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启示

深圳市盐田区田东小学张晨

摘要:校本课程教育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校本课程教育的补充和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本文通过本人在美国考察到的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特点、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联系我国中小学校本教育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的现状,从而得出我们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启示。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以及校本课程教育的开展,在美国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本文就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以及与我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施比较等方面做出论述,从而得出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校本课程教育课程教育

一、校本课程教育的内涵

说到基础课程改革,不得不说的问题是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施与开展。那么校本课程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由此可见,“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当前我国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教育应该是国家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由此看来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美国中小学课程教育的特点

本人在美国考察的过程中,感到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很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其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执行、校本课程、周期修订、分综合理。

“国家建议:美国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联邦政府和教育部只对全国的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建议。”①

“州级标准:美国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检查权力和其他主要的教育行政权力一样主要由州政府教育部掌管。各州教育部都制定自己的课程标准,这些课程标准是学区和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州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检查的主要标准。”②

学区决策:无论是国家建议还是州级标准,最终教材使用和选择的权力都在地方的学区。美国各州的课程体系可谓是一纲多本,各学区都可以根据本州的课程标准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③“学校执行:学校根据学区的课程安排情况及教材的选择情况进行课程安排,执行学区的课程决策。”④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时必须遵循两个上级决策规定,一个是课程实施和检验要达到州级课程标准

的要求,另一个是必须采用学区所规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执行的标准和教材都是一定的。虽然这样,学校在执行课程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自主性,校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美国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虽然学校执行课程的标准和教材已经确定,但学校在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如何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上还拥有很大的自主性。”⑤首先,每个学校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样上科学课(理、化、生等),有的学校采用综合理科的形式,有的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甚至教学进度也不必统一,完全由教师自己调控。其次,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向学区申请开设校本选修课。一旦学区通过学校设置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得到由州政府教育部和学区资助的课程经费。比如有的学校开设农业牧业课程,有的开设音乐类课程等。这些课程都充分体现了学校课程的特色。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中学课程采用学生选修学分制。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美国高中的课程分为普通课程、高级课程和国际课程三个层次。其中后两种课程相对比较难,学生可以将这类课程的学分带入大学,并取得免修资格。所以,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努力在高中就选修高级课程。这些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特点。

三、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方面,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校的考察,我们清楚的知道美国的教育组织架构是:

国家教育部各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董事会校长

这种五级管理的结构,它看起来似乎不如我们国内教育机构复杂,严密。但也正是如此,由于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层,减少了管理的中加环节,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叠机构,强化了各个部门的功能。因而提高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教育机构的灵巧、简洁以及高效率。

另一方面,美国的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教育管理者都十分注意尊重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基本权利。它体现在:

(1) 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尊重。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会去干涉学校的办学行为,也不会直接去干涉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只是做一种宏观上的调控。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学期的划分,教师的评价和聘用等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2) 校长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尊重。同样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校长同样也不会直接去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是充分尊重教师,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空间。教师可以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价,班级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

(3) 教师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所谓课堂教学的“以人为本”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学习权利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权利的尊重等两个基本权利的尊重。

正是由于美国的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美国课程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美国校本课程的特点。

1.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1) 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校本课程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而“美国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因而,校本课程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⑥就我参观学习的几个地点来看,美国的中小学的校本课程资源极其丰富的,以密歇根大学所在的

安阿伯市为例,就有艺术、自然、考古等9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参观。

(2) 校本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美国小学校本课程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美国从法制上保证了所有社会教育资源无偿地向学校开放,学校可以随时使用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体现在美国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公园等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设施都免费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都可以无偿使用,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参观活动都是免费的。而这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日常运作所需的费用,也通过法制强制性的保障每年由政府从公共事业经费中划拨。

其次,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规定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如在加州就规定每周五是学生法定的社会活动日。这一天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各种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展览馆,自然公园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南加州就规定每周五为学生统一的社会活动时间,因此,每到星期五,我们在南加州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公园等具有教育性质的公共场所,经常看到中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前面所提到所用公共教育资源场所中参观学习,开展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世界、接触自然,培养孩子们爱生活、爱思考、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尤其值得一题的是学生在这些公共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学校、教师包括公共资源本身的管理机构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监控。

