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合集下载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2.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 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其“新 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 A.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实行多党制 D.放弃“斯大林模式”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心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以“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 答案:A
——[美]菲利浦·J.阿德勒、 兰德尔·L.波韦尔斯《西方文明史》 互动探究(1)美国史学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持什么态度?其理 由如何?实质上代表了西方的什么策略?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存在哪些致命的问题?这些致命的问题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提示:(1)态度:赞赏。理由:认为其改革排斥了共产党的领导,使苏 联转型并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策略:和平演变。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3.美国史学家约翰·卢卡克斯认为:“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它 从1914年到1989年,仅仅持续了75年。”他把1989年作为20世纪结 束的标志主要依据是该年 ( ) A.东欧开始剧变 B.“冷战”全面结束 C.德国实现统一 D.中苏关系缓和 解析:1989年,东欧开始剧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使两极格局 开始瓦解。 答案:A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
首页
课程目标
时空观念
1.掌握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和影响
2.理解两极格局结 束后的世界形势、
课件7: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内容: ①经济改革(未打开局面)。 ②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马克思主 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实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结果: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导致苏东局势动荡。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P116-117) ①1990年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决定实行 多党制和总统制。 ②各种思潮泛滥,党派林立,民族分离主义不断发展。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 结果:苏共被排挤出国家政权,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实质:苏共企图挽救苏共执政地位的一次努力) ④1991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联体”(最后一个 加入“独联体”的国家:格鲁吉亚),苏联解体。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
熊熊燃烧中的纽约 世界贸易中心大楼
世贸大厦倒塌时, 四散奔逃的人群
ISIS恐怖分子处决人质
3.动荡的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新的矛盾冲突出现。一些地区和国家, 长期被抑制的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矛盾很快被激化。 ②美国为了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2)剧变表现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 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 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 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问题1:东欧剧变的方式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和平方式为主:波兰 并入方式为主:民主德国 流血方式为主:罗马尼亚
(5)苏联解体后,西方世界认为苏联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断 言“社会主义国家的个体生命不会超过70年”。你对此怎么看?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只表明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失败,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②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 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内容: ①经济改革(未打开局面)。 ②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马克思主 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实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结果: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导致苏东局势动荡。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P116-117) ①1990年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决定实行 多党制和总统制。 ②各种思潮泛滥,党派林立,民族分离主义不断发展。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 结果:苏共被排挤出国家政权,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实质:苏共企图挽救苏共执政地位的一次努力) ④1991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联体”(最后一个 加入“独联体”的国家:格鲁吉亚),苏联解体。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
熊熊燃烧中的纽约 世界贸易中心大楼
世贸大厦倒塌时, 四散奔逃的人群
ISIS恐怖分子处决人质
3.动荡的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新的矛盾冲突出现。一些地区和国家, 长期被抑制的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矛盾很快被激化。 ②美国为了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2)剧变表现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 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 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 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问题1:东欧剧变的方式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和平方式为主:波兰 并入方式为主:民主德国 流血方式为主:罗马尼亚
(5)苏联解体后,西方世界认为苏联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断 言“社会主义国家的个体生命不会超过70年”。你对此怎么看?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只表明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失败,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②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 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利用新闻媒介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 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 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 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煽动群众不满情绪、削弱社 会主义力。
1989年波兰 统一工人党 下台. 1990年波兰 团结工会主 席瓦文萨当 选波兰总统
(4)加速了欧洲一体化,为欧洲统一创 造条件
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一)世界形势
1、特点
①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②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总体趋于缓和的原因
(1)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军事对抗与核军备 竞赛减弱 (2)第三世界不断壮大
(3)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动荡的原因
——《冷战后国际关系》
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苏共总书记
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 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 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 这实际上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 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 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2003年12月被捕,2006 年12月30日被处以绞刑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 上空印有镰刀和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 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起
波黑战争
1992年至1995年进行的波黑战争导致28 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 损失450亿美元。与这些显而易见的损失相 比,战争在人们情感上造成的创伤更难医 治。一位外祖母是克罗地亚人的10岁女孩 用刀给自己放血,以便使身体里流淌的1/4 克罗地亚血统的血液被放掉,成为一个纯 正的塞尔维亚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 令人心碎,也足以反映出狭隘的民族意识 和残酷的种族仇杀所带来的心灵的扭曲。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对话二 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形 成了吗?
