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CH3-运动系统4-骨骼肌的概述

球窝关节
三轴
肌肉
屈、伸肌群内、外 回旋肌群
屈、伸、展、收肌 群 屈、伸、展、收、 内、外回旋肌群
八、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一)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所谓“生理横断面”就是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得横断面 的总和。它有别于“解剖横断面”,后者只是简单的沿肌肉纵 轴作垂直切面,而前者要切割每一条肌纤维。
(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浅筋膜 深筋膜 肌间隔
2 .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 的鞘管,存在于 活动性较大的部 位(如腕、踝、 手指、足趾)
作用:固定腱的 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
纤维层
腱鞘
滑膜层
肌腱
指骨
3 .滑膜囊 为内含滑液的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臀大肌 滑膜囊
股骨
4. 籽骨
籽骨由肌腱骨化而 成,通常位于肌肉 止点腱与骨之间。 例如,髌骨就是股 四头肌止点腱与股 骨髌面之间的籽骨。
5. 滑车
滑车的作用有两个, 一个是防止肌腱向 旁边移位。另一个 是肌腱通过滑车后 改变拉力方向。
四、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 收缩性
长度缩短和张力的变化 肌纤维长度可缩短1/2 等长收缩 肌紧张
(二)肌肉的长度
一根普通的肌纤维能够缩短它安静时长度的一半,同样也能伸 长它安静时长度的一半。肌纤维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差,就 是它的收缩幅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叫初长度。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拉长, 除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幅度外,还能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
当肌肉发挥最大力量时的初长度称为最佳初长度 。
(五)肌拉力角
从肌肉的动点(肌肉在运动骨上的附着点)到关节中心(转动 支点)连一直线,该直线与肌拉力线之间的夹角,叫肌拉力角。 肌拉力角大,则力臂就大。力臂增大,肌肉的做功效率就高。
3.3骨骼肌总论

九、发展肌肉柔韧素质的解剖学依据
1、影响伸展性的因素 (1) 关节的骨性结构:对关节伸展性有直接影响的因 素有两个:一是两个关节面之间的面积差和弧度差, 差别越小,关节的灵活性(伸展性)越差;二是关节 窝周围的骨突,对关节的活动有限制作用。 2)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影响: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主要有关 节囊、韧带、肌腱、筋膜和肌肉等。这些软组织的伸 展性,对关节的伸展性有较大的影响,但它们是可以 改变的因素,具有可塑性。 3)其他因素:年龄、性别、脂肪的厚度和温度等对机体 的伸展性都有影响。其中温度和脂肪厚度是可变因素。
0.02-0.08
208 5.5 15
3
4.6 5 8
4、骨骼肌中的神经
骨骼肌中分布的神经有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三类。 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运动。一个运动神经元以及它所支配的肌 纤维数量构成一个运动单 位。运动单位是骨骼肌的基本机能单 位。一般的运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单位则有 1000-2000条肌纤维,运动单位愈大、收缩力愈强。大块肌肉由 大运动单位构成。 本体感觉神经起于肌梭、腱梭和环层小体等本体感受器,向神经 中枢传导运动器官的运动状态。另外,还有传导一般感觉的神经 纤维。 肌肉中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开放毛细血管,改善肌肉营养,又称营 养性神经。
人体直立时身体的重力线通过枢椎齿突、脊柱胸段前方、 髋 关节后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前方,落在足弓上。故人的项背 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以及维持足弓的肌肉特别发达。 又因上下肢的分工和劳动的影响,下肢肌比上肢肌强大,上肢 的屈肌比伸肌强,手肌比足肌分化程度高,等等。
关节运动轴和肌肉配布的关系
关节面形状
三、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和弹性 肌肉受外力作用具有被拉长 的特性称肌肉的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 可逐渐缩回到原来长度的特性为肌肉的弹性。
简述骨骼肌的形态、构造与辅助装置

简述骨骼肌的形态、构造与辅助装置骨骼肌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肌肉组织,它承担着维持人体姿势、产生运动和保护内脏等重要功能。
下面将从形态、构造和辅助装置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骨骼肌。
一、形态骨骼肌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通常呈长条状,长度可从数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肌肉纤维的直径一般为10-100微米,可以裸眼观察到。
骨骼肌的形态可以分为肌腹、肌腱和肌膜三部分。
