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古诗解析
鸟鸣涧的诗意及赏析

鸟鸣涧的诗意及赏析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应当是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当时正是盛唐时期。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原文:《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诗意: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导读:《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
王右丞集笺注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文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王维《鸟鸣涧》原文、注解、译文、与赏析

王维《鸟鸣涧》原文、注解、译文、与赏析原文:《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赏析:《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云溪”在长安附近,因此,对“桂花”一词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
因为桂树本生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北方无桂,白居易曾感叹“予惜其(指桂)不生于北方土地”(见白居易《浔阳三题序》)。
秋桂尚无,更不要说南方也不多见的春桂了。
因此,有的人就把“桂花”解释成“月光”,但解作“月光”就和后面“月出”重复,况且已经月华满地,山鸟也就不会因为“月出”而惊啼了。
有的人又认为这句是用月中桂花落在灵隐寺的典故,“人闲”应改成“人间”,但一、二句本属工对,“人闲”对“夜静”,换成“人间”,就不成其对了。
第四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桂花犹如王维笔下的“雪中芭蕉”,本不必实指,只是一种艺术创造。
但这首诗从整体看,描写的是细致观察后的景物,并非凭空臆造。
其实“云溪”不在长安,而在会稽,云溪就是若耶溪。
唐代徐浩游若耶溪时,“因叹曰:‘曾子不居胜母之闾,吾岂游若耶之溪。
’遂改名五云溪。
”(《嘉泰会稽志》卷十)“五云溪”又简称“云溪”,如唐代范摅,自号“五云溪人”,著有《云溪友议》。
《宝庆续会稽志》卷四特别记载了若耶溪附近生长着不少四季桂,春天也开花。
所以说,这首诗中的桂花是实指春桂,但不是在长安附近,而在南方会稽。
解决了“桂花”一词,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不仅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还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浮动着,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静谧的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鸟鸣涧》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鸟鸣涧》课文原文及赏析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原文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鸟鸣涧》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春夜山景。
首句“人闲桂花落”,以“人闲”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桂花轻轻飘落,更显得环境的静谧。
接着,“夜静春山空”一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谧感。
春天的山在夜晚显得格外空旷和寂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
月亮升起,照亮了寂静的山林,这突如其来的光亮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它们偶尔的鸣叫,在寂静的春涧中回荡,更显得山间的静寂。
整首诗通过描绘桂花飘落、夜静山空、月出鸟鸣等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春夜山景的宁静和美丽,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诗歌赏析《鸟鸣涧》诗歌赏析《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鸟鸣涧》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翻译/译文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具寂,似空无一物,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中的鸟,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
春天开花或秋天开花。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山鸟:山中的鸟。
赏析/鉴赏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动静结合。
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鸟鸣涧》原诗以及赏析

《鸟鸣涧》原诗以及赏析《鸟鸣涧》原诗以及赏析原诗:王维《鸟鸣涧》赏析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鸟鸣涧王维古诗及讲解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山涧的宁静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桂花、山鸟和月光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
首句“人闲桂花落”,诗人用“人闲”和“桂花落”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桂花的飘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夜静春山空”。
在夜晚的寂静中,春山显得空旷而宁静。
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之美。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诗人用“月出”和“惊山鸟”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的山涧景色。
月出,为山涧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氛围;而山鸟的惊飞,则使画面更加生动,增添了诗意。
最后一句“时鸣春涧中”,诗人用“时鸣”和“春涧中”两个意象,描绘了山涧中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涧中的鸟鸣声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与前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鸟鸣涧》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山涧美景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鸟鸣涧》王维全诗鉴赏

【原文】鸟鸣涧⑴人闲桂花落⑵,夜静春山空⑶。
月出惊山鸟⑷,时鸣春涧中⑸。
【注释】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白话译文】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
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
……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
”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1、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2、涧:两山间的水沟。
3、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4、空:空寂、空空荡荡。
5、月出:月亮出来。
6、时鸣: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译文: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赏析:
王维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
在诗中,人的心境是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
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虚空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
这种心境该是多
么的宁静、虚空和恬淡。
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写来写人的心境。
而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又只有在夜间——夜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
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