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课堂笔记
一、重点内容梳理
1.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民风民俗”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2. 《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其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个春节的民俗活动。
3. 《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喝粥的场景作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充分体现了八儿和家人等待时的焦急与喝粥时的兴奋。
4. 《古诗三首》中《寒食》、《清明》都是描写清明节的,而《迢迢牵牛星》则描绘了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
5. 《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表现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6. 交流平台梳理了本单元课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内容丰富、详略得当、写法独特。
7. 日积月累中列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与春节有关的民谚。
二、课堂笔记要点
1. 腊月、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这些词语都与时间有关,表明春节的一些重要日期和活动是在腊月进行。
2. 课文中描述的春节习俗: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个时间点的习俗活动,包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水饺、逛庙会等。
3. 重点句子的理解:例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4. 古诗的理解:《寒食》、《清明》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节的景象,而《迢迢牵牛星》则描绘了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情感。
5. 传统戏剧的特点:在《藏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藏戏的三大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课堂笔记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桃花心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并任美、动人涉笔。
筹钱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
并使文章立意更深刻、表情言之有物更含蓄。
文章还使用惊悚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怪异的犯罪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发读者的疑惑,引人入胜,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心智能力,按照崭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奠定以下自学目标: 1.科学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恰当读取和认知下面词语“育苗、干枯、锻炼身体、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 2.能力训练点: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自己讨厌的部分。
抄录对自己存有鼓舞的语句3.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育人的道理就是文章的文学创作意图,因此就是学生自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难认识到生活的磨难在人蜕变过程中的意义,难以深刻感悟到育人的道理,因此这又就是学生自学的难点。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在写作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刊登个人见解,这就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相同的自学市场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份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
基于以上的重新认识,我们明确提出“启迪辨认出,鼓励探究”的教学方法。
并使自学过程更多地沦为学生辨认出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年级的下册语文书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主题概述: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课文:《匆匆》、《桃花心木》。
关键词汇:感慨、体验、思考、探索。
句子解析:例如,《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时间的宝贵。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中的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珍惜时间。
游戏和活动:设计时间管理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时间的珍贵。
基础词汇积累:积累关于人生感悟的词汇,如“珍贵”、“意义”等。
简单句型掌握:掌握表示人生感悟的句型,如“人生如梦,梦中有你。
”
基础语法点解析:理解感叹句在表达人生感慨时的用法。
日常生活应用场景模拟:模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场景,引导学生积极面对。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主题概述:本单元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重点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
关键词汇:传统、习俗、特色、民族。
句子解析:《北京的春节》中描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等。
实际应用:讨论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并尝试用文字描述。
游戏和活动:设计民俗知识问答游戏。
基础词汇积累:积累关于民风民俗的词汇,如“庙会”、“舞龙舞狮”等。
简单句型掌握:掌握描述民风民俗的句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基础语法点解析:理解并列句和复合句在描述民风民俗时的用法。
日常生活应用场景模拟:模拟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或节日庆典的场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堂笔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堂笔记日积月累课堂笔记一、词语辨析1. 日积月累、激流勇进解析:日积月累表示长时间潜心积累,不断积攒,最终变成很大的成果。
激流勇进表示在激流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2. 过境而“不”系之舟解析:过境而“不”系之舟表示过境时不停留,即人生过程中不被外界所困扰,要有不畏艰难的精神。
3. 乘风破浪、锲而不舍解析:乘风破浪表示积极进取,敢于面对困难并克服。
锲而不舍表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轻易放弃,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
4.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解析:脚踏实地表示做事务实,不张扬,不浮躁,不虚夸。
精益求精表示要不断提高,更加完善。
二、名言警句1. 成功来自勤奋,幸福源于奉献。
2. 吃一堑,长一智。
3. 活到老,学到老。
4. 万水千山总是情,一腔热血铸辉煌。
5.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三、故事学习《种植树苗》内容:小猪和小兔都要种植树苗,小猪认为树苗要一次性全部种下,而小兔则按每天一棵的方法种植,经过一段时间,小兔的树苗长势良好,而小猪的树苗却都死了。
寓意:积累需要时间,过快求成只会适得其反。
《木匠的故事》内容:一位熟练的木匠精湛地完成了一块木板的琢磨,若干年后,他回到当初的家乡,顺路到一家酒馆去。
他看到酒馆的墙角上的那块木板如同当初他琢磨后一样完美而精致。
寓意:只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所创造的作品就能经典长存。
四、名人名言1. 光阴如梭,日积月累。
——梁启超2. 有志者事竟成。
——秦观3. 天下非无道,才不照耀,日久见人心。
——曹操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五、课外阅读推荐《小王子》:讲述小王子的旅程及寻找真理的故事,极具哲学意义。
《爱的教育》:描写教育家原则、爱和耐心的道路,对于当前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的主题,介绍了一些有关于坚持不懈、勤奋自律、积累成就、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名言、故事和课外阅读推荐。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一、《静夜思》赏析: 1、诗的背景:宋朝初期,