肌腹是骨骼肌的主体部分,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纤维束组成。
每束肌纤维束又由许多肌纤维构成,肌纤维是肌腹的最小单位。
肌腱是骨骼肌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连接肌腹和骨骼。
肌腱的主要作用是传递肌肉产生的力量到骨骼上,使骨骼运动。
肌膜是包裹在骨骼肌外部的结缔组织薄膜,它可以保护和固定肌肉,使其能够正常运动。
肌膜还能够分隔不同的肌肉,使其相互独立运动。
二、构造骨骼肌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的,它由肌纤维、肌原纤维束、肌束、肌肉纤维束和肌肉纤维组成。
肌纤维是骨骼肌的基本单位,由许多肌原纤维束组成。
肌原纤维束是由许多肌原纤维构成的,肌原纤维是肌肉纤维的最小单位。
肌束是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的,它们平行排列在一起,形成了肌腹。
肌束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
肌肉纤维束是由许多肌束组成的,它们通过肌腱连接到骨骼上。
肌肉纤维束的收缩和伸展使骨骼产生运动。
肌肉纤维是肌肉纤维束的最小单位,它由肌原纤维和肌原纤维束组成。
肌肉纤维的收缩是由肌原纤维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
三、辅助装置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依靠一些辅助装置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辅助装置有关节、韧带和肌腱。
关节是连接骨骼的重要结构,它可以使骨骼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运动。
关节的运动方式包括屈曲、伸展、旋转和外展等。
韧带是连接骨骼的弹性结缔组织,它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骨骼的运动范围,防止关节过度伸展或扭曲。
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结缔组织,它可以传递肌肉产生的力量到骨骼上。
肌腱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骨骼的力量和稳定性,使肌肉能够更有效地产生运动。
骨骼肌与运动

二、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
(三)辅助结构生物力学特性
影响肌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
解剖位置 锻炼和固定
年龄
激光和热治疗
二、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
(三)辅助结构生物力学特性
影响韧带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
负荷加载速度
温度
机械应力
年龄
二、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
(四)肌的做功
◆
肌肉收缩的机制: 骨骼肌细胞接收到神经刺激,产生兴奋性电冲动,
①
!
通过肌管系统引起肌浆中钙离子(Ca2+)浓度升高,
② ③ ④ ⑤
细肌丝与Ca2+结合,暴露出与粗肌丝结合的位置,
!
粗肌丝伸横桥与细肌丝结合,拖动细肌丝往中央滑动, 肌节变短,肌原纤维收缩,引起肌纤维收缩。
◆
肌肉收缩的机制: 骨骼肌细胞接收到神经刺激,产生兴奋性电冲动,
二、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
(四)肌的做功 肌收缩的机械效率 ❖ 从能量的转化来说,还必须考虑有效的机械效率。肌收缩 时产能总量包括机械能和热能两部分,机械能可转化为有 用用功,而而热能对肌收缩无无用用。! ❖ 人人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当负荷与收缩速度都 达到最佳时,所实现的机械效率才会最高高。
A带
暗带
H线
一条肌原纤维是由粗、 细肌丝排列形成的
肌节
肌节
肌原纤维模式
肌原纤维
明/I带
偏振光显微镜 暗/A带
Z线
H带 M线
Z线
肌节
2.3µ
⑶ 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 区域。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① 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肌凝蛋白)
运动系统—骨骼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颞肌
翼外肌 翼内肌 咬肌
深筋膜
(二)滑膜囊(内有滑液)
(三)腱鞘
•纤维层 (腱纤维鞘 )
•滑膜层 (腱滑膜鞘
脏层 壁层
腱滑膜鞘壁层
) 腱滑膜鞘脏层
腱
腱纤维鞘
腱系膜 指骨
骨膜
第二节 骨骼肌
三、颈肌
1.颈肌浅群 胸锁乳突肌
位置:颈部外侧浅层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两 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第二节 骨骼肌
(2)后群 肱三头肌
作用:伸肘关节
(二)下肢肌
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
后群 : 臀大肌 位置:位于臀部浅层。 作用:可使髋关节后伸 和旋外(注射位点)。
2.大腿肌
前群 (1)缝匠肌(最长) 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 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体积最大) 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三个裂孔
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裂孔 腔静脉孔 主动脉裂孔
腹 外 斜 肌
(四)腹肌
腹直肌 腹内斜肌
腹横 肌
第二节 骨骼肌
五、四肢肌 (一)上肢肌
