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民族政策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平等和共同发展,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民族政策的推进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民族政策基于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根据宪法规定,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享有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自由,并有权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的政策,努力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和不平等,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二、民族政策的实施与成效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
首先,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增强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支持,提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民众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和谐中国坚持民族团结的方针,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政府通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加强民族地区与内地间的交流,减少民族间的沟通障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此外,政府还鼓励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的共同认同感。
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
其次,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带来了冲击,需要政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民族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实用参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
![[实用参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308578e45c3b3567ec8b94.png)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一)党的民族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1、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核心是政治平等。
民族团结,核心是思想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核心是经济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核心、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重点)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共七大内容:地位;自治机关;自治权;一律平等;语言文字自由;管理财政、经济;组织公安部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重点)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
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7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15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德昂、保安、裕固、基诺15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高山、珞巴、门巴、赫哲、鄂伦春、塔塔尔、独龙7个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虽少,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关之琳(英文名:Rosamund Kwan Chi-lam,1962年9月24日-)生于香港,籍贯辽宁沈阳,父系原系满洲瓜尔佳氏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喇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
中国民族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和团结:中国民族政策坚持平等和团结的原则,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发展。
政府倡导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2. 民族自治:中国民族政策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
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能够自主管理和发展自己的事务。
政府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3. 维护民族传统和文化: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政府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色,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多元文化。
4. 促进民族教育和发展:中国民族政策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政府投资兴办少数民族学校,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各族群众的人才,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5. 战略扶贫支持:中国民族政策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克服贫困,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以平等、团结和发展为核心,旨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多元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