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研究当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探索两者的异同和在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在对错误语言的分类进行认识和分析后,探究成因,获得启示。
关键词: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对比分析,也叫对比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变体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
对比语言学在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六十年代后期,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因此七十年代以后,错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
然而,这一时期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许多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也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分析与对比分析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
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辞典的编纂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当对比分析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不再是纯语言学的,而是吸收和运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它与对比分析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和排斥,而是共存和互补。
一、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的概念是由上个世纪,著名语言学家Benjamin Whorf (1941提出的,他通过对两中或者更多的语言进行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
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修正或者补充,或者提出更新。
对比分析的初衷是试图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比分析假设目标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发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图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则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换言之,“两种语言系统中的差异越大,即各自的语言形式和程式跟对方的差异在质和量上均互不相容,则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就越大,形成潜在干扰”(Wein reich,1953)。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6.1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汉英词语对比 张世涛(1995) 5个考察项:
义项对应与否;及物不及物;兼类;
双音节趋势;动词与动补组合;
结合汉语二语教学实践 分析了母语英语学习者汉语偏误的来源 如:“*我破了杯子”
汉、韩量词对比研究
金珍我(2002) 韩语数量组合常放在名词之后; 韩语量词跟汉语量词有时是一对多的关系 “一根香烟、一辆车、一台机器”中的量词 韩语都是dae 这些无疑会对韩国人学习汉语造成干扰。
“*昨天晚上,京珠公路上已经发生一起撞车事
故”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 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 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 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 产生了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 代。
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 (1)发现:在学生实际使用汉语过程中发现 我今天一点累。(日韩“一点”误代为“有 点”) “二”和“两” (2)选择: 查看发现的问题是否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关 如果有成熟的研究亦可不作对比。
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相同和不同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
Ellis(1985)的对比难度“等级 ”
难度1: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成分相同。 汉语、英语的语序都是S+V+O 难度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二语的一 个语言项。 如英语的“borrow/lend”对应汉语的“借”。 难度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 中不存在。 如:英语有格、数等,汉语没有。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 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建 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使语 言习得研究完全抛开行为主义理论的限制,为以 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框架。乔姆斯 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即语言天赋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 有一种语言能力,儿童掌握语言并不是一种“学 习 ( learning ) ” 的 过 程 , 而 是 一 种 “ 习 得 (acquisition)”过程,儿童最终学会的语言 要比儿童接受的语言训练复杂、细致得多。
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
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 战,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一种 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偏误分析产生于 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母语迁移的假设: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 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
理过程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中之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 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 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 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
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体现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 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 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 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词汇和表达整体上,母语者更严格。如下 列错误母语者一般会纠正: *我的词典很瘦。(哥斯达黎加;初级上) *我有三个少儿。(韩国;初级上) *他是一个优良的学生。
3.评估标准问题。 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 程度。 A: Shall I just push this button? B:*Of course.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二)两种观点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 “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观点。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 步骤。 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 统进行细致的描写。 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 言项目。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 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 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 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李德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 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 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 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 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者将学习 者的这一套语言叫作“中介语” (interlanguage),开始将 “中介语”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 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度, 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 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全局 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 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 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对比目 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 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 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 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却用了“还是” 来误代,这是词语的误代)
﹡太晚来。
(应用“太晚”作补语,而误用它作了状语,这是句 法成分的误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区 分标准很难确定
研究对象上,对 日韩留学生研究 研究得较多,而 对欧美留学生的 偏误研究较少
研究思路 上,模式化 现象严重。先找出偏 误,在进行归类,探 求原因,最后提出教 学对策
偏误分析类型上, 对留学生汉字习 得过程中的偏误 分析研究相对薄 弱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拉多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步骤
描写 选择 对比
迁移理论
预测
偏误分析
代表人物
科德
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
步骤
搜集语料 鉴别偏误 对偏误分类
解释偏误
评价偏误
1
优点大合集
对比分析的优点
通过语言的比较,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 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教学重点,加强教 学针对性 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优点VS缺点
对比分析vs 偏误分析
组别:Group5 小组成员: 1.石宗兴(201711443资料收集) 2.杜 灏 (201711427图片及模板收集) 3.童孝杰(201711418展示讲解) 4.尉 舰 (201711363资料整理) 5.张亚东(201711434PPT制作)
对比分析
代表人物
。
偏 误 分 析 的 优 点
1
•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弥补对比分析的不足
2 3
• 改变了人们对于偏误本质的认识
• 促进了中介语语料库的发展和第二
语言教学发展
2
缺点大合集
它认为两种语言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
对比分 析的缺 点
之处则产生负迁移
• 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对语义,语 用,话语则研究很少 • 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语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