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三国魏晋南北朝美术剖析

麦积山石窟123窟北魏雕塑《女侍童》
三国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石窟艺术 ❖ 综观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
国时,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国化了,从洞窟形制到形象服饰 乃至精神气质,都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式样。佛教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崇 高美,它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亲 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群体,佛教石窟圣地几乎都无例外地选择在 远离闹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处,因为环境本身容易引起人们对另一世 界的联想。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可是佛国世界却等级森严,在艺术 处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弟子、菩萨、天王、 力士等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主尊一般个体大,型体厚、表面平、形 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萨一般则个体小,型体薄, 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构成了主次分明、动静 相间的整体,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第一节 石窟艺术
二、重要石窟寺
2.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 窟的总称,包括敦煌莫高 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 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 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 其中莫高窟建窟最早,规 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但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 不适合雕刻,故大多为泥 塑,现存者包括圆雕、浮 雕、影塑,大小3000余
表现力。
三国魏晋南北朝美术
( 208 年 —581 年)
第一节 石窟艺术
二、重要石窟寺
3.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
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北崖
上,现存洞窟53个,现存
造像5l000余尊,云冈石
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
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
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
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作为外来文化因素与艺术表现形式,佛教 与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 文化发生融合、影响,最终完成中国化的 改造,取得了继续、快速发展的空间。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美术创作题材范围扩大,人物画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表现士族生活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增加,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活跃,山水、花鸟画 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风格艺术典型代表为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 五窟造像。
54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艺术风格特点和影响:
云冈石窟主要保存了5世纪下半叶和6世纪初的 北魏佛教雕刻艺术。
地处北魏都城于一世”。
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早期成就的昙曜五窟,在
移植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继承
46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谢赫与“六法论”:
谢赫,南朝齐梁之间人,著有《画品》(《古 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 专著。
《画品》对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进行评价,其 中对于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法”所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 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42
山西 大同 北魏 司马 金龙 墓漆 画屏
风
43
44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
宗炳:刘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 南阳人。
著有《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映物”、 “澄怀味像”、“畅神”等观点。
提出人与山水审美的关系:“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
27
28
29
30
南朝绘画
张僧繇:萧梁时期,吴(今苏州)人。擅 画人物、山水、走兽,尤擅画道释人物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 徐显秀墓壁画生动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 丰富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 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 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 象史资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 空间 。
木板漆绘——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 西南。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墓葬规模较 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 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 代绘画实物。 • 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 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 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 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 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 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二、魏晋南北朝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
