作 rwnn ) 鱼 用 淡 水 鱼 类 肾脏 内 肾 小 球 的数 量 远 远 多 于海 水 鱼 类 , 通 过 窳 多 数 量 肾小 球 的 滤 过 作用 , 大 泌 尿 量 来 排 除 体 增 内多 余 水 分 , 如鲤 鱼 的 肾小 球 数 量 多 达 2 1 430个 。 萄 葡 糖 和一 些 无 机 盐 分 别 在 近端 小 管 和 远端 小 管 被 重 新 吸 收 , 胱也能吸收部分离子 , 膀 这样 生 成 的尿 很 稀 ( 透浓 渗 度 约 为 3 ~ 4 slk ) 由尿 排 泄 所 丧 失 的盐 分 很 0 0mo ̄/g . 少 。尿 流量 随 种 类 、 度 而 不 同 . 测 定 . 般 在 加 ~ 温 据 一
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因

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因
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因
水分子跨膜运输是指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从一个细胞区域自由地移动到另一个细胞区域。
这种跨膜运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分子的极性:水是一种极性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更高,水分子呈现出带正电荷的氢原子和带负电荷的氧原子,使得水分子在电荷的作用下能够与细胞膜上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
2. 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而磷脂分子是一种两性分子,既有亲水性的头部,又有疏水性的尾部。
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和磷脂双层结构的特性,水分子倾向于穿过疏水性的脂质双层,从而实现跨膜运输。
3. 水的溶剂特性: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亲水性的物质。
在细胞内外存在着许多溶质,如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水分子能够通过跨膜运输,扩散或以其他方式将这些溶质在细胞内外之间平
衡分布。
4. 渗透压的调节:细胞需要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以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
通过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细胞可以调节渗透剂的浓度,以达到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也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如水通道蛋白)或转运蛋白(如离子泵)来实现。
这些蛋白质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总而言之,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因包括水分子的极性、细胞膜的构成、水的溶剂特性以及细胞内外渗透压的调节。
这种跨膜运输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渗透调节动物: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如小长臂 虾渗透压始终保持在-△1.3左右。说明机体具有 主动调节渗透压能力。 • 有些动物在环境渗透压低时可调高体液渗透压, 在环境渗透压高时就成为渗压随便动物,如岸蟹。 • 有些动物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渗透压,在环境渗 透压低时可保持高于环境渗透压,在环境渗透压 高时又能使体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如中华 绒螯蟹、厚纹蟹。这类动物可以生活在河口河岸 边的半咸水中,被认为是有淡水回到海水的动物。 • 美国大盐湖内的咸虾可生活在盐度高达300‰的 大盐湖,也可以生活在1/10的海水中。虾可以喝 盐水,消化管内渗透压高于血淋巴,但Na+和K+ 低于血淋巴,说明?
