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根本原则。
⑦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④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尊重、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①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积极拥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③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摘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下,由于制定法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与深入,民众对制定法之外的习惯、民俗等民间法更为熟悉与习惯性选择,在“送法下乡”过程中往往存在权力之间冲突、引起矛盾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因此仍然将同时面对习惯法和制定法,面临着如何协调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关系的问题。
本文首先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与内容,明白其在社会现实中的效用,再通过实际的调查,获得现实中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在其实施过程中找到现实的根基,通过展现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法治化的努力与基层社会习惯法的冲突与交揉,展望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相对合理统一之前景。
医院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规定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规定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在医疗活动中,更好地,确保医疗诊治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认真学习,遵照实施。
一、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中国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六条中化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五十三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对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教育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3.中化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三百条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蒙骗他人,致人死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依照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四条有下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中国民族政策新编》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1.民族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观答: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3.民族平等答: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
4.民族团结答: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5.民族区域自治答: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6. 自治权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7.民族风俗习惯答: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
8.民族问题答: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9.民族同化答: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0.民族强迫同化: 用强制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类化的社会现象。
11.民族自然同化答: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由地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过程。
12.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和出来的现象13.民族关系答: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4.民族消亡答: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可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实践证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文化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一练:
小明是汉族人,一天小明跟妈妈去买菜, 妈妈买好菜和猪肉后,对小明说:“我们回家 吧!”小明却要去吃包子。妈妈同意了。于是, 领小明朝包子铺走去,可是到了店门口,妈妈 看见有“清真”的标志,立刻停下脚步,拉着 小明的手往回走。 小明十分疑惑:“为什么到了,妈妈却不 让我进了呢?”
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
彝族火把节来历
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 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 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后上 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 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 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 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 了天神。火把节为每年的农历六 月二十四日
•
彝族舞蹈形式多样,音乐优美,节奏欢快。 伴奏乐器主要以锁呐、月琴、皮鼓为主,辅 以竹笛、扬琴、二胡、芦笙等。
• 彝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
• • • • • •
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文化。 火把节 插花节 彝族赛衣节 彝族虎节 彝族蜜枝节 牟定“三月会
“风花雪月”的来 历
白族少女的头饰叫“包头”,据说象 征大理的四大特色:白色的,垂在脖子上 的流苏由365根绒线组成,象征大理下关 的风;包头最上沿的白色绒线象征苍山的 雪;下面的花自然象征大理上关的花,整 个包头呈半圆形,象征洱海的月。所以大 理的四大特色就是“下关的风,上关的花, 苍山的雪,洱海的月”,简称“风花雪 月” 。
3.生活中我们要从哪几方面来尊重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
『瑶族服飾五彩斑斕』
多彩多姿的頭飾 精湛的藍靛印染 繡上多神的服飾 抽象的文化意識
农历十月十六是瑶族人 民纪念祖先的盛大节 日—盘王节,喜欢跳长鼓 舞.
美丽的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 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 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 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 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 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 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 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 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 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 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 传统节日。
1.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的总 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根据总原则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法 规的目的是什么? (3)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 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主要包括哪六方面的内容? 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1.下列不属于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的是( D)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区域性 D.习惯性
2.只有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才能( B )
①.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 ②.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民族之间的团结 ③.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④.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
A. ① ② ④ B. 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D. ① ③ ④
(3)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府对少数民
族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 保护,主要包括哪六方面的内容?
①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②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③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④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⑤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 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⑥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 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 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 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 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等。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1)群众性 (2)民族性 (3)区域性
彝族火把节图片
朝鲜服饰
自学指导二:同学们利用5分钟完成下面的
问题,完成后由教师提问生回答,看谁做得好。
傣族少女
傣族泼水节
瑶族盘王节图片
瑶族盘王节来历
瑶族始祖“五色龙犬”,也就是盘 王,有一天进山打猎,不幸被山羊猗下 悬崖身亡。公主与儿女们万分悲痛,四 下寻找。终于在悬崖下的一棵泡桐树下 发现了盘王的尸体。为解心头之恨,盘 王的儿女们射杀了山羊,剥下羊皮,砍 倒泡桐树制成小长鼓。他们打起长鼓, 祭奠死去的父王。以后每逢还盘王愿、 祭祖的时候,瑶民们都用这种仪式来纪 念盘王。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党和国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知道民族风俗习惯含义、特点、内容 3.知道并掌握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 意义。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完成后由 教师提问,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1.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56个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 • • • • • • •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 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 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 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才能有利于团结各 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 会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 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 禁止。
1.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内容: (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的总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两方面 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 改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包括两方面 内容即“保持”和“改革”。
(2)根据总原则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 法规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保障少数民族有保持或者改革 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