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
第11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四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一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为主
策略
加强传染病监测
全球化控制
措施
一般性 (经常性) 传染病疫 情的控制 和管理
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 2. 改善卫生条件 3. 制定法律法规 4. 加强卫生检疫
所以其传染作用最强。
另外此期常需他人护理和探视,若隔离不严格,很
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
机体免疫力开始出现 病人体内的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
传染源作用
但有些传染病在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
并继续充当传染源
传染期 (communicable period)
定义: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其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病原携带者(carrier)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一般分为三类: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为 人兽共患病。 –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分
类:
(1)以动物为主的:病原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并延
续给后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不发生人 传人的现象。
(2)以人为主的:病原体主要靠人延续其种属后代。
(3)人兽并重的:此类人与兽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并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
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空气传播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机械携带(mechanical vector):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 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 vecto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 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第三节 流行过程
3. 受感染的动物 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等。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病人的病程分期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 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第三节 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

类 型。
家 畜传染 病的基本特征是 能在 家畜之 间直接接触传染 或 间接地通 过媒介物 ( 生物或非生物 的传播媒介 ) 互相传染 , 构 成流行 。家畜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 , 就是从 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
件, 即传染 源、 传播途径及易感 的动物 。这 3个条件 常统 称为 传染 病流行过程的 3个基本环节 ,当这 3 条件 同时存 在并 个 相互联 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 的发生 。因此 , 掌握传染 病流行过
程 的基本条 件及 其影响因素 ,有 助于我们制订 正确 的防疫措
量毒力强大 的病原体 , 因此作为传染源 的作用也最大 。潜伏期 和恢复期 的病畜是具有传染 源的作用 , 则随病种不 同而异 。
毒 。猪 气 喘病 重 在 预 防 ,可 用 盐 酸林 可 霉 素拌 料 饲
喂 , 吨料加 05千 克 , 每 . 轮换 用 药 预 防 , 泰 乐霉 素 也 用
可 以预 防 。
在 治 疗 病 猪 方 面采 取 的 原则 是 抗 菌 消 炎 、止 咳 平 喘 。可用 6%三 氯异 氰脲 酸粉 ( 50) 天 2次 1 1: 0 每 带 猪 喷 雾 消 毒 ; 1 氯 异 氰 脲 酸 粉 ( 4 0) 猪 6 %三 1: 0 对 场食 槽 、 料槽 进 行 消 毒 。对 病 猪 进行 严 格 隔离 消 毒 。 土霉 素 碱 按每 千 克体 重 4 ~ 0毫 克克 , 花 生 油 10 05 用 0 毫升 ( 菌过 ) 入土霉 素碱 2 灭 加 5克 , 匀 混 合 , 均 在 颈 、背 两 侧行 深 部 肌 肉分 点 轮 流 注射 ,小 猪 12毫 - 升, 中猪 3 5毫 升 , 猪 5 8毫 升 , 隔 3天 1次 , ~ 大 ~ 每 5 次 1 程 。重病 猪可 进行 2 3 疗 程 , 疗 —个 可获 得 良好 效 果 。林 可霉 素 每 吨饲料 加 入 2 0克 , 喂 3星期 , 0 连 或
流行病学9.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有些疾病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 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称为人畜共患疾病。
牛、绵羊:炭疽、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山羊: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马、驴、骡:炭疽、狂犬病、放线菌病等; 骆驼:炭疽、狂犬病、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猪: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旋毛虫 病等;
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
留验和检疫。
③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以确定免疫接种 时间。
如当人被犬严重咬伤(或伤口近头部)时,
于72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效果较佳;
④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以帮助判断受感 染的时间,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从发病的高峰时间往前推一个该病的平均 潜伏期,即可能为受感染的时间,随即可进一 步追查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②易感人口的迁入,外地人员对流行区内的某些 传染病缺乏相应的免疫力,其迁人使流行区内的 人群易感性升高;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人们通过患病后 所获得的免疫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即会逐渐降低, 从而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④免疫人口的死亡,会使人群中非免疫人口比例 上升,人群易感性相应升高;
⑤病原体发生变异,人们对病原体的新变异株缺 乏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
受飞沫传播的对象主要是传染源周围的密切 接触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 均可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份蒸发后干燥形成的 残余部分。壳内含有病原体。直径约1µm的飞 沫核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并可经气流飘 至较远处。
麻疹、水痘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均可经此 方式传播。
③健康病原携带者,即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 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的人。
传染病与免疫复习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
H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J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特异性免疫
K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预防麻疹
特异性免疫
L某些人吃鱼、虾后引起过敏
特异性免疫
M器官移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特异性免疫
N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
8、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医生给威恩斯换上的新脸属于 _____,换脸后的反应属于______免疫 9、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小王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医生
√ √ √ √√
A 打退烧针 B 打止痛针 C 打破伤风针 D 打消炎针
6、下列有关计划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B 给一周岁的婴儿口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C 通过接种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D 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有可能不再患传染病
7、早在10世纪,我国就有人将轻症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
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已
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预 防接种就叫计划免疫。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
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6、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1、第一道防线:_____,功能是_____,乳酸、胃酸、和 酶还有___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___异物的作 用。
A、常带口罩
B、隔离流感病人
C、消灭蚊子
D、接种流感疫苗
典型例题解析
6、有一次,小浑全家吃毛蚶,这些毛 蚶曾被甲肝病人的粪便污染,而且没 有煮透,结果小浑吃了后,患了甲肝。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 (1)甲肝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 甲肝病。毒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考虑,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思维导图 传染病和免疫》课件

思维导图解读——免疫与计划免疫
重点 3.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 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 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 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2)接种疫苗
①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切断传播途径、第三道防线
C.保护易感人群、第三道防线
D.保护易感人群、第一道防线 解 析 由“痘痂干燥减毒后碾成粉,吹到健康人鼻孔里,使其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可知,这
种预防措施相当于打疫苗,即使人在不得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这是 由人体的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抗体来完成的,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注意!
按照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可以把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 免疫。 自然免疫:通过自然感染在机体里产生抗体,如患过天花 的人就不再患天花了。 人工免疫:通过人工接种,用人工方法使机体产生抗体, 如打预防针可预防某种疾病。
思维导图解读——免疫与计划免疫
重点 2.免疫的功能
(3)免疫的基本功能 自我稳定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监视功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 瘤细胞)。 (4)免疫的异常功能 ①排斥反应: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 体器官(“非己” 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 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移植成功后,还要长期使 用免疫抑制药物。
②接种疫苗能够预防传染病的原因: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可 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属特异性免疫。
③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 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

➢ 医源性传播可分为以下两类: 易感者在接受治疗或检查时由污染的医疗器械导致的疾病传播; 输血、药品或生物制剂被污染而导致的传播,如病人由于输血而 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 生物学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血液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将病原体吸入 体内,通过再叮咬易感者传播疾病。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 从节肢动物吸入病原体到具有传染性的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有一定的地区性,病例与传播媒介的分布一致。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消长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 ③具有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 ④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播途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