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我的爸爸》3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我的爸爸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会用“痛快”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李大钊同志是怎样教育孩子认真学习,懂革命道理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孝重点、难点1.了解《国际歌》的大概内容,懂得李大钊为什么要教这首歌。
2.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李大钊是怎样教育孩子认真学习,懂得革命道理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它们的音、形、义。
(二)能结合句子讲解“踏实”、“痛快”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能做到较正确、流利,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句子讲解“踏实”、“痛快”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李大钊这个人吗?他生于1889年,于1927年4月6日不幸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他是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领导人之一。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我的爸爸》就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小时候爸爸教育她的故事。
2.出示课题、板书:13 我的爸爸(二)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记忆字音、字形,了解字义。
3.读读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并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6个同学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检查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2.纠正错误读音并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讲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小时候爸爸教育她认真学习并给她讲革命道理的事。
)3.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生字词,强调:仗(zh4ng);辣(l4)在“热辣辣”中读l1,撒(s1);谎(hu3ng);踏,多音字,在“踏实”一词中读(t1);快,在“痛快”一词中读(kuai);残(c2n)。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材解读滨海二年级数学组吴天桂一、单元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在第三单元第37-47页编排了“图形与变换”,主要有二个知识点:1.锐角和钝角2.平移和旋转另外,本单元教材还安排了2个练习,并有一块“生活中的数学”和一个实践活动“剪一剪”。
二、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1、辨认锐角、钝角,理解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2、知平移、旋转现象,准确数出平移后图形的距离。
3、在格子图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五、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六、课时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能正确辨别这两种运动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的练习课P44-45)教学目标:1.经历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分类、对比,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秋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4曹冲称象
授课班级
二年级
授课人
王高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露西在给爸爸的信中写了什么?(不开心、冷清)
(2)为什么露西说“家里总是很冷清”?理解“冷清”一词。(家里只有妈妈和露西,没有人逗露西玩,露西觉得很孤单,很不开心)
(3)你有过和露西一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吧。
3.出示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可是我写得不好。”为什么露西会这么说?你觉得露西写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在给爸爸的信里都写了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露西懂得寻找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事物的乐观态度。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差别,体会露西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
教学方法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露西的爸爸,要过才能回来,所以露西想给爸爸。
四、指导书写会写字
1.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笔顺。(出示生字课件)
2.重点指导易错字。
今:偏旁“人”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
圆: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再封口。
灯:“火”先写两点,再写撇、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课件

“油腻腻”让我想到了_肥__肉___; “软绵绵”让我想到了_蛋__糕___; “脆生生”让我想到了__枣____; “硬邦邦”让我想到了_青__豆___。
你会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
我吃过酸溜溜的话梅。 西瓜吃起来甜津津的。 姑姑爱吃辣乎乎的川菜。 香喷喷的烤鸭是我的最爱。 没人爱吃油腻腻的肥肉。 奶奶爱吃软绵绵的柿子。 脆生生的冬枣真好吃。 硬邦邦的凉馒头真难吃!
