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_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共34张PPT)

历史_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共34张PPT)

一、佛教东来
公元前6世纪,印度 释迦部落王子乔达 摩· 悉达多创立了佛 教。“释迦牟尼”是 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圣 人”。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1.佛教东来
问题一:佛教和道教
问题1:佛教的传入和主要影响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 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 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 托,另一方面佛教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人灵魂不 灭,转世来生的理论。
五、目标检测 1、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是( B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顾恺之生活在哪一时期( D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东晋时期
3、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 A ) A、东汉末年 B、曹魏时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田园诗产生,对我国文 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中代表有( C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陶渊明 D、李白
道教
•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 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形成道 教。 • 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 道教尊崇道家学派老子为教 主。 • 基本教义:宣传修身养性, 炼丹服药,长生不老,得道 成仙。
青城山——中国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源地之一
崂 山
武当山
道教与中华文化
桃符
门神
太极拳
2、道教的兴起 创立:东汉中期
知识小结
类别 时间
人物
著作 佛经
备注 提倡“众生平等”
佛教 前六世纪 释迦牟 尼 道教 东汉中期 张道陵 石窟 艺术 书法 北朝 东晋 王羲之
《道德经》 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兰亭序》 字端秀清新,有“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 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 “书圣”。

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石窟壁画· 无价之宝
石窟佛像·500万美元一尊
4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石窟开设在平城和洛阳,而不是别的地方? 答:因为A平城和洛阳是北魏的首都,政治经济中 心,所以在这二处开设; B北魏盛行佛教,朝野各界非常尊佛、奉佛,舍得 耗费钱财开凿佛像。
四陶渊明
1建筑 2艺术 3
1武术健身 2中医养生 3火药 4文学
佛 公元前6世纪 因果轮回, 教 (西汉末年) 以修来世。
道 东汉中期 教
印度—中亚— 西域(新 疆)—河西走 廊—中国(韩 国、日本 ) 修养心性,炼丹服 本土 药,长生不老,行 道成仙。
3佛教的传入
4佛教和道教都能得到统治者扶持的 原因是什么?(知识拓展,可不抄)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永丰县鹿冈中学 王爱义
重点:石窟艺术和绘画、书法 难点:佛教传入、本土化和道教兴起;
1情境导入: 《笑傲江湖》武当山道教发源地, 《倚天屠龙记》在湖北武当山拍摄,都与道教 有关; 《西游记》与佛教有关,玄奘到印度取回佛教 经典。
一 佛教和道教
2简表
分 创立时期 类 主要观点 传播途径 影响
五情感升华: A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绚丽多姿,中华绘画具有民族特色, 我们要尊重文化,尊重艺术,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爱国主义精神! B宗教是统治阶级麻痹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是在古代 劳动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较弱、科学不发达情况下的必然 产物。 但是宗教对促进社会风气、聚集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匡正社会道德具有重大作用。要正确认识宗教!
行书《兰亭序》
3顾恺之(擅长人物画)
A背景: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很高的成就 B特点: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C代表作:《女史箴图》、《洛阳神赋》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史上册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史上册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上册王爱义2010年12月星期七(5)(4)班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了解佛教传入、本土化和道教兴起;2、了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那雄伟的气魄、动人的艺术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同学们要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3了解王虚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过程与方法:1尽量要利用现实生活的趣味性知识来讲解,以拓展思路和丰富学生知识,并注意与语文、美术等科目的知识相联系,比如《笑傲江湖》武当山道教发源地,张无忌打败魔教;2注意将石窟艺术与佛教相结合,总结出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3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穿始终,能通过学生思考就得到的知识,就不需劳师去包办代替!要制作图表,梳理知识,以利于记忆!4要利用第95页地图的作用,出题目让学生做,以此带动他们去辨识地图中的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华艺术的绚丽多姿,中华绘画的民族特色,我们要尊重文化,尊重艺术,同学们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2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麻痹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宗教是在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较弱、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但是对促进社会风气、聚集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匡正社会道德具有重大作用。

