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量学
信息计量学(自考)前四章学习笔记

第一章1.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①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②信息计量学是情报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③一笔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2.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出现的新的方向和趋势:①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②计算机辅助的信息计量研究和应用③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
3.网上信息的计量对象主要涉及的层次:①网上信息本身的直接计量问题②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地计量问题③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
4.网络信息计量学发展的起来的原因:①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不仅为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而且还产生了迫切的实际需求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这个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累积了经验③信息计量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5.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引进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信息单元的体系结构和数量变化规律,从理论上提高情报学及信息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促使这些学科向定量阶段发展。
6.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①促进和深化情报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③在信息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④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⑤在科学评价方面的应用⑥在其他社会学科中的应用。
7.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①信息计量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②信息的基本测度,建立“信息量”等一整套测度指标,确定信息量的准绳③几个基本定律的研究④信息流模型的研究⑤信息计量化方法的探讨⑥信息计量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方面的研究⑦在图书情报工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科学学与科学评价等领域的应用。
8.信息计量的数据来源:科技图书馆;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技术档案;科技报纸;光盘数据;网络数据。
9.科技图书馆:是对某专门知识或某学科进行系统的论述或概括的一种情报来源。
信息计量学第章

信息计量学第章信息计量学是一门关于信息的量化和测量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对信息进行度量和分析。
本章将介绍信息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信息计量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鉴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旨在通过量化和分析信息来揭示信息的内在规律和价值。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包括文本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等。
通过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可以对信息进行度量、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二、信息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在进行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应用时,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以下是信息计量学中常用的几个概念:1.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信息熵是信息的一种度量方式,用来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论中,熵越大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反之越小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越低。
2.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信息增益是一种用于决策树算法中的指标,用来衡量在已知某个属性值的情况下,对结果的贡献度。
通过计算信息增益可以选择最优的属性划分。
3.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信息检索是指通过信息存储系统中的检索功能,按照用户需求找到相关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文本匹配等方式实现。
4. 信息传输(Information transmission)信息传输是指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在信息传输中,需要考虑传输速率、信道容量等因素。
三、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信息计量学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信息计量学在搜索引擎的排名算法、关键词匹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社交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和交流平台,信息计量学可以用于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用户行为和社群结构等问题,为社交网络的运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计量学概论》课件

信息计量学的数学基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信息计量学中经常使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 究信息的分布、变化和推断。
集合论
集合论是信息计量学中描述信息集合、集合关系和集 合变化的数学工具。
信息论
信息论是信息计量学的核心理论,用于研究信息的度 量、传递和变换。
信息计量学的信息源分析
信息源类型
信息计量学对各种信息源进行分类和 特征描述,包括文献、数据、图像等 。
VS
信息计量学还可以用于品牌管理和产 品定位方面,通过对品牌知名度和产 品定位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品 牌竞争力和产品优劣势,为品牌管理 和产品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05
信息计量学的未来发展
信息计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计算机科学
信息计量学与计算机科学在 数据挖掘、算法设计等方面 有交叉,共同研究信息处理 和知识发现。
01
信息失真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或
损失,导致接收到的信息与原始信息不一致。
信息失真的原因
02 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如信号干扰、传输错误、媒
体损失等。
信息失真的度量
03
信息失真的度量可以采用相似度或相关性度量方法,
比较原始信息和接收到的信息的相似程度或相关性。
03
信息计量学的方法论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计量学研究
