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何为德性

作用
•
第一、理智德性是人类区别于植物和动物的 标志。 • 对人来说 ,所有的德性没有理智就不能生成。 伦理德性看起来是天然的品质 ,但只是在有了理 智之后 ,它们才能成为德性。比如说 ,野兽具 有某些自然的品质如威猛、气血两旺等 ,但由于 没有理智 ,它们是有害的。 • 第二、理智使形成伦理德性的基础。 • 在诸种理智德性中 ,只有明智 (审慎 )与伦理 德性最为密不可分。它不是那种可证明的、抽象 的、永恒的知识 ,而是关于实践的正确原理 , 它靠经验、训练而形成。所以 ,明智在实践中的 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实践理性
• 定义: • 实践理性在明智这一理智德性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 慧。 • 内容: •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
2、明智的内涵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理解明 智 ,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 亚里士多德说 :“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 的品质 ,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 • 我们知道 ,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 分的优异品质 ,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 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 从本质上说 ,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 欲望正确。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 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从娘胎出现 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 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 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 理。
尼各马可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 据传由其子尼各马可编纂,约成 书于公元前335~前323年间。全 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 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 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亚里 士多德众多著作中内容最丰富, 理论最成熟,保存比较完整的著 作,可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影 响巨大的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 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 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 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 一。
何为德性

1. 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在表现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德性就是人们对于出色地实现活动的称赞。
2. 在古希腊语中,德性最初指武士的高贵行为如勇敢等,后来也被用来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的美德或品质,后逐步地用来指任何人、生命物显著具有的优点。
14. 德性同快乐与痛苦尤其是同快乐相关。而快乐尤其可能毁灭德性。因为,一则,追求快乐的欲望从小就伴随着人,能以从人的情感中消除;二则,对于快乐,做得正确就使人善良,做得错误就使人邪恶。
15. 德性不同于技艺。技艺只相关于对象的性质;德性还需出于一定的心态。一个人知道他要做的行为,出于意愿地、因其自身之故、并且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而选这它时的行为,才是合乎德性的。
11. 德性不同于感情。因为:(1)称赞与谴责无法适用感情。(2)德性意味着在先的考虑与主动的选择。
12. 德性作为灵魂的实现活动的品质,并不是与实现活动的目的所包含的那些性质相分离的另外一种品质。出色的实现活动与一般的实现活动是同类的。
13. 活动可生成德性,亦可毁灭德性。因为德性只生成于德性的活动。
16. 德性是使得我们在所有事物上做得适度的品质。
17. 适度有相对于对象的和相对于我们自身的。相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是技艺的目标,是我们在做事时达到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的品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德性的目标则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
7. 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
8. 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可由教导生成,亦离不开习惯。
9. 德性既不出自自然,也不反乎自然。
10. 人的灵魂有三种状态——感情、能力和品质。能力是自然赋予,德性并非始自自然,唯有运用它才能获得。所以我们从不称赞/谴责能力,而是称赞德性和谴责恶。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
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
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
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
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
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
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
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又指德行。
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
”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
……(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
人生德性

中国古代的人生德性
朱熹:“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乊正理”。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 如走路、行仦……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 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觃矩。”
——清· 刘开《问说》
德性里面包含的各种品德
修身
持家
治国
古代五大丑女及其德行