“现在,旧的世 界格局已经打破, 新的格局尚未形 成,世界处于新 旧格局交替的动 荡时期。 江泽民
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 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 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 力量对比局面。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 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第27课
1、东欧剧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历史原因(根本原因) 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错误 ——现实原因 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外因
(1)原因
内因
第27课
1、东欧剧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1)原因
(2)标志: “独联体”的建立(1991、12) 资本主义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①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因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困难
—内因(根本原因)
第27课
1、东欧剧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原因
②过程:局势发生激烈动荡 共产党纷纷丢失政权
东欧剧变
1989年剧变
②影响: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第27课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两极格局结束后唯一的 超级 大国
2、欧盟 ——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①建立:决定建立( 1992 年) 正式建立( 1993 年)
人教版必修1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脱离国情,照搬苏联模式 二、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人民不满 三、各国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蔓延,脱离群众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五、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推动
步骤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
剧变完成
制度质变
东欧剧变的实质:原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 度发生根本变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急剧 衰落,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最终保持了独立自主前 提下的东西方平衡外交。加上它广袤的国土、丰富的 资源以及苏联时期留下的雄厚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实力, 使它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仍保持着大国地位。
欧洲一体化的加快: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 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欧盟实施《欧洲联盟条 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 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 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 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发出自己 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 形象。
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 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 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 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 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 拉大,其经济实力也难以再支撑庞大的军费 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地位:日本借 美国的提携,企图恢复世界政治强国的地位。 修改和平宪法、积极增强军备并出兵伊拉克 战争、制订“有事法案”、申请成为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等举措均表明日本在正向政治大 国的道路迈进
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 本在外交方面竭力谋求与之相匹配 的政治军事外交。2003年9月,日本 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队远赴伊拉克, 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2004年8月 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 他将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 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
一、脱离国情,照搬苏联模式 二、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人民不满 三、各国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蔓延,脱离群众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五、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推动
步骤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
剧变完成
制度质变
东欧剧变的实质:原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 度发生根本变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急剧 衰落,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最终保持了独立自主前 提下的东西方平衡外交。加上它广袤的国土、丰富的 资源以及苏联时期留下的雄厚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实力, 使它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仍保持着大国地位。
欧洲一体化的加快: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 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欧盟实施《欧洲联盟条 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 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 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 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发出自己 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 形象。
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 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 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 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 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 拉大,其经济实力也难以再支撑庞大的军费 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地位:日本借 美国的提携,企图恢复世界政治强国的地位。 修改和平宪法、积极增强军备并出兵伊拉克 战争、制订“有事法案”、申请成为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等举措均表明日本在正向政治大 国的道路迈进
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 本在外交方面竭力谋求与之相匹配 的政治军事外交。2003年9月,日本 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队远赴伊拉克, 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2004年8月 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 他将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 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方法技巧☞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是指以苏联解体为界,世界政治格局由美苏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方法技巧☞三个联系②
二指:联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 变化,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界苏有中盟面日呈本位国日代 现多两力国运。三现主严的本, 。极极地的动同足出义重经的随 化格冲振的时鼎美经动济崛着世 的局击兴兴,立、济摇霸起西纪 趋,了等起不的欧领。主,欧 势世美都、结局、域资地美和年
2、表现
原 因
美苏激烈的军备竞赛结束,国际局势趋 于缓和 a.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 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 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c.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缓 和
德国统一 国际裁军 (1)南斯拉夫解体
动 (2)北约轰炸南联盟 荡
27
课标要求: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 趋势加强的史实; 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
自主学习: 何谓”东欧剧变”?其实质是什么?发生剧变
的有哪些东欧国家?
实质(含义):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程:①第一个:波兰 1989年 ②两德统一 1990年
•
认识:(1)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
并不是失败;(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结合国情, 以发展生产力以目的;(3)注重民主法制的完善和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合作探究:“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有哪些突出表现?原因是什么?