二、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脊椎动物 • 软骨鱼:可能是来自于海水,其血液渗透压低于真正海产软骨鱼,
尿素含量为海产种类的1/3,亚马逊河内有淡水软骨鱼,体液离子浓 度与淡水真骨鱼接近,血液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含量很低。
• 真骨鱼: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有些洄游于海水与淡水间。
• 溯河洄游:海水成长,淡水河流内产卵 • 降河洄游:淡水河流成长,海水内产卵 • 所有真骨鱼体液渗透压都低于海水渗透压, 但高于淡水渗透压→真骨鱼起源于淡水, 海洋中的是由淡水进入海水的。 • 面临风险:丢失离子、水渗入机体(?) • 解决途径:增加尿量,补充离子----鳃。 • 鳃在海产真骨鱼和淡水真骨鱼的作用有何不同? • 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垂体、肾上腺及生乳素等 • 广盐性鱼类,生乳素和氢化可的松一起作用导致 鳃、皮肤、肠、肾脏和膀胱对水和离子的通透性 降低,并刺激离子泵活动,在低渗条件下保留血 浆中Na+和其他电解质。
第四节 陆生生活动物的保水问题
• 陆地水分:空气中水分受不同地区、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 • 热带雨林和沙漠、夏季和冬季、温度,温度越高,单位容 积中水蒸气含量? • 液体蒸发受其中溶质影响,海水的水蒸气压与淡水相比, 谁高?---液体的浓度越低则蒸发越快? • 绝对湿度(AH):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含水量(g/m3) • 相对湿度(RH):实际水蒸气压占饱和蒸汽压的百分比。 •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实际蒸汽压与饱和蒸汽压之差。
• 呼吸空气的海洋动物:如海龟、海豚、海鸥等由陆地 回到海中生活。呼吸空气—避免海水和离子通过体表 进入体内,但由于海中捕食等—海水随食物进入机体 →保水和排出多余离子。 • 爬行类:肾脏浓缩能力弱,不能排出过多的盐。 • 盐腺:眼眶附近,分泌NaCl,龟开口于眼眶后角,海 鬣蜥开口于鼻腔前部,海龟开口于口腔,所有海鸟在 眼眶上部分布有一对,开口于鼻腔,又称为鼻盐腺。 • 盐腺只在有盐负荷时含有机物。
一、半咸水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
第三节 半咸水和淡水动物的离子调节和 渗透调节
• 渗压随便动物通常不能耐受太大的浓度变化,不能进入盐度很低的半 咸水和淡水中。 • 半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渗压调节动物,如招潮、厚 纹蟹和中华绒螯蟹等。岸蟹能进入盐度不到1/3海水环境中生活,中 华绒螯蟹可以在淡水与海水间洄游,但不能在淡水中完成其生活史, 要回到海水中产卵。在淡水中不断丢失盐类,通过鳃主动从淡水中吸 收离子。 • 淡水生活动物体液渗透压都高于淡水---丧失离子和水渗入体→主动吸 收离子并排水 。淡水甲壳类触角腺又长长的肾管(重吸收尿中的盐 类),海产没有。 • 吸收离子的主要部位---鳃,排水---尿
第一节 动物生活的水环境
一、水环境中的离子 • 海水:含盐量(盐度)32‰-41‰,主要是Na+、 K+、Ca2+、Mg2+、Cl-、SO42+和HCO4-等。内陆 咸水的盐度和离子成分变化较大。 • 淡水:无机离子的含量变化较大,但一般含量微 小,软水内离子的含量比硬水少。 • 半咸水:河口及一些内陆湖泊的盐度比海水低, 称半咸水。 • 体液:体液重离子浓度可与海水相似或不同。
三、陆生脊椎动物的保水 (一)、两栖类 • 皮肤湿润---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 有些排尿酸---保水 • 对环境适应中,生理适应可塑性大于形态上的可 塑性→能否作为演化依据? (二)、爬行类 • 皮肤蒸发大于呼吸道 • 干燥环境中蒸发速率下降---适应 • 周期性蜕皮,蜕皮期蒸发速率升高,随后下降, 在休止阶段和蜕皮早期最低。 • 羊膜卵 • 有些排尿酸
(三)、鸟类和哺乳类 • 恒温动物:呼吸道和身体表面散失水分与 体温调节有关 • 生活在缺水环境动物通过获得含水丰富的 食物得到大量的水。 • 体液调节机制完善
• 真骨鱼: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脱水风险,海水中离子浓 度高于体液---离子通过体表扩散入体内。喝海水---随食物 进入机体→排出多余离子且要保水。 • 一价离子排出主要器官---鳃,二价离子排出主要器官---肾 脏,但由于尿少且不为浓缩尿---肾脏难以胜任排出大量离 子的工作。 • 盐细胞:分布在鳃上,排出盐。
