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教师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写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近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2.《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诗人回归田园后下地劳动,固守愚拙场景的两句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榆柳成荫,桃李满院的环境,表达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6.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采用比喻手法描写误入仕途多年,表达对官场的厌恶、误入仕途的后悔,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两句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7.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自叙自幼就不会迎合世俗,秉性热爱自然,表达诗人回归田园理想的两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1.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庭院无人打扰,生活闲适恬静情景的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3.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在自家庭院能看到远处的村庄和村庄轻烟袅袅景象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性默写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越人之口描写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的诗句是“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夸张手法,以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的诗句是“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手法,以五岳和赤城山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巍峨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瀛洲是海上的仙山,“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是地上的高山,“云霞明灭或可睹”,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由现实过渡到梦境。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拟人手法写明月与自己如影随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己对自然的热爱的诗句是“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8.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句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投宿过的地方清幽的环境。
9.“月”是李白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两句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10.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脚著谢公屐”写自己登山的装备,用“身登青云梯”比喻天姥山山路的高峻陡峭,形象贴切。
1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句表达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1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描写在天姥山半山腰的见闻,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1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两句描写攀登天姥山时山路崎岖,自己迷恋花石美景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的景况。
2020-2022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2020-2022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7.《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8.《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9.《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10.《沁园春.长沙》中,“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11.《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句子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3.《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4.《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5.《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16.《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篇篇通理解性默写(练习版+教师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篇篇通(理解性默写)(测试版)《沁园春·长沙》1.上阕中由写景转入抒情,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作者思绪万端,不禁问道:,,?2.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3.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4.描写了朝气蓬勃的青年,“ ,。
”写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才华,“ ”,写出他们的意气奔放,而“ ”则直接表达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
5.上阕“ ,?”为问句,这一问,排空而下,洋溢着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6.勉励战友在激流中拼搏的句是:“ ,。
”7.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芣苢》《插秧歌》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5.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短歌行》1.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2.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湖南长沙秋天景色的诗歌。
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写出了独立XXX、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以看到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了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诗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最后,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忆,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
雨巷》是一首描写雨巷中的姑娘的诗歌。
开篇描写了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的情景,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背景。
在诗人的叙述中,姑娘被赋予了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反复地用丁香来比喻。
在诗人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接着,描写了姑娘飘过时的凄婉迷茫,最后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表现出一种哀怨和惆怅的情感。
整首诗歌通过对姑娘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5、我走在这雨巷中,仿佛置身于梦中,看到一位女郎默默地走远,直到消失在颓圮的篱墙背后。
6、她的颜色和芬芳在雨中消散,连她的眼神和惆怅也像丁香一样散去了。
这正如《再别康桥》所描述的那样。
1、XXX美景在诗中被实写了出来。
2、诗中的移主为客和自由自在的XXX相互交融。
3、通过虚实结合和象征手法,诗句表达了梦境的美好。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5、诗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6、诗人悄悄地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过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
1、XXX在告别时吟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太子和宾客都穿着白衣冠送行。
3、士们都垂泪涕泣,有人瞋目发指。
1、真正的革命者不会回避现实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苦,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2、诗句批判了“庸人”的行为和思想。
3.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了反动派残忍杀害爱国青年的罪行。
4.揭露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污蔑和中伤,让人深感愤慨。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练习(古诗词诵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古诗词诵读)《静女》1.《诗经·邶风·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
“”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2.《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3.《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以男子之口,说有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约他到城角楼上来见面。
4.《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5.《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静女赠送的彤管很漂亮,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美丽的句子是“,”。
6.《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写娴静美好的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7.8.《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写男主人公见不到女子,以手指挠头,原地徘徊。
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
《涉江采芙蓉》1.《涉江采芙蓉》中“?”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2.《涉江采芙蓉》中“,”两句,用不写此处写彼处的“悬想”方法,写远方的丈夫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绵延无尽的路途。
3.《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明白晓畅,表现出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4.《涉江采芙蓉》中“,”两句,以花喻人,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新高洁的意境。
5.《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承“所思”、“远道”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
6.《涉江采芙蓉》中“,”两句,写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理解性名句默写++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理解性名句默写试题精选练习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脱却苦闷,自我宽慰,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4、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
5、《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女子故意躲藏起来、惹得男子挠头徘徊的急切情状,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6、《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君子学以为己而不求人知的品德,这与他在《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表达的旨意相同。
7、《短歌行》中,曹操巧妙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8、白居易《琵琶行》中,当琵琶女以“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动人心魄的演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景结情,传达出丰富的“不尽之意”。
9、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古诗文补全下面的文段。
《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1.《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将出的两句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描写日已出的三句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5.姚鼐《登泰山记》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两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7.《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8.《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而“雪与人膝齐”一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
9.《登泰山记》中以“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10.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1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5.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16.《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8、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看万山红遍。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3、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4、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雨巷》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雨巷》中最能体现诗人理想的诗句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1、实写康河美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2、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再别康桥时写诗人动作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7、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
的姿态之美。
8、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9、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10、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荆轲刺秦王》
1、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4、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复为慷慨羽声。
5、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6、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士皆垂泪涕泣。
8、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9、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0、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记念刘和珍君》
1、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批判“庸人”的句子: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3、以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句子: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4、揭露反动政府对爱国青年的诬蔑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中伤的句子: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5、抒写作者对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