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合集下载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目标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往往会强调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认为这是子女未来成功的关键。

而在美国,家长更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尽可能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鼓励孩子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因此,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标的差异意味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注重孩子全面的素质发展。

二、亲子交互与家庭氛围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权威关系,父母往往视子女为附属物,孩子则需要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安排和命令。

而在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更强调平等、互动和沟通。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朋友,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放松自己,而不必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这种差异也会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强调平等、互动和分享,让孩子在知识和思想上充分互动,避免孩子仅仅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长通常以讲解知识和传授技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美国,家长则更强调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例如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实践。

美国的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意味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采用灵活、多种方式的教育方法,避免孩子对知识的单一理解,而是注重创造性、探索性和实践性。

总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烈的启示,我们需要在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环境等方面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注重孩子全面的素质发展,以便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024年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范文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方式、价值观、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出发,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中美家庭教育概述1. 中国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家庭伦理、传统美德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家长通常会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孝顺、尊重、礼节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以严格的教育方式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2. 美国家庭教育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家长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孩子探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以建立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

三、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1. 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强调的是家庭伦理和传统美德,注重规范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中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传统,而美国更强调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

2. 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严格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和约束。

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开放和自由,家长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以建立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

此外,美国家长更倾向于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家庭角色在中国家庭中,家长通常扮演着严格的教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

而在美国家庭中,家长更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和互动,以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

此外,美国家长还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左登燕) (1)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左登燕) (1)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左登燕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摘要: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家庭是孩子受教的第一课堂和终生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无法取代的终生教师,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所在。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学习和借鉴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改进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个人素质对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启示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Family Education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Zuo DengyanEducation Colleg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rade 2008 Instructor:Wang Yujuan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al influence exerted on children by their par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family interaction. It is so essential that could never be replaced by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Family is children's first and eternal class and parents are children's first and perpetual teachers.No one can take the place of parents during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because they have a crucial effect on them.In the last few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athetic education has stricken root into the heats of the people,the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a lot spot of society,inwhich tens of thousands of amilies;Vital benefits and urgent need lie. Because, good family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quality and behaviour, and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Nevertheless,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still a weak link of China.Because of many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lifestyle, and social custom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in family education. This essay will contrast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with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in education purpose, methods, education results etc.It is important and helpful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A, which can help China to change parents’ inaccurate concepts, correct the unreasonable teaching ways and improve parents' proficiency, then bring an more equal and democratic atmosphere to family teaching. Key words:China and America;Family education;Comparison;Enlightenment绪论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界定。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家庭教育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国的家长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希望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期望源于中国传统的科举文化和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

而美国家长则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如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他们认为孩子的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比单纯的学术成就更为重要。

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普遍采用较为严格的管束方式。

他们为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效率,但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相比之下,美国家长更倾向于给予孩子较大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尝试,从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然而,这种过度的自由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性和责任感。

在对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方面,中国家长可能会表现得较为严厉,甚至会批评指责,认为这是让孩子吸取教训的有效方式。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而美国家长则更注重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失败,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

在家庭氛围方面,中国家庭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孩子需要尊重长辈的权威。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为含蓄,情感表达也较为内敛。

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平等和民主,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开放,情感表达也更为热烈。