一、皮肤潮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 蚯蚓:皮肤能吸收水分,调节是通过脑的 神经分泌物控制,切除环毛蚓脑→组织在 去离子水中的加水作用。 • 蜗牛和蛞蝓:皮肤湿润,蛞蝓皮肤裸露, 易蒸发,活动有昼夜性。蜗牛有壳,不透 水,相对活动较自由,受湿度影响较小。
二、节肢动物的保水:昆虫、蜘蛛(最成功 的动物) • 角质层外有蜡质,防止水分通透 • 表皮细胞的顶膜是水的运动屏障,顶膜和 外角质层均可阻止水分蒸发。 • 部分昆虫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但要求空 气相对湿度达到一定水平。如沙漠蟑螂在 相对湿度达到82%或83%以上时才能从空 气中吸收水分。
• 插图
二、溶液的浓度与渗透活性
• 动物组织生存需求一定的离子浓度与渗透活性 • 渗透摩尔浓度(Osmolarity):渗透压用摩尔表示,1摩 尔溶液的渗透浓度称1渗透摩尔(Osm)。 • 毫渗摩尔(mOsm):以毫克表示渗透压。 • 0.1mmol的G渗透压为100mOsm/L。 • 水中盐度升高或降低时,细胞内的氨基酸浓度会升高或降 低(蛋白质分解),使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保持等渗,细 胞体积不变。 • 细胞外盐度↑→Na+和K+影响细胞内酶活性→蛋白
• 两栖类:基本上为淡水动物。其离子平衡 与真骨鱼相同。从淡水中吸收离子(部位--皮肤),排出大量的水(低渗尿)。尿储 存在膀胱中,可再吸收部分离子。无尾两 栖类腹部和大腿两侧是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 爬行类:血液渗透压与真骨鱼和两栖类接 近,但皮肤对水的通透性低---减少水渗透。 • 少数研究表明,爬行类肾小球的滤过率低, 尿形成速率低,尿与血液等渗。 • 鸟类和哺乳类:与一般陆生哺乳类相同
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 • • • • • • • • • • • • • • •
动物生活的水环境 水环境中的离子 溶液的浓度与渗透活性 海水内动物的离子调节及渗透压调节 海水无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海水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半咸水和淡水动物的离子调节和渗透调节 半咸水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 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脊椎动物 陆生生活动物的保水问题 皮肤潮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的保水 陆生脊椎动物的保水 (一)、两栖类 (二)、爬行类 (三)、鸟类和哺乳类
二、海水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 现存脊椎动物除盲鳗外血液电解质浓度都低于海水。盲鳗 血液中Na+和K+渗透压与海水基本一致,不存在渗透压调 节。
• 七鳃鳗:与真骨鱼一样,血液渗透压低于海水,面临保水 和排出离子问题。 • 软骨鱼:大多数生活在海洋,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与一般 真骨鱼差不多,但血液中有大量的尿素和氧化三甲基安 (TMAO),是血液渗透压与海水相等或稍高(意义?)。 • 软骨鱼不饮水,但随食物可进入体内,一些离子通过鳃等 体表进出体内----面临排出多余离子。排出主要部位----肾 脏及直肠腺,鳃?尿素含量高---形成高渗透压---保水。
质降解→[氨基酸]↑ • 细胞外盐度↓→水进入细胞→体积变大→细胞膜扩 张→氨基酸扩散至细胞外,水减少→体积恢复
第二节海水内动物的离子调节及渗 透压调节
一、海水无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 演化趋势:海水→淡水→陆地;海水→陆地,部分再返回 海水 • 等渗无脊椎动物: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体液渗透压浓度与海 水相等或接近。又称渗压随便动物(体液渗透压会随着生 活海水渗透压变化而变化)如岸蟹。此类动物无渗透压调 节能力,但存在离子调节(Why?)。 • 棘皮动物没有明显的离子调节能力。水母质调节硫酸根, 使其比海水中浓度低,排出较重的硫酸根可以减低动物比 重,有利于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