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温病中的“温”一词指的是:A. 热性疾病B. 寒性疾病C. 发热病D. 日常的温度变化答案:A. 热性疾病2. 温病学起源于以下哪个国家?A. 中国B. 印度C. 美国D. 英国答案:A. 中国3. 温病学是研究什么类型疾病的学科?A. 传染病B. 心脏病C. 神经病D. 肿瘤病答案:A. 传染病4. 温病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A. 手术B. 药物治疗C. 心理治疗D. 物理疗法答案:B. 药物治疗5. 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A. 病毒感染B. 细菌感染C. 寄生虫感染D. 蚊虫叮咬答案:A. 病毒感染二、简答题1. 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疫病、传染病和热性疾病的发病规律、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包括了温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温病与传染病有何关系?温病是传染病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传染病都被称为温病。
温病主要指由病毒引起的热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
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三、解答题1.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身体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后的汗出不畅,皮肤干燥,舌苔黄或白腻等症状。
2. 温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药、解表药等。
中医针灸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3. 温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预防温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出入人多拥挤的场所也是预防温病的有效方法。
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研究疫病、传染病和热性疾病的学科,它包括了温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按摩等,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和避免接触感染源。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形成阶段”是指(B、明清时期7.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是()E、《温疫论》8.《外感温热篇》作者是()A、叶天士9.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的医家是D、王安道10.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B、《黄帝内经》1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D、王孟英12.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D、吴又可13.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温病条辨》14.最早认识到温病是伏邪温病的书是()C、《黄帝内经》15.《湿热病篇》的作者是()C、薛生白1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17.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成长阶段”是指()B、宋到金元18.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理论是在()D、清代(二)B1型题(在共用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19.《温热经纬》的作者是(B、王孟英20.《三时伏气外感篇》的作者是(D、叶天士21.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是指(C、明至清22.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23.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B、刘河间2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D、王安道25.余师愚的著作为(B、《疫疹一得》26.戴天章的著作为(A、《伤寒温疫条辨》27.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C、叶天士D、吴鞠通28.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四)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29.刘河间对“热病”的贡献有()A、提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C、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E、创制了防风通圣散30.温病学中温疫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B、吴又可C、戴天章D、余师愚E、杨栗山31.《温热经纬》收集了下面哪些医家的温病条文()A、叶天士B、陈平伯C、余师愚E、薛生白(一)A型题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C、《温疫论》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A、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9.“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A、《内经》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B、春温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温病学题库

) E.郭雍 D.朱肱 B.《伤寒论》 D.《肘后方》第一章 绪论 ----------------------------------------- ( 3)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 ( 12)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2)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 ( 35)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 ( 53)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 ( 78)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 ( 97) 第八章 风温 --------------------------------------- ( 102) 第九章 春温 ----------------------------------------- ( 119) 第十章暑温 ----------------------------------------- (138)第十一章 湿温 ----------------------------------------- ( 152) 第十二章 伏暑 ----------------------------------------- (164) 第十三章 秋燥 ----------------------------------------- (172) 第十四章 大头瘟 --------------------------------------- ( 181) 第十五章 烂喉痧 --------------------------------------- ( 186)第一章 绪 论.