美是艴术的本质。因而我仧追求人生的美,必然要让艴术融迚我仧的人 生,从而让艴术熏陶我仧的德性。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说:人生最大 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仨。因而,若我仧能使自己的人生时刻漫步 在艴术世界的殿埻中,那么,我仧就能领略和体验到人生那绵绵丌绝的 快乐。然而,辛劳的人生常常使我仧忘记了这一点。这无疑是人生美学 意境追求中一个极大的欠缺和遗憾。因着这个欠缺和遗憾,我仧人生美 德的生成便少了一个让美熏陶不感染的途径。
艴术美对德性塑造的魅力
艴术可以使我仧消除时间和空间遗憾 艴术所具有的崇高的、神圣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使得艴术能造就我仧美的德 性和心灵。 艴术有被通常称乊为“娱乐的功能” ,从而使我仧的德性在美的感染中潜 移默化地拥有美的品性。
艴术对德性熏陶的主要形式
人仧在体会艴术所反应出来的某种実美理想时得到熏陶
知识广博 才智出众 相夫教子 勤劳持家
阮氏
•
东晋时期人,东晋吏部郎许允乊妻。洞房花烛夜
时,阮氏的模样吓得新郎----名士许允拔腿就跑,
阮氏一把拽住他。许允边挣扎边说:“妇有‘四德’你符合几 条?”新妇说:“我所缺的,仅仅是美容。而读书人有‘百
行’,您又符合几条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新妇说:“百行德为
优美 崇高 悲剧美
让艴术熏陶德性的艴术
在自我德性及情感品性中培养丰富的実美感受力,是让艴术走迚人生 的最重要基础。
“德性”中的“德”与“性”

“德性”中的“德”与“性”作者:陈家琪来源:《中国德育》2009年第08期钱穆老先生在《晚学盲言》中专门讲到了“德”与“性”的关系,概括而言,重要的是这么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中国人常以“德性”二字联用,即是说“德”就是“性”;但不能反过来说,不能认为“性”即为“德”,因为万物皆有其性,人性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性”。
而“德”又只是人性中的精微之处,或者说,“德”是人性中的高明之处,“德”把人性与其他万物的“性”区分开来。
对人而言,“成性即成德,失德则性亦不存”。
二是少数人(诸多圣人、君子)又是广大民众中的“精微之人”“高明之人”。
人的“少数”“多数”之别即德性之别,“性则多数所同,德乃少数之异”。
这少数人的“异”(精微、高明之处)来自哪里?来自“化”,故中国人所言“文化”,亦言“德化”,又言“教化”。
说到“文化”(德化、教化),钱穆老先生便说到了“德言”。
孔子言“天生德于予”,说的就是“德言天生,亦由性来,而又与性不同”。
这不同之处,就靠我们后人去体察,去运思。
这一体察、运思的过程,也就是“德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德育,也就是中国的德化、教化,它靠的是对先贤、圣哲们“德言”的体察与运思,靠的是对母语中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的重新解读。
这种重新解读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类自古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涉及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任何语言对于领会者来说,都有足够多的隐喻性含义使我们能在不同语言间寻找到共同之处。
所以,钱穆老先生认为孟子所说的“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就指的是一种“贵同”的“德言”。
我们在把“吾心”的“心”与“贵同”的“同”都理解为人类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这里依旧有少数、多数之别。
少数人与多数人的不同,就在于体察、运思的不同,或者说,就在于“性”之上的“德”的不同,在于“德言”的不同。
由“性”与“德”的不同又想到“语言”(language)与“言语”(speaking)的不同。
德性的分类

德性,道德品性。
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清]李渔《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词语释义:解释(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辨析[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尹球奏曰:‘臣闻褒妃德性贞静,堪主中宫。
’”[明]李东阳《孔氏四子字说》:“人能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能立。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为同义词,首选“德行”。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
——[清]刘开《问说》什么是“德”呢?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
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才能合乎礼节?师言:“行,是走路。
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
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
住,是站姿。
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
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
卧。
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
也就是‘吉祥卧’”。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师言:“自然最好。
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某大学社团负责人来访,询问什么叫做“造口业”?师言:“我们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
反之则造口业。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
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因果啊——”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了生活动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性内涵与德性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性内涵与德性教育作者简介:张堃(1986—),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摘要:德性不能直接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
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感知语文的德性内涵,是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
语文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德性教育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尤为关键。
通过回顾及反思建国以来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及现状,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德性内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德性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引言普罗泰戈拉曾说,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这里正是想探究作为“人”的学生“灵魂深处”内质的培育:德性培育——事实上就是一种灵魂本体的培育德性以其真善美的品质作为人的精神内核,是作为人的学生发展的根本,也正是教育中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那部分特殊重要的内容。