李白受郑和下西洋使命时,在江南之夜,想念家乡而作。
2、诗中主要描写了“思”的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此处
描写了深夜里寂静的景象,令人思乡情深。
3、诗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离别之恨,思乡之情,令人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1、诗的背景:宋朝晚期,王安石到岭南旅行中,在夜间行走的途中,
看到大漠苍茫,万里无垠,激发了他的想像力,写出了这首诗。
2、诗中主要
描写了什么:描写了大漠苍茫的壮丽景象:漫无边际的黄沙,苍茫的天空,如
画般的沙岭,无穷无尽的星空。
3、诗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大自然的
壮丽,无限广阔,令人震撼。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 (3)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屈原》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屈原》这篇课文。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离骚》以及《天问》等都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学习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屈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课堂要点总结•屈原的生平•《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屈原的诗歌表达技巧个人学习体会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通过学习他的生平和创作,我深深被他坚持爱国主义的精神所感动。
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政治腐败的痛心疾首。
他的作品饱含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压迫的反抗。
我也学到了屈原的诗歌表达技巧。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抒情。
他的诗句往往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学习他的诗歌,我也受到启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二课:《三个和尚》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和尚》这个寓言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了坚持和友爱的重要性,并通过和尚们的行为来体会到美好品德的力量。
课堂要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三个和尚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友爱和坚持的重要性个人学习体会通过学习《三个和尚》这个寓言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友爱和坚持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三个和尚面临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相互帮助,最终共同度过了困境。
他们的友爱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团结和协作的重要性。
只有我们团结一心,相互帮助,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
寓言故事的特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对比三个和尚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得出了一个明确的寓意。
这种故事形式很巧妙地将道德观念传递给读者,在娱乐的同时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我觉得这样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多读一些寓言故事。
第三课:《织布女》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织布女》这个民间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通过女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实现了与丈夫的团聚。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了努力和勇气的重要性,以及爱情的力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笔记一、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建议就是:能够深入细致听到别人讲话,不懈努力介绍讲话的内容。
与别人攀谈,态度自然大方,存有礼貌。
口语交际就是在真实的交际状态下发展学生听到和说道的能力,就是为了达至与人相处的须要。
一年级展开口语交际教学时,必须在交际话题下,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唤起学生的交际兴趣,根据话题和情境交际应付。
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
二、教材分析《恳请你帮个忙》就是一年级下卷第三单元“伙伴”这一主题下的口语交际,也就是本册书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活动,就是一次交流类话题。
书中通过三幅情境图:问路、借笔、恳请别人拿球,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交际,从相同角度鼓励学生如何命令别人的协助。
交际情境切合学生真实生活,这样存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能唤起学生的交际兴趣。
插画右下方提示信息的礼貌用语,明晰了交际习惯:命令别人的协助时必须采用文明用语。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口语交际的起步阶段,他们讨厌抒发,但抒发比较规范,有时无法确切精确地讲出自己的建议。
在交际时,发生比较多的情况就是“一问一答”或者“你说道我说道”之后就完结了,交际过程比较通畅。
部分学生抒发时比较大方、自信心。
须要在老师的鼓励下,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自学怎样存有礼貌地应付。
学生虽然在一上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已经学习过“要注意听别人说话”“跟别人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等交际习惯,但要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还需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反复提醒,迁移运用于学习活动和日常交际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教学目标依据本次口语交际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谋求别人的协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简单应对。
3.能够在恳请别人帮时说确切建议,看著对方的眼睛,态度真诚。
其中,能在请别人帮忙时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把要求说清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_

••••••••••••••当前位置:›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笔记1.北京的春节1.(课后第一题)《北京的春节》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略写:正月初六、正月十九好处:详细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让读者更能了解老北京的民风民情。
2.(课后第三题)体会老舍“京味儿”的特点。
“零七八碎、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3.(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4.(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
2.腊八粥1.美味诱人、食材丰富的腊八粥天真可爱的八儿2.课后第二题: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好处是什么?等粥包括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部分,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
这样写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体现出了八宝粥的美味诱人以及八儿的天真可爱。
3.古诗三首1.《寒食》的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2.《迢迢牵牛星》的诗意: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个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3.《十五夜望月》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4.课后第二题: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