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文化

合集下载

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后果

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后果

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后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从购买日用品到出游休闲,都离不开消费的环节。

但是,消费主义的背后却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深思的社会后果。

一、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当今的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从食品、服饰到娱乐休闲,消费需求都在不断扩大。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社会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许多人开始将物质消费摆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了主要的精神需求。

其次,随着消费主义的普及,一些新兴的消费方式也开始出现。

例如购买来自国外的商品、购买奢侈品等等。

这种消费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中不乏一些人为了追求特殊的消费体验而不断地炫耀自己的消费水平,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优越”。

除此之外,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还体现在了消费行为的社交属性上。

现在的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而进行消费,而是希望将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社交方式。

例如逛街购物、足疗SPA、旅游度假等等,这些消费方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买买买,而是一种可以和朋友同乐的享受。

二、消费主义的社会后果当然,消费主义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存在着一些让人深思的社会后果。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后果。

1.浪费资源、环境污染消费主义注重个人享受,追求物质物理上的满足,所以很容易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例如人们在追求奢侈品时,往往会选择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从而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消费主义增加了社会的压力消费主义注重外在的物质需求,所以很容易让人们陷入一种“比拼”的心态。

人们往往通过购买更多更好的物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些压力不仅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消费之中,而且还会增加自身的压力。

3.消费主义促进社会分化现在的社会,在消费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社会上的少部分富人可以随意挥霍自己的财富,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人甚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消费主义文化是指以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个人欲望为中心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强调消费和商品拥有带来的快感与幸福感,将购买和消费视作主要目标,并将物质财富作为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消费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演变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商品大量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随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传播至全球各地。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三、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 商业广告催化消费:商业广告作为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催化剂,通过宣传和营销手段,引导消费者塑造特定的消费观念,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商业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象和语言,将商品与幸福、成功和满足等情感联系起来,诱导人们购买并倾向于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

2. 品牌消费成为社会象征:品牌消费已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人们以拥有名牌产品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将品牌消费视作追求社会认可和精神满足的方式。

品牌消费的普及,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商品价值的认知,物质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

3. 快速消费带来环境问题: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商品寿命的缩短,大量的商品被迅速废弃,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过度消费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对于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四、消费主义文化的利与弊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既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文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其次,消费主义文化为现代化社会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过度消费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不仅使人们追求物质富裕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
变革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接近“世 俗化”“大众化”的生活,意识形态和消 费主义文化的结合恰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意识形态实践方式的转变
2、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加,使文化发展具 有了群众性和社会性。
3、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形成于二战以 后,,旧的意识形态让位于,新的意义 上的“实用主义”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于文化工业
• 郑也夫指出,人类社会正在遭遇两百万年 未有之变局,那就是:温饱问题大体解决 了。这件事说起来轻松却是亘古未有。从 20世纪中叶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为 生存而挣扎的历史。各民族提出的所有的 主导人生观都是建立在这一历史基调之上。 现在还能用这些来教育众生吗?你说:艰 难困苦,玉如于成。新生代们出生伊始生 活就不艰难,他们问:为什么要艰难困苦 呢?这不就陷入了悖论吗:人们通过艰苦 的努力以及他所创造的生产力的进步,使 他渐渐脱离饥寒和苦难,而我们却又要说: 苦难才是他成长和成功的基本条件,这不 等于说,他的成功将使他自己堕落和失 败”。
问题的提出
•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 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 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他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 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 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 受到物的包围。——波德里亚
问题的提出
• “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 轴和动力,消费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 展必经的历史阶段。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解 了原有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使人的生活 实践、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建构方式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的提出
• 西方学者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 “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 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 张,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 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 识形态”,他形象地说“消费主义 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 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1. 引言1.1 消费主义的定义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将购买商品和服务视为满足个体需求、实现自我认同和获得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消费主义强调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的重要性,认为消费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因此倡导不断追求更多的消费和拥有更多物质财富。

消费主义在当下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消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消费来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导致消费行为愈发频繁和规模庞大。

消费主义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整体结构和价值导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个人、社会和环境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1.2 消费主义在当下社会的影响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在当下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得消费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

当下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享受是幸福的源泉,因此消费主义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当下社会表现为个体对物质财富和享受的极度追求,导致了社会中产生了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现象。

消费主义通过向人们灌输对物质的渴望,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消费主义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消费主义促使了生产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消费主义的持续盛行也损害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使得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必须认识到消费主义在当下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寻找相应的对策来应对消费主义文化所导致的种种问题。

只有从根本上反思消费主义文化的深层问题,才能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找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消费主义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塑造消费主义通过广告和媒体的渲染,塑造了人们对自我身份和身份认同的观念。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消费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被消费所充斥。

这种消费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现实社会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的理论视角,从他的角度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了“消费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社会的消费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文化的表现。

消费不再只是简单的购买商品,而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地位的体现。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一种社会的象征和文化的表现。

