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导大纲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5年制《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25016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影像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分数:2.5学分课程学时数: 54 学时(理论:36 学时;临床见习:18 学时)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五年制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B超、核医学、MRI、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学科。

其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于:1、掌握医学影像学各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表现2、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3、了解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4、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在不同系统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

5、了解各系统少见病及疑难病的影像学表现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包括理论和见习)内容学时医学影像学总论 4骨骼与肌肉系统 10肺与纵隔 12心脏与大血管 6急腹症及食管与胃肠道 6肝胆胰 6泌尿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 4介入放射学 3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及病例图片演示第一篇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X线的特性和成像原理。

掌握自然对比与人工对比的概念及方法2、熟悉CT原理、CT的图像特点、临床应用及限度3、熟悉不同成像方法的选择和综合应用4、了解USG、CT、MRI及DSA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5、了解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正确选择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 X线成像1、重点讲授X线的特性与成像原理及X线图像特点2、 X线检查技术:简述普通检查和特殊检查,重点讲解造影检查。

3、简单介绍X线的临床应用和X线检查中的防护4、简述DR成像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5、简单介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原理与临床应用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1、简述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2、重点介绍CT图像特点3、简述CT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三章超声成像 (自学)第四章磁共振成像1、简述MR成像原理2、重点介绍MR的图像特点及MR的临床应用第五章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综合应用1、重点介绍X线,CT成像的观察与分析原则2、简述医学影像学征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则3、简述不同成像方法的优选和综合应用第六章 PACS与信息放射学简述PACS原理及应用和信息放射学第二篇:骨骼与肌肉系统目的要求1、了解骨、关节的检查技术。

0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五年制)

0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五年制)

前言一、学时分配:总学时、学分:理论课授课32学时,实习2周,4.0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放射教研室。

三、课程性质和任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使用。

该课程的医学影像学所指仅为放射学,普通X线、CT、MRI、DSA成像诊断学。

学习任务主要为上述成像诊断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次要内容为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学习完本课程为作一名临床医生打下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功。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身体各个组织结构按系统划分,分成胸部组织器官,腹部组织器官,中枢、五官组织器官,骨骼、关节与肌肉组织器官,又将这些组织器官分成六个系统: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肌、关节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枢五官系统。

对这六个系统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

(二)基本技能:学习透视方法、胃肠道检查方法、CT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通识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的大课及实用课程。

六、教材、参考书籍、专业杂志和学习网站:1、教材: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主编:吴恩惠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2、参考书:磁共振成像诊断学第一版主编:高元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9月3、专业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

4、学习网站:(1)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 ttp://202.114.128.246/shenbao/newyingxiang/index.asp (2)中华放射学杂志: /default.html(3)临床放射学杂志: lcfs@(4)放射学实践:七、学习内容安排第一次课(3学时)医学影像学总论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 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和临床应用,x线分析与诊断,CT、MRI、DSA基本概念,MRI图像特点。

2、熟悉X的产生、x线各种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英医班)专业使用>山东大学医学院二○○二年五月前言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的人体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内容包括X线、CT、DSA、超声、MRI及介入放射科学等。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价值、使用范围及限度,以使学生对影像学的发展及诊断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

在各章中,也相应增加了有关内容。

每章中所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内容的多少则以其对诊断价值的大小依据。

介入放射学作为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作扼要介绍,使学生了解影像学不但有诊断价值,还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但因学时数的限制,仅在总论中扼要介绍其临床应用。

影像诊断学教学时数分配表理论实践总论4(4)2(2)骨关节4(6)4(4)胸部肺与纵隔4(6)4(6)心与大血管2(2)2(2)腹部急腹症、消化道、肝胆胰4(6)4(6)泌尿2(2)2(2)中枢与头颈2(4)2(2)共22(30)20(24)注:括号内为总学时54学时分配,非括号内为总学时42学时分配第一篇总论目的要求1、了解从放射诊断学到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过程2、掌握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3、了解X线诊断的价值、限度、地位4、了解X线检查方法5、掌握X线特性及X线成像原理6、了解USG、CT、MRI及DSA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7、了解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正确选择应用第一章X线成像1、了解X线的发现和X线机的基本构造。

