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

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

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精业:3.正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护法。

4.反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从护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办法。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力的护法,治疗通泄症状的办法。

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疗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疗寒的症状的表现方法。

6.平补类药物:指既没有寒之偏性,也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质较为平和的一类药物。

7.相须:指两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相反:指两类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9.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属阴虚。

10.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知,动则尤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

11.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13.冷敷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14.熏洗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气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15.冰敷法: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6、汤药煎煮法中特殊煎煮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磨汁、冲服、泡服。

中医护理学重点范文

中医护理学重点范文

中医护理学重点范文中医护理学是指中医理论与医学护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念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护理学的重点是关注整体健康,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注重防病于先,强调治未病,从而达到治愈和康复的目的。

1.知识体系:中医护理学重点研究中医理论和护理学的知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中医养生学以及护理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患者的护理工作。

2.技能培养:中医护理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包括中医的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和养生技术。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用于辨别疾病和指导治疗。

此外,还需要学习中医的各种治疗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以及中医养生的各种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

3.病症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病症护理,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以便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强调患者的整体护理,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保证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4.健康管理:中医护理学的重点还包括健康管理,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护理学的重点是通过中医理论和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注重个体差异,强调防病于先,强调治未病,注重健康管理。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实现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中医护理学重点-中医常用传统疗法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

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

中医护理学复习重点

中医护理学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黄帝内经》始于战国而形成于西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护、防护结合。

4、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5、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6、一般来说,凡是明亮的、温暖的、上升的、运动的、外在的、无形的事物都属于阳;晦黯的、寒冷的、下降的、静止的、内在的、有形的都属于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人体下部的、内部的、腹部的、内守的、形体的,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作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8、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概括生理功能;3)阐释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诊断;5)确立护治原则: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疾病护治的基本原则;6)指导养生保健。

9、五行的基本特征:1)木的特性:升发、生长、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升腾、光明。

3)土的特性:受纳、承载、生化。

4)金的特性:肃杀、收敛、潜降、沉降、清洁。

5)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10、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疾病护治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1、五脏包括:1)心。

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肺。

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

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一、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概念、目的、原则和内容。

2.中医护理与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比较。

3.中医护理的病因学、病理学和病机学,尤其是与体质、气血、脏腑等相关的理论。

二、中医护理方法与技术1.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

3.中医护理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

三、中医护理常见病护理1.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护理要点。

2.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护理方法,如体温测量、饮食护理、床位护理等。

3.常见病护理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

四、中医护理内外儿妇科疾病护理1.内科疾病护理,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护理要点。

2.外科疾病护理,如创伤、烧伤、手术后等的护理要点。

3.儿科疾病护理,如小儿感冒、腹泻、疫苗接种等的护理要点。

4.妇科疾病护理,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护理要点。

五、中医护理常见慢性病护理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要点。

2.慢性病护理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具体方法。

六、中医护理特殊人群护理1.孕妇、产妇、婴幼儿的护理要点。

2.老年人、失能人群的护理要点。

3.残疾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护理要点。

七、中医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1.中医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医师法、护士法等。

2.中医护理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考点整理,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考试题型: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脏腑——各自的别称,生理功能、与体窍神、液的关系病因——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经络腧穴——生理功能,分类、概念、十四正经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一源三歧”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四诊——正常人的面色,舌象,脉象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辩证——理解和应用,八钢,气血津液,脏腑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

(操作的内容选择、判断及小部分答题)重要方剂——性能,作用趋势、分类、剂型,煎煮服用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发生、发展),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防护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防治疾病发生与发展。

(较重要)包括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①养生以固护正气②防止病邪毒气侵入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①早期诊治②控制传变中医基本理论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1、概念: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①普遍性:如: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②相关性:如: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④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3、基本内容:①阴阳对立制约②阴阳互根互用③阴阳消长平衡④阴阳互相转化4、应用(哪些属于阴,哪些属于阳)(1)说明组织结构:阳:体表、上部、背部、躯壳、皮肤、六腑、心肺阴:体内、下部、腹部、内脏、筋骨、五脏、肝肾(2)概括生理功能:阳:寤、气、卫气、温煦、推动阴:寐、血、营气、滋养、濡润(3)阐述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诊断(5)确立防护原则(6)指导养生保健五行P19五行的概念和特性P191、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简答)3、五行的归类推演4、相生相克的规律:P20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脏腑P22(别称、概念)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指心肝脾肺肾。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一)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阳中之阳)1、主要功能:主血脉,藏神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二)肺——肺位置最高,故为“华盖”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易受邪气侵袭,被称为“娇脏”(阳中之阴)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三)脾——与胃为“仓癝之官”(阴中之至阴)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2、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四)肝——将军之官(阴中之阳)1、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

2、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五)肾——作强之官、水脏(阴中之阴)1、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2、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行原气: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到达全身。

②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胆的最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助消化。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和主降浊。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2.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

髓的主要功能有充养骨骼、濡养脑髓、化生血液女子胞(子宫)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P35基本形式:升、降、出、入1、气的分类:①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②宗气又名“大气”,功能是一直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又称“荣气”“营血”“营阴”,富于营养。

④卫气,又称“卫阳”,功能一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调节肌奏的开磕,控制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气的主要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

②温煦作用。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

④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对脏腑有固护作用。

⑤气化作用。

气化,指气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⑥营养作用:2、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功能: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津液能润泽皮毛、肌肤。

滋润和濡养各种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

津液还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此外,津液在其自身代谢的过程中,能将人体代谢的废物带出体外。

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3、血的生理功能:①营养:营气②滋润:津液③养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4、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胃的“游溢精气”,脾气的运化,肺气的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

②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③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④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

津液大量丢失时,可出现气随津脱。

病因P42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正常的六气不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六气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人发病。

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

(简答)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①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②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③.地域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④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致病。

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⑤.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如寒邪湿邪皆可化热。

3、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P43(一)风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二)寒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三)暑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③暑多夹湿(四)湿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五)燥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六)火①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②火(热)性炎上③火(热)邪易生风、动血④火(热)邪易扰心神⑤火(热)邪易致阳性疮痈七情内伤P44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

经络学说P391、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贯通山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名解)3、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2)运输气血,濡养周身。

(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腧穴(一)概念:是人体脏腑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

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

(二)分类1、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 经外穴:又叫“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3. 阿是穴:这类穴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

(三)腧穴的作用:1、诊断作用2、治疗作用①、近治作用②远治作用③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另外,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四)定位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横指同身寸:是指当被取穴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简易取穴法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一)手太阴肺经1、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