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公:近十年来梅尧臣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梅尧臣诗歌研究

梅尧臣诗歌研究

completely new road with his own poetic theories and practices.This makes Song poetry

form
new situ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ang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career,the
In the current poems,I mainly talk about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hardship and facing reality of
his works,and analysis the allegory current events and the latter is the character of his stressing
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因宫迁矛盾受到牵连由右司谏被贬为睦州知州这次事件把梅尧臣从书本中喊醒了7不仅成为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z在这次政治事件中梅尧臣不仅表现了对腐朽统治的厌恶之情而且支持范仲淹等人主张革除弊政的斗争同情他们被贬的命运最能道出他内心感受的是灵鸟赋1j时梅尧臣还把政敌放在了猛虎行里给予严厉的批判
thoughts’transforms
of Mei Yaocheng,the politics,the
economy and the culture’S background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my paper includes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eriod of his reading growth,from the fifth year of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梅尧臣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和诗人,其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和诗词文化的精髓。

他的山水画和诗句都独具匠心,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具慧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梅尧臣的山水诗句多以叙事的形式呈现,这种叙事形式不仅可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而且可以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和人类生存的态度和理解。

他的山水诗句既有朴实无华的叙述,也有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有对大自然的直接描述,还有对人类生存的深刻理解。

比如他在《登黄山》中写到:“自峰北来南去踏,平川屏翳不及夸。

半空云别能难顶,直下岩突不妨赊。

”他用诗歌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登山的过程和感受,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而在《径山行作》中,他则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抒发了对人生历练的感悟:“谁道拓然平川好,踏衡相妨走不得。

拙游饮食随烟雨,今事更无君子识。

”这些句子中都包含了他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梅尧臣的山水诗常使用各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富有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比如在《游太湖》中,他通过比喻描绘出山水的美丽:“帆过方见三峰出,水分犹觉五色深。

渐龙头际夕阳尽,数点天鹅次残霞。

”这些比喻使诗句的意象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梅尧臣的山水诗句不仅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他用字眼丰富、意境深远的诗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之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情感和态度。

在《夜泊潭州怀旧》中,他写到:“三声琵琶半夜里,一片竹叶难随风。

想得江南游客多,恰似一行人归去。

”这些句子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意境,让人陶醉其中。

综上所述,梅尧臣的山水诗作品既是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表达。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体现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敬畏。

他的山水诗句深入人心,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

陶者宋梅尧臣

陶者宋梅尧臣

陶者宋梅尧臣第一篇:陶者宋梅尧臣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陶艺家,他就是宋梅尧臣。

他可谓是中国当代陶艺界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大陶艺爱好者的喜爱。

宋梅尧臣的陶艺作品大都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陶艺文化的深度理解,他利用陶瓷材料的特性,以纯熟的技艺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景象。

他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自然元素,如植物、山水、云海等等,这些元素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生动、自然、清新。

除了技艺精湛以外,宋梅尧臣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美感。

他的作品大都呈现出了简约、自然、灵动的美感,他注重每一个细节,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之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高超的陶艺造诣。

如此高超的陶艺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宋梅尧臣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他多次参加国际陶艺展览,展示了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魅力。

资深的陶艺家们也十分钦佩他的陶艺才华,纷纷为他点赞。

总之,宋梅尧臣是一个非常值得瞩目的陶艺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陶瓷制品,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

我相信在未来,他会继续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为中国陶艺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点分析:本文的写作重点在于介绍宋梅尧臣作为陶艺家的角色以及他的陶艺作品。

在用词方面,文中注重使用词汇来形容宋梅尧臣的作品以及他所获得的荣誉,如“精湛”、“生动”、“自然”等等。

同时,也注重使用一些“文艺范儿”的词汇,如“瞩目”、“魅力”、“结晶”等等,使得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第二篇:陶者宋梅尧臣对陶艺的感悟作为一名陶艺家,宋梅尧臣常常深思陶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感悟注入自己的陶艺作品当中,用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美。

他表示,陶艺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以此来打造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

他的陶艺作品大都以自然中的元素为主题,如花卉、小动物、山水等等,这些元素使得他的艺术品更具有生命的力量和观赏性。

宋梅尧臣还指出,陶艺虽然需要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不局限于此,更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创新。