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 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 王安道 C.刘河间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 )A. 《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6.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物的医家是: (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 “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C.吴又可E.王安道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 E.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C.《湿热病篇》B.《外感温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B.《素问•至真要大论》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C.战国到晋唐B.明到清代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A.刘河间C.张仲景3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 风温C.暑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C. 口渴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C.易化燥伤阴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B.王叔和D.吴又可B.春温D. 湿温B.头痛D.局部红肿热痛)B.具有传染性D.热象偏重)B.病因是感受温邪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一. 单项选择题1、B;2、E;3、E;4、C;5、A;6、4、C;7、D;8、D;9、A; 10、E, 11、C; 12、D; 13、D; 14、D; 15、A; 16、A;二. 选择多项题1、AC;2、AD;3、EE;4、CE;5、EC6、 BCE;7、AEC;8、ACDE; 9、BCDE; 10、ABE; 11、AC; 12、BDE; 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题库与参考答案

温病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潮热便秘,胸腹胀满,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苔黄腻。
其病机为:A、肺热腑实B、痰热结胸C、热灼胸膈D、邪热壅肺E、肺燥肠闭正确答案:A2、春温气热兼表证应选用:A、玉女煎加减B、凉膈散C、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D、银翘散加减E、寒解汤正确答案:E3、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景岳全书》D、《伤暑全书》E、《温病条辨》正确答案:E4、凡温病出现白㾦,即说明是由:A、湿邪为病B、温毒为病C、湿热为病D、温邪为病E、湿浊为病正确答案:C5、温病出现大便秘结时,忌用苦寒攻下。
是因为:A、津枯肠燥B、下后邪气复聚C、平素体虚D、里实而阴伤E、郁热积滞正确答案:A6、具有清心开窍作用的方剂是:A、大定风珠B、至宝丹C、羚角钩藤汤D、参附龙牡汤E、菖蒲郁金汤正确答案:B7、一青年因发热十天,于九月十六日入院。
初起寒热身痛,胸闷心烦,近一周来,患者午后恶寒,继则发热,夜晚尤甚(体温40℃左右),至翌晨汗出热减,伴有胸腹灼热,胸闷心烦,渴不多饮,舌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其诊断和辨证为:A、伏屠病(暑湿困阻中焦)B、湿温病(邪阻中焦,湿热并重)C、湿温病(邪遏卫气,湿重热轻)D、暑温病(暑湿弥漫三焦)E、伏暑病(邪郁少阳)正确答案:E8、温病的概念中不包括:A、预后B、病机特点.C、证候特点D、病因E、属性正确答案:A9、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者,其治法是:A、宣表化湿B、温化寒湿C、辛温解表D、和解表里E、通阳利水正确答案:A10、大头瘟初起,毒犯肺卫,治宜:A、清热解毒,滋养胃阴B、清热解毒,行瘀止痛C、解毒消肿,攻下泄热D、清热透表,宣肺泄热E、透表清暑,渗湿泄热正确答案:D11、宣气化湿解表,苦渗通利和里的方剂是:A、藿香正气散B、雷氏清凉涤暑法C、新加香薷饮D、枳桔栀豉汤E、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正确答案:D12、《温热论》中指出:湿温病大便硬。
《温病学》试卷

中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1)(一) A型题(共30题)1、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D )A.刘河间 B .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王孟英2、温病战汗多发生于(B )A.卫分阶段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E.温病后期3、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治宜( A )A.王氏清暑益气汤B.东垣清暑益气汤C.生脉散D.白虎加人参汤E.竹叶石膏汤4、低热,干咳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宜(A )A.沙参麦冬汤B.清燥救肺汤C.竹叶石膏汤D.生脉散E.清络饮5、发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身重脘痞,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 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 .枳实导滞汤C.王氏连朴饮D.白虎加苍术汤E.桂苓甘露饮6、温病中心营热极的舌象为( A )A.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B.舌焦紫起刺C.舌绛而干D.舌尖红赤起刺E.舌淡红而干7、白苔如碱状是哪种征象( E )A.邪热迅速化燥入胃B.胃气衰败C.湿热秽浊D.湿遏热伏E.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8、舌绛不鲜,干枯而萎的舌象为( D )A.邪热入营,营阴耗伤B.热入心包C.热毒乘心D.肾阴耗竭E.胃阴衰败9、湿温病后期湿胜阳微,转化为寒湿之证的舌象(C)A.舌黑干燥,甚至焦枯B.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C.黑苔滑湿而舌淡不红D.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E.遍舌黑润,舌紫红10、温病中的“分消走泄”法属于( C )A.泄卫透表法B.通下法C.和解表里法D.清解气热法 E.祛湿清热法11、温病出现口噤不开,目睛上视,其治法是( E )A.清心开窍B.豁痰开窍C.芳香开窍D.祛风通窍E.以上都不是12、在清营泄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本法适用于热入营分邪未动血的营分证B.邪在气分而未入营者,不宜早用C.邪初入营者,仍用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兼神昏痉厥者,宜配合开窍、熄风法E.热邪已耗血动血者,不宜再用本法13、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温病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研究传染病的学科B. 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学科C. 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学科D. 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学科答案:A2. 温病学中“温邪”指的是什么?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温病的典型症状?A. 发热B. 头痛C. 咳嗽D. 腹泻答案:D4.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A. 清热解毒B. 温阳散寒C. 补气养血D. 活血化瘀答案:A5. 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营”指的是什么?A. 卫分B. 气分C. 血分D. 津液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温病学认为,温邪侵犯人体后,首先侵犯的是________。