语文作为一个德性宝库,藉其丰厚的德性内涵,成为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和实现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价值与魅力。
语文课程因其作为主体形式的文本中生命世界直接呈现和生活图景的生动描绘,因其德性的原真,使得语文本身具有了生命特征,语文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用德性构建的诗意人生的创生与伸展,理应成为语文自身进步的应然方向。
二、德性与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德性”的理解从理解“德”的含义开始,把道德直接理解为人的德性,传统道德正是建立在德性基础上的。
德性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品质,但德性的内涵又是具体的,在谈及精神、文化、德性等概念时,不能将其看成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的,而要比较清晰地理解到蕴含的基本内涵。
将德性定义在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好品质,把德性内涵用真、善、美来概括,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德性的本然①。
浅析德性的意义

浅析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一.什么是德性德性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麦金太尔把德性直接理解为人的品质。
他在# 德性之后? 一书中, 把德性既看作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质, 又看作是善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
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它具有独特的价值特征。
在中国的古语中也有“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
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德性(人的道德属性)是极为重要的人性内容或因素,是意识属性子系统中更小的价值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性就是德性,德性就是人性,因此,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人性公私之争,就从来没有中断,甚至对其中的善、公的一面还是恶、私的一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本文不想介入这一或许永远说不清的争论,只想说明,人性是无善恶、无公私之分的,而德性却有,如果把德性泛化为人性,或者由德性来支配和主导人性系统的整体存在和变化过程,那么,人性就必然会表现出善恶、公私之“形而下”的分别来。
至于一般将人性假定为“恶”的和“自私”的则容易制定“好的”法律、制度,容易将一个社会、社区或集体管理好,好像实践证明人性的确是“恶”的和“自私”的。
本文以为这只是历史的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也许将善的、道德的品质称为德性更能体现品质的道德属性,而将善的、道德的品质称为美德,尽管也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肯定,但其道德属性表现得不鲜明。
德性的重要性亦不可以忽视啦!德性的意义,从它成为价值尺度时就一直存在着,并且日益发挥重大的意义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
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 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
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
“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
《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
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
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
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
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
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
”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
(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
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
《辞海》对“德”得解释就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得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
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而较之《辞海》不同得就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得旺气”、对“德”得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
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得意义不就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就是对人之德得认识、①〔virtue〕:道德品行得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得道德品质得总体,常指道德上得坚定与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得伦理观念、有魄力与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③〔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与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与各种肤浅得手法〈德才兼备>;④〔kindness〕:好心得行为与事实;⑤〔mind〕:一个人得思想、倾向或愿望得集中得固定得方向〈同心同德>;⑥〔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道德上得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得责任〈社会公德〉。
从语言学得角度瞧,virtue, character,political integrity, 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得全部内容,也就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得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得内容、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得理解:一就是指人得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就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得特殊属性,就是“物之德”。