1.肩肌 三角肌 位置:位于肩关节周围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常用注射位点)。
2.臂肌
(1)前群: 肱二头肌 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 也可协助屈肩关节和使 前臂旋后。
第二节 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形态结构
1.结构: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 2.形态: 长肌 为梭形 ,多见于四肢 短肌 小而短,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扁肌 扁宽,多见于胸、腹壁 轮匝肌 由环行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 时可关闭孔裂。
系统解剖名词解析

系解名词解释总结1.板障:颅盖骨内外面的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内外板间的骨松质即为板障,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2.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而形成的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此关节增生肥大会压迫脊神经而引起颈椎病。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是重要计数标志。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可在体表扪及,骶管麻醉时常以此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
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8.椎间盘:牢固连结于相邻两个锥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第一二颈椎间除外),椎间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外周部的纤维环构成。
9.喙肩弓:由喙突、肩峰与喙肩韧带(连于喙突与肩峰之间的三角形韧带)构成,可以从上方保护肩关节。
10.腱鞘:骨骼肌的辅助结构,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称腱纤维鞘;内层为滑膜层,称腱滑膜鞘11.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即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临床可通过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麻醉)。
12.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
13.腹股沟镰:腹内斜肌腱膜下部与腹横肌腱膜下部结合而成的联合腱。
(经精索后方弯向下,止于耻骨疏)14.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下4-5cm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
中医学人体解剖重点名词解释100个

左心室
左心房口
主动脉口
60:动脉圆锥:流出道由流入道转向通肺动脉干的肺动脉口,此部内面光滑,其前壁自相向上逐渐变薄,称动脉圆锥,是右心室壁最薄弱的部分
61:三尖瓣复合体:右心室入口防止返流结构,称三尖瓣复合体,包括右心室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62:二尖瓣复合体:左心室入口防止返流装置,称二尖瓣复合体,包括左心室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37:喉腔可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喉室
38:气管杈:气管位于食管前方,成人长约10.15cm,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高度,借韧带连于喉,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相当于第四五胸椎体交界处)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成气管杈
气管隆脊:气管杈内面形成以失状位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脊,称气管隆脊,为气管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颈升动脉,颈浅动脉。
71:腋动脉分支:
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胸最上动脉
72:腹腔干:
胃左动脉:食管支,胃支,愤门支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左支右支-胆囊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十二指肠上动脉
脾动脉:脾支,胰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
63:膈缘肉柱:乳头肌的底部与室间隙之间有一圆肌束相连,,称膈缘肉柱,内含心传到系纤维。
64:卵圆房是房膈最薄弱处
室剑隔膜部前下部是室间隔最薄弱处
65:心包横窦:在大动脉移行部后方的心包腔称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称心包斜窦
66:心传到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右淋巴道观: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及右支气管纵隔汇合而成
CH3-运动系统4-骨骼肌的概述