2、掌握X线的特性及X线影像形成原理。

3、建立密度概念,掌握自然对比与人工对比。

4、了解透视、摄片、断层及造影检查方法。

5、掌握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及综合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1、了解CT的基本原理。

2、了解CT的成像特点、CT值的概念。

3、了解CT的检查方法:平扫、造影增强。

4、了解CT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数字减影的血管造影了解DSA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第四章超声成像了解USG成像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第五章磁共振成像1、了解MRI的成像基本原理及图像特点。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8(理论课36学时,见习课1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外,还包括后来发展的B超、CT、ECT、DSA、MRI、热像图及PET等成像技术。

这些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且都是以相同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为解释影像的基础。

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将临床治疗引入影像诊断中,即形成了介入放射学,更拓宽了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范围,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本课程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X线、CT诊断,以及MRI、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

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利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本课程特点,总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大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大量的设备图、影像图及模拟图形象而直观的显示各种影像检查的原理、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

各论部分以各系统为基础,分别介绍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采用多媒体大课讲授形式,图文并茂,充分表现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达到通俗易懂、显而易见的效果。

同时以相同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影像病例的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影像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通过授课见习及实习,使学生掌握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常见病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常见病的CT及MRI的表现。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第一章总论 2第二章骨与关节检查方法、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第三章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 3第四章胸部检查方法及比较、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第五章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结核影像诊断 3第六章肺肿瘤、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3第七章心脏及大血管影像学 33第八章胃肠道检查方法及比较、急腹症、溃疡病、胃肠道肿瘤第九章肝胆胰脾检查方法及比较、肝胆疾病影像诊断 3第十章胰腺、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 3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3第十二章头颈部影像学 3合计35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特性、X线分析与诊断。

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中医 5 年制学生用) 实验室名称: 影像技能实验室
总学时: 54 实验学时 6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 中医学(本科)
应开实验项目:3 个
实验类别: 专业
考核方式: 考查
撰写负责人: 曾亮
一、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地位: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影像学表现的方法。
2、《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讲义,自编教材。 三、实验项目
序 号
实验项
学 时
目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分 组
必 修
限 选
任 选
验 证 性
设 计 性
综 合 性
人 数
[目的要求] 骨与关节系统常见疾病
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方法及步骤]
首先由教师扼要总结大课所学内容并
骨与关
节系统 2 示教X线片、CT片、MR片,然后学生 √
1
1
分组阅片、讨论。

5
读片
[实习内容]
一、骨与关节X线、CT、MR检查方法
二、骨与关节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三、正常X线表现
[目的要求] 掌握腹部与消化道常见疾
病影像学表现
腹部与
[方法及步骤]
消化道
先由老师示教所学内容的X线片、
2
1
2 常见疾
CT片,然后学生分组阅片、讨论。


5
病读片
[实习内容]
一、腹部与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消化道正常X线表现
[目的要求] 掌握泌尿系统检查方法
及影像学正常表现
[方法及步骤]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临床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掌握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具备使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进行初步诊断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了解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1.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a.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作用b.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2.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a.放射学原理b.超声学原理c.磁共振原理d.核医学原理3.放射学技术与应用a.X线摄影技术i.X线腹部平片的拍摄和诊断 ii.X线胸部片的拍摄和诊断 iii.X线骨窗图的拍摄和诊断 b.计算机断层摄影(CT)技术i.CT扫描技术原理ii.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应用 iii.CT骨窗图的拍摄和诊断 c.磁共振成像(MRI)技术i.MRI技术原理ii.MRI脑部扫描的应用iii.MRI全身扫描的应用4.超声学技术与应用a.超声成像的原理与技术b.常见脏器的超声检查方法与诊断c.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5.核医学技术与应用a.核素选择和标记方法b.常见核医学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c.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6.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操作和影像学报告的撰写a.常见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操作技术b.医学影像学报告的基本要素和格式7.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a.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决策的关系b.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筛查和监测中的应用c.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和影像学报告的撰写技巧。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Image Diagnosi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011 课程总学时71(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时39)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相关各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是以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基础知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主编《X线诊断学》荣独山主编《CT与MRI影像解剖学图谱》姜树学主编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包括平时实习课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期末实习读片考核。