答案:卫分2. 温病学中,温邪侵犯人体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进一步侵犯到________。
答案:气分3. 温病学的治疗原则中,对于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答案:解表4. 温病学中,温邪侵犯人体后,若邪气深入到血分,可出现________等症状。
答案:斑疹、出血5. 温病学认为,温邪侵犯人体后,邪气在体内的传变过程是________、气、血。
答案: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
答案: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是指根据温邪在体内侵犯的层次,将疾病分为四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
卫分是温邪初犯体表,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症状;气分是温邪进一步侵犯到脏腑,表现为高热、口渴等症状;营分是温邪侵犯到营血,表现为神昏、谵语等症状;血分是温邪深入血分,表现为出血、斑疹等症状。
2. 阐述温病学中“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温病学中的“清热解毒”治疗原则是指在温病治疗中,针对温邪引起的热毒症状,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和邪气所在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清热、解毒药物,如银花、连翘、黄连等,以达到清除体内热毒、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温病学》复习精彩试题(19套,附问题详解)

合用标准文案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局部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37 小题,在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 1 分,共 37 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觉春季季节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辈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确立了基础的医家是〔〕A .朱肱B .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差异是〔〕A .发热B .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以下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 .初起多热象不甚B .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 .卫分B .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 .阳明腑实证B .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 .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以下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A .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沉迷,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常有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 .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 .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疲备少气,肢体颤抖,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 .阳明腑实B .阳明腑实兼阴液损失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 D .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以下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那么〔〕A .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引起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创始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 .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 .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选项是〔〕A .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目击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以下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 .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选项是〔〕A .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 .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以下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 .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 .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以下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 .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开初犯〔〕A .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差异营分证与血分证的根本要点是〔〕A .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 .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病症属于温病的范畴?A. 中风B. 肺炎C. 胃溃疡D. 白血病答案:B. 肺炎2. 温病学最早起源于以下哪个古代国家?A. 中国B. 印度C. 埃及D. 希腊答案:A. 中国3. 温病学的核心理论是基于以下哪种观念?A. 阴阳学说B. 生命力学说C. 细菌理论D. 遗传学说答案:A. 阴阳学说4. 温病学中的“温”指的是什么?A. 高温天气引起的病症B. 内部产生的热量导致的病症C. 感染病原体引起的病症D. 营养不良引发的病症答案:B. 内部产生的热量导致的病症5. 以下哪个病症不属于温病的常见病?A. 伤风感冒B. 中暑C. 心肌梗塞D. 急性胃炎答案:C. 心肌梗塞二、简答题1. 温病学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答案:温病学主要研究温病的致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等。
