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进展
糖尿病肾病实验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 . 3 C D 6 2 P 、 C D 6 3与糖尿病 肾病
糖尿病 肾病时 由于 肾小球
微 血管 内膜受损 , 血小板 黏附 聚集活性 增强并 形成微 血栓 , 血 栓 反过来 又促使血小 板大量 活化 , 增加 了 肾脏 损害 , 微血 栓可 引起 肾脏缺血 , 肾小球发 生硬化 J 。 。国内刘莉莉 等 对 4 0例
明 显 (P < 0 . 0 1 ) , 可见 D N患者 C D 6 2 P和 C D 6 3阳 性 率 较 血 清
各种理化 因素 ( 如高血糖 ) 的刺激 下 , 非活化的血小板可被激活
而 成 为活 化 血 小 板 , m小板 活化 可表现 为膜 内 、 膜 表 面 及 血 浆
中有一些特定 的血小板糖蛋 白成分可发生改变 ( 其 中膜表面 的 糖蛋 白的改变表现为数 量变化 和结构重 排 ) , 这些 糖蛋 白 即为
为是 肾小 球 硬 化 和 肾 小 管 间 质 纤 维 化 机 制 中 最 关 键 的 细 胞
因子。
有 研 究 发现 , 在 糖 尿 病 肾 病 的早 期 T G F — B 1就 已 经 有 明 显
的升高现象 , 并且 Wo g e n s e n 等 在对 D M 大 鼠模型 培养后 ,
综 述 与 讲 座 ・ 糖 Nhomakorabea尿 病 肾病 实 验 室 早 期 诊 断 标 志 物 的研 究 进 展
李 云婷 王 宪灵 张 雷雷 李永 军 付 洁
【 关键词 】 糖 尿病 肾 病、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P D G F - B B 、 T G F — B 1 、 血半胱氨酸蛋 白酶抑制剂 c 【 中图分 类号】 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7 3 8 6 ( 2 0 1 3 ) 0 6 — 0 9 1 0 — 0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研究进展

糖 尿病 大 血 管 病 变 是 指 主 动 脉 、 冠状动脉 、 脑
周血管 病变 密切相 关 , 是 胰 岛 素抵 抗 的独 立 危 险 因 子且 对 冠 心 病 的 预 测 价 值 优 于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L D H) j 。2型糖 尿病 患者 脂代谢 紊乱 主要 表现 为 甘油 三酯 、 低密度 脂 蛋 白增 高 , 高 密度 脂 蛋 白降低 。 而 患有 糖 尿 病 大 血 管 病 变 的 患者 , 血 中总 胆 固醇 、
・
综 述
・
糖尿 病 大 血 管病 变 的相 关 实验 室检 查 的
研 究 进 展
向 盈 , 魏 军 平 【 关键词 】 指标 ; 糖尿病并发症 ; 血脂 ; c 反 应蛋 化 ; 糖化血红蛋 白 【 中图分 类号】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6 1 3 ( 2 0 1 3 ) 1 0 — 1 0 7 6 — 0 5
糖尿 病并 发症 的 比例较 高 , 在 三 甲医 院住 院 的 2型 糖尿 病 患者并 发症 患病 率分 别 为 高血 压 3 4 . 2 %、 脑
血管 病 1 2 . 6 %、 心血管病 1 7 .1 %、 下 肢 血 管 病
5. 2% E 2 ]
。
血 管病 变及 未 患 有 糖 尿 病 者
尿 病足 的发生 发展 与 L P ( a ) 密 切相关 。
二、 C反应 蛋 白
既往 的研 究均 证 实 ¨ 高 敏 c反应 蛋 白 ( C r e a c . t i v e p r o t e i n , C R P ) 与急 性炎症 有着 密切 关 系 , 但 近期
联素 、 尿微量 白蛋 白 、 尿酸等 , 现 就 近 年来 研 究 进 展
糖尿病相关实验室指标解读

80
60
40
20
0
<7.3 7.3-8.4 8.5-9.2 9.3-10.2 >10.2
HbA1c (%) quintiles
Monnier L, Lapinski H, Colette C、 Contributions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ncrements to the Overall Diurnal Hyperglycemia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 26: 881-885, 2003、
80
心梗
微My血oc管ard病ial变infarction Microvascular disease 60
40
20
0
5
6
7
8
9
Mean HbA1c (%)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321:405–412、
10
11
UKPDS Glucose Study Results
➢ HbA1c可用于糖尿病得诊断 ➢ 当HbA1c≥6、5%时可诊断糖尿病,须重复一次
HbA1c检测以证实诊断。 ➢ 症状典型得个体血糖水平>200mg/dl(>11、1
mmol/L)时无须进行确证试验。
专家推荐要点
➢ 如果无法行HbA1c检测,可采用之前推荐得诊断方 法(如FPG或2HPG,并进行确证试验)。
➢ 葡萄糖最初与HbA得β链-N端得缬氨酸残基发生氨基反应, 迅速以共价健形成醛亚胺化物,其性质不稳定,可逆,但逆 反应速度较正反应慢。
➢ 醛亚胺经脱水,分子重新排列,通过酮氨基和葡萄糖连接, 成为氨基酮化合物,其性质稳定,此反应不可逆。
糖尿病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应用进展

40 1 ) 0 0 6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1 R4 6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8 4 ( 0 2 0 — 7 70 1 7 -3 8 2 0 ) 80 4 3 细胞 选 择性 破 坏 的 自 身 免 疫性 疾 病 , 胞 免 疫 在 I 细 DDM 发 病 机 制 中也起 着 重要 作 用 , 胞 因子 及 其 受 体 水 平 的 变 化 是 I— 细 D I 免 疫紊 乱 的敏 感 指标 。 ) M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一 :D I DM 患 者 I 一 I 2水 平 比 正 常 对 照 组 和 NI DDM 患 者 显 著 降 低 , S I R 明 显 增 加 , D 而 I 2 NI DM 患 者 I 一 I 2及 S I 2 水 平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I I 一R I 2和 S I 2 I ~R 年 8月 第 3 1卷 第 8期