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美国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而中国家长由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关爱,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仍然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造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化传统的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_冯静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_冯静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冯 静 (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
【摘 要】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 观念意识、 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 我们应加强培养子女独立意识和能力; 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大差异。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做法, 【关键词】 美国; 家庭教育; 启示 一、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1、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 1 ) 注重培养平等意识。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 无论结果怎么样, 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 表现的机会, 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 勇于创新、 充满自信。但是美国人对孩子的 更不袒护, 而是设法教育孩子自己知错改错。美 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 但却是在尊重孩子平等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含 国家长也对孩子体罚, 恶意的污蔑、 人格上的侮辱和攻击。 ( 2 ) 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 从孩子出生, 父母就设法给他 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美国孩 稍大后单独一间, 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美国 子从小睡小床, 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 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 绝大多数 18 岁以上的青少年, 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欧 力。在美国, 从小就打工, 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美国的家庭平 美的儿童少年, 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 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据调查发现, 美国 54% 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 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 能拿到零用钱。 ( 3 ) 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 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 强制他们去做本不 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 愿做的事情, 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 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 题, 的一切努力, 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 让他们自己 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孩子适合做什么家长就支持做什么, 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2、 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 1 ) 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 对孩子的 衣食住行包办代替, 这种包办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家长对孩子 MP5 等高档消费品, 的要求有求必应, 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 数码相机、 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 忽略孩子内心世界, 这样孩子容易出现 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同时家长的溺爱易造成孩子个性缺陷, 使孩子失 去了生存能力, 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 ( 2 ) 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中国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发 展, 很少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而均衡的教育, 这成为中国学生知、 情、 意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很多独生子女高智商、 高脆弱、 高敏感。 而在智力发展的诸方面中, 家长唯一关注的就是学习成绩所体现出来的 理解力、 算题能力, 而创新型社会迫切需要的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 记忆力、 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 美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 培养子女独立意识和能力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 他们只要求孩子用 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 使孩子诸多方 心学习, 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将心思用在孩子身上, 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的延伸, 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 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 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 起居的安排, 为依赖的个人, 独立性极差, 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 什么都不会。他们 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 在风浪面 在貌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 前, 变得束手无策, 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 美国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在美国家庭可以看到, 孩 子像大人一样, 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 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与 自行解决, 自行处理。父母 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 使孩子敢 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 闯、 敢干 、 敢冒险、 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 具有强健的体魄, 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 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2、 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然而也许是 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 情感教育很薄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 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 “不 ” 、 “不能 ” 、 “不行 ” 、 “不要” , 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 的一个字是 “应该” 。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 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 还习惯于对孩子说 “不打不成材 ” 、 的体现。这样生冷的命令字眼使得情感教育受阻。 而 “棍棒底下出孝子” 更使情感教育难以强化。 也恶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 使他们不敢把父母当成亲人, 更不用说是无话不说的朋友了, 有 的关系, 时甚至把父母当成敌人。记得都市报有过一个这样的新闻: 一个初中的 这样的报 学生由于无法忍受父母对自己的严厉管教竟残忍的将其杀害, 道, 想必我们也听说过。中国的父母不要总看到孩子的不是, 要善于发现 自己孩子的优点。 据调查, 美国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 美 国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 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 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 倾听孩子的心声, 强调心灵的沟通。这样 他们是朋友。在美国家庭, 体罚也 美国父母和他们子女之间的关系很融洽, 是触犯法律的。另外, 美国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 他们认 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中国谦虚的作风使家长不乐于这样, 他 们认为会使孩子骄傲, 他们更喜欢挑剔强化孩子的弱点。 3、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一、本文概述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旨在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模式的特色及其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家庭教育的多元性,同时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跨文化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总体特点,然后分析两者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推动家庭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家长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塑造孩子未来的关键。

他们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中国家长倾向于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期望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则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美国家长更倾向于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们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学科,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

美国的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志愿者工作。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责任。

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而在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家长们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

他们认为,孩子的兴趣和梦想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观念优于另一种观念。

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本模板】

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本模板】

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中的初始阶段,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在家庭教育改革方面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家庭教育改革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含义和作用入手,指出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目的、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接着分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得出适用于我国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启示.[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国;美国;比较;问题;原因;启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是接社会的第一个地方。

中国有一句古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是不少的人对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和行为误区,比如说还有很多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孩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本文用过比较中美的家庭教育,以期给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和地位作用1、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普遍定义是:父母或长辈对家里的儿童或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定义变得更加广泛:①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

②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家庭关系和生活技巧,也是对家庭每个成员生理和心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的学习。

③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

④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2、家庭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主要体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当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胎儿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胎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较大差异。

