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关怀古 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山坡羊·潼关怀古》篇一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 )阙(què)兴(xīng)(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
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意。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古代历史知识的把握。
2. 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举一反三,让学生欣赏其他杜甫的诗作,或同类题材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朗读、背诵和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三、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4、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常常触动行径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四、文本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通用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该诗歌描绘了潼关险峻的地势和古战场的悲壮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生词、词组,掌握古文的朗读节奏和断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历史沧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对历史感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词、词组的学习,古文的朗读节奏和断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古文的朗读节奏。
3. 精讲:分析诗句,讲解生词、词组,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
4.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如何分析古诗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学生分析诗句,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2. 生词、词组:崇山峻岭、兵马俑、兴亡等。
3. 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意境和主题,不少于300字。
2.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描绘潼关险峻的地势和古战场的悲壮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仍有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历史题材的古诗文,如《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诗意和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对于唤起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文文本。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笔记本和文具。
3.2 教学环境教室设置舒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和音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景和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写作作业的质量。
5.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描述潼关的古诗文,如杜甫的《潼关吏》等,与《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咏史抒怀诗。
该诗通过描写潼关的古迹,叙述了悠久历史和沧桑岁月中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文化自信。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诵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和意义;(2)熟练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3)学习诗歌的基本韵脚和格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师生互动,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性理解诗歌;(3)让学生了解古代城关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情感;(2)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美感和人文价值;(3)教育学生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积极追寻文化发展的足迹。
三、教学流程1.前期准备(10分钟)(1)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学习内容;(2)开展导入活动,介绍唐代潼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潼关的重要性;(3)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教学过程(35分钟)(1)韵律讲解:介绍五言绝句的韵律特点;(2)韵脚讲解: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平仄和押韵;(3)重要句式讲解:让学生掌握《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重要句式;(4)理解诗歌:自由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引导学生以情感和经验来理解诗歌。
3.思考探究(10分钟)(1)分组讨论《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推动情感交流和思考。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关怀。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 向学生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环节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注释和课下资料,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环节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环节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批判精神。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环节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朗读和背诵情况、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批判精神的培养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批判精神。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历史资料。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歌。
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历史背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兴趣。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和平,努力奋斗。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哲理。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潼关的地理位置,引入诗歌主题。
简要介绍诗人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意境。
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哲理。
3.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和创作,尝试运用similar metaphors 和symbols。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诗歌翻译和创作的质量。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字典、辞典等参考书籍。
5.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课件。
课堂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意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思考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文学样式?(学生列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元曲简介。
关于元曲,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我们这里着重了解元散曲。
(学生齐读。
)
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产生的新诗体,也称北曲。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曲子;套数是联缀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而成的组曲。
表达上,散曲较为自由,接近口语;表现风格上,较为明快泼辣,淋漓奔放,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可考的元代散曲作家有二百多人,成分十分复杂,形成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山坡羊是它的曲牌名。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名家。
写本诗时,诗人本已弃高官归养;但得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
后因积劳疾,客死任所。
他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解题。
看标题:潼关怀古:怀古——游览古迹而触发的感慨。
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不仅险要,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只要突破潼关,京城就在眼前了,似乎就可能得到天下了,于是便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
于是谁都想占领潼关,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历史上记载,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潼关发生过战争,每次死伤人数多达十几万。
而这些士兵都是来自百姓。
五、朗诵。
六、解析。
(一)作者开篇写了潼关的哪些景象?
峰峦——华山、波涛——黄河、险要的地势。
(二)这些景象又怎样的特点?你觉得哪些字用得好?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聚”、“怒”“表里”等词用得好。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狭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三)从写景到抒情,“望西都、意踌躇”,“踌躇”是什么意思?
(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
)
(四)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望了西都,张养浩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
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
(五)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
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
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都城,他们离开了长安,其实就是远离当时的朝廷,所以他们难受。
不仅李白如此,其他的几个诗人也是这样,他们都是为自己不能在朝廷为官而难受,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六)这些宫殿是谁修建的?
教师可作相关补充(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40、50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
咸阳宫,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了土。
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所以作者在这里还伤心什么?
明确: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还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还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齐读这几句,试着把作者那种踌躇、伤心情绪读出来。
(语调沉郁,语速稍缓。
)
(七)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明确:不是,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
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设题目的:理解此诗与其他怀古诗的不同。
诗人刚正不阿、关心民瘼,他远望古都长安时,历史的风云仿佛从他的眼前飘然而过,引发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本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实质。
)
(八)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
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
(学生展开联想,内容有:大兴木土,徭役繁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战乱频繁,血
流成河;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田园荒芜,无家可归……)
(九)这首诗作者从写景到抒情,最后慷慨议论,诗歌的朗读基调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
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七、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积累)
历朝诗人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附诗:
(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三)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
(四)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
(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六)运锄耕侵星起,垅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张碧(七)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
——方千
(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