(2) 校本课程资源的生活化。在所有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活动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既注意知识性,研究性,又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做到生活常识的知识化,学科知识的生活化。学生在活动中不是单纯的看一看,走一走,而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既有学习知识的课堂,由专职的人员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只是;又有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亲身感受相关知识的场景;还有提供给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场所。活动的组织者都十分注重学习内容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载体形式来看,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各种生活上的资源,以及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利用。

(2) 校本课程资源与学科的整合化和能效化

首先,美国中小学的学习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有效的达到了整合化和能效化。他们能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的内在价值,深入挖掘潜在资源,促进教学的高效能。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设计阶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就可以紧密整合其他年级、其他版本、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其次,校本课程教育的多元化。在美国的考察,让我们非常强烈的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土壤之中的,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美国教育的多元性。美国教育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办学体制的多元,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并存。还体现在学制的多元,如:基础教育为十二年(小学六年,初中二年,高中四年),而其中一到四年级是教师包班制,五到六年级是班级走班制;七到八年级是同级学生根据知识层次分层走班制;九到十二年级是学生根据自己选修课程选课走班,修满220个学分即可毕业。美国教育的这种多元性,在小学的小本课程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校本课程设置的多元。在美国的小学校本课程教育中,各个学校都会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知识的认知特点来设置自己的校本课程内容,因此在客观上就造成了美国校学校本课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多元性。主要有语言、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体育、艺术等;除此以外还包括校园内的模拟社会活动,社区实践与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所有的这些校本课程教育都围绕着发挥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注重学科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来

实施的,都属于学校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的范畴。

? 校本课程教材教法的多元。在美国只要能完成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标准以及据此制定的州课程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不会干扰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教育管理者也不会去干扰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和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和完全的使用权。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行编写教材。从教材的选择上看,教材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学校自选自定,教师自选自编、学生和家长选用等;从教法上看,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The Direct Instruction,The Concep t Attainment,The Concept Development, Inquiry, Synectics,Cooperative Learning等教学策略被广泛运用,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校本课程教育中教材教法的多元化。

? 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美国教育评价的体系,评价的主题,评价的手段都是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之上的,从而形成了一套从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方面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的同时,更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学生平价方面,从定性评价来看,关注的是道德观、责任感、礼貌教育、合作意识、奉献精神、社区服务精神等等;从定量评价来看,把校本课程教育的评价纳入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种水平测试之中,如 2~11年级的CAT考试,甚至在关乎学生升学的SAT1和SAT2考试都有校本课程的内容。并且学生的校本课程教育成绩要记入学生的学分之中。

四、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现状

1.单一的课程体制限制了课程资源的开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教育体制和课程体制,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单一,限制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校本课程资源外,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是单一的,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校本课程资源的情况。”⑦表现在: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首先,从校本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即强调的是显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忽视了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次,从校本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学校内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学校外的校本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校本课程资源和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此外,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但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样也必然会造成校本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如果校本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充分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那么学生的学习仍然会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这不仅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往往会导致教学脱离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学生难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开发而言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教师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校本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⑧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校本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由于教师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校本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校本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校本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教育评价的功利性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评价,实行的都是单一的垂直评价模式,也就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行政部门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虽然,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但都摆脱不了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功利性评价的事实。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成为学校上等级、教师的职称评定加薪、学生的升学的唯一依据。近几年情况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教学评价的强烈功利性,现行评价的强甄别性使学校、教师不能也不敢放开手脚,去开发校本课程,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4.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进行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通过把校本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然要求师生变革业已习惯了的一整套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从而是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成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存在一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解,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就是原来的选修课”等,这些误解的原因是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不一。由于课程知识与技能在我国教育学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人们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这也是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我国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现状的思考,考察和借鉴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教育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的启示。

(1) 建立多元的课程体制这是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决策,体现地区差异和学校特色,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但必须明确的是,校本课程不是要求以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完全替代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用‘此一元’代替‘彼一元’”;⑨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或者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不可能解决学校的所有课程问题,因为两种课程对于学校的教育都具有特定的作用,校本课程只是也只能是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

(2) 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使学校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作为学校中的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

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一级的课程创新十分必要,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⑩从而提高学校、教师参与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

(3)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的法制保障首先,从法制上保证社会所有适合中小学学生教育的相关教育资源无偿向学校开放,同时由政府向这些场所注入相应的资金,保证其正常运作。其次,将校本课程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国家课程标准中,保证校本课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再次,将学校的校本课程教育活动列入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中,规定每周必须有一次的社会活动实践,从而从时间上取得与国家课程平等的地位,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变狭隘的学校教育为全社会都来关系和参与的大社会化教育,这是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的强有力保障。

