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略论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略论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比分析法是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实践中的观点、论点和例子,通过比较来分析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得出观点及结论的研究方式。
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中,运用对比分析法,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深刻、清晰地了解和体验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地位。
对比分析的优点1.帮助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被研究对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帮助更好地分析比较研究目标:比分析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研究目标,例如,我们可以将两个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3.易于理解:比分析的结果往往更容易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的事实可以很容易地从观察中发现。
第二部分误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错误分析法用于解释和预测不同社会群体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错误分析主要是实证研究中一种有效的量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建立一个模型,以检验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符合模型的假设。
如果模型的假设不能解释数据,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错误。
错误分析的优点1.可以评估不同社会群体的反应: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不同社会群体对某一种研究问题的看法和行为。
2.可以实现量化分析:误分析可以实现量化分析,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容易形成结论和推论。
3.可以检测模型错误:误分析可以找出模型的错误,从而改进模型,更好地模拟真实情况。
第三部分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的比较1.目的不同:比分析法旨在深入地理解被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结论和观点,而错误分析主要用于实证研究,以识别和评估不同社会群体对某一种研究问题的看法和行为。
2.优势不同:比分析强调深入理解问题,且它的事实可以很容易地从观察中发现,而错误分析则强调量化分析,可以实现量化分析,更容易形成结论和推论,并检测模型错误,以改进模型。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都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它们各有其优势,但也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更好地探索社会现象,更全面地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社会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 语内偏误: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 I wonder where are you going。 • 我在床上躺。
偏误分析 背景(1960-1980’s)
• 强调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提出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
• Corder(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 2)遗漏(omission error)
句子、语篇中少了必须具备的语言单位。
•*他在广州住了六月。 •*如果不去中国,我们就去香港或别有意
思的地方。
•*明天早上你到朋友吗?
• 3)错序(sequential error) 也称为“错位”,
指句子、语篇中某个或某些语言单位的位置、
顺序错了。如:
• (4) 学习环境的影响。
• (5)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常常以积极
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 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 略和交际策略。
• 对学习者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仅只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对 可能成为偏误来源的某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 •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 *他正在看看电视呢。 •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 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 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 成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语⾔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第⼆语⾔习得研究第⼀章第⼆语⾔习得研究概述第⼀节第⼆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的语⾔,因⽽也称作“本族语”。
⼀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童出⽣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语⾔”。
2.⽬的语:也称“⽬标语”,⼀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种语⾔,与学习者的语⾔习得环境⽆关。
3.第⼀语⾔:指⼉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
4.第⼆语⾔: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语⾔之外的任何⼀种其他语⾔⽽⾔的。
强调的是语⾔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习得的环境⽆关。
5.习得:指“⾮正式”的语⾔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意识或下意识的⽅式来获得语⾔知识。
通过“习得”⽅式获得的是“隐性语⾔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式来获得第⼆语⾔。
⼀般是指“有意识”的语⾔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知识。
通过“学习”⽅式获得的是“显性语⾔知识”。
7.第⼆语⾔习得:指学习者在⽬的语国家学习⽬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的语在⽬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具,当然也是学习者⽤来交际的⼯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具,⽽且学习者所学的语⾔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语⾔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在语⾔习得发⽣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
10.⾃然的第⼆语⾔习得:指以交际的⽅式获得第⼆语⾔,⽽且语⾔习得通常是在⾃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的。
11.有指导的第⼆语⾔习得:以教学指导的⽅式获得第⼆语⾔,语⾔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的。
12.语⾔能⼒:是由交际双⽅内在语法规则的⼼理表征构成的。
语⾔能⼒是⼀种反映交际双⽅语⾔知识的⼼理语法。
母语使⽤者对句⼦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知识。
语⾔能⼒是关于语⾔的知识。
偏误分析

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发现第一语言的干扰并非学习者错 误产生的唯一原因,也是便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直接 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 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洗的过程。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 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 韩语中不存在“f”的发音…
* 什么你要买?