7 47
・
综
述 ・
糖 尿 病 实 验 室 检 测 指 标 的 应 用 进 展
白 矗 , 云 莉 综 述 , 大 林 审 校 罗 程
( 庆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检 验 科 重
尿病 及 其并 发症 的早 期 发 现 、 验 室 诊 断 的 研究 也 更 加深 入 , 实 本 文 就 这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1 5脱 水 葡 糖 醇 ( , - G) , 15A 1 5 AG 是 一 种 具 有 毗 喃 环 结 构 的 六 碳 单 糖 , 毗 喃 葡 萄 ,- 是 糖 在 C 1位 置 上 缺 少 一 个 羟 基 的 还 原 形 式 。 正 常 人 血 浆 中 15A 浓度 比较 稳定 , 受 饮食 、 糖 量影 响 , 不受 脂 代谢 、 ,- G 不 摄 也 肝 脏 功 能 、 重 和 胰 岛 素 之 外 的 其 他 激 素 的影 响 。 体 。 血 浆 中 1 5 AG 水 平 与 血 浆 葡 萄 糖 , 化 血 红 蛋 白 , 糖 ( Al 和 果 糖 胺 ( A) 显 著 负 相 关 , 尿 病 患 者 的 血 浆 1 5 Hb c ) F 呈 糖 , AG 显 著 低 于 健 康 人 , 1型 糖 尿 病 (DD ) 者 较 2型 尤 甚 , 1 M 患 研 究 表 明7 : ,- 1 5 AG 水 平 能 更 确 切 、 灵 敏 地 反 映 较 短 期 内糖 尿 2 更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

d )需再 测 1 , 以证实 , L, 次 予 诊断 才能成 4 5岁 者 ; 糖 尿 病 家 族 史 者 : 有 原发 性高 中不是最佳 项 目。血 中 B 羟基 丁酸的特 一
推荐 检测血糖 的常规方 法是葡 萄糖 氧化 L 空 腹 血 糖 >56mm lL O T > . o . G F的 2h 指标 ,能客 观反应患 者在测定 前 2 3个 / - 首先 ,为确诊 糖尿病 所检测 的血标 糖 尿病 流行病 工作 组 ( D G) 为 >60 值为微 观控制指 标 .可观察 糖尿 病控制 EE 认 . 本最好为 静脉血浆 。 由于 葡萄糖 溶于 自 mm lL这 一 临 界 值 不 宜 修 改 为 >56 过程中具体点 的血糖水 平 。 o / . 由水 ,全 血标本 中的红细 胞含有 自由水 mm lL. o / 因为按照新标 准 的定 义 , 世界 全 国际临床化 学联合 会 ( C )  ̄ C 正式推 F
时会 降低 5 7 虽然可 以通 过加人氟 %~%。 化钠 ( a ) 抑制糖 酵解 中的烯醇化 酶或 NF、 葡萄糖一 一 3 磷酸脱氢 酶 ( 碘化锂 )使糖酵 , 解延缓 , 但仍应尽快送检 。若未 添加抑制 剂, 则应 在采 集标本后 1h内分离 出血清 并 进行葡萄糖 的检测 。 外 , 此 由于不 同实 验室 间 的差异 以及 个体 间 的生 物 变异 , 空 腹血糖 58 69mm lL时 。必 须要重 .~ . o/ 复 检测 ;.~ . m lL时要 接受 随访 , 53 57 mo /
糖尿病肾病实验室检测指标进展

起 到 了很好 的减 毒增效 作用 。
1g 胆 南星 1 g 黄 芩 6 , 浮石 1 g 山 慈菇 6 , 0, 0, g海 5, g 制 山甲6 , g 生蛤 壳 1 g 紫 河车 1 g 生 牡蛎 2 g 土贝母 5, 5, 0, 6 。随证加 减 : 兼 往 来 寒 热 者 , 肝 胆 有 热 , 柴 g 如 为 加 胡 1 g 炒 栀子 6 , 皮 1 g 气 郁 重 , 有 胸 胁满 痛 0, g丹 0; 见 者, 去生 牡蛎 , 青皮 l g 厚朴 6 ; 加 O, g 如正 当放 疗化 疗
后 肿瘤 的客观 缓解 率 、 a 存期 、 床症状 等情 况 以 1生 临
评定 疗效 。结果 : 与对 照组 相 比 , ① 治疗 组 患 者 的完 全缓 解率 提高 了约 1 , O 经统计 学 分析 , 无显 著性 差 异 ( > 00 ) P . 5 。与对 照组相 比, 治疗 组患 者 的总有 效
浙 江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2 0 0 8年 n 月 第 3 2卷第 6期
糖 尿病 肾病 实验 室 检测 指标 进 展
张 慧嫦 叶 真
浙江 省 金 华 市 出入 境 检 验 检 疫 局 金 华
3 10 2 00
摘 要 : 尿 病 肾病 ( N) 糖 尿 病 ( M) 常 见 的慢 性 微 血 管 并 发 症 , N 的早 期 诊 断 和 治 疗 显得 极 为 重要 。D 患者 早期 起 病 隐 糖 D 是 D 最 D N 匿, 常规 检 查 方 法 难 以发 现 尿 蛋 白的 阳性 结 果 。 本 文就 D 发 病 机 理 和 近 年 来 D 检 测 指 标 的 新进 展 作 一 简要 概 述 。 N N
De eo me t o bI d xo a ei p rss D vlp ns nLa n e fDib tcNe h 0 i( N)Z a g Huc a g h n ih n ,YeZ e mp r n h nI o t dExp r a a tn ra f n a ot Qu r ni eBu e uo Ji—
糖尿病筛查、诊断或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实验室检查合理应用规范指南指导及解释

糖尿病筛查、诊断或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实验室检查合理应用规范指南指导及解释建议所有≥35岁的人群接受糖尿病筛查。
筛查指标可以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或OGTT-2h筛查。
如HbA1c <5.7%,FPG <5.6 mmol/L和/或OGTT-2h血糖<7.8 mmol/L排除糖尿病,也应每3年重复检查一次。
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建议对糖尿病高风险儿童进行糖尿病筛查。