(3)实行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要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施能顺利的进行,还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模式和评价方式,变现行的强功利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变强甄别性的评价为使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和手段做到真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解除学校和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育的后顾之忧,这也实施使校本课程教育的充分条件。

结束语:

如何利用各种校外学习资源进行课外实践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教育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一方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但可以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创新教育能植根于中华千年灿烂文明土壤之中,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华夏儿女的强国梦。而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不但需要上级政府部门保证为基础教育分配足够的基本资源,提供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备、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和社区。还需要建立校内与校外学习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也都担负起他们应担负的那份责任,才能够确保资源能够被开发、利用,从而保证校本课程教育的开发和实施。

批注:

①《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四版

②《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四版

③《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四版

④《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四版

⑤《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四版

⑥《赴美学访简报》第5期

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学军选自《当代教育学》2003年11月

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学军选自《当代教育学》2003年11月

⑨《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何学军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083349928.html,

⑩《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何学军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083349928.html,

参考文献:

1、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了解与思考赴美学访简报 (第5期)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军华《当代教育科学》

3、走向决策分享——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历史透视崔允郭沈兰

4、美日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比较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6期。

5、美日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比较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6期。

6、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4版

7、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你的博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3349928.html,)

8、教师课程参与:理念、涵义《教育科学研究》

9、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八)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

10、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李建平

1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谌业锋

12、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百度网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

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书香门第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社会,书香门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景观,这些家族依靠自己家庭教育的力量,连续几代甚至几十代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较为著名的有古代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颜之推、颜师古祖孙,王通、王勃祖孙,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近现代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钟书家族,俞平伯家族,冯友兰家族,梁启超家族,傅雷、傅聪父子,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杨武之、杨振宁父子等。 书香门第教育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从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 人们常用这样两句诗来形容这些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始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族的传统、家族的表征,并把这条规则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特殊家庭环境”的熏陶,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才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气质高雅、行为得体,成就惊人。具体来说,书香门第是怎样培养下一代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济世情怀和安身立命的智慧呢?我们以几个著名的家庭为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除了自身取得的成就之外,他还通过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使九个儿女各有所成。他的教育秘诀就在于对孩子进行深厚的人文底蕴熏陶。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后,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梁启超聘请

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经典并不意味着就要培养国学家,而是为了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有着深刻的认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当他把梁思成送到美国读书的时候,他专门告诫梁思成:“要分出点光阴学习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科目,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科学用来做事,人文用来修身,直到今天,梁启超的见解依然对人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也是在良好的家教下,打开了智慧之门。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虽然杨振宁很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父亲却并不急着让他专攻理科,而是有条不紊地让儿子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背下了很多古诗,背下了大量的经典。除了杨振宁自己学习,杨武之还专门请雷海崇教授的得意门生丁则良对杨振宁进行正规的“涉古教育”──读古书,受古训。杨振宁读初中的所有假期都由丁则良带他背诵、讲解《孟子》等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在中学时代,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目标,不过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2.小学课程的管理与设置 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 (1)语言艺术。(2)社会。(3)数学。(4)科学。(5)体育和保健。(6)音乐和艺术教育。 3.授课时数 美国各州小学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课时数也不一样。通过对某些学校的统计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在校上课时间逐渐增加。小学的课程编排非常灵活。各节课的时间长短变化较大,有些课长达1 小时,而某些课仅20分钟。美国小学虽然实行5天教学日,但它在一天之中的课节数较多,每天上课的总时间较长。 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语言艺术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音乐与艺术、体育和保健也具有较明显的综合课的特点。 (二)中学课程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最有影响并经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2.中学课程的结构 美国主要有三类学校,即四年制中学、三三制中学和中间学校,其中三三制中学最为普遍,分为初中和高中,主要围绕教学、指导和服务三方面来进行,主要是教学工作。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全国中学阶段学科多达247种,有必修和选修之分。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实行学分制,学生须修满16学分方准毕业。 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地位,美国总统和五十个州首脑在1990年2月正式通过了《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迈向21世纪全美教育的六大目标:“①为所有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②降低中学生辍学率,高中毕业率至少要提高到90%;③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应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各学科方面具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④美国学生在科学、教学方面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⑤每个成人都将是有文化、精于读、写、算的人,并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及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⑥所有学校都将成为无吸毒、无暴力的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纪律得以保障的学习环境。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中小学有效教学模式

