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三年级下册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题

三年级下册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题姓名:班级:知识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口算。
15×3= 48-21= 31+22=16×5= 85-45= 8×12=72-30= 50×3= 64÷8= 40×7=2.买3本书,每本书6元,如果有 10 元钱够不够?如不够,还差多少元?3.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
5×6=30 2×9=1830+3=33 30-18=124.填空。
( 1 )在计算 50-16×3 时,第一步算()法,第二步算()法。
( 2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法。
5.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15×3+40 5×11-44 30+14×6= = == = =6.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2-2 36+14×3 61-12×5= 18×0 =50×3 =61-60= 0 =150 =17.比一比,算一算。
25×3+15 63-7×9 27+20×325+3×15 63÷7-9 27+20-38.计算下面各题。
48-18+6 24÷8×2 90+70×3128-18×6 24+8×2 90+70+39.根据算式把题目填写完整。
商店卖出电水壶()箱,每箱()只,还剩()只,原来有几只电水壶?算式是:8×12+510.一个服装厂接到一批西服的订单。
平均每天生产60 套,5天后还剩下 350 套没有完成。
这批西服一共有多少套?11.林林在计算□-5×4 时,先算减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 80 。
那么正确结果应该是 _____________。
12.建筑工地原有水泥 80 吨。
速算巧算乘除法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25×(100+80) =125×100+125×80
=12500+10000 =22500
=125 ×(100+8×2) =125×100+125×8×2
=12500+2000 =14500
总结:有时分拆凑整的 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加 法的混合运算中。
Hale Waihona Puke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50×198
三年级奥数
速算巧算乘除法(2)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总结:相加的几部分中,
(1)175×34+175×66
=(34+66) ×175 =100×175 =17500
如果相乘同一个数,可先 提出这个数,用括号把剩 下的两个数相加,再乘公 共的数。并且当只有公共 数时,可以相当于“×1” 。
(2)67×12+67×35+67×52+67
=67×12+67×35+67×52+67×1 =67×(12+35+52+1) = 6700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50×104
(3)125×180
=250×(100+4) =250×100+ 250×4 =25000+1000 =26000 (2)125×116
总结:有时分拆凑整的 方法,也适用于乘法与 减法的混合运算中。
在做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 要对重复的部分和特殊的题型 多加留意,联想我们学过的知 识加以解答。
(3)125×92
=50×(200-2) =50×200-50×2
=10000-100 =9900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先选择一组进行计算,再比一比每组 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32 +3 ×20 56 -7 ×8 17 ×3 +20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 - 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77
先选择一组进行计算,再比一比每组 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付出的钱—买2盒水彩笔的钱=应找回多少元
15×2=30(元) 50-15×2 50-30=20(元) = 50 - 30 = 20 (元) 答:应找回20元。
观察2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这样的含有乘法和加、减 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 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 加、减法。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32 +3 ×20 56 -7 ×8 17 ×3 +20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 - 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77
先选择一组进行计算,再比一比每组 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32 +3 ×20 56 -7 ×8 17 ×3 +20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 - 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77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如下:
1.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3.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4.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5.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要是有乘方,最先算乘方。
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的数,括号从小到大,如有乘方先算乘方,然后从高级到低级。
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4×4+6 24÷4+4
24乘以4的积加上6 24除以4的商加上4
当式子中只有加减法时,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 序计算? 从左往右
当式子中只有乘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 序计算? 从左往右
24-12+8
24减12的差加 上8
16×24÷6
16乘以24 的积除以6
36+28-4 36加28的和减4
24÷6×4 24除以6的商 乘以4
不用计算,比一比大小
160÷80+16 <
160+80÷16
400÷20-12 < 12
400-20-
一个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西服的订单。 平均每天生产60套,5天后还剩下350 套没有完成。这批西服一共有多少套?
60×5 + 350
王老师靠带领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 成人票价每张30,儿童可享受半 价优惠,带150够不够?
30
气象员在36米高的楼顶上放飞一只 气球,如果气球平均每分钟上升32 米,4分钟后气球距离地面多少米?
32×4 + 36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混合运算混合运算一