十一 看图写话。(14分)
图上画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图上都有谁?她们在干
什么?心情怎样?请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把图上的内容 写出来。
端午节那天,同同坐在椅子上,看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先把 洗过的粽叶折成漏斗状,再把提前泡好的糯米和红枣放在粽叶 里,然后将粽叶合拢,包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最后用五彩线缠 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同同和奶奶都开心的笑了。
的枣子。
六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6分)
1. 《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告诉我们不同事物各有各的长处。
√ 2. (端午节、) 清明节、重阳节、国庆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3. (学了《神) 州谣》,我知道了中华还可以被称为神州、华夏,
长江和黄河是两条著名的河流。
√
(
)
七 填空,再选出和节日相对应的诗词句(填序号)。(6分)
【点拨】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选项中给出的五个词语都
是描写食物味道的。作答时,可根据食物的特点或做法等来 选择。如,由“香辣牛肉”中的“辣”字可知,这道菜的特 点有可能是“辣乎乎”;由“黄瓜”的脆的特点可知,“凉 拌黄瓜”的特点可能是“脆生生”。据此完成填空即可。
2. 选字组词。 ( 培 )土 ( 赔 )钱 ( 陪 )伴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4)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32例5,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和P33“练习六”中第1题。
▶教学目标1.了解连续两问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解决有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学情预设】有参加舞蹈兴趣小组的,有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也有参加篮球兴趣小组的……师: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那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可以求女生有多少人,第(2)题必须知道女生的人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能总结一下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至少需要几个已知的条件吗?(两个)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也想请大家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2例5。
引导学生多形式看图、读题(默读、齐读、指名读)。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学情预设】两个,分别是“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这和我们刚才帮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解决的问题一样吗?【学情预设】前面解决的都只有一个问题,而现在有连续两个问题。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完整版)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意在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神州谣》让我们感悟祖国的伟大,《传统节日》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贝”的故事》这一课通过讲述“贝”让我们体会到汉字构造的奇妙,《中国美食》则通过讲述我国菜肴来揭示我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分别以壮丽河山、传统节日、汉字、美食为题来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学生将收获更多有关我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并体会作为华夏子孙深深的自豪之情。
1.认识71个字,会写36个字。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4.1.认识71个字,会写36个字。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生活常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1.《神州谣》...................................................2课时2.《传统节日》.................................................2课时3.《“贝”的故事》...........................................2课时4.《中国美食》...........................................2课时课时语文园地三 (2)1.神州谣things2.传统节日3.“贝”的故事rego4.中国美食ngsinthe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交际内容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长大以后做什么”。
交流前先想想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然后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交际指导1.想一想:交流前先想清楚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想从事这个职业?这个职业对于你自己有什么特殊之处?2.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每个人都要畅谈自己的理想,也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不明白的可以提问,互相讨论自己的职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帮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 数与代数(第3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回顾整理
3. 万以内数的写法。
如何写万以内的数?
四千九百八十六 写作:4986
二千三百
写作:2300
七千零五
写作:7005
一、回顾整理
4. 数的组成。
万以内数是如何组成的? 你能举例说明吗?
一个数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 字各是几,这个数就是由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一、回顾整理
7.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是什么?
500+400= 900
5个百加4个百等于9个百,也就是900。 3000+5000= 8000
3个千加5个千等于8个千,也就是8000。
一、回顾整理
7.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是什么?
►走进颐和园,眼前是繁华的苏州街,现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热闹场面, 苏州街围着一片湖,沿着河岸有许多小绿盘子里装着美丽的荷花。这里是 仿照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当年有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等, 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的,皇帝游览的时候才营业。我正享受 着皇帝的待遇,店里的小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 ►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 叠地挤在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 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一、回顾整理
8.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什么?
一台洗衣机2840元,一台冰箱3260元,买这 两件商品,带6000元够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计划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
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
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
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剪纸游戏吗?谁会剪出能连在一起的图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项新本事,一次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对称美意识。
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能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难点
折一折,画半个小人的位置确定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手工彩纸,安全剪刀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今天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研究的是运用对称解决问题
师:你能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看我们的主题图片,你能剪出像图中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我们要折一折,再画一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派一个代表说一说。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的4个小人是连在一起的,还不能剪短。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做?各小组同学动手试一试。同学们认真操作,教师巡视。同学们互相看一看,成功了吗?找成功剪出4个小人的同学分享折纸的方法和图案的方法。一张纸对折,可以剪出一个小人,再对折可以剪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再对折,就能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图案画在折痕这一侧。再找没有剪成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是对折两次,图案画在不全是折痕的一侧。小结:剪出的4个小人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是手拉手相连的。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画半个小人时,把小人画在折痕的那一侧,小人胳膊的一端要画在纸的边缘。
四、巩固练习
点拨第48页对点训练,动手试一试,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只要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就会剪出很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典中点第 页。预习单第 页
七、教学板书
教
学
反
思
第三章(单元)节3课时
课题
运用对称解决问题
设计者
**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旋转: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二年级下册第一次学习轴对称,认识轴对称现象。学生在日常的折一折,画一画中已经见识过轴对称图形,本章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学生会喜欢这种动手操作的知识。只要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就能学会本章内容。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8至第36页共2节内容安排4个例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 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