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①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①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①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单元测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单元测试题全套,包括答案。
第一单元:物质和化学变化1. 以下物质中,是化学元素的是()A. 石英B. 滑石C. 石墨D.石榴石答案:C. 石墨2. 在化学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影片加热后发生颜色变化B. 注射器针管烧红后易折断C. 酒精棉燃烧后只有火焰D. 水分子蒸发后变为水蒸气答案:A. 电影片加热后发生颜色变化3. 合成反应的特点是()A. 质量增加B. 质量减少C. 能量减少D. 物质减少答案:B. 质量减少...(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第二单元:分子运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1. 以下物质中,是无定形物质的是()A. 钻石B. 冰C. 密封的塑料袋D. 暴露在太阳下的蜡烛答案:C. 密封的塑料袋2. 分子是由()组成的。
A. 多个不同原子B. 多个相同原子C. 一个群组结构D. 一个粒子结构答案:B. 多个相同原子3. 分子的运动形式有()A. 振动运动B. 旋转运动C. 平移运动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 所有以上选项...(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氧气1. 空气是一种()。
A. 混合物B. 纯净物C. 溶液D. 化合物答案:A. 混合物2. 空气中的气体主要是()。
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水蒸气答案:B. 氮气3.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A. 20%B. 30%C. 40%D. 50%答案:A. 20%...(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文档内容继续补充,提供其他单元的测试题目和答案)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的全套带答案。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检测卷班级: __________注意事项:本试题共 4 页,满分题号一二姓名: __________60 分,考试用时40 分钟。
三总分得分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
一瓶矿泉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矿泉水由哪些成分组成B.矿泉水的产地在哪里D.矿泉水的微观结构如何2.实验室常用的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气体放出B.有新的物质生成D.有发光发热现象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粮食能用来酿酒B.百炼方能成钢D.玉不琢不成器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发现试管破裂,不可能的原因是()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B.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D.加热时试管口竖直向上8.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6 分 )9.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___;(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汽________;(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________。
10.选择下列仪器的序号填空:①试管②烧杯③量筒④玻璃棒⑤漏斗⑥胶头滴管⑦酒精灯(1)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2)用来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BC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13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仔细思考,完 成下面的题目。 ( 1)现有①湿衣服晾干;②铁锅生锈;③轮胎爆炸;④镁条燃烧;⑤衣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⑥食
6.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是按(
A.类别
B.颜色
A )来存放的。 C.状态
D.气味
7.如下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
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8.取 3 mL 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A.仅( 1)( 2) B.仅( 3)( 4) C.仅( 1)( 2)( 4)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D.仅( 1)( 3)( 4)
11 .学完这一单元,你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哪些认识?
( 1)分析总结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
B)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试管夹; ④ 酒精灯; ⑤ 蒸发皿; ⑥ 铁架台(带铁圈) ; ⑦ 石棉网;
⑧ 滴管; ⑨ 量筒
A. ①③④⑦⑨
B. ①③④⑧⑨
C.②④⑥⑧⑨
D. ④⑤⑥⑦⑧⑨
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C)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A.制造甜酒B.煤炭燃烧C.瓷器破碎D.钢铁生锈2.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C )3.李燕同学发现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到某些物质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就李燕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4.下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C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C )A.钢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7.下列常见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B )A.量筒可用作化学反应的容器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8.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C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9.今年的6月5日是世界第45个“世界环境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C )A.增加植树造林面积B.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C.将农田中产生的秸杆就地焚烧D.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10.下列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分的是( C )A.水和食醋B.铜片和铝片C.水和澄清的石灰水D.铁粉和食盐11.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实验室规则的是( D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可以对着实验者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去拿C.为了节约药品,剩余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D.为了防止试剂污染,滴管应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不要伸进试管内12.有关加热操作:①加热试管前擦净试管外壁的水;②给烧杯加热要垫上石棉网;③使用试管给物质加热要进行预热;④试管加热时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图示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的是()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
近期,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已完成既定任务,成功返回地球。
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A.研制火箭的燃料B.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C.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D.计算返回舱落点3.化学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下列能体现化学对材料科学的贡献的是()A.为缓解能源危机,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B.为宇航员研制新型面料的宇航服C.为粮食增产,生产化肥、农药D.为保护环境,研发制取氢气的新技术4.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B.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论C.道尔顿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D.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古代工艺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6.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落英缤纷B.愚公移山C.星火燎原D.飞沙走石7.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易升华B.甲烷能燃烧C.氢气的密度小D.金刚石坚硬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有导电性,常用于制铅笔芯B.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制作炊具C.二氧化碳不助燃,常用来灭火D.煤燃烧能放出热量,常用作燃料9.下列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A.试管、蒸发皿、集气瓶B.量筒、蒸发皿、烧杯C.试管、燃烧匙、蒸发皿D.试管、量筒、蒸发皿10.进入化学实验室必须注意安全。
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是() A.用扇闻法闻气味B.用手直接取用试剂C.随意将试剂带出实验室D.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11.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保证。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解析版)(含期末试题)检测内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得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C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B.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C.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2.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D )3.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4.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B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5.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C )6.在化学发展史上,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D )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拉瓦锡D.门捷列夫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观察现象D.作出结论8.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