2. 温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案:温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以及食物或水源污染传播等。
3. 温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案: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艾灸疗法以及食疗调理等。
4. 温病学中的“温邪”具体是指什么?答案:温病学中的“温邪”指的是一种致病因素,它是通过外界环境、感染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5. 中医温病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中医温病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相互借鉴,通过发展和研究温病学,可以为现代医学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三、论述题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研究和治疗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理论,旨在探索温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温病学中,温邪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根据温病学的理论,温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包括呼吸道感染、食物或水源污染、接触传播等。
一旦温邪侵入人体,它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 ,(调胃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 ,(白虎汤的功效是: ) ,(清泄阳明经热,(清泄少阳里热,(清热宣肺,(泄热攻下 ,(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风温病的病因是:( ) ,(温热病邪,(风寒病邪,(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麻杏石甘汤 ,(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的内容:( ) ,(脉浮弦而细者,(脉沉者,(身热汗出者 ,(不渴者 ( ,(生脉散的功用是: ) ,(益气敛阴固脱 ,(益气回阳固脱 ,(清热益气生津 ,(滋阴养液清热 ,(临床上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抽搐痉挛,舌质鲜绛,脉细 (数或弦数者,首选的中成药是: )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紫雪丹 ,(苏合香丸 ,(下列哪项不属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身热咳嗽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苔黄焦燥,脉洪大 , ,(知母,(生大黄 ,(杏,(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 ,(石膏仁 ( ,,(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 ,(潮热,便秘 ,(腹胀满痛拒按,(时有谵语 ,(口干唇燥,,(“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 (热、咳嗽、烦渴。
”语出: ) ,(《温病条辨》,(《外感温病篇》,(《温热论》,(《温热逢源》 ,,(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 ,(腹胀满硬痛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身热咳嗽 ,,(下列哪项不属“阳明热盛证”的范围:( ) ,(壮热 ,(渴饮 ,(汗出 ,(苔黄白相兼 ,,(风温病名首见于:( ) ,(《内经》,( 《时病论》,(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系统论述的温病学专著是:( ) ,叶香岩《温热论》,朱肱《类证活人书》,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称“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的 (医家是下列哪一位: ) ,(朱肱 ,(叶天士 ,(陈平伯,(吴坤安 ,,(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因:( ),外感风温时毒 ,温风过暖,感其气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感受春季温热病邪 ,,(下列哪一项不是风温的诊断要点,( ) ,(发生于春冬两季的外感热病 ,(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见证 ,(继则出现肺热壅盛等气分症状 ,(在病变过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及虚风内动症,,(下列有关风温的治疗原则,哪一项是不妥的,( ) ,(初起邪在肺卫,宜辛凉宣解 ,(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内陷心包,机窍阻闭,宜清心开窍 ,(本病后期则宜咸寒滋腻之品填补肝肾之阴,,(下列哪一项不是叶天士有关风温的治疗原则,( ) ,(此证初起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 ,(若色苍热胜烦渴,用黄芩、竹叶苦寒清火 ,(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亦可选用 ,(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鼻窍无涕泪,诸窍欲闭,其势危急,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风温论治除下列哪项以外,均可用,( ) ,(邪在肺卫,治以辛凉宣解 ,(阳明气分热盛,治以辛寒清热 ,(阳明腑实,治以攻下泄热 ,(热闭心包,治以豁痰开窍,,(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 (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 ) ,(风温,(春温,(秋燥 ,(温毒 ( ,,(风温初起风热犯于肺卫证的治则应为: ) ,(解表发汗,透邪外达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疏风发汗,清肺泄热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的处方是银翘散:( ) ,(不加减 ,(加知母、黄芩 ,(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加花粉、石斛,,(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项肿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治疗最适宜,( ) ,(普济消毒饮 ,(清咽栀豉汤 ,(银翘散加马勃、玄参 ,(银翘马勃散,,(风温,邪袭肺卫,因肺气失降而咳嗽较甚的, ( 宜银翘散加: ) ,(马兜铃 ,(杏仁 ,(紫菀 ,(百部,,(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舌赤少苔,脉浮细而数,最适合的选方当是:( ) ,(银翘散加薏仁、滑石、通草 ,(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银翘散加生地、麦冬 ,(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麦冬、生地 ,,(风温,邪袭肺卫而兼热伤津液,小便短少,下列治法中,哪一项最适合,( ) ,(银翘散加栀子、瞿麦、扁蓄 ,(银翘散加木通、淡竹叶、甘草梢 ,(银翘散加杏仁、滑石、通草 ,(银翘散加麦冬、生地、知母、黄芩、栀子 (,,(风温邪袭肺卫而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 ,(黄芩、枇杷叶 ,(麻黄、苏叶 ,(石膏、知母 ,(桑皮、白果,,(风温,邪热壅肺之咳嗽,表现为:( ) ,(咳喘 ,(干咳不已 ,(咳嗽,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咳嗽,胸闷,,(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咳甚痰多,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 ) ,(麻杏石甘汤加半夏、苏子、橘红 ,(麻杏石甘汤加芦根、苡仁、冬瓜 ,(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川贝 ,(麻杏石甘汤加浙贝、瓜蒌、郁金,,(风温,痰热瘀阻,肺失宣降,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治疗最适宜,( ) ,(麻杏石甘汤加桔梗、桑皮、橘络 ,(麻杏石甘汤加川贝、瓜蒌、法夏 ,(麻杏石甘汤加兜铃、百部、冬花 ,(麻杏石甘汤加芦根、苡仁、冬瓜、桃仁,,(风温,邪热壅肺,咳痰带血,下列哪一处方最适宜,( ) ,(麻杏石甘汤加桔梗、桃仁、三七粉、藕节 ,(麻杏石甘汤加白及、花蕊石、黄芩、生地 ,(麻杏石甘汤加白茅根、仙鹤草、黑山栀、侧柏炭 ,(麻杏石甘汤加阿胶、生地炭、川贝、犀角,,(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痛,咯腥臭脓痰,舌红苔黄,脉数, (最合适的选方是用麻杏石甘汤: ) ,(加银花、连翘 ,(加黄芩 ,(加瓜蒌、浙贝母 ,(加芦根、薏仁、冬瓜仁、桃仁,,(证见身热、汗出、烦渴、咳嗽微喘、胸闷胸痛、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
宜用何法,( ) ,(宣肺化痰止咳 ,(清热化痰 ,(清热止咳 ,(清热宣肺,,(发热,咳喘,痰粘不爽,汗出,口渴,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其辨证为:( ) ,(邪热壅肺 ,(痰热结胸 ,(暑伤肺络 ,(燥热伤肺,,(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痛,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 ) ,(小陷胸汤加枳实 ,(白虎汤加瓜蒌皮 ,(麻杏石甘汤 ,(桑菊饮加石膏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 ) ,(桑菊饮加知母、石膏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 ,(宣白承气汤 (,,(风温,痰热结胸之口渴表现是: ) ,(烦渴 ,(微渴 ,(渴欲凉饮,饮下不舒 ,(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吐,,(以下哪项不属于风温痰热结胸的症状,( ) ,(身热面赤 ,(大便不通 ,(胸脘痞满按之疼痛 ,(舌苔黄燥,,(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 ) ,(热灼胸膈 ,(热结腑实 ,(热郁胸膈 ,(痰热结胸,,(痰热结胸,选用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课最适宜,( ) ,(麻杏石甘汤 ,(小陷胸加枳实汤 ,(栀子豉汤 ,(凉膈散,,(身热面赤,渴欲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 (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治宜: ) ,(白虎加苍术汤 ,(甘露消毒丹 ,(凉膈散 ,(小陷胸加枳实汤,,(潮热便秘,胸腹胀满,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苔黄腻。
其病机为:( ) ,(肺燥肠闭 ,(邪热壅肺 ,(痰热结胸 ,(以上均不是,,(风温,证见潮热便秘,胸腹胀满,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最适宜,( ) ,(宣白承气汤 ,(小陷胸加枳实汤 ,(桑菊饮加石膏、知母、大黄 ,(凉膈散加杏仁、瓜蒌,,(女性、,,岁,咳嗽已十余日,近三天来喘促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舌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拟用主方是:( ) ,(麻杏石甘汤 ,(桑菊饮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风温病肺热发疹,其病变在:( ) ,(气分 ,(卫气 ,(气营 ,(营分 (,,(风温,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外发红疹。
治宜: ) ,(桑菊饮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 ,(银翘散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风温,肺热发疹,其最优的治疗方剂是:( )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银翘散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 ,(银翘散加升麻、紫背浮萍、三春柳 (,,(风温,肺热移肠的大便性状是: ) ,(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 ,(便溏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下利粘垢不爽,,(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苔黄脉数,治宜:( ) ,(黄芩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调胃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风温,证见身热咳嗽,下利色黄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最适宜,( ) ,(麻黄、杏仁、石膏、黄连、白芍、甘草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黄连、瓜蒌、枳实、半夏、木香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苇茎、苡仁、豆卷、茯苓,,(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呕恶较甚,苔黄腻,治宜:( ) ,(葛根芩连汤加杏仁、贝母 ,(葛根芩连汤加藿香、姜竹茹 ,(葛根芩连汤加山栀、连翘 ,(葛根芩连汤加秦皮、白头翁,,(身热下利,肛门灼热,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苔黄脉数。
治宜:( )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雷氏芳香化浊法 ,(调胃承气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白芍、藿香、姜竹茹,,(病孩,女性,,岁,三月二日入院。
初为微热,咳嗽,二天后发热咳嗽加重。
入院时,发热,,(,?,咳嗽,气喘,痰粘难咯,汗多,渴饮,腹泻日三次,泻下黄色溏粪,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燥,脉滑数。
其诊断和辨证为: ) ,(风温病(邪热壅肺,热迫大肠) ,(风温夹湿(痰热阻肺) ,(春温夹湿(肺胃热盛,湿阻大肠) ,(春温病(痰热阻肺,湿困中焦),,(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阳明热盛的症状,( ) ,(壮热 ,(烦渴喜冷饮 ,(汗多 ,(脘痞身重,,(温病壮热,汗多,面赤,心烦,渴欲凉饮,舌红,苔黄燥,脉 (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