其中平时成绩占10%,理论知识考核占70%,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占20%,要求三项成绩总分相加大于60分为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理论与实习课课时数比约1:1.25。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大量的影像图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为直观的理解。

实习课分为四部分,包括带教老师简单介绍实习内容要求、带教老师讲解见习片内容、学生独立读片及带教老师疑难解答、带教老师分析学生在阅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内容做总结分析。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X线、CT、MR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X、CT、MR图像的特点2观察异常X、CT、MR表现的要点及其诊断方法和原则(二)熟悉:1.X、CT、MR影像学多种成像技术2.各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适用范围(三)了解:1.影像信息的存储和管理2.X线检查中的防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X线成像(一)详细讲解:1.X线图象特点2.X线图像解读原则与方法(二)重点讲解:1.X线穿透性及其衰减效应的特性及与此相关的X线成像原理2.人体X线密度的概念:自然对比、人工对比3.X线检查方法:透视、摄片普通检查优缺点;软线摄影的特殊检查优点与应用;造影检查及其方法与适用部位4.数字X线成像优点5.X线诊断临床适用范围(三)一般介绍:1.X线设备2.数字X线成像技术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4.X检查中的防护原则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一)详细讲解:CT图象特点:(二)重点讲解:1.CT图像解读原则与方法2.CT成像原理3.CT设备有关螺旋CT概念4.CT检查技术有关普通CT检查之平扫与增强扫描内容5.CT诊断临床适用范围(三)一般介绍:1.CT设备除螺旋CT以外的内容2.CT检查技术中图像后处理与灌注成像内容第三节、超声影像参阅超声章节内容第四节磁共振成像(一)重点讲解:1.MRI成像原理2.MRI图象特点(二)详细讲解:1.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质子加权成像(PDWI)2.流空效应、MRA、 MRCP3.MRI对比增强效应及伪彩色功能成像(三)一般介绍:1.磁共振设备2.MRI检查技术及有关常见检查序列3.MRI图象的解读4.MRI诊断临床应用第五节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一)重点讲解:1.影像图像解读的内容与基本方法:即以解剖、病理生理为基础,根据影像所见分析病变的部位、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数目、邻近器官和组织改变,器官功能改变等,并动态观察、全面分析2.影像诊断思维,重点讲解影像结合临床资料的诊断原则(二)详细讲解:影像诊断包括明确诊断、排除性诊断与可能性诊断三种诊断结果及其临床价值评价,明确影像学诊断是以影像表现特点为主要诊断依据,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有关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作出较正确的影像诊断;同时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手段中重要部分,但有局限性第六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一)重点讲解:1.图象存储与传输系统即PACS系统的概念2.信息放射学的概念与内涵(二)一般介绍:1.PACS系统的原理与结构2.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三)、专业词汇:1.DR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自然对比与平片4.螺旋CT5.CT图像6.CT值7.CT增强扫描8.磁共振成像(MRI)9.T1加权成像(T1WI)、T1加权成像(T2WI)10.流空效应11.PACS12.信息放射学超声成像技术与应用一、超声检查技术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超声的概念、超声波的物理性质及超声图象特点㈡熟悉: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图像分析的主要内容㈢了解:常见超声检查技术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超声波的定义,超声波的物理性质,超声图象特点要求学生掌握㈡重点讲解:1.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2.超声图像分析的主要内容㈢一般介绍:常见超声检查技术二、心脏超声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正常心脏及二尖瓣病变的超声表现㈡熟悉:房间隔缺损以及法四的超声诊断㈢了解:主动脉瓣病变和冠心病的超声表现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正常心脏的超声表现(二维的重要切面),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超声诊断要求学生掌握(二)重点讲解: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法四的超声诊断(三)一般介绍:主动脉瓣病变和冠心病的超声表现三、肝脏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肝脏正常声像图与肝癌的超声诊断(二)熟悉:肝脏超声解剖及肝转移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变的声像图表现(三)了解:门脉高压、脂肪肝、淤血肝的声像图表现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1.正常肝脏声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刖言“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DSA CT MR、DSA介入、超声和丫闪烁摄影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超声另编,丫闪烁摄影等在其他学科讲授,但在总论中应予介绍,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放射线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