梅尧臣的“意新语工”论

梅尧臣的“意新语工”论
“语工”在梅尧臣诗歌创 作中的体现
语言的精炼与生动
精炼
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语言的精炼,他通过锤炼字词,使得诗歌言简意赅,意蕴悠远。例如他 的《鲁山山行》中的“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山峦起伏的景象,表达出诗 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生动
梅尧臣的诗歌语言不仅准确、传神,而且富有生动性。他常常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 象生动,引人入胜。如《春日》中的“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描绘了春雨中绿杨的优 美形象和新丝缠角粽的温馨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语言的韵律与节奏
韵律
梅尧臣的诗歌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他通过押韵和音调的起伏变化,使诗 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感。如《鲁山山行》 中的“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这 句诗运用了“惬”和“低”两个押韵的 字,使得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感。
VS
节奏
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语言的节奏感。 他通过词语的排列组合和音调的起伏变化 ,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如《春日》 中的“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这句诗中词语的排列组合和音调的起 伏变化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表达 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
助于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06
梅尧臣诗歌创作的整体评 价与展望
梅尧臣诗歌创作的意义与贡献
1 2
反映时代变迁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历史资料。
创新诗歌风格
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诗 歌风格和形式,为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度与内涵
深刻的主题
梅尧臣的诗歌不仅表现情感和景物的美,更 深入探讨了社会、人生等深刻的主题,使诗 歌具有深厚的内涵。

梅尧臣悼亡诗研究

梅尧臣悼亡诗研究

梅尧臣悼亡诗研究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平淡、含蓄,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悼亡诗是他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句句深情缠绵,悼念亡妻。

本文主要从主题类型、意象以及创作特色三个方面来探析梅尧臣的悼亡诗。

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时期专力于诗,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全宋诗》收录其悼亡诗37首,“从数量和规模来说,两宋诗人悼亡诗的创作,无人能出梅尧臣之右。

”①梅尧臣为谢氏创作了如此感人至深的悼亡诗,在悼亡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梅尧臣悼亡诗的主题类型主题之一是对亡妻的思念与哀痛,这也是大部分悼亡诗的主题。

“去年与母去,学母施朱丹,今母归下泉,垢面衣少完。

”(《正月十五夜出回》)幼弱的儿女需要母爱,自己又何尝离得开贤妻呢?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在《悼亡诗三首(其一)》中,作者又写二人结为夫妻已经十七年了,互相欣赏都没有看够,就永远分开了,一个涕泪涟涟把中年丧妻之痛写得无比生动。

主题之二是丧偶后的孤寂,诗人的孤寂让每一个读诗人为之一振:“已觉愁容改,休将旧镜磨。

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沉疴。

”诗人丧偶之后的日常生活情形十分孤寂,因为过度哀伤不知道该怎么度日,无比苦闷却还要在人前强意掩饰;即使回到家中也是冷冷清清,无人可以倾诉;夜晚凄冷漫长,难以度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隐含着深切的忧伤之情。

主题之三是对妻在世时生活的回忆。

“香草叶常碧,本生岩涧边。

佳人昔所爱,移植堂阶前。

”妻子在世时手植之木,看着它就好像看见了和妻子一起生活的场景。

“此草未忍捐”,妻子化为了香草,陪伴诗人的日日夜夜,同时“与我日憔悴”,也和诗人一起怀念亡妻。

而诗人决定让香草“终当置坟侧”,陪着妻子,香草才能“长茂松柏埏”,这也正是诗人“终当与同穴”的愿望所在。

就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的“亭有枇杷树”,睹物思人,思念亡妻在世的点点滴滴;物寄相思,表达对亡妻浓烈的思念之情。

二、梅尧臣悼亡诗的主要意象其一是梦,梅尧臣对妻子的思念多借助梦境来表达,写梦境的有《来梦》《秋夜感怀》《椹涧昼梦》和《林树铺夕梦》等。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梅尧臣,这个名字在古代诗人当中算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存在,虽然他没像杜甫、李白那样风头无二,可他的诗歌里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清新与雅致。