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风险种族/民族、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母亲在孩子怀孕期间确诊糖尿病或GDM。
建议从10岁起,每3年进行一次检查。
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应在产后4-12周进行糖尿病筛查。
并且,有GDM病史的女性,应对糖尿病进行终生筛查,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
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或诊断时,应采用静脉血浆血。
注:高血糖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由过去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
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临床上常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其浓度应占成人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分别为HbA1c≥6.5%和HbA1c 5.7%~6.4%,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HbA1c检查,以记录其血糖控制程度。
目标设定建议:对大多数非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讲,HbA1c≤7%是合理的。
如没有明显低血糖或其他治疗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设定更为严格目标。
对处于妊娠期和准备妊娠的患者,在安全前提下,建议设定更为严格的HbA1c目标,妊娠期的理想目标为<6.0%,以保护胎儿远离先天性畸形,保护母婴免受围产期创伤和因大于胎龄儿而引起的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以判 断病 情。② 可鉴别各种低血糖 原因 , C—P超过 正 如 常, 可认为是胰 岛素分 泌过多所致 ; C—P低 于正常 , 如 则 为其 它原 因所致 。③对 诊 断胰 岛细胞 瘤很 有 临床价 值 ,
特异 的免疫指标 。测定方法 主要有 免疫沉 淀酶活 性分析
法、 放射免疫分 析 法 ( I 以及 E IA法 等 。19 RA) LS 9 6年 国
是 目前 各 种 测 定 方 法 没 有标 准 化 。
发病有关 , 糖尿病 发病 之前 就存在 , 自身 免疫抗 体 ; 在 属
另一 种是糖尿 病发 生 以后 , 使用 了外 源性 胰 岛素产 生 的 抗体 。 目前 的测定方法 主要有 E IA法和 RA法 。研究 LS I 发现 , 岛素 治疗 的糖尿 病组 Ib高于 未用胰 岛素 治疗 胰 A
平均水平 约增 高 15 m lL 也 就是 说 , b c . . mo , / H Al ×15等
于近两个月 的血糖 平 均水 平。也可 用公 式计 算 , 平均 血 糖( s d) 7 Hb 1 4 5 ) m / 1 =3 ( A e一 .5 。如 H A c为 1% , bl 2 则近 两个 月的空 腹血糖 =3 ( 2— . 5 7 1 4 5 )=35m d, 7 s l也就 是 /
《 沈阳部队医药》 川 。
o
・
4 9・ 2
实验 室 检测 在 糖尿 病 诊 断 和病 情 监测 中 的应 用
孟冬娅 张 英辉
关键词 糖尿征 , 特征 是 慢性 高 血糖 。 其 它是 由于胰岛素的绝对不足或 ( ) 和 外周组织 细胞对胰 岛 素的生物 学效 应 降低 所 致 。实 验 室检 查 对糖 尿 病 的 诊 治、 病情监测 以及早 期并 发症 的发 现有 着重 要 的临床 意 义。 目前有关 糖尿 病 的实 验室 检查项 目很 多 , 床意 义 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进展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致全身众多重要脏器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并极大程度地增加医疗开支,造成国家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1]。
早期诊断糖尿病和发现糖尿病的高风险者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规范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人数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有效的糖尿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及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血糖浓度检测对糖尿病诊断和筛查1.1 基于血糖水平分布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血糖检测是传统的诊断糖尿病的方法。
1979年美国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NDDG)提出符合以下条件时可诊断为糖尿病[2]: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尿酮体阳性等;空腹血糖≥7.8mmol/L;OGTT检测中2小时血糖或2小时之前诊断或之后的任意血糖≥11.1 mmol/L。
其中间状态被称为“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小于7.8 mmol/L或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该组向糖尿病的进展速度较慢,发生糖尿病症状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回复到糖耐量正常或保持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状态,极少存在明显的微血管病变。