要正确认识宗教!四、重点:石窟艺术和绘画、书法五、难点:佛教传入、本土化和道教兴起;六、教学过程:1导入——以永丰碾峰山寺庙、恩江河龙蟠寺为例,生动讲解佛教;也可以《笑傲江湖》武当山道教发源地,张无忌打败魔教或《水浒传》鲁智深出家道五台山为僧的故事导入;2朗读第一节“佛教和道教”,完成下列问题:(1)佛教发源于--------,------朝时传入我国,佛教在我国最早的寺院是------------------;(2)请看地图,填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洛阳→朝鲜、日本(3)佛教的内容是-------------------------;-------------------------------;(4)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第96页第2段)(5)道教产生于---------,时间是------------,在-----------------时期发生了重大改变,(6)教师拓展之一:宗教对世界的认识不科学,是歪曲的认识。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导学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教材简析】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陶渊明的诗歌;教学难点:1、佛教和道教的本质2、陶渊明诗的特点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自主学习】1、佛教发源于,在传入我国。

2、道教源于,在时兴起。

【合作探究】1、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2、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3、填表比较佛教和道教【系统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与此同时,原来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巩固练习】1、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2、列举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群。

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杨永琴

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杨永琴
【综合发展】(29 分钟)
1、1佛教的传入的原因。自主阅读有关课文内容(2分钟)→对子合作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点评(1分钟)。
2、道教传入的原因。自主阅读有关课文内容(2分钟)→对子合作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点评(1分钟)。
二、著名的石窟及内容。自主阅读有关课文内容(2分钟)→对子合作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学习(1分钟)。
3、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自豪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说明】
教科书、练习册、ppt
第二标:达成目标
用时: 34分钟。请结合导框里的提示进行自主快乐的梳理记忆、综合升华,A|B对教,小组群教,问题集合,展示点评,老师点拨。
【基础达标】5分钟
一、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自主整理”部分的内容(时间3分钟)→A/B小组合作学习(1分钟)→展示点评(1分钟)。
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Ppt展源自相关内容合作互助学习,解决重难点知识点,
加深理解能力
第三标:反馈目标
用时:4 分钟,自主作答,分层达标,A|B对批,小组长签批,老师(班长)抽批。
【当堂检测】( 3 分钟)
同步练习
自主做题(1分钟)→互批互改(1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点评(1分钟)。
【反思升华】( 1分钟)
三、王羲之的书法。自主阅读有关课文内容(2分钟)→对子合作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学习(1分钟)。
四、顾恺之的绘画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自主阅读有关课文内容(2分钟)→对子合作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学习(1分钟)。
五、学生提出未解决问题,学科班长回答并总结(2分钟)
六、老师点拨、激励、讲解约2分钟。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导案

2023秋历史七上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课件

2023秋历史七上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课件

最 17五
大 的 佛 像 。
米 , 雄 伟 威
窟 后 室 主 佛
严,
,释
是迦
云牟
冈尼

云岗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 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高17米
龙门万佛洞正壁
《帝后礼佛图》是雕刻珍品
• 请同学们看教材,思考 并完成下面的表格的内容:
想一想?
云冈石窟 位置 山 西 大 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道德上的礼、德等等以一种思想的改变和扭曲,
创造出一种攻心战术,使被奴役者长期以来心理、
思想禁锢,达到维护奴隶主的地位。
二、精美壮丽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北魏前期 都城平城附近的山崖上,依山开 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多,共有53 个石窟,大小佛像5.1万多个。
云岗石窟全景
云岗石窟
石佛
窟高第
隶书 小篆
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 草书 成为一门艺术
三、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书 圣 王 羲 之
后人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他的字被人们形容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是我国杰出的书法大家,被尊称为“书圣”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
• 1、东晋时期的书法家。 • 2、代表作是《兰亭序》 • 3、《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主要主张
佛教 道教
古印度
中国
西汉末年
人死后能转生来世,
今生要忍受一切痛苦, 行善修道,来世才能 得到幸福
东汉中期 修养心性,炼丹服药,
以求得道成仙
请同学们想一想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总是积极提倡和扶 持佛教和道教?
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2、利用“知能演练”提升学生的理解
6.教学
小结提升
(5分钟)