本教材主要是X线诊断,顺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增加了有关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D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比重,并介绍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以三基即总论、各系统的正常X 线、CT MR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 MR表现为主,并适当编入部分疾病的X线、CT MRI 诊断,以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课堂讲授与见习的比例为2:1(36:18)第一篇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X线、CT MR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二、熟悉常用的X线、CT MR检查方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

三、了解X线、CT MR诊断的方法、原则、价值、限度和地位。

四、了解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

[教学内容]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X线、超声、CT MR、丫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

目前,本学科重度讲授X线、CT MR诊断和介入放射学。

X线诊断学是应用X线的特性通过摄影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章X线成像第一节X线成像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1)X线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2)X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三、X线成像设备第二节X 线图像特点第三节X 线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透视X线摄影二、特殊检查1 )体层摄影2)软线摄影3)其他:放大摄影,荧光摄影三、造影检查1)对比剂分类:高密度对比剂,低密度对比剂2)造影方法:直接引入,间接引入3)造影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剂反应的处理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第四节X 线分析与诊断一、诊断原则(分析要点:病变描述的七个要素)二、诊断步骤第五节X 线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六节X线检查中的防护一、X线的剂量二、安全的条件三、X线防护的意义四、X线防护的方法和措施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第一节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C T成像基本原理二、C T设备: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第二节CT图像特点一、像素与空间分辨力二、密度与CT值第三节CT检查技术一、普通CT检查1)平扫2)对比增强扫描3)造影扫描二、高分辨力CT检查三、C T检查技术1)再现技术:SR, MIP, VR, CTA2)仿真内镜显示技术第四节CT分析与诊断一、诊断原则二、诊断步骤第五节CT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一节DSA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第二节DSA 检查技术第三节DSA 的临床应用第四章超声成像第一节USG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超声的物理特性二、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三、超声设备第二节USG图像特点第三节USG检查技术第四节USG分析与诊断第五节USG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五章磁共振成像第一节MRI 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MRI成像基本原理二、MRI设备第二节MRI 图像特点一、多参数成像一、多方位成像二、流动效应三、质子驰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第三节MRI 检查技术一、脉冲序列二、脂肪抑制三、MRI对比增强检查四、MR血管造影五、水成像六、功能性MRI成像七、MRI检查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MRI 分析与诊断第五节MRI 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六章不同成像诊断的综合应用第七章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第一节数字化X线成像一、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R的临床应用第二节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一、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二、PACS的临床应用第三节信息放射学第八章医学图像的存档和通讯系统一、PACS定X二、PACS产生的背景三、PACS的组成四、PACS系统的安全性[ 教学方法] 理论课以多媒体幻灯片为主,见习课以影像教学片读片为主。

[ 见习内容] 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用典型的影像教学片示教。

[ 预习要求] 预习骨关节章节的内容[ 复习与思考题]重点为本章节掌握、熟悉内容进行复习与思考。

[ 参考资料]《医学影像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X线诊断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二篇中枢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一、了解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常用检查方法。

二、熟悉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三、掌握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CT、MRI表现。

[ 教学时数] 理论课:6学时;见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引言阐明中枢神经系统X线、CT、MRI检查的特点及诊断作用与限度。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脑一、检查技术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USG4)CT5)MRI二、影像观察与分析1)正常颅骨平片表现2)脑血管造影3)脑USG4)脑CT5)脑MRI三、疾病诊断1)脑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 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2)脑外伤(颅内出血、脑挫裂伤、开发性脑损失) 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3)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血管畸形) 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4)颅内感染(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脑囊虫病) 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5)多发性硬化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6)先天性畸形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7)新生儿脑病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节脊髓一、检查技术1)脊椎平片2)脊髓造影CT检查MRI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1)脊椎平片2)脊髓造影3)脊椎CT4)脊髓MRI三、疾病诊断1)椎管内肿瘤2)脊髓损伤3)脊膜膨出4)脊髓空洞症第二章头颈部第一节眼和眼眶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眼眶平片2)眼眶CT3)眼眶MRI4)眼眶USG二、疾病诊断5)眶内肿瘤6)炎性假瘤7)眼格氏病8)眼眶外伤和眶内异物第二节耳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乳突平片2)CT检查3)MRI检查二、疾病诊断1)中耳乳突炎2)中耳癌3)先天性耳畸形第三节鼻和副鼻窦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鼻窦平片2)鼻窦CT检查3)鼻窦MRI检查二、疾病诊断1)鼻窦炎2)鼻窦囊肿3)鼻窦肿瘤第四节鼻咽与喉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鼻咽与喉平片2)鼻咽与喉CT检查3)鼻咽与喉MRI检查二、疾病诊断1)咽部脓肿2)鼻咽癌3)喉癌第五节腮腺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平片检查2)腮腺造影3)腮腺USG4)CT检查5)MRI检查二、疾病诊断1)涎石2)腮腺炎3)腮腺肿瘤第六节颌面部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平片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二、疾病诊断1)颌骨肿瘤2)口腔癌3)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第七节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一、检查技术、观察与分析1)平片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4)USG检查二、疾病诊断1)甲状腺肿2)甲状腺炎3)甲状腺囊肿4)甲状腺肿瘤5)甲状旁腺肿瘤[ 教学方法] 理论课以多媒体幻灯片为主,见习课以影像教学片读片为主。