1980年WHO沿用了NDDG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3]:空腹血糖≥7.8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同时OGTT2小时血糖7.8-11.1mmol/L诊断为IGT。
1985年WHO再次对标准修正,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糖尿病[4]: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 ol/L;空腹血糖两次或两次以上≥7.8mmol/L;空腹血糖<7.8mmol/L而怀疑为糖尿病者,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mmol/L。
1.2 基于血糖水平与长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糖尿病诊断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与分类专家委员会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血糖水平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上来,通过流行病学比较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与眼底病变的情况,数据分析发现之前的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空腹血糖大于7.8mmol/L过高。
专家建议将糖尿病的切点降低至7.0mmol/L。
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表1所示[5]。
表1 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利用血糖浓度检测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方法的缺陷2.1 血糖变异率高,重现性差,影响糖尿病的诊断血糖测定的是“点”血糖,无论是生物变异或与检测相关的变异均影响血糖的变异。
血糖的变异与生理性波动有关,另外,也与个体间的生理性因素差别有关。
Ollerton[6]等对近2周内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并未进行过治疗干预的人进行连续两天的空腹血糖(FPG)测定,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发现,随着血糖的升高,两次FPG的绝对值差异变大,出现变异的原因可能并非饮食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由于一些其它的个体间的生理因素,目前对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
另外,有研究表明,FPG存在日内差异[7],表现为清晨FPG较下午的FPG高。
按照FPG7.0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切点的话,下午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上午组的一半。
在两组糖尿病患病率相同的情况下,下午进行检测的糖尿病FPG诊断值为6.33mmol/L。
如果下午进行FPG采集测定而按照FPG大于7.0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将可能会被漏诊。
2.2 实验室检测误差对结果的影响2.2.1 标本分离不及时带来误差在进行血糖测定时,必须立即用全血测定或在抽血后的1小时之内将血浆与细胞分离,否则需使用含有葡萄糖酵解抑制剂如氟化钠的试管采血。
葡萄糖酵解的速率平均为每小时5%-7%。
一个血糖浓度为5.55mmol/L的全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后其血糖浓度可下降0.67mmol/L。
为了减少糖酵解所引起血糖检测的误差,应当在取血后迅速地处理标本,并加入抑制糖代谢的稳定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
2.2.2 实验室检测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室检测误差与分析方法及采用仪器有关。
不同品牌的仪器、不同厂家的试剂对血糖样本检测,其对检测结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倚。
常用的血糖检测的方法有葡萄糖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葡萄糖脱氢酶法。
Miller等[8]采用上述3种方法和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设备对血糖样本检测,其检测结果显示,41%的仪器检测结果和参考方法存在显著的偏倚,从而导致约1/5的患者做出错误糖耐量分类。
3、HbA1C的临床应用3.1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关系的发展史1962-1965年Rahbar应用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技术电泳血红蛋白时发现快速泳动的Hb变种。
且在1969年被证实快速泳动的Hb实际上为HbA1C,在糖尿病患者中其浓度增加2~3倍。
此后的大量实验证实,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而且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HbA1C已作为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在美国第59糖尿病协会年会上,ADA将HbA1C监测的重大影响和胰岛素相提并论,将前者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9,10]。
无论用什么方法反映血糖的变化,最后都要以HBA1C的变化作为最终评价药物是否有效的指标。
3.3 基于HbA1C的糖尿病诊断HbA1C诊断糖尿病的首要工作是对HbA1C测定方法进行标准化。