《中小学有效教学模式》学习提纲 第一章有效教学模式探微 1.教学模式的概念P4-5 2.教学模式的功能P6-7 3.教学模式的特点P7-8 4.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P11-12 第二章教学模式的学习论基础 1.行为学习论的理论基础P15-16 2.行为学习论与有效教学的关系P16-17 3.认知学习论的理论基础P19-21 4.认知学习论与有效教学的关系P21 5.人本学习论的理论基础P24-25 6.人本学习论与有效教学有关系P25-26 第三章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应用 1.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条件P29-30 2.传递-接受式教学的特点P33 3.传递-接受式教学的特点P34 4.传递-接受式教学的组织原则P36-37 第四章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与应用 1.自学-辅导式教学的三种类型P39-40 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P43-44

3.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原则P44-45 4.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常用策略P47-48 5.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P48 第五章范例教学模式与应用 1.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P51 2.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征P52 3.范例教学模式对现代教学的意义P52-53 4.范例教学模式的备课过程P56-57 5.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P57-58 6.范例教学模式的意义P60-61 7.范例教学模式的启示P61-62 第六章程序教学模式与应用 1.程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P65-66 2.程序教学模式的两种模式P66-67 3.程序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则P69-70 4.程序教学模式的应用P73-74 第七章发现式教学模式与应用 1.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特征P77 2.发现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角的自主学习的知识分类P77 -78 3.发现式教学实践的路径分析P81-82 4.发现式教学实践的四个阶段P82-83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

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美国和中国小学教育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小学教育有何不同 一对老同学夫妇几年前移居美国,来信中很少谈他们自己,每次信的主题都是关于他们的儿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我每每看信,都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中国的教育,比较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 这对老同学是怀着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很大成见,在很无奈的心境下,把在国内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进了美国的学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随着儿子小羽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孩子共同喜欢上了美国的学校和美国的教育方式。 小羽喜欢美国的学校是因为那里非常有趣,不仅全然没有在中国的学校上课时的枯燥乏味的感受,而且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快乐感受。在美国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比国内要广泛得多,真可谓丰富多彩。譬如,有一门“社会学习”的课程,其内客包括:学习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某次火灾的分布区;根据物理的质量及力的原理设计一辆小车;学习有关火山、地震的原理并做相应的实验和写实验报告;学习关于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基本的卫生习惯;学习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参观学生的午餐食品厂,还要自制小点心、自己制定营养食谱等等。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羽刚开始因为语言不通,常常有很多搞不懂的地方。譬如,有一天,大家都穿睡衣来上学,而有一天,一个同学居然带来一条狗给大家讲解。