人们在追求名牌商品、奢侈品、高档消费的渐渐地忽略了实际的生活需求,从而造成了“攀比消费”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产生了社会焦虑和物质浪费,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产生了财富和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性的约束和控制。

人们的生活几乎被大众传媒、广告和商业文化所左右,他们已经不再是自由的个体,而是一种被消费主义所统治的“消费者”。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已经被商业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商品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异化和虚无感。

在现实社会中,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大众传媒和广告不断地向人们灌输消费主义的理念,使得人们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商业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商品化,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的判断和意识。

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引发了思想的空虚和消极,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文化的贫乏和精神的虚无。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1. 引言1.1 消费主义的概念解释消费主义是指一种将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思想和观念。

在这种理念下,个体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消费被视为实现幸福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强调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消费主义背后驱动着商业营销和广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使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消费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受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消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潮。

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享受和外在表现,导致人们过度追逐物质财富和外在形象,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消费主义倡导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期快乐,而忽视了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消费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1.2 鲍德里亚对消费主义的分析鲍德里亚对消费主义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消费社会的三个层面的批判:符号消费、模拟消费和差异消费。

在他看来,符号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的实际功能,而是为了商品所代表的一种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的价值。

而模拟消费则是指人们通过购买仿真品或模拟品来满足虚拟的需求,这种消费不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幻的体验。

差异消费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昂贵的、有特殊标志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种消费带有一种炫耀和攀比的性质。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塑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

消费主义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个体的空虚感,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失去了内心的满足。

消费主义文化与消费社会

消费主义文化与消费社会

11 #
后现代消费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后现代消费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凡勃伦早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中,就对 年发表的《 凡勃伦早在 年发表的 有闲阶级论》 炫耀性消费作了系统研究。 炫耀性消费作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工业 社会的主流消费观念,是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社会的主流消费观念,是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博得荣誉,获得心理的满足。 博得荣誉,获得心理的满足。人的消费动机大体可以 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缺乏性动机, 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缺乏性动机,这是由生存与安全 一类的基本需要缺乏而产生的排除缺乏的消费动机, 一类的基本需要缺乏而产生的排除缺乏的消费动机,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主要出于这种动机。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主要出于这种动机。二是丰富性动 这是追求某种需要“差异”的心理状态, 机,这是追求某种需要“差异”的心理状态,炫耀性 消费就是出于这种动机。 消费就是出于这种动机。布希亚的消费理论指涉的主 要就是炫耀性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要就是炫耀性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4
2、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现代消费是一种发生在消费社会的、 现代消费是一种发生在消费社会的、跨越温饱型 的、富含精神意义的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文化行 现代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 为。现代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 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消费者进行“意义” 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消费者进行“意义” 建构、趣味区分、 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 过程。消费是一面“镜子” 过程。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 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 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 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参 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参 阅王宁: 消费社会学》 阅王宁:《消费社会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绪论第 页。) 年版, 年版 绪论第2页

消费主义及消费文化概念

消费主义及消费文化概念

消费主义及消费文化概念1.消费主义概念“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它在词义上比消费社会、消费者或消费阶层更为宽泛,消费主义可以被当作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在解释它时,“消费文化”一词总是在场。

当代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以“消费主义”为中心,“消费主义”是文化的特定表现,它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极致。

研究者也常常将其称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往往与享乐主义、非理性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式消费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学界,“消费主义”总是被当作贬义词使用,比如王宁在《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中指出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它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

不过,既然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的表征,有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其实同时也是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对于“消费文化”的概念把握以及对于消费文化研究脉络的把握应该摆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之前。

2.消费文化概念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迈克·费瑟斯通和西莉亚·卢瑞分别在其专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给出了明确解释。

费瑟斯通沿袭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判断指出:“顾名思义,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在费瑟斯通看来,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是这种新文化形态、或者说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在西莉亚·卢瑞的阐释中“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生产与消费或再次挪用这一相关过程之循环的研究”。

尽管卢瑞指出她是从物质文化这一大学科切入,侧重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但其实两人“消费文化”的指向大体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新历史时期“消费文化”的研究,已经走出了经济学视域,而是像弗兰克·莫特所认为的那样,需要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消费文化与社会史、商业史、文化分析、人文地理等结合起来。

并且需要首先把握“消费”概念侧重上的转变。

对于“消费”的概念,西莉亚·卢瑞援引斯特拉森“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转化物品的方式”这一说法,指出“消费”可以视为“转化”“一件物品的使用或者挪用,通常既是消费,又是生产;既是破坏又是生成,即是结构,又是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史论文姓名:王蓉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消费主义文化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

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

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

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

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

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

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

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

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

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

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

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

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

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

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

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

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

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

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

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代的“遍及每个角落”以及后来的“不断改进的质量”、“在红标题前留步”、“使炎热天气变得凉爽”、“尽我心尽我力就是可口可乐”、“这一刻我有我的可口可乐”等等;可口可乐公司在二战刚结束时播放的广告反映的是胜利荣归的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同饮可口可乐,庆祝大战胜利结束等激动人心的场景,而20世纪6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反击百事可乐公司的进攻,同时也为了适应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购买力提高的情况,推出了“地道正宗货”这一广告宣传理念,这些都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与物质需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正是这样才一步一步地塑造了其产品快乐、爽快、健康的品牌形象。