本文就针对此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几个方面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一、教育目的不同美国的家庭教育比中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性,帮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与此相反,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往往在孩子的学习管理中过度干预,教育内容也更加注重于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长和兴趣等方面。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在教育方式方面,美国的家庭教育灵活多样,包括有机农业、户外探险、音乐、雕刻、写作等,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则更注重于学校教育,即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育人成才的全面性,追求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对于应试教育及其较为单一的教育方式有其历史依据,这也是一种被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实践活动不同在实践活动中,美国家长会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会花很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体验生活、探索自然、感受社会,也非常注重孩子的自我探索和探索性学习。

相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太会主动陪伴孩子去体验诸如户外活动、参观博物馆、体验创新科技等各种实践活动。

而更加注重在学习的时候,家长会通过多种方式来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周末会让孩子报名各类中考冲刺班,暑期还会安排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各种技能。

四、家庭教育氛围不同在家庭教育氛围方面,美国更加注重注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互动,让孩子能够有更多的自由表达和探索自我的机会。

美国的家长也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比较自如,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更加倾向于机械式地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甚至出现了家庭冷暴力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不可替代的终生教师,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的差异,家长在教育子女上表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本文就中美两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比较,以期能对中国的家长有所启示,为中国的家长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提供一点儿可借鉴的资料。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1.两国家长在批评与表扬孩子时方法不同在中国,家长批评和表扬孩子时经常采用横向比较法,当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作榜样的方式,诸如“张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

”“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争气。

”“你能不能像他那样。

”等等。

而美国家长则很少采用横向比较法,他们更注重的是孩子自身发生的变化,即采用纵向比较法,通过纵向比较,帮助孩子找到进步或落后的原因。

美国的家长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其理由是: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美两国这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一向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因而总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儿童,中国的家长几乎都有“从众”心理,因此,他们把横向比较作为规范自己孩子行为的依据和动力。

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了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美国人强调个体差异,美国人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

美国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差别地对待儿童,这样做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而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

2.两国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不同。

中国的家长更有权威意识,而美国的家长则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中国的家长一向强调对孩子要进行服从教育,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们给孩子灌输的行为准则是: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服从成了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在中国,父母和老师一方似乎永远是站在正面立场,孩子则只有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黄桂英李凤云摘要:中美两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与做法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批评和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同;在孩子学习上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对孩子“爱”的方式不同等等。

美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观察与思考・54・・从的份儿。

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全要由大人包办代替。

比如,对待孩子的学习,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全由父母安排,孩子稍有不服,便遭到训斥,谓之曰:“不懂事!”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从来都是严加“看管”,以为放弃了“管制”就会出乱子。

在美国,家长们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硬性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一样重视道德教育,但美国更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怎样自己做决定。

在美国家庭,孩子不但可以参加家庭各种活动,还可以参与家庭各种大事的决策。

3.中国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而美国的家长更强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的多数家长注重孩子最后的成绩,更确切地说是分数,他们很少去倾听孩子诉说学习或活动的整个过程,若是考完试,家长们多数只问“多少分”,高分者于是便受到一阵赞美和爱抚,低分者则会遭到怒斥和冷落。

若是参加活动,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名次以及是否得奖,而很少去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据留学生反映,美国的家长在孩子们回家后,经常要问的是“你今天思考过什么?”“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注重的是孩子思考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很少去注意分数。

曾有这样一位美国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对自己孩子的老师说:“也许我的小孩子有什么地方不懂事,或者学习不象我和您所希望的那么勤奋,这没有多大关系,但如果他不爱思考,那就糟啦!思考应当成为他的癖好,他应当永远象一块干旱的土地,准备贪婪地吸取每一滴知识的甘露。

”以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国的家长只重视了孩子学习的结果,美国的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美国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参与和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4.美国家长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认知能力美国的家长宁可让孩子放弃学习时间,也不错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除了音乐、舞蹈、美术、球队、科技小组、演说、辩论、棋类外,还有汽车修理、制造汽垫船、远足旅行、划船以及各类社会服务等。