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都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在中国的学校,小羽从来没有看到学校组织过课外活动,即使到了“6·1”儿童节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闭路电视上播出的由学校乐队演奏的节目。由于没有亲身参与,他总觉得这原本是属于自己的节日却跟没过一样。 小羽在中国上学时,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不仅意味着,在美国上学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而且回家后写的作业是不需要课本的。从学习内容来看,这恐怕是中关两国的小学教育最大的差别了。在中国,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写作业更不会超出课本。 小羽在中国的学校里是不喜欢写作业的,困为作业总是课本内容的繁琐重复,令人无比厌烦,可他在美国的学校里却非常喜欢写作业,困为每次作业都充满了新奇的知识和强大的吸引力,使他总能从一个新的窗口看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另外,在中国的学校里,家庭作业是当天写、第二天交,而在美国的学校里,作业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 小羽的父母很惊奇地发现,眼瞧着儿子一天到晚地玩,却有着比国内同龄孩子强得多的动手能力和广泛得多的知识面,尤其是,小羽用计算机查资料的能力特别强,对图书馆更是熟悉,字也打得飞快。小羽的这些能力,对于一般的中国同龄孩子来说的确是不具备的。然而,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孩子没有必要具备这些能力,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市场部开拓模式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市场部开拓模式 A、市场推广的前奏 1、市场的调查; 2、产品USP提炼; 3、营销策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市场拓展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组织策略等) B、市场正式推广 1、终端销售氛围的营造(a、常规终端建设-海报支架易拉宝等策略性包装,b、耐用终端建设-门头、背景墙、专柜等区域的形象包装,c、软终端建设-一线人员的终端拦截:派发员、导购员、促销员、市场专员、销售专员、临时兼职人员、电销专员、客服专员、课程咨询顾问、前台专员等) 2、媒体宣传告知(a、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广告,b、店内的手写海报、看板、条幅、店内广播、店内显示屏,c、店外的路演、传单、邮报、店外显示屏;d、高空还有-电视字幕、电台、报纸软文、短信等)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业绩阶段搭配 3、促销推广活动:时段促销-品牌美誉度-终端-消费者(a、产品主题促销活动,b、季节性促销活动-暑假培优补差班、特色兴趣班、夏令营等-开学课外拓展班、辅导提升班等-教师节-国庆、元旦特优班-寒假冬令营-开学辅导班-五一加油班-中高考冲击班等等c、特定节假日促销活动==主体--品牌诉求定位=消费者权益) C、市场推广护养 1、信息收集, 2、信息整理分析, 3、信息反馈、利用 备注分类 一、广告 1、网络新闻宣传 2、电视有偿广告和公益性广告 3、公交、地铁流动广告 4、外墙户外广告 5、LED电子广告 6、给类软文 二、主体宣传活动 1、产品创说会 7、成果展示会 8、免费体验课 9、专家报告会 10、家长学校 11、重大主题庆典 12、客户服务节 三、异业合作活动 1、政府、主管部门、兄弟单位的业务互动 2、企业间的相互借力双赢活动(银行、证券、通信、邮政储蓄、保险、商场、餐饮、旅游宾馆、.......) 四、同业合作活动 1、正规学校互动(幼儿园、小学、中学.....)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深度解析美国STEAM中小学教育八大经典教学方法(干货)

源于美国的STEAM教育成为 国家竞争力有效助推者 STEAM教育,这个源起于美国的教学模式,涵盖了综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知识,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至今已遍布全美,在中小学阶段广泛实施,为学生提供严格的STEAM课程、超时的STEAM教学、丰富的STEAM教育资源以及优秀的STEAM教师等。美国自实施STEAM教育以来,已在国民素质、就业、国家经济实力、创新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助推者。 尽管人们对STEAM教育的内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学科整合”已成为其标志性特点之一。美国的联邦和州政府层面已越来越强调STEAM学科间的紧密联系。联邦政府层面,《下一代科学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探索了工程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州政府层面,科罗拉多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纽约州、俄勒冈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佛蒙特州和华盛顿州等 12 个州已经将工程引入到本州的科学教育标准中。 近几年,随着STEAM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不断地被推动下,越来来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百花齐放,核心内容产品五花八门。其实我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基础,学科建设比较完备,STEAM教育的核心要素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有一定的挑战,本文依照美国STEAM教育为蓝本,深挖美国STEAM教育方法论,从核心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层面,总结美国STEAM教育行业通用的教学方法,供我们的STEAM教育机构以及老师,教研人员参考: 一、PBL项目制教学方法论 一个典型的STEAM课堂往往在包含多门学科的复杂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工程问题,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找合适的技术、分析数据,并设计、测试和改进解决方案,与同伴交流研究成果。因此,STEAM 教育常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STEAMPBL)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美国中小学最为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访美杂记(三):殊途不同归──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 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因了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女儿琪琪得以当上了小小“留学生”,与我一同到了美国。我本未想带女儿前行,因为太太在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请一年的长假,我自己一人带着女儿,怕照顾不过来,但后来觉得对女儿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所以最后还是把她带过来了。女儿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两个学期,我也因此通过与女儿交谈、辅导女儿的作业、看阅她们使用的教材、旁听她们的课堂教学、走访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查询与她的学习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对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与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平时就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了相对清楚的了解。当然,对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见仁见智的问题,好在女儿在这里待的时间不算太短,她所在的学校也是美国最典型的公立学校,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本文所言基本上从一个客观描述的角度着笔,但主观评价肯定也会较多地夹杂其中。 敞开的学校大门 我在来美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到了我做访问学者的范登堡大学在Nashville市的具体位置,因为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上也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统一安排就近入学的,当然,家庭附近的社区范围内可能有多所学校,你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一所。我的目的是选一所离范登堡大学和离我们租的公寓最近的学校,当然同时我也得看看这所学校的其他情况,比如学生规模、历史、校园环境、接受入学的学生年级、课程设置等,最后选定了一所叫West End Middle School的学校,这所中学离范登堡大学约3公里,接受5-8年级的学生,女儿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现在上7年级(即初一)。确定学校后,我给该校负责办理学生入学事宜的校长助理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女儿的情况和我们准备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打算。很快,接到了他的回信,首先对我女儿入学表示欢迎,然后告诉我们具体的手续如何办理。 到了美国,安顿好住宿后,我立刻带女儿前往学校办理手续。美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在8月中下旬开学,少数在9月上旬开学,这所学校是8月20日开学的,他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我们到学校的办公室填写了几张表格,就算办妥了手续。第二天,女儿就上学去了。 我当时有点疑惑:我们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就只出示了我和女儿各自的护照,填写我在美国的访问学者身份,我在国内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在美国的住址,我作为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及女儿的自然情况,未再要求我们出示任何别的证明,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而且学校还为女儿当场办妥了免费午餐、免费校车、免费使用课本和教材、免费办理学生胸卡等手续,唯一要求补办的是女儿的疫苗记录,我忘了从国内带过来,而且补办期间不影响女儿上学。我当时就想:我们可是外国人啊,入学怎么这么简单,这么畅通无阻?我不禁就想起国内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民工”,他们在城市有工作,有住址,他们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证,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或者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刁难、交纳了不菲的费用后才能获得入学资格,或者只能上那些专为“民工”举办的学校,