二.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 1、特征 总体上趋于缓和,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课件6: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1999年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1991年 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在南联 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 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 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部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1980年后,以独立为目 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 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 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 布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 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但历 时不到60小时即宣告失败。
八一九事件是在苏联局势恶化,特别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 盟条约》即将签署之时,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控制局 势而发动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 持,无法抵挡事件发生后,来自反对派以及国外势力的压力。
(3)日本:极力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 位。 (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军事力量强大,经济 好转,国际地位的改善。 (5)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 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认识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
2.苏联解体
(1)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和美苏“冷战”的影响
(2)过程 a.1990年,苏共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决定实行多党 制。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b.1991年的“819”事件加速了解体。 c.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 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d.《阿拉木图宣言》----- 12月 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 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的概念: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
改变,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
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来自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2.东欧剧变的原因: 内因:照搬苏联模式; 忽视民主法制;
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内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的“和平演变”。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 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 的统一。
(2)苏联解体(1991)
直接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②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 根本原因: 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3、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②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③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④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但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特点:
4、认识:世界格局的多级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 级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5、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 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 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
改变,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
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来自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2.东欧剧变的原因: 内因:照搬苏联模式; 忽视民主法制;
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内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的“和平演变”。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 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 的统一。
(2)苏联解体(1991)
直接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②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 根本原因: 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3、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②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③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④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但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特点:
4、认识:世界格局的多级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 级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5、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 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 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苏东剧变) (一)东欧剧变
1、原因 (1)历史因素: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影响,造成了政治经济上的严重困难。 (2)现实因素: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造 成思想混乱,形势动荡。 2、概况(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 (1)波兰:1989年,第一个发生巨变的国家。 (2)德国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 模式。 (四)苏联解体的影响 1、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局势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 1、欧盟的成立 (1)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①时间: ②地点:
③目的: (2)欧盟正式成立 ①时间:1993年 ②意义:实力增强;地位提高 2、日本企图跻身政治大国
②危害: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 (三)总体局势的概况 1、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2、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多极化的格局尚未真正形 成。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的策 略 2、概况
(1)1990年,苏共中央宣布放弃在国家中的领导地 位,实行多党制。 (2)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失败。 (3)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三) 苏东剧变的教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尚不成熟。
2、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
(1)经济实力大增。
(2)政治上极力争取“入常”。
3、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 位,但经济陷入困境。 (2)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3)随着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国际地位大为改善。 4、和平崛起中的中国 (1)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2)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 (1)南联盟内部拉夫联邦解体。
②1992年,南联盟成立。
③ 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2)国际恐怖主义 ①主要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
①1989年,拆除柏林墙。
②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苏联解体 1、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 期得不到纠正,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积重难返。 (2)直接原因(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 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苏东剧变) (一)东欧剧变
1、原因 (1)历史因素: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影响,造成了政治经济上的严重困难。 (2)现实因素: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造 成思想混乱,形势动荡。 2、概况(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 (1)波兰:1989年,第一个发生巨变的国家。 (2)德国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 模式。 (四)苏联解体的影响 1、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局势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 1、欧盟的成立 (1)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①时间: ②地点:
③目的: (2)欧盟正式成立 ①时间:1993年 ②意义:实力增强;地位提高 2、日本企图跻身政治大国
②危害: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 (三)总体局势的概况 1、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2、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多极化的格局尚未真正形 成。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的策 略 2、概况
(1)1990年,苏共中央宣布放弃在国家中的领导地 位,实行多党制。 (2)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失败。 (3)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三) 苏东剧变的教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尚不成熟。
2、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
(1)经济实力大增。
(2)政治上极力争取“入常”。
3、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 位,但经济陷入困境。 (2)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3)随着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国际地位大为改善。 4、和平崛起中的中国 (1)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2)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 (1)南联盟内部拉夫联邦解体。
②1992年,南联盟成立。
③ 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2)国际恐怖主义 ①主要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
①1989年,拆除柏林墙。
②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苏联解体 1、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 期得不到纠正,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积重难返。 (2)直接原因(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 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