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景观_传媒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向度
从符号消费到符号生产——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哲学解读

从符号消费到符号生产——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哲学解读张添翼,陈雪曼(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吉林132000)2020年睾二期特别推荐—文化算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明星粉丝群体衍变为拥有严密组织框架的“饭圈”,“饭圈”发展出某种具有特定行为特质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即"饭圈”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全民性的社会动员层面,"饭圈”积极组织公益活动扶危济困,“饭圈”文化为青少年群体平添了长久以来欠缺的公共事务热忱。
在警惕并批判'符号消费逻辑与低幼化思维的同时,公权力有必要结合“饭圈”文化的情感价值传播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生成并使用能够激起全民情感共鸣的网络符号,全面巩固公共社会的共识基础。
关键词:饭圈文化消费主义政治符号意识形态现代娱乐业已经发展成为高度集成的文化工业,以好莱坞电影、电脑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产品令全球青年人趋之若鹫。
近三十年来,赛博空间内的公众互动效率得到了空前提升,它既加速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衰落,也促成了文化工业本身的质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点击量带来了关注率,关注率持续牵动着资本,资本逐步弓]导着流量,流量成为追星族们的全新追逐目标。
传统的明星粉丝群体日益资本化体制化,直至发展出某种全新的文化形态,"饭圈”就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独特类型的亚文化群体。
众所周知,亚文化群体通常以标榜个性为旨归,以叛逆作为彰显自我的标签,甚少趋附于主流价值观,"饭圈”却能够与官方意识形态立场保持高调一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饭圈”组织的公益活动引发了公共舆论的关注与赞誉,这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长久以来青少年亚文化系统性彰显的一部分,值得审慎看待。
本文试图在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中,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当代青少年的"饭圈"文化。
一、“饭圈化”的社会动员机制"饭”即英文"fans"的谐音,意为爱好者、粉丝。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去看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表达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去看景观设计中文化的表达摘要:本文通过符号的角度,从符号的“形式”与“内容”出发,分析景观中历史文化场所的符号构成和意义。
同时以匈牙利宫殿历史遗址作为案例,深入解读如何通过物质性的符号语言将场地的空间价值表现出来,赋予空间新的精神层面意义,延续空间的未来。
关键词:符号、形式、意义、场地精神1.我国目前的城市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对于城市景观来说,文化的表达至关重要。
在当代社会的城市里,很多的城市景观例如旧城改造项目,做的并不成功。
这些项目往往都是一种固定的生产模式,在形态上单一雷同,简单的在设计中堆砌一些历史文化的外在形式,缺乏“文化”的底蕴。
这样的景观空间太过于功利,任何依赖物质需求或某种利益下,所产生的时代产物往往是缺乏持久魅力的。
只有用精神文化建立的城市空间才不容易倒塌。
基于以上的现状,本文试图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解读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如何更好的去表达。
2.用符号的角度去看景观设计2.1符号在景观中的基本概念根据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研究,符号可以区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通常是指符号的“形式”,而所指则表示符号的“内容、意义”。
学者布罗本特表示,“符号”是景观类语言体系中的基本单位,这个“符号”在景观设计表达的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的功能实体作为载体,去表达一定的“意义”。
这里的符号意义包含两层:一种是符号的形式,也就是表现符号,使我们通过各种直觉可以感受到的;另一种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实意符号,是我们通过感官然后加以理解的内在意义。
比如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石头座椅。
这些座椅是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材料,雕刻成三个鼓连结成一体,高度和长度都适合于人坐在上面休息,这是其表现功能性的一面,属于符号的形式;而石头上雕刻出的鼓的轮廓、上面精美的纹路,则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同时强调了找寻民族特有文化、建立独特文化场所的强烈愿望,这便属于符号的内容。
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便是符号的所指——精神意义层面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消费的符号意义

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消费的符号意义【摘要】:当代的消费不光是关于概念,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主要指意义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文化,女性消费包涵了社会性别的底蕴,消费的符号意义是由社会决定的,由媒体及其它机构塑造的,具有其特殊的符号意义。
文章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探讨消费文化背景下及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消费的符号意义。
【关键词】:消费文化;女性消费;符号意义;大众媒体“文化是消费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各种符号和概念。
” 1(P1)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部分,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
一.消费概念和消费文化背景在波德利亚看来,现代消费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就是符号消费。
一般地我们将消费,理解为一种物质化的实践过程,这具体表现在对商品的购买、拥有和使用上,但波德利亚认为这只能是消费的前提,还不足以构成”消费”概念本身,”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
”基于这一理念,波德利亚把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在一起,在《物的体系》一书中给消费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
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
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
” 2 (P23)符号化的消费自然绝非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有其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消费是一种道德维系符号和群体团结的系统:它同时是一种道德(一种意义形态的价值系统)、一种交往系统、一种交换结构”,”消费系统是以符号代码(物/符号)和差异性为基础的”,”消费是一种集体性的和主动性的行为,是一种约定,一种道德,一种制度。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吉志鹏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与蔓延,消费主义文化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他形象地说“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
〔1〕马尔库塞研究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人是满足于眼前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丧失批判性与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
弗洛姆揭示西方消费主义的弊端,他认为在当代西方富裕社会“人过的是‘占有’而不是‘存在’的生活”。
艾伦·杜宁则对“不消费就衰退”的西方消费主义的神话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开放的中国出现了“房奴”“车奴”等被奴化的人,出现了“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借贷消费”、“超前消费”等新的消费现象;也出现了“装修热”、“宠物热”、“美容热”、“减肥热”“染发热”等消费热风;还出现了“肥胖病”、“空调病”、“糖尿病”等因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而引起的消费疾病。
中国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人过着富裕甚至奢侈的生活,在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下,另一部分人也效仿起来“哪怕让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先富起来”。
由此,西方学者的论述和中国的现实印证了在全球化和开放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控制已经形成,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仅是一种奢望,但是有一种“欲购情结”就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何以能在全球范围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何以能对个人及社会发挥如此强大的控制作用?本文尝试对其作粗浅的分析。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美国,之后伴随着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席卷整个世界。
消费主义情境下的符号操持——以盲盒消费为例