• 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 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5.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行程,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肩负起 重要的精神使命,逐步具备了充当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形象表征 的精神品格。 6.花鸟画也受到称赏而在不断萌发之中,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和绘画科目。 7.佛教题材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位臵,许多著名画家正是在佛 教绘画中创立了成熟的风格得到公众的赞赏。 8.佛教雕塑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气势和精湛的技巧而形成 一个新的雕塑艺术高峰。 9.书法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产生了典范性的作品,成为以 后历代师法、尊祟的对象。 “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四节 书法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隶书逐渐衰落,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 发展成今草,行书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已完 全成为自觉。 一、三国、西晋书法 隶书仍是官方通行书体,当时碑碣大多使用隶书。西晋禁止立碑, 墓志兴起。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必然。 西晋:陆机《平复帖》 魏: 钟繇 二、东晋书法 东晋是行书、草书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 化。今草经王氏父子逐渐定型,达到成熟。行书经王氏父子的革 新,成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书法家: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三、南北朝书法 此时期的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 南朝碑刻: 龙颜碑、瘞鹤铭 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多彩 南朝书法家
仪仗图河北磁县湾漳墓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运用铁线勾勒,人物力求体态、身段合理,比例适度,面部有神 韵。广泛运用色彩晕染、明暗映村和远近对比的手法,增加人们 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风已脱离了汉画 单调、比例失调的情况 ,出现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风范。
中国绘画简史(魏晋南北朝绘画)

中国绘画简史(魏晋南北朝绘画)此期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代自公元220年开始,魏、蜀、吴三国鼎立,社会暂得局部安定,经济生产也渐有恢复和发展。
公元265年,司马氏在攻灭蜀国后篡魏,自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晋灭吴国,结束三国分争局面,统一全国。
西晋是一个变动频仍、内乱迭兴的时代,于公元316年灭亡。
随之而来的又是南北大分裂。
南方为东晋王朝(317~420年),北方则为五胡十六国(304~439年)。
南方政权在兵火中不断交替,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四朝,史称南朝。
历史上又将先后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
在北方,拓跋氏崛起于山西北部,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王朝。
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结束北方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北方。
北魏于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534~550年)和西魏(535~557年)。
其后东魏为北齐(550~577年)取代,西魏为北周(557~581年)取代。
北周于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
西晋“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大批流徙到长江流域,而留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则与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等异族一起,时而从关东(函谷关以东)被迁到关中(函谷关以西),时而从关中被迁到关东。
无论人数之众,次数之多,均为历史上罕见。
这种民族大迁徙是当时民族矛盾的结果,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无穷的苦难。
从社会思想领域来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迅速传播,道教的基本形成,是此期的重大变化。
汉末社会的动乱和政治秩序的崩溃,士族名流既感世事无可为,只好退入个人私期求中,于是谈玄之风渐兴。
玄学的兴盛,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亦于此时乘虚而入,到了南北朝,佛法盛极一时,一跃而成为时代的主要精神。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作的主⼒仍然是⼯匠,但史书缺乏记载,⽆从查考。
⽂⼈中乃⾄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
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绘画⾝价已不同于以前。
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
两晋画家⼤增,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
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要贡献在于创⽴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协始精”。
东晋王?、王羲之、王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觉地将书画⽂结合在⼀起的书画家,王⽒的理论与实践对⽂⼈画的发展⽆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能⿎琴,⼯书画,精雕刻,巧艺靡不毕⼯,堪称⽂艺全才。
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夹纻漆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物画家和⼭⽔画家。
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炳、谢灵运等⼈继承,成为⼭⽔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戴逵之⼦戴勃、戴顒,也是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笔“笔迹劲利,如锥⼑焉,似觉⽣动”。
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终⽣隐居,不乐为官。
好⼭⽔,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理,所著《画⼭⽔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理论⽂章,影响深远。