2.当下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广告和营销活动现在,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消费主义文化中,符号价值的意义已经高于使用价值。

当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都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再认真地辨认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这里,经营者不再只是说明他们的产品内涵,而且以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

这类“包装”和产品常常难以区分。

经营者关心的不是这些包装是否能全面代表他们的产品,而是靠这些包装是否能把他们的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

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的历史表明,首先要关注大众那些显而易见的欲望,然后创造新产品或重新包装老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营销才能获得成功。

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

所以营销越来越注重引发人们的欲望。

消费主义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构成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趣味,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

种种迹象表明,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人类的生活形态即将发生诸多变化,享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成为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当我们正要为人们的生活改变暗自庆幸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却是现实生活种种艰辛、怨恨、不平、烦躁。

在这个虚拟的消费剧场里,广告扮演着能指的角色,成为了虚拟的实现形式。

广告不断向人展示现实生活的物质匮乏和尴尬,在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窘迫和无奈。

通过一场场描述优雅生活的镜头,一个个化解难堪的情节,一幕幕皆大欢喜的创意,广告传达给受众的是实现“梦境”的途径。

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一个个广告就是快乐生活的小单元,商品是通向该单元的钥匙。

快乐生活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问题的症结是你没有放下高贵的尊严。

消费不是无耻,节俭不是美德。

广告让人看到的是美好的生活前景。

至于物品如何从理性上将美丽实现,这就不是广告诉求的重点。

广告的重点在于做出一种预言,让人们产生一种美丽的憧憬,引导人们的欲望,去购买被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

在消费主义的社会中,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

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只是把消费看作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要将其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消费主义试图为现代社会的大众生活提供终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或价值哲学,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与支配下,现代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使得不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所消费商品的档次和品牌加以标示。

这促使广告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将产品的性质或功能进行文化包装,或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或假借传统的礼仪风俗,或利用人的道德情感,或阐述自己的独特理念。

广告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急先锋,广告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示其话语权。

它的功利性是与生俱来的,广告作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手段,首先考察的就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来赚取利润。

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在现代商业社会里,除非你能把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意、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

”在当代社会,广告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可谓“一拍即合”,广告不只是希望展示消费的益处来赢取利润,更希望这种利润的获得具有长期有效性,那么,透过广告,我们看到的是一袭隐隐的消费主义的背影。

一方面,广告通过鼓吹消费主义来达到自己销售商品的目的。

广告信息地毯式轰炸,不断地向人们灌输:消费是平等的,消费能带给我们幸福。

消费能让我们忘记现实的不平,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匮乏。

俨然人们就应该为消费而生。

现代广告在不遗余力地为消费主义“摇旗呐喊”、“奔走相告”。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成为了广告行为的意识形态工具,现代广告隐藏着的是消费主义的背后“黑手”。

它通过图像和文字语言来构筑商品逻辑。

利用消费者对于某种品质想象性的认识,将消费以理想化形式呈现,在“当代消费者的世界”的创造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

在现代消费社会里,广告所告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信息,而是力图在意识形态上使消费者成为“沉默的羔羊”,与其说广告直接刺激了产品的销售,不如说广告建构了一种有利于消费主义,并刺激阶级流动的社会氛围。

我们看麦当劳的广告,麦当劳广告分为两种类型:促销广告与品牌广告。

促销广告告知消费者新产品的上市,或特别时段提供的特殊产品;品牌广告旨在提升和强化品牌的品质,并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跨国企业进行的是品牌价值而非产品的竞争,因而在品牌广告上投入最多。

依据广告向消费者传递的理念和价值,麦当劳在中国的品牌广告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地位篇、浪漫情怀篇、传统习俗与价值篇和儿童欢乐篇。

不管什么类别的广告、什么营销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产品服务,推广、销售产品。

还有各种珠宝广告,为人们展示奢华、高贵的珠宝,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给人们一种有了珠宝就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的心理暗示,勾起人们的渴求,从而促进其产品的销售。

3.总结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广告和营销活动提供了良机,而广告在消费社会里的一大“贡献”就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度张扬。

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品牌或一种产品与一个名人或一种浪漫化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暗示使用该新产品就可以使消费者变成一个更美丽、更讨人喜欢、更精力充沛的人。

当我们的日常消费品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广告带来的美好联想四处弥漫,人们的理智之门似乎关闭了,这时候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变得不再重要。

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里,广告制作者不只是说明产品的实用价值,而且还通过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

电视广告就是靠这些符号和图形把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

现在的各种广告都在暗示消费者得到该产品你就能得到一张显示你“与众不同”、“成功”、“得到异性的青睐”等标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