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
这个材料说明了民族 风俗习惯的什么特点?
样本 与总体
尝试总结一下: 尝试总结一下
民族风俗习惯有那三个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有那三个特点?
群 众 性 民 族 性 区 域 性
理解: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族民 理解:
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的六个方面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惯。 四、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惯。 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发生。 五、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发生。 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回 族
蒙 古 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 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 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 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再见! 再见!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七年级下) 七年级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共两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从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和思维能力,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尚浅,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各民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民族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之美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地理、社会背景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了解过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其特点,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 分别介绍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展示。

3. 实践活动(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该民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总结讨论(10分钟)- 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5. 拓展延伸(5分钟)-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 推荐相关的图书、电影、音乐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资料的途径- 小组展示的准备材料- 相关的图书、电影、音乐等资源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 评估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内容完整性和表达能力。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民风民俗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风民俗教学工作,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识和行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风民俗。

二、教学内容。

1. 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和访谈,让他们深入了解民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撰写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设计相关展览或活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到民风民俗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3.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书面测试和口头答辩。

2. 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展览设计或活动方案,考察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体验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

五、教学资源。

1.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民风民俗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

2. 学校应提供相关的教学设备和场地,保障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顺利开展。

3. 教学资源还包括各种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

六、教学保障。

1.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民风民俗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学生应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2. 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的态度。

4. 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2. 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请大家来说一说。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15分钟)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优惠政策等。

重点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施原因和优越性。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中的运用。

3. 案例分析(10分钟)提供几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们是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

4.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进行总结。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要时刻关注民族团结,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政策,收集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的态度。

《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教案(七下)

《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教案(七下)

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感悟四川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川西民居、桃坪羌寨、丹巴碉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四川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川西民居典范——成都大邑安仁古镇1.川西民居的特点?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材以木头、石灰、青砖、青瓦为主,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协调一致,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相互映衬的质感美和自然美。

2.安仁古镇的特点和构成位于成都平原以西,距成都市城区约40千米的大邑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就建制安仁县。

民国时期修建的建筑群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安仁古镇著名景点有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民国公馆老街、巴蜀画派画院、老电影博物馆等。

安仁古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闹元宵烧龙灯、迎神会、川剧表演、讲评书、打金钱板、传统手工艺中的石缸和木家具制作、传统婚庆仪式、以物换物节等。

三、活动一:说说四川民居一般屋顶呈大坡度状,屋檐前倾面积大的特点?安仁建筑群为何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四、活动二:为安仁古镇的开发和保护提一条合理的建议?1.小组先收集对于特色民居的现有保护措施。

2.你小组探讨提出合理的开发保护建议。

(开展旅游接待、特色节日宣传活动、加强立法、专项资金的维护等)3.分享交流自己的开发保护建议。

五、活动五:小班合作------设计四川安仁古镇研学旅行方案六、观看纪录片:四川民居民俗的宣传片(各地文旅局的宣传片如:网红甘孜的局长)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及其背后的历史、传说和习俗。

3. 学生能认识并描述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文化自信。

3. 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程,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间传统、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2. 我国主要民俗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民俗节日3. 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讲解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狮、民间舞蹈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方民俗活动4.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5.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6. 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材章节:第六章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内容以“56个民族”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和谐的大家庭。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部分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族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2.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3.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制作成PPT或黑板报。

2.视频素材:选取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以便于进行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阐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医科大学子女学校王洁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风俗习惯的含义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3)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 3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二、重点:(1)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 3 )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教法:图片分析,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表演唱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
师:伴随歌曲“一家人”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帽子秀”(四位学生头戴不同民族的帽子,上讲台展示,先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老师再解释)。

是啊,每一顶帽子都有着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那么,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呢?
★讲授新课
欣赏几组图片
师:除了帽子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外,请同学们说说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民族风俗习惯?
生:…..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图片
并思考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民族风俗习惯的?
生:……
师:再看看我们的课本上是怎样表述风俗习惯的?并齐读一遍。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等。

小结: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知识拓展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哈萨克风情”视频。

看后对风俗习惯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请你来讲一讲你所了解的民族风情。

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我是白族,我们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
小结:讲得真好,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请用你的掌声鼓励他们优秀的表现。

过渡: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三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
看图分析
1、以上图片分别是哪些民族,你是如何辨别的?
2、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板书:◆群体性◆民族性◆区域性
情景分析
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请听下面的故事
故事:“端午节”到了,妈妈买了许多明明爱吃的粽子,有板栗馅的,有红枣馅的,还有腊肉馅的,一天上学前,明明对妈妈说自己要带一些粽子到学校和好朋友一起吃,当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装进书包时,妈妈立即把它从书包里拿了出来,一边拿一边说:“这个别拿了。

”明明感到十分疑惑:“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拿这个呢?”议一议:明明妈妈为什么不让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带到学校去呢?
生发言师小结:明明的妈妈能够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尊重。

我们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又是怎样规定的呢?学生齐读。

板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对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做了具体规定。

板书: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师:在身边你发现哪些风俗习惯是要改革的、抛弃的?
生:……。

师:请分析两个画面。

评析现象
每当清明节人们都要去祭拜已故的人,有些人以烧纸的形式祭拜,也有些人用鲜花
来祭拜。

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发言师小结:用鲜花来祭拜更好。

因为烧纸破坏环境、甚至会引起火灾,还会使一些人痴迷于讲封建讲迷信。

所以对于各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陋习我们的态度是——改革。

师:同学们,面对风俗习惯中的精华,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发扬光大;面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中的陋习,要加以改革。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保持“和“改革”两方面。

小品表演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重要的意义呢?请看小品表演,并思考:小品中的人物不妥之处在什么地方?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危害性?怎样避免发生这种不愉快?小品给你的启示有哪些?(小品容:“卖肉了,新鲜的猪肉.”吆喝声引起了一位卖馕的维吾尔族经商者的不满,于是,争吵声谩骂声不断……)
生:分析回答问题。

师:那么,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板书: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民族情感,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发起倡议书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发出一份倡议书吧,请全体同学起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我做起!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小事做起!争做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好公民!
★巩固新课: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应该怎样做才对?)
生:通过学习,懂得了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了解了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懂得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把尊重民族
风俗习惯落实到行动中。

★板书设计:
风俗习惯的含义
民族
民族性
风俗习惯的特点区域性
风俗群体性
国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习惯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
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政策民族情感,破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
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师:请欣赏集体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美”(六位不同民族学生的表演)
美丽的天山,神奇的天池,广阔的牧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
还有同学们自己编排的维吾尔舞蹈《美》,使大家再一次感受
到了我们是个好地方,激起了同学们对的热爱和维护民族团结
的决心。

★总结:
同学们,对于民族风俗习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生活中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歧视和侮辱,就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和侮辱。

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

47民族是一家,祖国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国家,国家,有国才
有家,让我们一起来唱《国家》伴随手语,结束今天的课程。

★课堂作业:
1、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办一期手抄小报。

2、情景分析:小明是汉族,妈妈接他来生活时间不长,听同学们说的烤肉和抓饭特好吃,一天他跟妈妈到菜市场买好蔬菜和猪肉后说要去吃抓饭和烤肉,妈妈说:“提着‘这个’去是不行的”。

小明疑惑地看着妈妈手中的东西说:“为什么不行?”
请用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帮助小明解答心中的疑惑。

参赛类型:教学设计
题目:《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单位: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王洁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