最近十年内,HbA1C的主要测定方法已经在仪器出厂前就被标准化,并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的正常范围可以被溯源到DCCT(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 DCCT)和UKPDS(英国2型糖尿病与并发症关系研究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中所使用的测定方法的正常值范围[11,12]。
目前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血糖和HbA1C实验室检测的最新审查显示,随着实验室仪器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HbA1C检测和血糖检测在准确性和精确度上至少是持平的。
2010年,ADA对国际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其《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及同期发布的《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中均正式确定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一种方法,诊断界值为6.5%[1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目前实验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有3种:1)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2)亲和层析法,3)免疫法。
由于不同实验室存在原理不同,所以在测定准确度、重复性都有所差异。
随着对HbA1C实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视和提高,HbA1C项目检测在临床上会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过去,作为一种经典意义上的“疾病”,糖尿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定义、识别和诊断的,血糖水平仅作为确定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随着医学的进步,糖尿病的定义、识别和诊断的主要依据逐步从临床表现移向了流行病学研究所产生的与临床症状和体征毫不相关的数据。
采用简单、易行且重复性好的诊断工具是实现糖尿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要求。
参考文献[1]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8.[2]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1979,28:1039-1057.[3]WHO Expect Committee on Diabetes Mellitus. Second Report. Wold Health Organic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646.Geneva:WHO,1980.[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udy Group on Diabetes Mellitus.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27.Geneva:WHO,1985.[5]World Health Organication. Depart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Part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6]Ollerton RL, Play R,Ahmed K,et al.Day-to-day variability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Diabetes Care. 1999,22(3):394-398.[7]Troisi RJ. Cowie CC, Harris MI. Diurnal variation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diabetes in patients examined in the afternoon. JAMA,2000:284(24):3157-3159.[8]Miller WG,Myers GL,Ashwood ER,et al. State of the art in trueness and interlaboratory harmonization for 10 analytes in general clinical chemistry. Arch pathol Lab Med,2008,132:838:846.[9]Buell C, Kermah D.Davidson MB.Utility of A1C for diabetes screening in the 1999-2004 NHANES population. Diabetes Care,2007,30:2233-2235.[10]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2003,26:S33-S50.[11]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Department Diabetes Mellitus.NEJM,1993,329:977-986.[12]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UKPDS 33).Lancet,1998,352:837-853.[13]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role of the A1C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9,32:1327-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