数据挖掘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
语义网技术
研究如何将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提高信息检索和知识发现的效率。
数据可视化
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数据以直观方式呈现 ,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数据质量管理
研究如何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分析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信息计量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1、信息计量学有代表性的各种定义,其有共同之处,构成的基本要素为:a是一门学科;b采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c以各类文献为基础;d对文献及其各种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2、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决定的,形成三大模块:时间序列、信息分布、引证研究。
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向网络计量学发展3、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4、信息计量学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文献可计量;大数量;有规律5、文献计量学的特点(现象):人为的计量、近似的统计、精确的计算6、信息计量学研究对象:消息、数据、事件、实物、文本和文献7、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文献增长/分散/老化/引用/著者/词频/利用……P198、图书馆有那些可量度的单位? 枚举图书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单位(量度)或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基础指标是哪些?馆藏量/馆舍/TDB/用户数。
藏书,建筑面积,年经费,工作人员…… 成为衡量一个馆大小的量度9、文献计量学特征变量:文献量/类型/读者/馆空间容量/文献信息检索点。
如:期刊,学位论文,专利,DB10、图书馆工作中的计量单位:利用率,满意度,文献购置结构,差错率,借阅率,拒借率。
藏书利用率=全年出借册数/全馆藏书总册数x100%11、从图书馆OPAC查书,(小于100),可借状态下,在架的拒借率是与什么因素有关?12、信息计量工具:SCI(WOS), SSCI A&HCI, ESI, JCR CSCD, CSSCI, CNKISPSS13、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载体”表象—形式特征。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信息”知识—内容特征14、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类型有:出版物、著者、科技用语、引文分析、信息利用等统计15、统计一般过程:收集(聚集)\整理(分类/ 整序)\分析(找规律)\推断(预测)16、统计特征值有:中位数,极差,众数,平均值,加权,环比17、情报吸收系数I=N/M 统计时内发文总数/被利用的文献总数P26218、文献信息统计原则: 针对性,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累积性19、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的模型:与质量有关,指数;逻辑;滑动;直线20、增长模型。
信息计量学重点总结

信息计量学重点总结信息计量学概念: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科学活动中的信息过程、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进行描述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计量学主要内容:三个应用范围(核心期刊的测定、信息资源的管理、科学评价),四个方法(引文分析法、信息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五个定律(增长规律、老化规律、集中与分散规律、著者分布规律、词频分布规律)第一章绪论“信息计量学”(原称“情报计量学”)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布莱克特和西格尔以及昂托·纳克教授在1979年最先提出来的。
1923年,英国学者休姆首次使用了“统计书目学”术语,标志着信息计量这一学科的最早开始。
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之间的关系:相同之处表现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内容方面,研究方法方面差异:研究目的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内容方面,研究方法方面信息计量学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2)规律研究(3)研究方法和手段(4)分支学科网络信息计量学(5)拓宽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结果——成功产生成功第三章科学信息的增长规律人物:普赖斯科学知识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1)科学文献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是科学知识内容的客观记录;(2)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科学信息增长的直接原因;(3)科学文献的数量增长情况直接反应科学知识增长的变化,所以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4)科学文献作为科学知识主要的载体形式,它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直接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科学知识增长和科学文献增长具有同步性,其增长规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科学信息增长模型:线性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逻辑增长模型指数增长的数学模型:F(t)=ae bt(a>0,b>0) ,a为时间常数,统计的初始时刻(t=0)文献量;b为时间常数,即持续增长率。
指数增长模型中文献量的计算:文献量翻番时间(k=2)设t1,t2的信息总量为F(t1)、F(t2),且F(t2)=2 F(t1),则有ae bt2 =ae bt1△T= t2- t1=ln2/b=0.6931 文献年增加量△F(t)=F(t)(eb-1) =(eb -1)aebt第四章科学信息的老化规律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指标:半衰期与普赖斯指数,两者的异同(概念、功能、数值、使用范围)巴尔顿—凯普勒老化方程(巴-凯方程)的标准公式:科学文献增长与科学文献老化的关系:(1)科学文献的增长和老化从不同方面阐释科学的进步(2)科学文献的增长是促成科学文献老化的重要因素(3)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科学文献增长和老化速度不同第五章 科学信息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创始人:布拉德福区域划分:如果将一定时间内的按某种学科载文量等级排列的期刊划分为三个区,使每个区所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即恰好等于全部期刊发表的该学科文章总数的1/3,则可发现,第一区(核心区)所涉及的文章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最高的n 1种期刊;第二区(相关区)包括数量较大、效率中等的n 2种期刊;第三区(外围区)包括数量最大而效率最低的n 3种期刊。
信息计量学复习(1)

第一章绪论1.信息计量学定义: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三计学”关系(1).“三计学”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研究领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之处。
(2).从发展历史来看,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的学科基础。
(3).从研究现状来看,“三计学”仍然是相互独立的科学学科。