九.肌肉力量练习和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
(一)肌肉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 1 影响伸展性的因素 关节的骨性结构: 1) 关节的骨性结构 对关节伸展性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两
个:一是两个关节面之间的面积差和弧度差,差别越小,关节 一是两个关节面之间的面积差和弧度差,差别越小, 的灵活性(伸展性)越差;二是关节窝周围的骨突, 的灵活性(伸展性)越差;二是关节窝周围的骨突,对关节的 活动有限制作用。 活动有限制作用。
3)其他因素:年龄、性别、脂肪的厚度和温度等对机体的伸 其他因素:年龄、性别、
展性都有影响。其中温度和脂肪厚度是可变因素。 展性都有影响。其中温度和脂肪厚度是可变因素。
发展伸展性的训练方法: 2 发展伸展性的训练方法
发展伸展性可按照超负荷原理,采用拉伸的方法分为两类, 发展伸展性可按照超负荷原理,采用拉伸的方法分为两类, 超负荷原理 静力拉伸法; 持续的拉伸,如耗腿等。 静力拉伸法;是一种缓慢 持续的拉伸,如耗腿等。 动力拉伸法。是一种节奏较快并多次重复的练习,如连续踢腿等。 动力拉伸法。是一种节奏较快并多次重复的练习,如连续踢腿等。 超负荷静力拉伸法,其方法是训练者在拉伸软组织时, 超负荷静力拉伸法,其方法是训练者在拉伸软组织时,迫使被拉 伸的软组织达到“ 的位置并略微超过一些, 伸的软组织达到“酸、胀、痛”的位置并略微超过一些,停留约 10秒钟 每天重复15次左右,可分数次进行。 秒钟, 15次左右 10秒钟,每天重复15次左右,可分数次进行。 静力拉伸法有四个优点: 静力拉伸法有四个优点: 能量消耗少。 第一 能量消耗少。 软组织不会因突然受力或用力过猛而发生拉伤。 第二 软组织不会因突然受力或用力过猛而发生拉伤。 不会激发牵张反射,即不会引起肌肉被动收缩。 第三 不会激发牵张反射,即不会引起肌肉被动收缩。 第四 拉伸效果比较理想。 拉伸效果比较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的形状
梭形肌
半羽状肌
羽状肌多羽状肌
二头肌
四头肌
二腹肌
多腹肌
长肌
长肌根据肌束与肌肉长轴的排列关系分为梭形肌、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多羽状肌;
长肌按在起端处有两个以上的头分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
长肌又可按两个或多个肌腹中间借肌腱相连,称二腹肌或多腹肌。
阔肌轮匝肌
短肌
骨骼肌按形状分类有:
长肌(long muscle)主要分布于四肢。
阔肌(plane or broad muscle)扁而薄,分布于胸腹壁和背部浅层。
轮匝肌(orbicular muscle)呈环形,多位于身体裂孔(如口、鼻、眼)周围。
短肌(short muscle)多分布于躯干深部的椎骨之间。
阔肌(plane or broad muscle)扁而薄,分布于胸腹壁和背部浅层。
轮匝肌(orbicular muscle)呈环形,多位于身体裂孔(如口、鼻、眼)周围。
短肌(short muscle)多分布于躯干深部的椎骨之间。
屈肌
伸肌
收肌骨骼肌按机能的分类有:
屈肌(flexor)、伸肌(extensor)、收肌(adductor)、展肌(abductor)、旋内(旋前)肌(pronator)、旋外(旋后)肌(supinator)等。
此外还有提肌(levator)、降肌(depressor)、括约肌(sphincter)、开大肌(dilator)等。
骨骼肌的构造
骨骼肌
肌腱
内部结构图解
肌原纤维横纹模式图
(不同状态肌微丝滑动简图)
骨骼肌 (sketetal muscle 一般称肌肉) 的大体构造与微细构造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除肌组织外,还有结缔组织和血管、神经等分布。
骨骼肌由中间部分的肌腹 [venter(muscle belly)] 和端部的肌腱 [(tendon)附着于骨面上]两个部分构成。
肌腱主要是由胶原纤维束构成。
四肢上骨骼肌的肌腱多呈扁带状,躯干上多呈薄片状,称腱膜(aponeurosis)。
肌腹由肌纤维(myofiber, muscle fiber
又称肌细胞)组成,若干肌纤维集合成为肌束(muscle bundle),许多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
肌纤维、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表面都有肌内膜 (endomysium)、肌束膜和肌外膜(epimysium)包裹。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大量与之平行排列的细丝状的肌原纤维(myofibril),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同的横纹,并分为若干个肌节(myomere)(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条肌原纤维由粗微丝(肌球蛋白微丝)和细微丝(肌动蛋白微丝)组成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前臂前面
前臂筋膜切面
腱鞘
膝前面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accessory appartus)有滑膜囊、筋膜、腱鞘等。
筋膜(fascia)
筋膜区分为浅筋膜(皮下筋膜)与深筋膜(固有筋膜)两种。
浅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有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对位于它深部
的肌肉、血管、神经起保护作用,手掌、足底浅筋膜发达,对外力能起缓冲作用。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
深筋膜包被肌肉的周围形成筋膜鞘,还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 (intermuscular septum),对肌肉起约束、保护和保证各块肌肉和肌群单独活动,免受摩擦的作用。
某些部位深筋膜显著增厚形成韧带。
