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蒹葭》评课稿公开课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1. 品析细微的“变"(1)漫谈交流话蒹葭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2)咬文嚼字品微“变"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明确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白露之后还有寒露。

不违农时。

大概就是农耕生活的真实需要。

曹操在《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暑假里未完成的一个教案,现在重新打开《蒹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灵感。

此时南方的人早就秋衣穿在身。

人生苦短,你为何苦苦追寻一些东西,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实在苦。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导入师:寒露过后,同学们最近对天气有什么感知呀?生:有点冷师:秋季的凉意,这是真切的感知。

你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抵御这份秋天的凉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秋季的诗歌。

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朗读诗歌。

在声音里感受《诗经.秦风.蒹葭》带给我们的诗意。

二、初读知《诗经》特点师:我发现同学们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一章的时候,你们的声音都很和谐,听起来朗朗上口。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我们找一找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苍,霜,人,方,之,央。

你们写一写这些字的拼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生:苍、霜、方、央。

这四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这就是诗歌中的音韵和谐,采用相同的韵母。

原来,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里中就体会到了《蒹葭》的特点之一,音律和谐。

(板书)看人先看外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诗歌的外在,你们有别的发现吗?数一数每一句的字数,几个字?生:四个字比较多,还有五个字。

师:对,这也是《蒹葭》的特点之一:四言为主。

停顿为二/二,二/三(板书)在朗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生:《蒹葭》一共有三章,每一章只有少数的字发生了变动。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月《蒹葭》评课稿公开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驿路梨花》一课,感触颇深,整节课中给我们营造了浓浓的诗意,带领我们缓缓“溯洄”在那凄清的芦苇岸边,钟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教学环节紧凑,把握课堂教学能力强。

钟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钟老师的语言富有激情,非常的饱满热情,符合低年级的生理特点,发挥了学生主动积极性。

2、设计精妙,层层推进。

个性化非常鲜明。

整节课贯穿一个“美”字,设计了“读——看——听——感”四个层次,恰切地诠释
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律美、情感美,且能从文本中走出来,巧妙解读“伊人”,自然地深化了主旨,游老师的三个问题的设计很显然是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想象,引导学生用精美的语言把画面慢慢的舒展开,从而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很好的呵护了课堂的诗意。

3、精彩语言,渲染诗意。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有效的、诗意的课堂更离不开钟老师精彩的语言。

游老师善于在导入时动情述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那个情境中。

为下面环节很好的蓄势。

4、充分利用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

钟老师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5、成功的朗读指导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钟老师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品出了语文的真味,尤其是品美、加字的悟请,我感受最深,学生的感受和教育也最切。

6、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钟老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7、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钟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我们都明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老师努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堂课老师教授的过多,学生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钟老师放手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发挥,这样整堂课才会活起来,钟老师讲起来也轻松,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钟老师多多包涵,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202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