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湘行散记》和《白洋淀纪事》是七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

《湘行散记》是一篇独特而别致的散文集,它呈现了独特的自然世界和别样的生命形态,在美丽而淳朴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着乡民的激情和无奈,表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沉静。

《白洋淀纪事》写得很美,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作者用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讲述了冀中人民在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请你根据以上的点评,选择属于各自作品的片段。

(各选两项)A.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钢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B.真没有再使我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

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

C.这水手结实硬朗处,倒真配作一个兵。

那分粗野爽朗处也很象个兵。

全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他。

昨天小船上滩,小水手换篙较慢,被篙子弹入急流里去时,他却一手支持篙子,还能一手把那个小水手捞住,援助上船。

D.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微。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湘行散记》:________;《白洋淀纪事》:________【答案】 BC;AD【解析】【分析】《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据湘行途中所遇之人和所发生的故事所创作的一组散文。

B出自《湘行散记》中的《老伴》,C出自《湘行散记》中的《辰河船上的水手》。

A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D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花荡》。

据此解答。

故答案为:BC;A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

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

〃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

莫当耍子。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

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 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1)阅读小贴士,为下面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

第一组:①《白洋淀纪事》:②《湘行散记》:第二组:③《猎人笔记》:④《镜花缘》:A.冀中平原的诗意与浪漫,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普通劳动者的胸襟和品性,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

B.君子国、大人国、歧舌国、女儿国、黑齿国、淑士国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

想象绚丽斑斓,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学”小说。

C.一部深沉奇丽的乐曲: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交织,独特的自然世界与别样的生命形态交融,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的无奈与无常.....D.一个俄罗斯作者行猎漫游见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高尔基称之为“异常优美”的作品。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①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②罗刹说“坑陷我子”是指哪件事情?(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请结合《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一两件鲁迅先生“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的事,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1)①A;②C;③D;④B(2)①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

②罗刹女与牛魔王的儿子是火云洞的红孩儿,因捉拿唐僧,要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善财童子。

罗刹女因见不到儿子对悟空怀恨在心。

(3)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1)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1)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__、大闹________、真假________、三借________”。

其中表现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

【答案】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大闹天空【解析】【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前人一千年的积累素材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归来共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其中表现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空。

故答案为: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三借(芭蕉扇)【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名著经典故事的掌握情况,考查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考生平时稍加留心,完成不是问题。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他们只得都依他。

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

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

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

”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

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

”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

”下面是署名,画押。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分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合适。

真君因不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映出的生活哲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积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要结合选段进行分析理解。

2.名著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

……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这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人名)创作的《________》(作品)。

(2)补全回目名:唐三藏路阻火焰山,________。

(3)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2)芭蕉扇(3)“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有同学认为;课文名著导读“专题探究·话说唐僧师徒”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说法不准确。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结合下列回目的相关内容,简述原因。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答案】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解析】【分析】阅读《西游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西天取经的团队除了唐僧师徒四人外,好有小白龙。

“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一回写马却被恶龙吃掉了。

恶龙打不过悟空藏匿涧底,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坐骑,此为小白龙。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一回写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

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

悟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一回写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修得正果。

故答案为: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等要耳熟能详。

要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名著导读
专项复习资料答案
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16.“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
B.能勾摄恶人的魂魄
C.活泼诙谐
D.公正的裁判
17.《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学医太难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纪念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在记忆中觉得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9.《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
20.《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21.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为人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的人。

( √)
22.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
23.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从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
24.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长妈妈)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寿镜吾先生)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衍太太 )
(4)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藤野先生)
(5)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范爱农)
25.《朝花夕拾》的主题包含了哪些内容?
童年生活的回忆,对亲情、师生情、朋友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讽刺,对父亲的忏悔。

26.请指出《狗•猫•鼠》、《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五猖会》中的对比写法。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常》:中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在私塾读的那些枯燥的书和他们开小差时玩的那些有趣游戏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对比。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27.“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8.为什么“我”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29.《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0.回忆“无常”的时候,作者巧妙地融进了对现实的议论,说说这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借“无常”讽刺了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在“鬼格”与“人格”的比较中,进一步强调了“无常”的可贵之处。

31.作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也为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32.你最喜欢《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散文?为什么?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结合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