学习
15分钟
1.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5分钟)
导入:
以东川祝国寺为例,生动讲解佛教;也可以《笑傲江湖》武当山道教发源地,张无忌打败魔教或《水浒传》鲁智深出家道五台山为僧的故事导入。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组内交流(10分钟)
一、佛教和道教
1.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末年开始传入我国。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流传开来。
年级:七科目:历史执笔人:李辉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陶渊明的诗歌;
2.道教:创始于中国中期,时期确立了基本特征。道教典籍内容庞杂,同我国古代的某些成就有密切关系。
二、精美壮丽的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位于北魏附近的山崖上,第20窟露天大佛造型雄伟,高达米,是其代表作。
2.龙门石窟:位于北魏洛阳南郊。现存石窟个,其中北魏时开凿的“”是雕刻珍品。
三、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难点:1、佛教和道教的本质2、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指导
1.事先预习,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
2.课前尽量搜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动手临摹其中几个字,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提高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教材要点解析
1、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东汉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逐渐流传开来。

2、佛教因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要求人们忍受苦难,虔诚信佛,以
求来世获得幸福。

大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为他们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

3、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东汉明帝)。

佛教传
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4、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东汉中期。

它主张修身养性,消
除欲望,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典籍内容庞杂,包含不少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我国古代的某些科技成就有密切关系。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并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寺和石窟
寺,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东晋的王羲之是最著名的书
法家,他精通各种书体,有“书圣”之称。

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7、南朝宋时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通过描写恬
淡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他对安静淳朴的农家生活的向往。

四、同步练习
1、佛教起源于()
A.西域B.欧洲C.古印度D.大秦
2、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

后来,
寺就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

这座白马寺始建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周
3、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
4、道教之所以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5、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分别位于哪两个省()
A.陕西、河南B.山西、河南
C.甘肃、陕西D.山西、甘肃
6、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7、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最著名的画家是()
A.司马迁B.顾恺之C.王羲之D.张仲景
8、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
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A.《兰亭序》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佛教影响很大,如“大千世界、三生有幸、善恶有报”
等,佛教传入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3、东汉明帝时,请天竺高僧传播佛教,在洛阳建造的中原第一座寺庙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灵隐寺D.相国寺
4、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
A.秦朝时期B.三国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5、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A.佛教盛行B.社会动荡C.社会稳定D.绘画发展
6、右下图中的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与之相关的宗教是()
A.道教B.佛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7、开凿石窟的最初目的是()
A.统治者宣传佛教B.灭教
C.显示劳动人民的智慧D.保留文化遗产
8、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渡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9、代表了北朝石窟艺术最高成就的是()
A.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B.敦煌莫高窟
C.大足石刻D.乐山大佛
10、顾恺之的绘画以什么画最为突出()
A.山水画B.花鸟画C.人物画D.风俗画
1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A.陶渊明的诗B.顾恺之的绘画
C.王羲之的书法D.云冈石窟的浮雕
12、下列名画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的是()
①《步辇图》②《清明上河图》③《女史箴图》④《洛神赋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3、古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句子。

这里的“南朝”不
包括哪一政权或朝代()
A.宋B.齐C.梁D.北魏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创造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能体现这一时期最高艺术
成就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王羲之的《兰亭序》
C.石窟艺术D.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二、非选择题
15、下图是两个著名的宗教场所,请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各是什么宗教场所?起源于何处?
(2)图一、图二代表的宗教是何时产生或者传入中国的?
(3)图一和图二宣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6、根据下表,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艺术成就。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6、D
7、B
8、A
●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D
5、A
6、B
7、A
8、C 9、A 10、C 11、C 12、D 13、D 14、C
二、非选择题
15、(1)图一是道教场所,起源于中国;图二是佛教场所,起源于古印度。

(2)图一(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图二(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

(3)图一(道教)主张修身养性,消除欲望,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得
道成仙。

图二(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要求人们忍受苦难,虔诚信佛,
以求来世获得幸福。

16、填写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