在混合运算中,如果一个表达式中同时包含多种不同级别的运算,那么在运算时,同一级别的运算会按照从左 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例如,在一个包含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各运算符之间没有括号 和优先级的规定,那么应该先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不同级运算的转换
总结词
在混合运算中,为了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不同级别的运算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或者 利用乘法分配律等方法进行转换。
详细描述
在混合运算中,由于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 合性的不同,为了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或者利用乘法分配 律等方法进行转换。例如,可以将减法运 算转换为加法运算,通过添加括号来改变 运算符的优先级。
03
混合运算的实例分析
数的混合运算
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2 × 3 + 5; 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6 × 4 - 10。
括号内的优先级
总结词
在混合运算中,括号内的运算具有优先级,括号内的运算会优先于外部的运算进 行。
详细描述
在混合运算中,如果一个表达式中包含括号,那么括号内的运算会优先于外部的 运算进行。括号内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种运算会按照常规的运算顺序进 行,即先乘除后加减。
同一级运算的顺序
总结词
在混合运算中,同一级运算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
06
总结与反思
混合运算的难点
掌握运算顺序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需要 先进行乘法运算,再进行加法 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个
运算顺序。
理解运算意义
学生需要理解乘法和加减法的运 算意义,才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 算。
运用简便算法
在混合运算中,有些算法可以进行 简化,比如使用乘法分配律、结合 律等,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 准确性。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6篇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6篇《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一新版的课本中例题的呈现就是一道带中括号的综合算式,这样的呈现简单明了,但似乎没什么能吸引学生去探索的东西,所以我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创设了一个情境:“红花有525朵,黄花朵数有81朵,蓝花有56朵,绿花朵数是黄蓝朵数之差的3倍,求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接着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同学们自主思考得出:要求出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就应该先算出的绿化的朵数。
先让学生通过列分步算式,再把分步算式并成综合算式。
许多同学把算式列成525 ÷(81-56)某2后,发现计算顺序与解题思路产生矛盾。
这时我出示了中括号,并说明当小括号不够用时,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而且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从分布到综合突出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因此学生自己尝试中发现错误,并在明确的错误原因基础上认识中括号,从而突出了中括号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比,不仅知道为什么用中括号,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中括号。
这样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清楚、扎实,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不习惯去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与中括号不恰当的使用,我觉得本课还有一些提高空间: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尽可能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
如在教学中,可加入“画顺序线”,即可增加形象感,并多加入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篇二《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片断:1、出示例题图,看图,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交流。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优秀教案

第1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58页主题图,59页例1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四则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存在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2.引导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3.理解并探索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2.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例1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引入:“昨天老师家附近开了一家新超市,逛的人真多,我也去逛了一圈,给你们看看当时的图片。
”出示主题图。
2.交流: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1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2)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多少元?板书这两个问题,引导点拨:这两个问题现在能解决哪一个?为什么?3.揭示课题: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先解决第(2)个问题。
(板书例1)二、探索新知1.观察例1:文具盒7元一个,买了6个,书包买一个55元。
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多少元?分析:①一共多少元包括买哪些东西?②我们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学生试着独立做一做,再小组内交流方法。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提出板书综合算式:7×6+55介绍:在我们解决问题时,除了用分步式,还可以用这样的将两个分步式综合成一个算式——综合式来解答。
(1)提问:这个算式与我们之前学过、见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得出:这个算式有乘法和加法组成。
我们通常把加、减法称为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那这个算式就是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算式,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叫做四则混合运算,这个算式就是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种。
引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2)思考:想想这个算式要算几步?为什么?(3)议一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这个乘加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6-9 = 96 -9 = 87
38+4×15 = 38+ 60 = 98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
50 +50×7 40 - 7×4 15 ×3- 25
= 100×7
= 28-40 = 45
= 700
=12
= 20
50 +50×7 = 50+350 = 400
40 -7×4 = 40 - 28 = 1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通安中心小学 夏梦月
复习旧知:
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 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53 15(元)
答:买这样的笔记本要15元。
学习新知:
小晴
小军
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 多少钱?
分步算式:
5×3=15(元)
先算3本笔记本的价钱
15 +20=35(元) 再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77
3.比一比,算一算。
32 +3 ×20 56 -7 ×8 17 ×3 +20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77
3.比一比,算一算。
32 +3 ×20 56 -7 ×8 17 ×3 +20
15 ×3 - 25 =45 - 25 =20
3.比一比,算一算。
32 +3 ×20 56 -7 ×8 17 ×3 +20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
会员免费下载 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小晴
小军
小晴买了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 少元?
从50元里去掉2盒 水彩笔的钱。
50-18×2
= 36 =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先算乘 法。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应先算乘法。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 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1.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 69 + 50 = 119
2×10+4 =20+4
=24
4+2×10 =4+20
=24
4 × 7-4 =28 - 4
=24
还能列出其 他算式吗?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们的运 算顺序是怎样的?
2.在计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 你想给同学哪些温馨提示?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 32 +60 = 56 -56 = 51 +20
= 92
=0
= 71
32 +3-20 56 ÷7 ×8 17 +3 ×20
= 35-20 = 8×8
=17 +60
= 15
= 64
=77
4.列综合算式解答。
面包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1)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应付多少元?
3×3+4 =9+4 =13(元)
答:一共应付35元。
把两个算式合在 一起列成综合算 式,你会吗?
综合算式: 5×3 +20 = 15
= 35 (元) 答:一共应付35元。
先算什 么?
我还能用1个书包 的价钱加上3本笔 记本的价钱来算吗?
20+ 5×3 = 15 = 35 (元)
先算什 么?
答:一共应付35元。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无论乘法在前 还是在后,都应先算乘法。
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答:应付13元。
面包
巧克力蛋糕Fra bibliotek饼干(2)买1袋巧克力和5块蛋糕,应付多少元?
8+5×5 =8+25 =33(元)
答:应付33元。
面包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3)买4袋巧克力,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50 -4 ×8 =50 - 32 =18(元)
答:应找回18元。
“算24点”游戏:用扑克牌上的数字算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