腱鞘(tendinous sheath)
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腕、踝、手指和足趾肌腱的周围。
腱鞘区分为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包在肌腱的表面),形成双层圆筒形,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
腱鞘对肌腱起约束和保护作用并能使肌腱在这个鞘内自由滑动,减少活动时与骨面的摩擦。
滑膜囊(synovial bursa)
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囊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有的位于肌肉之间,借以减少活动时两者间摩擦。
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
骨骼肌的工作术语
单关节肌
双关节肌
多关节肌
骨骼肌的附着情况
骨骼肌的两端通常分别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
跨越一个关节的肌肉称单关节肌(uni-articular muscle),跨越两个关节的肌肉称双关节肌(bi-articular or two jointmuscle),跨越两个关节以上的肌肉称多关节肌(poly-articular muscle,multi-articularmuscle)。
肌肉收缩时,可牵引所附着的骨骼运动。
骨骼肌的起止点(origin and insertion)
骨骼肌两端附着处,可分别称为起点和止点(肌肉收缩时在其两端之间做直线牵引而产生关节的运动)。
起点和止点,某一肌肉,凡靠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起点。
同一块肌肉,凡远离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称为止点。
持杠铃屈前臂
单杠引体向上
定点与动点
肌肉收缩引起骨杠杆运动,一般是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相对移动,某一块肌肉收缩时较固定的附着处称为定点。
同一块肌肉收缩时在移动的附着处称为动点。
肌肉的定点与动点不是恒定的,当工作条件改变时,两者互相交换。
持杠铃屈前臂
单杠引体向上
悬垂举腿
仰卧起坐
上固定(上支撑)与下固定(下支撑)
用来分析附着在躯干肌上的某些肌肉的工作。
例如,腹直肌上端的附着点在胸骨、肋骨上,下端的附着点在骨盆上。
因此,在上固定时做悬垂举腿动作,在下固定时做仰卧起坐动作。
跳远腾空
无固定(无支撑)
肌肉工作时,它的两端附着点都不固定称为无固定。
例如,挺身式跳远中腾空阶段,躯干与下肢的相向运动,由腹肌、腰大肌在无固定条件下完成。
骨骼肌工作的杠杆原理
杠杆(lever)分类: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 (支点在中间)
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 (阻力点在中间)
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 (动力点在中间)
支撑反作用力
单足站立时髋关节受力
通过骨增加肌拉力肌力发挥及利用
肌收缩时肌拉力角与分力及动力臂的变化
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滑车关节(单轴关节)
如指关节,在关节额状轴的前面配布有屈肌,后面配布有伸肌。
圆柱关节(单轴关节)
如桡尺关节,配布有绕关节垂直轴作用的旋内肌和旋外肌。
椭圆关节(双轴关节)
如桡腕关节,在关节额状轴前面配布有屈肌群,后面有伸肌群;在关节矢状轴的两侧有内收肌群(尺侧)和外展肌群(桡侧)。
肌肉的配布规律肌肉大多位于关节周围,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关节运动轴的数目,也决定了肌肉配布方式。
一个运动轴就会有一对作用相反的肌群配布在关节的两侧。
鞍状关节(双轴关节)
球窝关节(多轴关节)
如拇指腕掌关节,拇指绕关节的额状轴有屈伸运动的肌群; 绕关节的矢状轴有内收和外展运动的肌群。
如肩关节,关节额状轴前后有屈肌群和伸肌群;关节矢状轴的两侧有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 关节垂直轴的两个旋转方向上有旋内和旋外肌群。
头颈肌
上、下后锯肌
后锯肌及其起止点上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superior) 部位:在菱形肌深面。
起点:项韧带下部,第六、七颈椎和第一~二胸椎棘突。
止点:第二~五肋肋角背外侧面。
支配神经:发自第一~四胸神经前支。
机能:助吸气。
下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inferior)
部位:在背阔肌深面。
起点:在第十一~十二胸椎和第一~二腰椎棘突。
止点:在第九~十二肋骨角外侧。
支配神经:发自第九~十二胸神经前支。
机能:助吸气。
夹肌横突棘肌
字体[大][中][小]
横突棘肌及其起止点
横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is)
部位:位于骶棘肌的深面,又分三层,依次为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
半棘肌(semispinal)位于棘肌的深面,接部位又分为头、颈、背半棘肌。
起点:第二颈椎~第十二胸椎横突。
止点:胸、颈椎棘突和枕部上、下项线。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颈丛的颈神经和胸神经后支。
多裂肌(multifidus)位于半棘肌深面。
起点:骶骨背面,腰、胸椎横突和第四~七颈椎关节突。
止点:第二颈椎以下全部椎骨棘突。
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后支(下肌相同)。
回旋肌(rotator)位于多裂肌深面,起止于上位与下位椎骨的横突与棘突之间。
机能(横突棘肌):一侧收缩,使脊柱转向对侧; 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