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A、西汉B、东汉C、三国D、秦朝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白菜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A、王羲之、顾恺之B、荀子、王充C、祖冲之、郦道元D、司马炎、孝文帝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佛教空前盛行B、封建国家大分裂C、民族出现大融合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A、魏B、蜀C、吴D、西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A、绘画艺术的发展B、佛教的盛行C、社会动荡不安D、社会相对稳定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1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A、《水经注》B、《开工开物》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A、麻醉人民B、发展石窟艺术C、扩大寺院势力D、维护封建统治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诸葛亮B、刘备C、班固D、孙权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的初步开发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A、张旭B、王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 唐朝- B. 秦朝- C. 三国时期- D. 汉朝- 答案:B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是什么?- A. 制- B. 分封制- C. 徭役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B3.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A. 宋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元朝- 答案:C4. 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什么?- A. 孔子的仁爱之道- B. 法律的严明执行- C. 道家的自然之道- D. 儒家的仁义之道- 答案:B5. 古代中国的一部著名法律是什么?- A. 《伦理道德经》-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大秦法律》- 答案:D6. 秦始皇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A. 打开商贸通道- B. 推行法律统一- C. 提倡封建制度- D. 鼓励文化交流- 答案:B7.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A. 封建制度- B. 宫廷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地方自治制度- 答案:C8. 以下哪个朝代的统治者比较威严?- A. 前秦朝- B. 前汉朝- C. 后汉朝- D. 唐朝- 答案:A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国号为什么?- A. 大秦- B. 大汉- C. 大唐- D. 大宋- 答案:A10.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大多都是怎样的政权?- A. 君主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A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要说明封建社会的特点。
- 答案: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点包括社会等级分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受地主剥削,各种封建关系严重制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自由。
2. 简要描述秦朝的统一政策和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 答案: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推行法律统一,取消封建国家的封号,建立郡县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A.完成了北方统一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3.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东汉B.魏C.蜀D.吴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5.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
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的局面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西晋统一了全国6.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皇帝暴病而亡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人口的迁移C.社会动荡不安D.江南地区的开发8.420—589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6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战役特点以少胜多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下列对“三国故事”的叙述,符合史事的是()A.曹操与诸葛亮、孙权都是三国人物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C.曹操建立魏国D.孙权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军师3.《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而令诸侯”。
这表明()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4.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再到两晋统一,说明了()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5.“丞相祠堂何处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A.揭露了曹操的奸诈与狡猾B.批评了袁绍的刚愎自用C.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与惋惜D.赞扬了刘备的知人善任6.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出土的三国吴简B.手抄本《史记》C.译注本《齐民要术》D.白话本《三国演义》7.“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由此可见,魏蜀吴三国()A.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C.历史作用还无法定论D.加快了继续分裂的步伐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的“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灭掉吴国9.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

第四单元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
——曹操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
——诸葛亮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
——孙策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A B C D 3.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西南地区。
这反映出当时()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4.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为()时间事件280年灭孙吴,完成统一291—306年八王之乱,元气大伤316年长安失守,被匈奴人所灭A.南北统一的进程B.北方各族的内迁C.西晋的短暂统一D.政权分裂的加剧5.《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宫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C.北方各族的内迁促进民族交融D.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6.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方人南迁的原因D.淝水之战的背景7.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这说明()A.国家统一促进人口迁徙B.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C.人口迁徙影响区域开发D.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8.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学习也有特殊的价值。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吴蜀魏C.蜀魏吴D.蜀吴魏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A.刘备B.关羽C.张飞D.诸葛亮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A.发展了西晋经济B.巩固的西晋统治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A.争夺地盘B.争夺皇位C.争夺人口D.争夺国宝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是()A.氐族B.羯族C.鲜卑族D.羌族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C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D 国号魏汉吴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朝代北方南方西汉 80% 20%南宋 37% 63%6.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多年漫长的
历史岁月中,涌现出诸多军事名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
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
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3.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魏吴
D.蜀吴魏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
是()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历史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
A.发展了西晋经济
B.巩固的西晋统治
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6.西晋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
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
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迁到辽宁、陕西及
河套地区的是()
A.氐族
B.羯族
C.鲜卑族
D.羌族
9.公元383年,使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的战争是()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0.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历程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鲜卑族活动中心迁移状况的是()
A.大兴安岭一带→大同一带→洛阳一带
B.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大同一带
C.洛阳一带→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
D.大同一带→大兴安岭一带→洛阳一带
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12.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
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13.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
B.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4.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A.四川地区
B.岭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淮河中下游地区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1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18.下列发明中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
A.甲骨文的出现
B.造纸术的发明
C.小篆的出现
D.印刷术的发明
19.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
时人称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
以下属于顾恺之代表作的是()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送子天王图》
D.《清明上河图》
20.下列各图中,能够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外文化有机融合特点的是()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20分,共60分)
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和哪次战役有关?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谁?(6分)
(2)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2分)
(3)该战役对当时中国的南北方各有什么影响?(4分)
(4)除图二所示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哪些和该战役有关的成语?(4分)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迁徙的浪潮。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北史》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提到的“魏主”指的是谁。
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8分)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在哪一方面的改革?“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8分)(3)“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分)
答案
1.C
2.B
3.C
4.D
5.C
6.C
7.B
8.C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C 16.A 17.B 18.B 19.B 20.A
21.(1)淝水之战。
前秦和东晋。
(2)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
原因:前秦军中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
为前秦卖命;前秦军队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团结一致,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对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对南方:东晋的胜利,
使南方获得暂时的稳定,为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22.(1)吴;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兰亭序》。
23.(1)“魏主”是北魏孝文帝。
洛阳。
(2)学习汉语。
鲜卑族。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4)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
(本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