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标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坡羊》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潼关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发学生对潼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山坡羊》这首诗吗?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主题。

核心活动:3. 朗读《山坡羊》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写潼关的山坡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猜想。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潼关的认识和想法。

7.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一首与潼关有关的诗歌或歌曲。

巩固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与全班分享。

9. 进一步了解潼关的历史文化,可以邀请一位潼关的专家或者老师来讲解。

10. 分组展示潼关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潼关的了解。

1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文章,学生自主扩展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结束活动:12.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共同设计一个潼关旅游宣传册。

13. 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潼关的新认识和感受。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2. 创作作品:学生创作的诗歌或歌曲是否能够表达对潼关的理解和感受。

3. 展示效果:学生展示的潼关相关资料和图片是否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潼关的深入了解。

教学资源:1. 《山坡羊》这首诗歌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潼关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3. 潼关专家或老师的讲解材料。

4. 潼关旅游宣传册设计的相关素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潼关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潼关的风土人情。

2. 组织学生参加潼关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与潼关相关的文化和历史,拓宽知识面。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山坡羊·潼关怀古》篇一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 )阙(què)兴(xīng)(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

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意。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古代历史知识的把握。

2. 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举一反三,让学生欣赏其他杜甫的诗作,或同类题材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朗读、背诵和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元曲》章节,详细内容为《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

该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潼关古战场的感慨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诗,领会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

重点: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潼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诗歌意象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2. 板书内容:(1)作者:张养浩(2)诗歌背景:潼关古战场(3)意象分析:山、水、人、事(4)情感分析:怀古伤今、忧国忧民(5)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优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诗。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诗歌通过描绘潼关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历史沧桑、战争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激发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 (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内容包括:全词的朗读与解析,详细解析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及句式,对比分析作者同期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了解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中难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战争图,让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坡羊潼关怀古》。

2. 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详细解析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典型句子,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讲解句子结构和寓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6. 分析:对比分析作者同期作品,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山坡羊潼关怀古》2. 重点词汇:兴、亡、百姓、苦3. 重点句式:主谓结构、对仗句4. 诗词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并分析其寓意。

2. 答案:国家兴起时,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国家灭亡时,百姓依然承受着苦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拓展延伸可让学生选取其他历史题材的诗词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元曲》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背景、作品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历史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历史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文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张养浩,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潼关”、“华岳”、“破楼兰”等。

(3)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5. 例题讲解:(1)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比喻手法。

(2)解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观念。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山坡羊·潼关怀古》2. 作者:张养浩3. 内容:(1)韵律特点:平仄、押韵(2)关键词语:潼关、华岳、破楼兰(3)主题思想:历史感慨,民族自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理解。

2. 答案:(1)韵律特点:本诗为七言绝句,平仄相对,押韵严谨。

(2)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诗歌解析方面,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三、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4、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常常触动行径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四、文本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诗意和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对于唤起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文文本。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笔记本和文具。

3.2 教学环境教室设置舒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和音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景和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写作作业的质量。

5.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描述潼关的古诗文,如杜甫的《潼关吏》等,与《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体裁——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教师泛读
1.正音
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
2.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三、赏析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

①峦:小而尖的山。

②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

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表里:表,外边;里,里边。

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
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预设提问:“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用是什么?这里“聚”有什么含义?这里“怒”又有什么含义?
明确: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聚”:汇聚。

一个“聚”字就把静止的山峦写动了,山峦仿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让我们感到了山之动势。

“怒”,发怒。

一个“怒”字把自然界无生命的流水人格化了,河水咆哮不息,具有强烈的气势,就像是作者震荡的胸臆又仿佛就是为人间不平而大声呐喊。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四、评析写作特点——语言精练,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请问这篇课文如果按内容分层,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1-3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4-7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8-9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的感慨。

2.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五、小结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