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品味诗歌之美——《蒹葭》教学设计01教学目标1、复习《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并背诵全诗。

2、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特点。

0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

03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2、《诗经》相关知识复习回顾二、初读,感受诗歌音韵美1、字词正音。

2、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音韵美。

3、观察诗歌结构、用词特点,体会诗歌音韵美。

教师总结:①韵:苍、霜、方、长、央;萋、跻、坻;已、汜、坻。

作用: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叠词:苍苍、萋萋、采采;作用:读起来富有韵律美。

③重章叠句:诗歌每一节内容相似,只有几个字不同。

作用:回环往复,结构清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

4、学生齐读,进一步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三、再读,理解诗歌大意结合书旁注解,依照范例,将《蒹葭》改编成白话诗,组内分享。

要求:1.注意文辞优美、含蓄,尽量押韵;2.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想象有创意地表达;例:河边芦苇青苍繁盛,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四、细读,探究人物形象美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①追伊人/追求者是怎样的形象?要求用上句式:从_______(原文)可以看出,伊人/追求者是_______的形象。

教师总结:伊人:美好,隐隐约约,若即若离,可望难即追求者: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2、学生演读:女生读红色行,男生读黑色行。

五、拓展延伸“伊人"是否还能有其他的理解?思考提示:教师总结:“爱情说”→意中人;“政治说"→贤能之人;“理想说”→理想【课堂总结】无论伊人指的是何人,在何处,主人公在追求伊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许多的波折,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不管追寻后是否有结果,追寻的过程本来就很美!我们心中的伊人、理想也在水一方,尽管前路漫漫,我们依然要不断奋斗,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蒹葭公开课精品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精品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3 篇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蒹葭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

2.品读吟唱,想象缥缈朦胧的意境。

3.鉴赏讨论,学习追求美好的执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体会,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

2.赏读会意,领略一唱三叹的音韵。

3.品读吟诵,想象缥缈朦胧的意境。

难点:1.品味诗歌的意境。

探寻“伊人”的形象。

2.培养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过程前置学习1、《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句式以为主,常采用的形式,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叠字的语汇。

2、《诗经》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为、、兴。

3、(读准字音,通晓诗意,生字读音词语释义,利用希沃课堂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溯洄(sùhuí) 道阻且跻(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游:顺流而下。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

阻,险。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一、导入(视频导入)具有本土地人文特色,与本课内容意境吻合秋季雾漫小东江的视频导入。

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你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修为,我有”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的真诚;你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情怀,我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着。

愿我们都能拥有琴瑟友之的陪伴,也能拥有钟鼓乐之的圆满。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中国诗歌的的源头《诗经》,《诗经》中记录美好事物比比皆是。

无论是道阻且长,还是道阻且跻,人们都愿意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让我们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经典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1.诵读明音韵之美(1)片断播放录制的微课《四言古诗朗读方法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小组之间相互点评,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优化大师抽签)(计时)(展台视频同步)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2019.4.30《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蒹葭》,揣摩词意。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蒹葭》。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蒹葭》的歌曲视频)一段音乐,带我们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解题《蒹葭》选自《诗经》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整体感知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节,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及,却仍然执著而专一。

四、诵读,发现《蒹葭》的美(一)诵读体会1、全班齐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2、男女分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③读出节奏④读出感情(美好、追寻)(二)思考问题为什么这首诗读之如此美呢?美在何处?1、一读:建筑美:诗节均匀、诗句整齐。

2、二读:音乐美:①押韵(韵脚):苍、霜、方、长、央(ang);萋、晞、湄、跻、坻(i);采、已、涘、右、沚(i)②叠词、叠句:苍苍、萋萋、采采;“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1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竞赛2019.4.303、三读:绘画美:模糊、凄清、唯美。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白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升沉,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浩渺,空中雾蔼迷漫,水中小洲,宛然在目。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2. 能理解重章叠句在本诗中的运用3. 能理解“伊人"的形象教学重、难点:1. 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2. 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 能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到了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就有了永恒。

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

”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的欢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秦观笔下牛郎、织女冲破阻碍的遇见;还有一种撩动心弦的遇见叫《蒹葭》二、初读感悟:动手自学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2.互读诗歌,读出特点展示分享1.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溯回晞湄跻坻涘沚2.师问:这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明确:全诗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其他字,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学生笔记: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

下面,我们重点来读一读这些不一样的词。

三、再读探究动手自学1.自读诗歌,读出季节2.互读诗歌,读出距离3.组读诗歌,读出困难4.齐读诗歌,读出情绪展示分享1.季节:秋天秋天的哪三个时段?明确:为霜、未晞、未已2.距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望而不可及)3.困难:长,跻,右(越来越难)4.深秋时节,主人公逆流而上,苦苦寻觅“伊人",如果让你加一个语气词,你会加什么?明确:溯洄从之,哎!道阻且长。