如果说唐诗那种豪放、奔放的风格是直接从天上砸下来的一颗大星,那么梅尧臣的诗就像是清晨的露珠,静静地、悄悄地,给你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清凉。

他的诗歌特色,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简”。

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表达上,梅尧臣都像一个含蓄的文人,不想直接冲上前去拍你肩膀,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你慢慢感受到他心底的那份情感。

看他的诗,感觉就像喝了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之后才发现,原来这茶里藏着一些让人陶醉的东西。

梅尧臣的诗歌语言简洁却不失深刻,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日常的手册,里面写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小事,但偏偏这种小事让人心生共鸣。

你看他写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不是有点那种“心有千千结”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辞,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他只是把一份生活中常见的苦闷直接摊开,让你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

每个人都有过愁苦,谁能没几根白发呢?看似简单的词语,细细一品,却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心里的某个门。

说到梅尧臣的诗歌,不能不提他的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并不像一股洪水猛兽直扑过来,而是细水长流、温润如玉的。

你会发现,他笔下的“愁”并非咆哮,而是低声细语,带着一丝自省与内敛。

他常常把自己的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仿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的某种契约。

记得他有首诗提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个场景吧,给人一种“一个人静静地在竹林里坐着,偶尔用琴声表达心中的想法,悠长的啸声伴随着竹叶的沙沙声”这样的画面感。

很有意思,不是那些张扬的“豪情”,反而是一种宁静中透着不平凡的气息。

梅尧臣的诗有时也带有一丝幽默感,虽说他并不直接用幽默去表达情感,但他那种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方式让你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比如有的诗中,他会用一些轻松的口气来描述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

梅尧臣山水诗叙事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梅尧臣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色。

梅尧臣山水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笔墨著称于世,广受后人推崇。

对于其诗歌中的叙事性研究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有必要对梅尧臣山水诗的叙事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叙事技巧和特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于梅尧臣山水诗的叙事性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通过对其诗歌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创作思路和风格特点,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唐代山水诗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梅尧臣山水诗的叙事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梅尧臣山水诗的叙事性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为今后对其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学界对梅尧臣山水诗的诗歌创作技巧和文学价值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为中华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梅尧臣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本文旨在对梅尧臣山水诗的叙事性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叙事元素、与其他山水诗的比较、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探讨叙事性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这一研究在于深入挖掘梅尧臣山水诗作品的文学特点,揭示其中蕴含的叙事意义,进一步拓展对唐代山水诗的理解。

梅尧臣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叙事性风格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更反映了他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梅尧臣山水诗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色和意义所在,有助于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拓展山水诗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梅尧臣山水诗的特点分析梅尧臣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以清新淡雅、婉约含蓄而著称。

曾几近十年研究综述

曾几近十年研究综述
文章 编 号 :63— 11 2 1 )9— 02— 2 17 2 1 (02 0 05 0
新意, 将研究的对象定格于{ 寺人的一类诗中, 有新的发现。 研究曾几诗 歌风格 特色 的文 章较 多如钟 俊 昆;江 凌风 的 、 《 试论茶山诗 的创作倾向与艺术风格》 和裴新平 、 潘祥辉 的《 曾几 对江西诗派 的继承与创新》 , 等 前者提到曾几茶山诗的艺术风 格 呈现出一条 不 同于以往 江西诗派 诗人 的艺术 道路 , 其清 峭 、 轻 快、 自然平和的艺术特 色 , 开了江 西诗 派中兴的先声。而 后者则
加 多样 。 曾几研究呈逐渐 深化的趋势 , 取得 了一定的成 就, 尚 但
存 一 些 问题 和 可 以拓 展 的 空 闻 。
诗的特色 :曾几有关心农事的“ “ 老农心” 其 雨诗风格也因受“ 。 活
法” 说的影响, 带有轻快活泼 、 平易清淡的特点 ’ 。这篇文章很有
关键词 : 曾几; 研究综述; 生平事迹 ; 思想性格 ; 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 :2 7 I 0 文献标识码 : A
曾几的诗词文赋现散见 于各种总集和 他的别集 中 , 娄 芳