(4).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计量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三计学”将融合到“信息计量学”这一统一的学科体系之下。
定义:文献信息流:具有一系列主题特征的科学文献的集合。
●静态特性:在一定时间内科学文献在空间的分布性质。
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动态特性:科学文献随时间的延续而增长和老化的性质。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文献信息老化规律●科学知识量的急剧增长是科学文献激增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社会、教育、材料和加工技术等因素●分类一:绝对值指标:图书数量、期刊数量、论文数量…… 相对值指标:某个学科文献占全部文献的比例、不同类型文献的比例、不同语种文献的比例…..●分类二:非累积数(增量)累积数(总量)●内容:F(t)=ae b t(a>0,b>0)①指数增长模型表示的是“文献累积量”(总量)与时间(年)的关系,未能反映“非累积量”的变化规律。
②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关系增长。
③指数增长公式对起始时间很敏感。
④指数规律不能预测文献的未来增长趋势。
⑤指数增长模型未考虑文献“老化”、“停刊”等问题,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内容:F(t)=k/ (1+ae-kb t) (k, a, b>0)①当t较小时,逻辑曲线与指数曲线相似;在曲线的最初阶段,科技文献是近似地按照指数规律增长的。
②当t很大时,逻辑曲线趋向于一个固定值k;此后不管经过多长时间,文献的累积量只能无限地接近一个固定的数值,但永远不会越过这一极限。
2信息计量学的理论1

2. 检验数学模型方法
四、利用模型进行分析
1. 对过去历程的评价分析
1. 自身在过去各段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比较分析 2. 不同的对象在过去历程中的比较分析
2.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1. 自身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的预测 2. 不同对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的比较预测
2-.3 文献(信息)计量技术
一.文献数据收集方法
• • • • •
常用于统计: 1.词频统计 2.论文统计 3.著者统计 4.引文统计
齐普夫定律统计 布拉德福定律应用 洛特卡定律应用
• 2. 时序统计法(涉及时间序列的数据) • 常用于: • 1.文献量统计 统计文献量各年度 的变化 • 2.文献利用统计 逐年统计引文频率 或流通频率 • 3.其他统计 专利申请等 • 4.各种时间问题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基础
1 信息计量的前提和本质
1.1信息计量学的基础
信息中非确定性因素常常是信息计量学研究 的对象(申农,1948 ) 信息的特性:计量/不可计量
(1)人类信息活动发展的历程
《周易· 系辞· 上》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为书 契。” 《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 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 考,亦足以相治也。”
3、数据分组整理 1. 确定组数 2. 确定组距:a≤x1≤x2≤…≤xn≤b,则组距=(b-a) /K (K为组数) 3. 确定组界 4. 确定组中值:组中值=(上组距+下组距)/2 5. 统计样本数据的频次分布
三、建立数学模型
1. 建立模型的程序
1. 选择模型类型 经验方法 :负冥型 、指数型、线形型 2. 确定参数
3
B 齐普夫 (Zipf) 5
信息计量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信息计量学有代表性的各种定义,其有共同之处,构成的基本要素为:a 是一门学科;b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c 以各类文献为基础;d 对文献及其各种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2、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决定的,形成三大模块:时间序列、信息分布、引证研究。
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向网络计量学发展3、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4、 信息计量学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文献可计量;大数量;有规律5、 文献计量学的特点(现象):人为的计量、近似的统计、精确的计算6、 信息计量学研究对象:消息、数据、事件、实物、文本和文献7、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文献增长/分散/老化/引用/著者/词频/利用……P198、 图书馆有那些可量度的单位? 枚举图书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单位(量度)或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基础指标是哪些?馆藏量/馆舍/TDB/用户数。
藏书,建筑面积,年经费,工作人员…… 成为衡量一个馆大小的量度9、 文献计量学特征变量:文献量/类型/读者/馆空间容量/文献信息检索点。
如:期刊,学位论文,专利,DB10、 图书馆工作中的计量单位:利用率,满意度,文献购置结构,差错率,借阅率,拒借率。
藏书利用率=全年出借册数/全馆藏书总册数x100%11、 从图书馆OPAC 查书,(小于100),可借状态下,在架的拒借率是与什么因素有关?12、 信息计量工具:SCI (WOS ), SSCI A&HCI, ESI, JCR CSCD, CSSCI, CNKISPSS13、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载体”表象—形式特征。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信息”知识—内容特征14、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类型有:出版物、著者、科技用语、引文分析、信息利用等统计15、 统计一般过程:收集 (聚集)\整理 (分类 / 整序)\分析(找规律)\推断(预测)16、 统计特征值有:中位数,极差,众数,平均值,加权,环比17、 情报吸收系数 I=N/M 统计时内发文总数/被利用的文献总数P26218、 文献信息统计原则: 针对性,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累积性19、 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的模型:与质量有关,指数;逻辑;滑动;直线20、 增长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A、B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A、B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
普赖斯认为,“有现时作用”的引文数量与“档案性”引文数量的比例,是比引文的“一半寿命”更为重要的特征。
文献的“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或某篇文章的老化特点。
半衰期概念可以适用于一般情报老化,而普赖斯指数只适用于文献情报。
简述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内容。
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载文率的大小,按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
这时,核心区期刊的数量与相继各区期刊数量的关系将是1:a:a 2 ……。
a 为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
图象描述:如果取上述登记排列的期刊序号(级数)的对数1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积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象描述,可得到一条曲线。
简述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
SCI 的结构包括(1)概括性的总体介绍;(2)引文索引,包括作者引文索引、团体作者引文索引、匿名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3)团体索引,包括地区部分和机构部分;(4)来源索引;(5)轮排主题索引。
美国SCI网络版提供简易检索、全面检索包括一般检索、被引文文献检索、结构检索、高级检索以及查看历史记录。
其中,一般检索提供主题检索途径、著者检索途径、来源期刊名检索途径。
被引文文献检索提供被引著者检索、被引著作检索、引文年代检索。