这篇画论提出了⼀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以神法道⽽贤者通,⼭⽔以形媚道⽽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的⼼灵,“澄怀观道”;第⼆,⾸次明确提出⼭⽔画透视原理的运⽤:“竖画三⼨,当千仞之⾼;横墨数尺,体百⾥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然加⼯提炼;第四,把“畅神”即陶冶情操的作⽤视为⼭⽔画的⾸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东琅琊临沂⼈。
少好学,⽆不通览,善属⽂,能书画,解⾳律、医⽅、阴阳术数。
美术鉴赏 魏晋南北朝绘画

《女史箴图卷》在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征:
• 一,几乎没有背景,全力投入人物描写。
• 二,注重人物之间动态与神情的呼应。
• 三,人物身材大小的处理原则是主要人物、尊贵人 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这是早期人物画 的一个重要特征。
顾恺之代表作之三:《洛神赋图卷》
• 《洛神赋图卷》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 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 •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 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西汉帛画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全长205厘米
魏晋南北朝绘画----概述
•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丰富 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六朝三杰)。绘画 创作呈现繁荣景象。
• 道家--提倡“全真”、“养生”的道家学说,文 人士大夫追求散淡放达的生活。 • 佛教--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对文学、艺术产生了 极为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 些画佛像的名家。绘画题材在不断扩大。
顾恺之艺术特色:
1、人物衣着特别强调晕 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2、顾恺之用线特色: 主要通过线条来表现人 物形象,采用了“高古游 丝描”。 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 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 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 多姿,尤为绝妙。
“高古游丝描”
• 高古游丝描,又名 春蚕吐丝描,中国古 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 之一。因线条描法形 似游丝,故名。
第七段画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 题箴文是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 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
该画卷 人物造 型动态 自然, 表情变 化微妙, 春蚕吐 丝般的 线描富 有韵律 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编者按:三国时期的绘画与后来的两晋南北朝通常是做为一个绘画历史中的整体出现的,而我们本次专题为了可以达到详尽的效果,为了可以以绘画来展现每个统治时代的风采,因此我们单独列出,三国绘画的发展背景是与两晋南北朝为一体的,因此我们的三国绘画发展背景采用绘画史上惯用的背景作为资料,还希望朋友们阅读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的绘画艺术。
这一时期,上起三国曹魏,中历西晋、东晋、十六国,下迄南北朝至隋统一,历时369年。
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大部时间陷于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世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生产力不断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之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玄学思想风靡一时,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因此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思想活跃的时代。
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不论他们出身于世族或寒门,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而竞相崇尚放达,追求享乐。
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则清谈玄学,或则寄情山水,或则企慕神仙,或则恣意声色。
还有一部分人则喜欢染指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
多种多样的精神享乐,无拘无束的个性发展,无疑会给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绘画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
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
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
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
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
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
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
这一时期大规模出现的佛教寺塔、石窟壁画和为数更多的佛教行像、卷轴画,其所画佛、菩萨像以及佛传图、佛本生故事图之类,莫不是为了宣扬佛陀的普渡众生、佛法无边广大。
通过图画形象,使人们相信佛教教义,以期最终达到有如南朝宋文帝所说的“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指佛教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的目的。
道教绘画虽不如佛教绘画兴盛,但其地位也不容忽视。
从姚最《续画品》有“画有六法,真仙(即道像)为难”之说,和这一时期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有卫协《神仙画》、史敬文《黄帝升仙图》、谢赫《安期先生图》、梁元帝萧绎《芙蓉湖醮鼎图》之类作品来看,可知当时道像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随着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精神生活愈来愈高的追求和各个文化种类之间的互相影响,绘画题材种类在原有的基础上日益扩大,并开始向分科发展。
人物画方面,出现了后人所谓的“晋尚故实”的情况。
故实画,除了描写“鉴戒”作用的两汉以来的传统题材外,还有的取材于文学作品,如卫协画《诗·北风图》,顾恺之画《木雁图》、《洛神赋图》,史道硕画《酒德颂图》,戴逵画《南都赋图》等。
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已很发达,重要画家莫不以擅长肖像画而名噪当时。
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肖像画中注重描写人物的品格风度,无疑是与当时盛行的品藻人物的风气相一致的。
此外,作为齐梁时上流社会奢华侈靡的生活在绘画上的反映,也出现了谢赫“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和稽宝钧、聂松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一类的新题材和新风格。
北齐时萧放受后主高纬之命,采录“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北齐书·文苑传序》),显然与当时文学上流行香艳的宫体诗如出一辙。
