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作品线索及思路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小说阅读之3找准文章线索探究文章标题解析版

小说阅读过关测试一、小说的线索(一)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
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要点1.概念:广义的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线索:(1)物线——《猫》以“猫”为线索组织文章(2)事线——《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的美好生活(3)人物线——《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4)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5)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时间推移为线索(6)情感线——《紫藤萝瀑布》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情感变化来结构全篇(7)见闻线——《孔乙己》中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4.记叙顺序5.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是“我”,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主管意识;增强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你”,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作用(3)第三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他”或人物姓名,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6.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7.常见题型(1)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的经过(3)…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5)用一句话(简洁的语言不超过××字)概括文章内容8.解题方法(1)从文章线索入手。
①看标题②看写作对象③看地点④看时间⑤看中心事件⑥看感情(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思路,分析每段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理清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六、真题演练
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 就简单了。”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 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 扭,而我却这般费力!⑪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 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 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 回来吃。”
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
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 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 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 整体。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四、常见题型
③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④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⑤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⑥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
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五、答题方法
答题模板 ①xx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 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②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 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线索分类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 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记叙文线索主要可分为六类: 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感情线。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一、专题详解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作答思路(一).人物形象型1.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环境、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怎么样,表现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揭示了什么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或者主张,主意等含义,也指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的含义。
)。
(二).环境描写型1.题型:(1)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暗示或者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了(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三).故事情节型1.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1)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文物服务,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2)情节作用:①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下文,点明题义;⑤线索作用。
(3)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反映了……内容,突出了……性格,点名了……主旨。
(四).概括主题内容型1.题型:(1)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谈一谈你的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总结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总结阅读文学作品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下面是本文对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的总结。
一、审题准确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通过审题,我们能够对文章的意图和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阅读和分析奠定基础。
二、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通常包含文学语言的运用、情感表达、意义深远的主题等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抓住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注重细节分析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的细节。
例如,描写人物的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描写等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整个作品。
四、运用上下文推理理解一篇文学作品时,上下文推理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通过综合作品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推测出一些隐含的含义,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注重情感的体验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阅读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通过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六、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
可以思考作品的主题是否深刻,语言是否优美,情节是否完整等,从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做出自己的评判。
七、多练习,积累经验阅读理解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的策略和技巧。
总之,阅读文学作品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需要我们在平时认真学习和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以上总结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为同学们在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时提供一些指导,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文章的线索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带答案)

文章的线索xxx考点解读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其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抓住文章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文章可以只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多条线索。
因此线索可以分为明线和暗线。
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品、地点、人物等,这可能是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暗线。
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一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01 典型例题请分析杨绛《老王》(部编版七下)的叙事线索:答: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
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
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
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
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部编版九上)“思考探究”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02 答题模板题型: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以作者本身或者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经历或相关事迹为线索;(2)以时间为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3)以地点为线:以场景或者地点的转换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以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为线索;(5)以情感为线:以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6)以事物为线:以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理思路
2012年哈尔滨中考题《母亲的心》
15、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 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1) (2) (3)母亲发现螃蟹(4)
-事 理思路
(5)
知识回顾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
什么是思路?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 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 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叶圣陶
练习提高
P191《寻觅记忆的声音》
26.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7.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8.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中考题再现
2012年广东省中考题《淡淡的深情》
找线索
1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连在 一起?(1分)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有关思路和线索 类题目的题型。 2、掌握文学作品阅读思路和线索类题目的 答题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
考纲解读
文学作品阅读
22.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 23.理清作品思路和作品线索。 24.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2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以时间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某物为线索 以某人为线索 以见闻为线索
《口技》 《社戏》以“我”去看社戏为线 索 《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 《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最后一课》 线索:东京、仙台、北京;《小石潭 记》 《阿长与<山海经>》
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 以人的感情为线索
《田野上的白发》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 有哪些作用?
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 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 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一、思路
(2008年广东省中考题《歪儿》)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事件 感情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 歪儿回来 铁罐
(就整篇文章或某几段文字理清作 者思路,内容往往是事件或情感)
方法指引
一、线索 怎样寻找文章的线索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注意:线索能
将文章零散的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材料贯穿成一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统一而紧密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的整体。
⑥注意时空的变化。
答题思路:
1、如果贯穿全文,将所有材料连贯起来, 可以思考是否是”线索“。
2、从文章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方面 思考其作用。
二、思路
事件类
抓住线索,注意事件情节随 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 变化。
理思路
情感类
例:P162《月光启蒙》紧扣线索,情感因时因地因 人 Nhomakorabea事而变化。
例:P171《你的眼泪,我的成 人礼》
考题形式
一、线索
2012年《淡淡的深情》 14、(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 串联在一起的?(2分)
2012年深圳《冬 荷》 14.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这有何作用?
答:以太阳为线索(1分),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1分); 也为写荷提供了明丽的背景,同时展现冬荷在不同背景下的 特点(1分)。
思路 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 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 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 什么是“线索” ?
“贯穿无绳,散钱委地, 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清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 线索 简而言之,就是文章材料的 “贯穿线”。一人、一事、一物 ,甚至某种声响、某种情感都可 以充当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