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并比拟异同,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 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清楚、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不同点是: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体会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老头子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在淀里撑着船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以为万无一失;大女孩受了伤,他觉得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觉得丢了脸,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这些都是他始终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响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初二语文《核舟记》教案

初二语文《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核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句、难词的解释和理解。
2.核舟制作过程的细节描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核舟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这一特殊的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与解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难句、难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
4.讨论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排比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讨论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以及这种喜爱背后的原因。
3.分析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敬业、专注、热爱生活等。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一、导入1.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明末文学家,以诗歌、散文见长。
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艘微型核舟的制作过程。
2.成书背景:明末社会动荡,但文化氛围浓厚,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制作各种工艺品,核舟便是其中之一。
3.文学地位:《核舟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散文的瑰宝,被后世广泛传颂。
二、课文阅读与解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解释难句、难词,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字的含义等。
3.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如:“核舟一叶,轻如鸿毛,浮于水面,稳如泰山。
”4.讨论表达技巧,如:“核舟之妙,妙在何处?妙在精巧绝伦,妙在独具匠心。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看法,如:“你觉得核舟制作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最具挑战性?”2.讨论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如:“作者为什么会对核舟如此喜爱?”3.分析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作者在核舟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2.收集核舟资料,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初二语文教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15篇)初二语文教案1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课堂导入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
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
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
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
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
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学习难点]: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2.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妙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妙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土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绘,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表达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展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理论活动〔1课时〕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的: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孟子》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探究1课时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那么,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比照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那么,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教案
一、教育目标:
1、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语言:词语和语句。
3、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
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散读:
2、回答:春天、南方的田野、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
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
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单读第8节。
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朗读指导:传情达意。
关键词、句读重音。
4、美读。
5、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
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
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
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课堂写作:
2、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