” 。通过此文对其诗风渊源的讨论, 能深刻认识曾诗平淡而 罗彦民在《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一 论曾几发展“ 活法” 的 说
写有《<全宋诗. 曾几诗 > 订误 》 。对 《 茶山集》 的研究 一直是热 点, 章传政、 黎星辉 、 朱自振 在《<茶 山集 >考辨 》 是对 曾几著作 《 山集》 茶 的—个佐证 , 有力 。 有理
关于曾几的交游 , 罗彦 民在 《 曾几交游考略》 中考察道 , 曾 “ 几一生交友甚广, 其中有 吕本 中、 韩驹 、 胡安 国、 王藻、 王详、 韩元 吉等人 , 吕本 中、 韩驹对他的诗歌创 作和诗歌 理论的形成有较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梅尧臣研究综述(本文发表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李正明(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21世纪以来,学界在20世纪梅尧臣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术视野、扩大研究范围,研究角度、方法也更加多样。

众多学者纷纷从接受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学等各个角度对梅尧臣的生平事迹、著作、思想、诗歌、辞赋、文艺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梅尧臣诗歌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志码:A梅尧臣是“宋初诗的开山祖师”,地位极为重要,历来受到治宋诗者的重视。

新世纪以来,学界从各个角度对梅尧臣的生平事迹、著作、思想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生平研究关于梅尧臣的生平事迹,20世纪夏敬观的《梅宛陵集校注》、朱东润的《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与《梅尧臣传》均有所考订,但依然不够全面、完整,尚存许多空白。

新世纪以来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梅尧臣的生平事迹的考证。

李一飞《梅尧臣早期事迹考》[1]一文考得梅尧臣天圣九年三十岁前的事迹为:大中祥符六年十二岁前,居宣城故里读书;十二岁至二十五岁,从叔父梅询宦学于襄、鄂、苏州,陕西京兆府,怀、池州和广德军诸地;天圣五年二十六岁完婚,春,往会稽寻访先祖梅福遗迹,交游名士;此前后以荫入仕,历官太庙斋郎、桐城主簿,———————————————作者简介:李正明(1983—),笔名文创公,河南信阳人,当代作家、学者。

2007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的创作与研究。

天圣九年初移河南,仍主簿。

天圣中尝举进士落第。

其《宛陵集》自天圣九年起存稿,此前之早期大量诗作,手自删弃,亦间可考辑。

李之亮《关于梅尧臣交游的几个问题》[2]则针对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一书中关于梅尧臣交游的7个具体问题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二、思想研究由于梅诗较多地批判现实政治、反映了人民疾苦,所以历来多数学者均认为梅尧臣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梅尧臣除儒家之外的其他思想,发掘出其中的佛家与道家思想成分。

陈利娟《梅尧臣与禅宗》[3]主要论述了梅尧臣结缘禅宗的表现形式及儒禅之辩。

该文认为梅尧臣与禅宗的关系表现在与禅僧交往唱和、游历寺院留下咏叹之作、部分诗篇表现了禅意三方面;梅尧臣的思想虽然受禅宗影响,但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禅宗只是他追慕风雅时尚的一种方式、失意困苦时平衡心态的一剂药方。

梁珍明《梅尧臣与佛教》[4]论述了佛教对梅尧臣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

此文认为,梅尧臣接受佛教影响的明显表现在于他与禅师僧友的密切交往与酬唱中;梅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平淡诗风、意象群的选择、“翻案诗”、通俗化倾向均受佛教影响;梅尧臣接受佛教影响既有社会根源也有主观原因。

这两篇文章从佛教角度研究梅诗,视角新颖,但论述不够深刻、深入,甚至有牵强之处。

三、诗歌研究(一)、接受研究用接受美学研究梅诗的文章较多,接受又包括“前接受”(前人对梅的影响)和“后接受”(梅对后人的影响)。

张明华、魏宏灿《论梅尧臣对陶渊明的接受》[5]一文对梅尧臣接受陶渊明的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属于“前接受”研究。