通过这类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中国家长则更重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功课是第一位的事情,绝不能让其他事情耽误学习时间。

在中国,孩子(上学的孩子)在家里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都用来学习,使家庭成了学校智育的第二课堂。

5.两国家长对孩子“爱”的方式不同中美两国的家长都同样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两国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国的家长们对孩子的爱表现为:物质上放纵,学习上加压,生活上包办代替。

如今,中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加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些儿童少年们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不用说初、高中,就是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穿着高档服装、享受着美味佳肴。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念:宁让自己受苦,千万不能委屈着孩子。

他们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儿得好。

于是对孩子倍加保护、娇惯。

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地区小学中,100%的低年级、80%的中年级、40%的高年级学生由大人接送上学;98%的学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55・・生不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学90%的学生不洗自己的衣物鞋袜;64%不能独立外出(限于本市、本区范围内)。

孩子们被大人们保护得严严实实。

可在学习上,中国的家长却毫不含糊。

且看今日中国的各个家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家长最关注的几乎都是孩子的学习,孩子们除了要学正常的校内课程,还要上各种课外班,几乎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真是太累了。

而在美国,则有另一种爱的观念,认为对孩子的事不能包办代替。

因为孩子将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左右,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从小培养他们自立于世的本领。

在美国,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挣钱。

美国人爱孩子,哪怕老子是总统、百万富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自食其力。

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孩子用零钱,也是通过给大人擦皮鞋或洗碗碟获得,无正当理由别想得到半个子儿,就是这样,花掉的钱还要记个帐,以便父亲检查。

美国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家长所做的最糟糕的事,孩子的幸福应来自于他自己的努力。

以上比较,使我们看出,美国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基于这种观念,美国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家庭育儿观的着眼点在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基于这种企盼,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社交上“过度保护”,在生活上“包办代替”,经济上“放任”。

结果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娇气、自理能力差。

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宁苦而不娇,家富而不奢,严教而不袒”。

这样教育的结果使孩子具有很强的自立、自主能力。

二、从比较中得到的启示:要建立新的家教观念和与之相应的新的家教方法1.转变溺爱教育观,树立真爱教育观应该承认,作为家长关爱自己的孩子本无错,孩子在关爱中才会健康成长。

那些任凭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的做法同样会伤害孩子。

但重要的是爱的方法、爱的限度。

卢梭曾幽默地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低能儿吗?办法只有一个,无休止地关心他吧!”可见,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娇惯、放纵,大搞“包揽式教育”,一味地顺从孩子的各种欲望与要求,无原则地迁就其过错,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自大及外强内软的脆弱心理,一旦离开父母,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立于世。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自立。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能够为他人所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自立。

同理,一个家长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也应是教会孩子自立。

孩子不能永远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总有一天他会独闯人生,因此,家长该放手时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在行动中掌握生活的本领,去尝试失败或成功的考验。

父母们对孩子应少一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多一些旁观和鼓励。

这样,才不会使“爱”成为“害”。

2.转变专制教育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亲子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虽然现今已有一些家长的观念有所转变,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在对待孩子时居高临下,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不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观念及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需要转变。

中国的家长也要象美国的家长那样,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自己的事,要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尊重孩子所做出的选择。

让他们自己去规划生活、选择人生,不要让他们成为实现家长的梦想的工具,家长要做的只是引导而不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56・・是强制性的决定。

事实证明,孩子们对于强加给他们的任何决定都是排斥的,而被迫接受带来的只能是压力而不会是动力。

3.转变关门读书教育观,树立开门学习教育观学习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问题是,目前中国的老师、家长们把孩子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都拘泥于知识世界。

而众所周知,孩子日后的生活是整个社会。

既然如此,教育的实义应该是指向于孩子一生的,这一生的背景应该是整个社会。

生活世界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背景性知识,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

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不应只把孩子束缚在书本上,封闭于家庭和学校中,应该让他接触生活的各个空间,要让他们多多参与必要的活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