[ 见习内容] 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用典型的影像教学片示教。

[ 预习要求] 预习介入放射学章节的内容[ 复习与思考题] 重点为本章节掌握、熟悉内容进行复习与思考。

[ 参考资料] 《医学影像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X线诊断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三篇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一、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CT、MRI检查方法。

二、掌握呼吸系统的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CT表现。

三、掌握肺炎、肺结核及原发性肺癌的典型X线、CT、MRI表现。

四、熟悉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及影像表现。

[ 教学时数] 理论课:5学时;见习课:3学时。

[教学内容]引言概述呼吸系统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常见病多,X线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应用广泛,但有限度,需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一章肺与纵隔第一节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1)透视2)X线摄影一一常用位置3)特殊检查(体层摄影,高千伏摄影)4)造影检查(支气管造影,血管造影)二、CT三、MRI四、USG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胸部X线表现1)胸廓:软组织骨骼胸膜2)肺3)纵隔4)膈二、胸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1)支气管阻塞性病变肺过度充气与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一侧性肺不张肺叶不张肺段不张小叶性肺不张2)肺实变3)结节状阴影4)肿块阴影5)空洞与空腔阴影6)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7)钙化阴影8)胸腔积液游离性胸腔积液局限性积液9)气胸和液气胸10)胸膜增厚、粘连、钙化三、正常胸部CT表现1)纵隔2)肺野和肺门3)肺叶及肺段四、胸部病变的基本CT表现1)阻塞性肺不张2)肺气肿与过度充气3)肺实变4)肺肿块5)空洞与空腔6)肺间质病变7)胸膜病变五、正常胸部MRI表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六、胸部病变的基本MRI表现第三节疾病诊断一、支气管扩张症(包括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1)X线表现2)支气管造影3)HRCT二、肺炎(包括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1)大叶性肺炎病理临床X线表现、CT表现2)支气管肺炎病理临床X线表现、CT表现3)间质性肺炎病理临床X线表现、CT表现三、肺脓肿(包括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1)病理2)临床3)X线表现、CT表现四、肺结核1)临床与病理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和机体的免疫力的关系结核的分型2)影像学表现原发性肺结核X线表现CT表现血型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CT表现继发性肺结核X线表现CT表现胸膜炎型X线表现CT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五、肺肿瘤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央型肺癌外围性支气管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2)肺转移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CT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六、纵隔原发肿瘤1)临床与病理(纵隔的解剖和分区、好发肿瘤,纵隔肿瘤的基本症状)2)影像学表现前纵隔肿瘤: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中纵隔肿瘤: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后纵隔肿瘤:神经源性肿瘤3)诊断与鉴别诊断七、七、胸部创伤1)骨折2)气胸,血胸及血气胸3)肺挫伤4)肺撕裂伤及肺血肿5)气管及支气管裂伤6)纵隔气肿及血肿[教学方法] 理论课以多媒体幻灯片为主,见习课以影像教学片读片为主。

[ 见习内容] 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用典型的影像教学片示教。

[ 预习要求] 预习循环章节的内容[ 复习与思考题] 重点为本章节掌握、熟悉内容进行复习与思考。

[ 参考资料]《医学影像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X线诊断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二章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一、了解心脏大血管的X线、CT、MRI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