文章认为,梅尧臣接受陶渊明有三个层次——用典、模仿、借鉴,其中价值最大者在于通过学陶建立起自己的独特诗风。

此外,杨再喜《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开创者梅尧臣》[6]探讨了梅尧臣对柳宗元诗歌接受局面的开创与突破——改变了对柳宗元的接受态度、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肯定了柳诗的艺术价值并加以效仿,并进而探讨了梅尧臣接受柳宗元诗歌的原因。

徐丹丽《论陆游效梅宛陵体初探》[7]探讨了陆游对梅尧臣及其诗的接受情况。

陆游对梅尧臣的赞誉,侧重于诗歌的创作理论;对他的学习,侧重于梅诗“覃思精微”的一面。

陆游对梅尧臣的品评和学习,是站在诗歌史的高度,不仅在字句之间,也在字句之外。

杨理论、骆晓倩《“先生诗律擅雄浑”——陆游接受梅尧臣的一个独特视角》[8]则着重探讨了陆游接受梅尧臣及其诗的原因。

该文认为陆游接受梅尧臣是由于二人身世经历的相似、诗歌创作的认同、诗学思想的相同所致。

陆游所论梅诗之“雄浑”,包含了广师前贤以复兴诗道、诗歌取材的阔大深广和诗歌艺术的手法多样、自成一家等三个方面的深刻含义。

陈文范《宋代梅尧臣接受研究》[9]着重从接受史的角度研究了梅尧臣在有宋一代的接受情况。

此文旨在梳理宋代关于梅尧臣接受情况的材料,对其在宋代的接受进行全面研究,进而考察梅诗对宋诗的开启与奠基作用,颇具意义。

这篇文章只是探讨了梅尧臣对宋代著名诗人的影响,并没有探讨梅尧臣的阐释史、效果史,也没有分析接受的深层原因,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杨慧《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谈梅尧臣诗论的读者意识》[10]一文认为,梅尧臣以唐代诗人的创作理论为基点,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诗歌的接受理论领域,在其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中关注读者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意境说召唤读者;创新意识吸引读者;情真象实感染读者。

(二)、题材研究长期以来学者研究梅诗大都仅着眼于其中的两大类诗歌——民生诗、政治诗,对其他题材的诗歌则较少关注或熟视无睹。

而新世纪以来学者则不断拓展研究范围,较多地研究其他题材诗歌如咏物诗、纪游诗、悼亡诗等等,取得较大成就。

殷三《梅尧臣咏物诗研究》[11]一文以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咏物诗为主要观照对象,力求对其创作情况如创作分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作个大致的把握。

作者将梅尧臣咏物诗主要特征概括为题材上的生活化、人文化以及艺术上的散文化、议论化。

该文对梅尧臣咏物诗分期及特点的探讨较为具体、深入。

穆迪的《梅尧臣纪游诗研究》[12]专门研究了梅诗中的一种重要题材的诗歌—纪游诗。

本文主要研究了其纪游诗与当时社会的关系、不同时期纪游诗的特点纪游诗总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该文选题较新、对纪游诗特点的论述深入透彻。

王祥《北宋交通与梅尧臣的纪行诗》一[13]文从交通的角度研究梅诗中的纪行诗,认为其纪行诗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状况、作者的仕宦心态,且数量巨大,这与当时交通的四通八达密不可分。

陶广学、卢瑞彬《梅氏悼亡诗的平淡邃美及其伦理文化意义》[14]一文认为,梅尧臣的悼亡诗受到了诸多选家的重视,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丧妻之痛、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和绵绵思念;其选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于平凡中见真情。

通过此文对其悼亡诗的讨论,能深刻认识梅诗平淡而深邃的艺术特色,也有助于了解具有生活化倾向的宋代文化。

(三)、比较研究梅尧臣的诗歌风格既有平淡朴素的一面,又有古硬险怪的一面,因此其诗与前代诗人如陶渊明、韦应物、孟郊等,与同代后代诗人如苏舜钦、欧阳修、陈师道等人诗歌均具有较多可比之处,研究空间较大。

代亮《孟郊、梅尧臣穷苦之吟异同论》[15]对孟、梅二人表现穷愁的诗歌的异同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

该文认为孟郊、梅尧臣诗中的穷苦之吟主要包括仕途的失意和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苦恼以及生活的饥寒贫苦等方面的内容,其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坚守儒家的道德人格;不同之处则表现在艺术风貌、情感基调及由此反映出的人生态度上。