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在用汉语表达疑问时,学习者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将要表达的内容按 照英语的语序讲出来,于是产生偏误。
* 我结婚她。
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
也称为语际干扰、语际迁移(inter-linguistic transfer) 。学习者不熟 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 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 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到强调偏误的积极意 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 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 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错误分析对错误进行的细致描与解释,为 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 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收集的方式 收集的范围
影响偏误的因素
评估的标准
鲁健骥(1984)《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
1987、1993、1994相继发表偏误分析的文章。
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SLA研究的开端。 研究的领域:语音(语音要素和声调)、词汇 (构词和词语习得)、语法(偏误的规律和来
源)、语篇(语篇衔接)、汉字(书写类型和
认知策略)以及非对比性偏误等几个领域。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 战,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一种新 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偏误分析产生于60 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误 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 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 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这种功能是前一种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认知结构会随着儿童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认 知学派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功能的不 变形式是关键,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适应 (accommodation)等,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客观的 语言环境和儿童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内偏误
(intralingual errors),前者发生在两种语 言之间,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造成,后者发生在目的语内部,对目的语 的规则掌握得不完整或归纳错误造成。
五、评估偏误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词语偏误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1. 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在意义上互有交叉。 厚:thick *这个铅笔很厚。 *前边有个厚树林。 thick只有一个意义与“厚”相对,其他意义分别 与“粗”“稠”“浓”“密”等一个活几个意 义相对。 “粗” thick、coarse、vulgar、rough、careless等对应。
3.训练问题
所谓训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教材或教学过程中的解释不 够严密,或该讲而没有讲,或训练方式不当而使学生发生偏 误。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超音段音位的处理上,主要 是轻重音、升降调的问题。
重音:汉语无论是双音节还是三音节、四音节以至更多音节 的词,重音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而英语恰恰相反。不带 前缀的双音节词,重音多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多音节词的重 音则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食堂shítá ng——shítang 宿舍sù shè ——sù she 教室jià oshì——jià oshi
4. 解释偏误
从偏误的来源和过程看,偏误的形成有心理学 方面的,有社会学方面的,有认知方面的,也有 语篇方面的。 Taylor(1986)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偏误进 行了解释。 Richard(1971)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 (interference errors),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 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是过度使用目的语 的结果,过度泛化;发展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s),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 假设。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母语迁移的假设: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 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 理过程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中之一 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 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语法偏误的四种基本类型: 遗漏偏误 误加偏误 误代偏误 错序偏误
1957年,Robert 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 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 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 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 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的困难的 地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2.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开”
(打)开 (1) 灯、收音机、电视……turn on (1) 打 开 (2) 书 (2 ) (打)开 (3) 门、窗户、柜子…… (3) open 张 (开)(4) 嘴 (4) 睁 (开)(5) 眼 (5)
3.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 不同。
分析(Analysis)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难度 等级 1 2 3 4 5 6
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两种语言中语言成分相同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种合并为一项 母语中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对 应项 母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然 有对应项,但形式和分布存在差别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有对应的形式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举例 语序:svo;词性 borrow、lend在汉语 中都是借 格、定冠词、时体标 记、“把”字句 被动句:汉语有标和 无标并存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应义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有 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
Watson & Skinner:刺激(Stimulation)——反应(Reaction)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J. B. Watson创立的,行为主 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模仿成人,经过操作条件 性刺激(operant conditioning)及强化(reinforcement)来获 得语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Skinner,他认为语言的习得纯粹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Chomsky 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 而走向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另外一个极端,因而,也存 在很多的争论。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 ——认知派理
论,认知派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 Piaget的认知论为理论
依据。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组织 功能( organizations ),一种是来自遗传的心理功能,叫 做“功能的不变形式”(functional invariants),另一种 叫做“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的知识不足,把所学的不充 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 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度泛化”。如:字母ü 在与j、q、x相拼或自 成音节前加y时,省去上面的两点。从这个角度说, 字母u代表了两个元音音位。ɑ、e分别四个和三个 音位变体,e还代表两个不同的音位[e]和[ə]。
班图语系非洲学生和次大陆学生发-ng[ŋ]时, 常常带一个轻微的[g]音,这是因为他们的母 语中没有[ŋ],字母n和g一起出现时,n自成音 节,g与其后的元音拼合成一个音节。
声调对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生是有特殊困难 的,往往将声调与语调相混。英语为母语的 学生常把汉语陈述句中和疑问句句尾的第一、 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升调,而把 句尾的重读的第一、二、三声音节发成近似 英语的降调,也是源于此。
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