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

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把戏剧作为学科来教学 台湾地区于1997年颁布《艺术教育法》,将表演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之中。[3](PIO)至今台湾《表演艺术》(戏剧教学)课程已在小学实施了近十年,积累了较丰厚。 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选修课、兴趣班等多种渠黑手道开设戏剧课。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没有升学考&墨试的压力,课程安排更加丰富多彩。戏剧表演完全§詈可以跟乐器、声乐、舞蹈国画、儿童画、手工制作等量菩兴趣班的课一起供学生自由选择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学科教学中注人戏剧因素 (一)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教育的内容 像《小马过河》《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乌鸦与狐狸这砦故事性强、有完整的人物对话和动作的篇目,与戏剧非常接近,往往成为课本剧的首选,被改编成课本剧广为演出(二)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内地中小学校教学中普遍流行的“情境教学”实际上就是戏剧教学法中的一种。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情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引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情境教学法将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可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三、活动性戏剧教育: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 (一)角色扮演。这种戏剧表演方式,不需要复杂的情节和完整的故事内容.简单易行,既培养了角色意识,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和模仿、表现能力,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课本剧编演 编演课本剧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兰罢人格养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表i善演,而更要关注其酝酿表演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解、三莘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和团结协作的过程 (三)校园剧演出 学生们的口号是:“我的舞台我做主”,从编剧、导演、排演、舞美制作到宣传海报,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像第二届戏剧节,全校学生参加,一、二年级参加戏剧元素表演,每班装扮一个角色。三至六年级每班表演一个校园剧,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剧组,通过分工,每个同学,都能在剧组中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

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是对某一过程或某一系统的简化与微缩的表征,以帮助人们能形象地把握某些难以直接观察或过于抽象复杂的事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程序,教学风格。教学结构:经过多次检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和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为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教学风格: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长期、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决定于三个条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反映有关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活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一、合作学习模式(Cooperiative Learning Models) 理论支撑:认识主体说,团体动力学说,动机激发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一)步骤 1.明确任务 针对关键概念解释:Who, When, Where, Why, What。 2.充分交流 学员逐一加以解说,互相提问、交流。 3.展示成果 个体讲叙完后,其它成员提问、讨论,教师解释、补充。

4.及时反馈 各组讨论,对全部内容进行小结,并发表自己看法。回顾内容,反思过程。 5.明确任务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既有针对个人的任务,又有针对小组集体的任务,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既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负责,又相互依赖,关心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 6.充分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撑理论之一是团体动力学说。该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D.W.Jhnson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后,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 7.展示成果 这个过程,也是小组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它展示了小组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也等于是对小组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则上是利用每个人对自尊的需要,对求得他人欣赏和认同的需要,是表现欲望得到满足的需要。 8.及时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