由此说明( B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C )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10.实验结束后,下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C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12.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 )A.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向老师请教13.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C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伸入试管中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C.集气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D.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14.正确量取18 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 B )①5 mL量筒②20 mL量筒③50 mL量筒④胶头滴管A.①④B.②④C.③④D.④15.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5.1 g食盐时(1 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各单元测试卷共二十一套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01一、选择题(36分)1.下列有关庆祝活动的情景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彩旗飘扬B.气球升空C.燃放烟花D.歌声嘹亮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3.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1℃时液化成红棕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下列描述属于二氧化氯化学性质的是()A.黄绿色B.有刺激性气味C.见光易分解D.易溶于水4.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的是()①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②用来制造破冰斧柄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③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④医疗上用的人造骨骼。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6.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加热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D.用滴管取液体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一氧化碳用作燃料B.金刚石用来裁玻璃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8.人们通过化学变化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指()A.分子分成原子,生成新的元素B.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原子C.生成了组成或结构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D.生成了组成和结构与原物质相同的物质9.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所示放置,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10.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期中期末试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100分,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 D.葡萄“变”美酒2.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A.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安全C.每次实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D.实验后,可以把剩余药品随意拿出实验室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4.通过对化学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是( )A.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B.化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C.化学是以理论推导为基础的科学D.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5.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6.下列是2016年无锡市实验操作考查“药品的取用和加热”中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7.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木炭用作燃料C.金用于制作项链D.铝用于制作导线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
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10.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海水晒盐海水淡化C.钢铁生锈冶炼钢铁 D.葡萄酿酒葡萄榨汁11.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56 g固体 B.在托盘天平两端放大小相同的滤纸称氢氧化钠C.用10 mL量筒量取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 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水12.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B.植物油可以燃烧;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汽油易燃烧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 mL 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9 mL B.小于9 mL C.等于9 mL D.不能确定1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15.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倾斜,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直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下;⑥将烧瓶放在桌子上,用力塞紧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
A.①④⑦⑨ B.①④⑤⑦⑨C.①④⑤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16.(5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___的科学,它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7.(6分)下面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2)仪器⑤和⑧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常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__________,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均填仪器名称)。
(4)用仪器①能否量取8.68 mL溶液?________(填“能”或“否”)。
18.(6分)用数字填空:(1)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所用的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________g。
(2)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大约_______处,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试管要与桌面成_______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
(4)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则一般应取________mL。
19.(8分)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环节;⑥“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上述序号)。
20.(5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根据实验要求填空:(1)量取4.5 mL溶液,需要一种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2 mL的液体加热时所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灯不小心被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21.(10分)看图回答问题:(1)上面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指出上图中两个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任举两例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并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图错误示例除外)。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
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的装置。
利用臭氧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O3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氧气转化为臭氧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
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23.(9分)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如桂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10~15 min(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1)在制作过程中,需称取12 g氢氧化钠固体。
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______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_____(填序号)。
A.增加砝码B.移动游码C.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D.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2)量取88 mL的蒸馏水,量取时最好选用________(填“10 mL”“100 mL”或“500 mL”)量筒,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88 mL水的量筒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完全溶解后得到了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
小明的操作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