消费主义情境下的符号操持——以盲盒消费为例
刘翔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消费社会中,“物”的极大丰盛使得“物”摆脱了生产逻辑而进入符号逻辑的序列,并从此落入了整个语言学体系合理性的操控之中。
以盲盒消费为切入点,正是以“物”的功能性的消解为契机,盲盒手办成为符号操持的对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级消费品,并且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产生关联的契机。
分别从消费逻辑、消费者和消费品三个维度来解读符号对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介入,永恒自洽的符号逻辑将被升级为拟真模式,并最终导致意义的“内爆”,此种意义的荒芜恰是符号操持的必然后果。
【总页数】8页(P107-114)
【作者】刘翔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6.98
【相关文献】
1.消费主义视角下“盲盒热”传播现象探析
2.在“盲盒热”背景下盲盒消费者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3.符号消费、价值认同与情感连接:Z世代盲盒迷群行为研究
4.符号
消费视域下的“盲盒热”现象研究5.符号消费与需求满足:消费社会中的盲盒亚文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费主义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

消费主义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摘要]近十年来,作为“舶来品”的消费主义在我国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大众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深受其影响。
主要表现在大众媒介内容上强化受众消费意识和大众媒介形式的可消费性增强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影响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
资本主义经济由短缺阶段逐渐步入到过剩阶段,这时消费成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西方各国开始利用各种手段促进人们的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消费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兴起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正逐渐地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文化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正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
大众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在我国,特别是大众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得到强调和大众媒介面向市场进行信息生产以后,大众媒介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扩张性的产业。
因此研究消费主义对我国大众媒介产生的影响极具紧迫性。
一、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的“合谋”关系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
大众媒介与消费主义是一种共谋共生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把二者的关系称之为合谋关系。
一方面,消费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使得传媒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
我们称之为媒介消费主义或是传媒消费主义。
“所谓的传媒消费主义。
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为强调物的符号意义及其为营造‘消费社会’的氛围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及相应的社会实践。
”媒介消费主义,是大众媒介受消费主义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大众媒介市场化运作的结果。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影视植入广告景观研究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影视植入广告景观研究摘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狂轰滥炸式的硬性广告早已被受众弃而远之,传统广告逐渐从明处走向暗处,而一种新形式——植入型广告渐渐成为主流。
和国外相比较,中国的植入广告在表现手法上还相对青涩,在商业操作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植入广告的混乱。
当广告植入电视、电影等具体艺术作品时,又不可避免地与节目的艺术价值发生一定的冲突。
从消费主义文化入手,解析植入广告在当代社会产生的必要性,并将其和传统广告相对比,对比分析植入广告的优势和劣势,探讨植入广告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植入广告;消费主义;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5-03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当今的广告借助各种媒介全方位将人们包裹起来,无论是早期豪放直白地大声喧哗还是当今与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情景,广告一直以积极的进攻状态试图打破人们固有的消费观念。
在跟广告进行“搏斗”的几千年来,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广告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而在消费主义社会当中,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变化,广告自然需要在宣传的方式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对于影视节目制造商来说,节目的制作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收视率等压力时刻提醒制片人,如何获取自身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是首要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植入广告借助着现代媒体而高速发展起来,一方面,它有效地帮助企业方躲避了很多受众挑剔的眼光;另一方面,植入广告也成功减少了节目制作成本。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pq媒体公司估算,1974年,美国植入式广告业务的价值为1740万美元,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近七十亿美元。
而在国内,光2005年一年,中国的植入广告收入就高达10亿人民币。
植入广告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包括政府在内的各项法规规定目前也没有相关植入广告的法令。
消费主义视角下新媒体美妆网红现象研究——以小红书平台Pony为例

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信息传播生态的演进和现代商业社会的逐利动机催生了各类“网红”,从日趋繁盛的网红现象中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
目前,消费主义逻辑已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人开始追求体面的消费,崇尚消费至上,并将其作为人生价值。
美妆网红作为消费主义浪潮下极具代表性的产物,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接受者,同时,他们也在一定意义上被建构成了商品符号本身;另一方面,美妆网红也是消费主义的推动者,作为时尚美妆领域的意见领袖,通过向受众的内容传播,推动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并衍生出网红经济。
1 消费主义理论与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指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强调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特点和感受过程。
在消费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
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无物不可以被消费。
”在消费社会里,消费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成为了生活的中心。
并且,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齐美尔提出了“时尚消费”的概念,并认为“时尚”是一种阶层分化的产物,是社会识别和社会区别的重要机制。
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时尚品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
部分具备经济实力的人群以高消费、奢侈性消费凸显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许多消费能力较弱的人群则出于攀比、从众心理,也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极力追求、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将高消费与美好的生活方式相等同。
2 新媒体美妆网红塑造路径探析2.1 走红策略:鲜明的标签,高质量的内容美妆网红背后实际暗含一系列的消费逻辑,为了脱颖而出,他们往往会为自己贴上个性化的标签,专注某个美妆类别,并追求内容的娱乐化和制作的精美、专业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紧追热点来创作“爆款”内容,再不断制造后续话题,吸引大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