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就是“人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得、观念得理想境界,主要就是强调“德"得修炼与养成;另一种就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得、实践得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得实践、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
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得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得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得卓越、二“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与伦理学中则被普遍关注,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得重大理论。
这里仅就其中述及得对德性概念得认识作做梳理,从中去体会与把握德性得本质。
(一)作为向善得“品质"。
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向善得品质。
希腊语”aret ê"一词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任何一种卓越,而这一词后来被译成“德性"、就就是说,德性也就就是任何一种卓越,就是对人得一种品质得描述。
在英雄史诗所描绘得社会形态中,卓越与德性可以作为同一概念,共同描述这样一种品质:它们能够使人做到她或她得角色所要求做得事情。
赫尔曼·弗兰克尔则这样认识德性:德性就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得自由人得那些品质,德性就表现在她得角色所要求得行为中。
②(二)作为确保成功得品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把人得德性瞧作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得品质、《新约》得德性观在内容上与亚里士多德得不同,但事实上与亚里士多德得德性观得逻辑与概念结构相同,认为一种德性就是一种品质,它得践行导向人得目得实现,而阿奎那糅与了亚里士多德与《新约》,但依旧把德性指向实现人得特有目得人得品质。
(三)作为去恶得品质。
作为中世纪得观点,奥古斯丁得神学德性观则认为人类生活得叙述,就就是作为主体得人负有一个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有许多得恶为障碍,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她们对人类善得特殊占有,因此在她瞧来,所谓德性,就就是那些能够使恶被克服得一类品质,就是使人完成其使命,走完其旅途得品质、也就就是说,德性就就是那些使人能够在她们得历史旅程中幸免于恶得品质。
(四)作为“能力”与“力量"。
柏拉图在她得《美诺篇》中已经表述了德性乃就是获得善得能力得涵义,即德性并不就是善本身,而就是成就善得能力。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认为德性就就是一种道德力量。
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得力量”,德性就是寓于灵魂之中得无价精神。
著名怀疑论哲学蒙台涅则说:“力量就是一切德行得基础。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有同样得认识,“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得东西”,就人得德性而言,“就就是指人得本质或本性,或人具有得可以生产一些只有根据她得本性法则才可理解得行为得力量。
”“能力”与“力量”就是这些理论学说得中心词。
事实上,英文得“德性"(virtue)源于拉丁文得rirtu,本意就就是“力量”。
(五)作为“手段”或“习惯”。
功利主义思想观得哲人们则认为德性就是一种达到目得得手段或者就是生活中得行为习惯、富兰克林说,德性就是达到目得得手段,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外在关系,培养德性就就是最终让幸福在人间或天堂获得成功。
爱尔维修则在“个人利益就是人类行为价值得惟一而普遍得标准”③观念指导下,把德性瞧成就是一种利己得行为习惯、而伏尔泰则说“美德就就是那些使人高兴得习惯”。
④当然,德性作为“手段"、“习惯”也就是“达到目得得”、“让幸福……获得成功得”、“使人高兴得"“手段”或“习惯"。
(六)作为“感情"或“欲望"。
道德哲学家罗斯尔这样瞧德性,“德性就就是感情,也就就是说,它就是与由一种较高层次得欲望所规范得那些气质与倾向相关联得”⑤。
甚至她还进一步强化“欲望”之说,把“基本得德性”界说为“依据正当得基本原则去行为得强烈得与正常有效得欲望”⑥。
把“德性”直接瞧作感情,这也就是一种新得视角,并且在她得认识中,我们可能更要注意其落脚得“气质”与“倾向”,连同“情感",我们感受到她对德性理解具有得心理意义。
(七)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麦金太尔通过对历史上德性观得反思,把德性定义为“就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得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得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⑦、她虽然说这一定义就是以“公式化形式",“不完全得与暂时得”,但她对这一定义充满了肯定,就是一个“初步近似于适当得定义”,“它已经阐明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得位置”⑧。
从上述各种德性观可以瞧出,这些观念没一个单一得、中心性得与核心得德性概念。
正如麦金太尔所言:“即使在我已粗略描述得相对一贯得思想传统内,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得、彼此不相容得德性概念。
因而不存在真正统一得德性概念,更不用说统一得历史了”⑨。
三我们得认识也仍然离不开前面诸多思想家得巨大智慧,仍然要从她们得思想中得到启迪甚至直接得指导、我们从中不难瞧出对于德性理解得一些关键词:“道德”;“自然禀性",“本质”,“本性”,“品质”,“特殊规律”,“特性”;“卓越”,“力量”,“精神",“手段”,“行为习惯”,“感情"。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得重要术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德性"得理解中认识到,德性得基本内涵就就是“德”,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善得理念”作为对德性内涵得普泛得核心得理解,我们可以说,“道德"就就是德性得基本内涵。
从思想家们对德性得各类定义,也不难理解到,对于德性得“卓越”,德性所蕴含得内在“力量”,就是大家共通得认识。
那么,对“德性”理解就有三个层次(而不就是三个方面):一就是德性其核心内涵就就是“道德”;二就是这个“道德”得存在形式就是人得一种内在品质(绝不就是指外在得体现道德要求得规则、律令),就是一种生命得构件;三就是这种品质就是卓越得,具有美善性,这种品质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生命力量(而不就是社会力量)、由此可以得到我们对德性得初步定义:德性就是指人内在得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得精神品质。
“德性”首先就是立足于“人”得德性,不去指称世界上别得事物;“内在得"强调德性得主体性,就是人自身得生成性要求,因而区别于社会之于人得要求得所有具体得(道德)生活条例;以“道德”为核心标示着德性得伦理学基础及其主题方向,同时又区别于道德本身;“卓越特征”与“生命力量”就是其本质特征,具有卓越性与生命能动性;“精神品质”就是德性得本质,表明德性就是人得精神得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承认了德性得“卓越”及“力量”,也就就是认识到了德性得功利性特征与获得性意义,也就就是说,从本质上瞧,德性就是一种引导成功得好品质、四德性就是一种抽象得精神品质,但德性得内涵又就是具体得、那么,哪些东西就就是德性?《尚书》曾把“正直”、“刚克”、“柔克”称作为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