顾友泽《论宋代文学史上“苏梅”并称》[16]一文别出心裁地探讨了“苏梅”并称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该文认为,北宋初期诗坛上“苏梅”并称并非因二人诗风相同,实是欧阳修出于矫正当时诗坛风气而对二人的谕扬。

而并称中苏先梅后,则是欧阳修对苏诗风格的偏爱以及苏舜钦当时影响高过梅尧臣之故。

至于后世时有“梅苏”并称,则多暗示评价二人艺术成就之意。

该文对“苏梅”并称现象的论述颇有新意。

(四)、风格研究关于梅尧臣的诗歌风格,自古以来学者大都以“平淡”二字概括,似乎已成定论。

但也有部分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如朱东润在《梅尧臣传》中指出梅诗不是平淡而是苦硬、热烈、恢诡;唐春生在《梅诗师韩之奇险论》[17]中则认为梅诗的风格是“奇险”。

21世纪以来仍有部分学者认为以“平淡”二字概括梅诗风格并不妥当。

王淮喜《梅尧臣诗风“平淡”之辨正》[18]分析了历代诗论家以“平淡”论梅诗的缘由,进而认为以“平淡”论梅诗实属不当。

作者认为梅诗前后期风格不同,平淡非后期诗歌风格;梅所论“平淡”乃誉人之语,非自己的美学追求;以“平淡”论梅诗风格含义过于宽泛不够准确贴切;学者所论梅诗“平淡”乃针对“太学体”险怪和“西昆体”的浮靡而言的。

其实,梅尧臣诗歌风格具有多样性、阶段性,笼统以“平淡”二字概括其风格确有不当之处,许多研究者已意识到这个问题。

施霞《梅尧臣诗歌研究》[19]主要研究了梅尧臣诗风中常为人所忽视的雄浑之风,颇有新意。

该文试图从陆游的视角来讨论梅尧臣的诗风,考察梅尧臣所处之时代崇“格”的时代心理对其诗风的影响,以及他的诗作如何体现这一雄浑之风。

马茂军《庆历党议与梅尧臣诗风的嬗变》[20]则从政治党争角度研究梅尧臣诗风的嬗变,颇有新意。

此文认为梅尧臣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党议前为清丽俊逸期;庆历党议中为激愤期;党议后即梅诗的晚期风格为枯淡期。

梅尧臣诗风的嬗变与庆历党议有着极为深厚的内在联系,枯淡是梅尧臣诗歌的成熟风格。

邱志诚、冯鼎《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21]则注意到梅诗还具有“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美学特征。

该文探讨了梅诗审丑意识的表现形式(表现习见事物喜用古枯瘦等修饰语、表现丑陋怪诞的事物)、形成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身世性格等因素)和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创立的重要影响。

本文视角新颖、论述深刻,是一篇较有分量的文章。

四、梅尧臣辞赋研究历来梅尧臣的研究者大都只研究他的诗,基本从不关注他的其他文体如词、赋、文。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已开始注意到梅尧臣的其他文体,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刘培《覃思精微,深远闲淡——论梅尧臣的辞赋创作》[22]独辟蹊径专门研究了梅尧臣的辞赋创作情况。

作者认为,在北宋赋坛,梅尧臣较早把经世致用的思想引入辞赋创作领域,并积极探索宋赋新貌。

从内容上来看,梅赋多针砭时弊批判现实腐败政治、表现穷愁之叹、借咏物以阐释人生哲理。

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梅赋重视传神写照、内蕴丰富深邃、语言具有散体文风。

总之,21世纪以来梅诗研究在“平淡”诗风、题材的开拓、诗歌理论、接受情况等方面业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梅尧臣研究远远没有尽善尽美,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对梅诗的研究,仍着眼于材料的梳理和文本的分析,理论深度不够;对梅尧臣艺术风格的研究,数量虽多,但陈陈相因,难出新意,且探讨仍尚浅;在体裁方面,梅尧臣的词、辞赋、文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比较方面,梅尧臣与陶渊明、韦应物、欧阳修、陈师道等人比较目前尚少人问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