诗歌不能随意加字,我们把感叹词去掉,但是保留感叹的情绪,齐读诗歌。

学生笔记:重章叠句在诗意上层层递进主人公为了找伊人,历经困难重重,我们来帮帮忙。

四、悟读提升悟读诗歌,读懂伊人展示分享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偶数行;男生扮演追寻者,读奇数行读后思考:追到伊人了么?从诗歌中哪句可以看出?明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宛:好像之意,追寻者和伊人之间,目标越来越清晰,但就像水中观月,镜中看花,视之则近,求之则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
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
1. 品析细微的“变"
(1)漫谈交流话蒹葭
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
(2)咬文嚼字品微“变"
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
明确
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
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伊人若隐若现,而我却一直苦苦寻觅,读得缓一点儿,请读出寻寻觅觅的感觉。

②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破晓的清晨才能看见霜花。

未晞、未已都是未干的意思,夜间的露水凝结成霜,霜花因气温的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又不断蒸发。

这里其实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

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在这样的朦朦胧胧的芦苇旁,追寻着心中的伊人从天黑到天亮,你的心情如何?可能是冷冷清清,可能既有渴慕又有寂寥,请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③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是追寻伊人时所遇险阻形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条追寻的路上,“上天"为他设下的艰难险阻形式多样。

他遇到了又长又难以攀登的险阻,还遇到了曲曲折折的险滩。

他躲不过道阻且长,也逃不掉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他从未放弃追寻的脚步。

引导学生朗读: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政入万山围子,一山放过一山拦。

”同学们,你如何评价这位追寻者?我想你一定是会说是执着的,是勇敢的。

请把面对困难却依然执着勇敢的情绪送进诗歌里,再读。

④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里变化的是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在水一方,我在此岸,你在彼岸。

湄是岸边的意思。

涘是水边。

伊人究竟在哪儿呀?这首诗中还有没有表示伊人位置的词?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我们发现伊人的位置始终是飘忽不定的。

⑤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里还有隐藏在音韵里的情绪变化。

由ang到i,音韵由响到暗,由扬到抑,似乎也暗示着追寻者一路情绪的细微变化。

古诗中常常把情绪藏在音韵里。

2.感知永恒的“不变"
(1)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形式怎样变化,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还有许多“不变”,你发现了吗?这不变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
①伊人
心中所爱之人没有变。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执着、勇敢、热情没有变。

③宛在
宛在是好像在的意思,其实不变的是失望与希望的反复交替。

④水
横在在追寻者与伊人之间的水,将他们分离,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可望而不可即是他们之间永恒的不变。

⑤所谓
所谓没有变,从所谓里我们能读到,也许这个伊人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只是我热切的向往。

(2)追问:读完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样子?
预设:伊人可能是身穿白衣的女子,朦朦胧胧看不清模样。

伊人也许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追寻者心中的“道"……
明确:
其实追寻者不同,你心中的伊人就不一样。

追寻者如果是孔子,他心中的伊人就是“仁”,即便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追寻者如果是屈原,他心中的伊人就是“振兴楚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寻者如果是鲁迅,他心中的伊人就是“启蒙中国”,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坚强!
……
(3)这一切,大家觉得值得吗?
预设:
值得!这也许就像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虽然一直推着石头走向山顶,又不断的回到原点,但他改变了这个世界,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追寻的过程中有惆怅、有苦闷,但这追寻让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了执着勇敢的力量!
(4)让我们在重章叠句的“变"与“不变”中再次深情地朗读这流传千年依然读后让人产生共鸣的《蒹葭》吧。

(配乐朗读)
小结:这就是重章叠句的妙处。

不变的情感主旨在变化、层进中不断深化。

三、追古溯今品深情
1. 在305篇《诗经》中有192篇使用了重章叠句,咱们再来看一篇我们熟悉的《子衿》。

诵读《子衿》,思考,诗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明确:男子对待女子的方式是变化的,由不通信到不再来寻找探望女子,对女子越来越疏离,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爱依然不变。

2.不仅古诗中借助重章叠句深化主题,现代诗歌中也屡见不鲜。

请看戴望舒的《雨巷》。

(读,略讲)
明确:不变的是我心中的希望,变化的是希望本身越来越渺茫。

3.其实,重章叠句,又叫复沓,不仅用于诗歌,还用于戏曲、古典小说、小小说、绘本……请看我们熟悉的课文郑振铎的《猫》,看看这其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明确:好久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

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深深的愧疚。

这就是重章叠句,它深化意境,渲染氛围,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品析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能让读者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心与真情!
还有很多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大家课后可以去阅读。

当然也可以在你的作文里运用它,至于如何运用,我们下节课再慢慢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