刘□的绘画以“妇人为最”,沈粲“专工罗绮”,都是时代风尚的产物。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朝刘宋之际,与诗歌中的山水诗相互伴随,出现了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
山水画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而且他们画山水是要借此寄托其“山水之好”,并作为一种“畅神”的手段,其后继者如梁代萧贲,也是抱着“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态度,因此山水画一开始出现,便已显示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画科的特殊地位。
在刘宋时一种专以蝉雀为题材的绘画也颇为流行,这显然是取义于中国古代“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的寓言,使中国花鸟画摆脱自古以博物多识为目的的《本草图》、《尔雅图》式的说明性,而被赋予某种寓意性。
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谈及“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可见依题材而区分画科,在东晋时实已初具雏形。
此后南北朝时期有以善画鬼神著称者,有以善画马著称者,有以善画蝉雀著称者,绘画题材划分愈益趋向细致和画家技能的愈益变得各有专长,是这一时期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画家。
东晋顾恺之继起,在解决绘画创作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也于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
如顾骏之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毛□善于布置,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稽宝钧、聂松赋彩鲜丽,都是其例。
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
尤其是用笔,被后人称为密体的顾恺之、陆探微所创造的“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和“精利润媚”的一种笔致,与被后人称为疏体的张僧繇所创造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另一种笔致,成为各极其趣的鲜明对比。
北齐曹仲达画佛像,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贴体,被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也于此时异军突起,对后世中国画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随着佛教美术的不断传入,对于来自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的外国绘画技法也曾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
如张僧繇采用天竺遗法在建康乘寺门上画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因而轰动一时,足以说明这一点;敦煌莫高窟所留下的大量北朝壁画,其吸收外来画法之处,至今犹令人们历历可考。
在山水画方面,出于发挥山水画审美功能的需要,王微有针对性地强调山水画艺术必须严格地区别于图经,必须讲求“容势”,而不应与图绘那种“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用途相混淆。
宗炳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的“自然之势”,做到能使像□、阆、嵩、华那样高大的山形“可得之于一图”,“不以制小而累其大”,他将朴素的透视学原理应用于山水画法。
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是从三国两晋时开始的。
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存在着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使南方与北方绘画的发展很不平衡。
从现存文献资料和画迹实物来看,无名的工匠之画,北方较之南方毫无逊色;有名的士人之画,则南方远比北方发达。
这一时期有姓名、事迹、画艺记载可考的著名画家,多数都是南方画家。
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以善画著称当时,与皇象的善书同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西晋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画家是卫协,其次则有张墨、荀勖。
卫协与张墨当时曾被葛洪在《抱朴子》中并推为“画圣”。
至东晋,出现了更为重要的画家顾恺之。
谢安曾给予顾恺之的绘画以“有苍生以来所无”的高度评价。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道释画、故实画、肖像画等方面均有高度造诣,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批评家。
戴逵的佛像画与他的佛像雕塑同样有名,在创造足以使中国信徒见之动心的佛像样式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东晋明帝司马绍,也是个善画佛像和故实题材的画家。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一代的画家,成就最高的是陆探微,画人物创造出秀骨清像的典范,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极大,可与顾恺之媲美,因此后世经常将“顾陆”相提并论。
陆探微之子陆绥,也被当时称为画圣(庾元威《论书》)。
袁倩、顾宝光等都是陆探微的最有成就的追随者。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王微,也并时出现在刘宋一代。
根据《画品》等书对他们二人的品评,大约二人的山水画在意趣上的造诣远比在技法工力上的造诣更值得肯定。
此外,顾骏之始画蝉雀,顾景秀、刘胤祖也以善画蝉雀著称;吴□、张则在当时也颇有画名。
南齐一代的著名画家,有善画妇人的刘□,善画马的毛惠远,善画鬼神的姚昙度,善画人马的蘧道愍,以及被称为“中兴(南齐年号)以后,象人莫及”的人物画家谢赫,以善肖像画及时妆仕女擅名于时,他的追随者有沈标。
梁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张僧繇。
他以“善图寺壁”著称,创造了号为“张家样”的佛像楷模,他的具有独创性的绘画风格技法给予了唐代阎立本、吴道子以极大影响。
其子张善果以继承其父的画法而享有重名。
梁元帝萧绎特别以善画外国和少数民族职贡的题材见称。
此外,山水画家萧贲也值得论述。
陈代画家有顾野王。
北朝画家中,北魏时有兼长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蒋少游。
北齐时有被当时人们号为画圣的杨子华,还有以善画“曹家样”佛像(梵像)著称的曹仲达。
北周时有以善画柴车野服著称的田僧亮和以善画塞北风土著称的冯提伽。
其他如郑法士、展子虔等皆是由北周入隋的画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砖画等遗迹这一时期大量附丽在寺塔上的著名壁画,如顾恺之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瓦官寺所画维摩诘像、张僧繇在江陵(今在湖北省)天皇寺所画卢舍那佛像和孔子十弟子像等,其画迹早已随同建筑物荡然无存。
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较为僻远之地的石窟壁画,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4~6世纪壁画(见彩图克孜尔石窟第17窟壁画《本生故事》)、库车库木吐□石窟5~6世纪壁画(见彩图库木吐□石窟第21窟穹隆顶壁画(5~6世纪))、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壁画、永靖炳灵寺石窟东晋十六国时西秦壁画(见彩图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壁画(西秦))、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壁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