美国SCI 网络版的主要特点:(1)特色链接,包括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
内部链接包括被引次数、参考文献和相关记录的链接。
外部链接包括与原始文献、图书馆馆藏OPAC 系统和其他二、三次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链接。
(2)充分利用WWW 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全新超文本格式,所有信息都相互关联。
(3)每周更新,而且每次更新整个系统中的所以链接。
(4)允许检索整个数据库或指定检索年份;(5)可以直接收录纯电子期刊,便于即时反映相关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SCI检索效率高,引得深度大,功能强大,使用简便,提供情报检索与引文分析功能。
何谓核心期刊?举一种方法说明其测定步骤。
核心期刊是指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来说,刊载大量专业论文和利用率较高的少数重要期刊,就称为该学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测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布氏定律法及百分比补偿、累积百分比法(80%法)、文摘法、引文法、流通率法、综合评价法。
利用文摘法测定核心期刊的具体步骤是:(1)选准统计的文摘杂志;(2)统计期刊的被摘录量并排序;(3)计算累积文摘率(4)进行交叉对比。
文献计量学在科学研究中应用原理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有哪些?文献计量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是,科学文献和科技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文献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知识和成果的客观记录,是科学存在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以科学文献为基础和条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科学文献量可以反映科学或技术发展的程度和阶段;②科学文献量的国家分布或语种分布,反映不同国家某项科学技术的研究力量和技术趋势;③科学文献量的增减变化率反映科技发展的速度;④文献量的突变反映了科技发展的转折性变化;⑤科研机构发表的文献量可反映该机构的技术实力和研究成果。
论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
信息计量学是在一定大力士背景和科学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
当时的情报学家发现情报的计量方法远远大于文献的计量方法。
当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主要是服务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目的和需要,这促使情报学家努力开辟自己的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情报学必然要从定性阶段向定量阶段发展,只有加强情报学的定量化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精确性,从而有助于确立和提高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不少情报学研究者都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基础,熟悉定量化研究方法。
这是信息计量学深入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人才保证。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向和趋势:(1)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信息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
(2)计算机辅助的信息计量研究和应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来源体系和原始数据的获取渠道,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方法和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
(3)网络计量学的研究迅速形成和发展。
试述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的关系。
首先,而信息计量学则着眼于“信息”本身的计量问题,文献计量学主要以作为情报载体的“文献”为计量对象(有时也涉及文献情报)。
其次,信息计量学较之文献计量学来说,其研究范围更广一些。
再次,从任务和方法上来看,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更难找到恰当的定量方法积途径。
从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来看,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彼此交叉渗透,既有着许多共同的研究内容,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科学文献指数增长率是如何发现的?其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1944年,美国韦斯莱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图书馆馆员弗里蒙特•赖德(Fremont Ryder)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美国主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平均每十六年递增一倍;之后,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情报学家德里克•普赖斯(Derek de So11a Price)把赖德的这一发现推广应用到科学知识的全部领域,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发现:“一叠叠的(十年一叠)‘哲学汇刊’靠墙竟堆成了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因此普赖斯得出结论:“似乎没有理由怀疑任何正常的、日益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按指数增加的,每隔大约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增加一倍”;“每年增长约5—7%”。
如果用F(t)表示时刻t 的文献量,则指数定律可表示为:F(t)=ae bt (a>0,b>O) 式中t 一时间,以年为单位;a——条件常数,即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自然对数的底(e=2.718……,可近似地取为2);b——时间常数,即持续增长率文献增长规律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①通过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规律来判断和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状况,继而探索整个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科学史和科学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②从科学情报学的角度出发,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是科技人员和情报工作人员开展情报分析研究,掌握科技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预测的可靠手段。
科学文献数量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某项技术发展的过程和所达到的水平。
③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用于一个图书馆或情报机构确定经费的合理分配、资料搜集的原则、馆藏增加的策略、存储空间扩大的措施、情报加工处理和传递交流新技术的应用等。
什么是引文分析法?可以分为哪两种?两者有何区别?引文分析方法是将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在一定时间之内的全部文献收集起来,通过统计每一篇文章所附的引文的发表时间及其被引用时间等数据来研究该领域内文献老化的情况。
引文分析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最有研究成效的方法。
适用于某学科、某专业文献老化的研究。
适用于所谓“普遍的”老化研究。
这种方法又分为历时法与共时法。
所谓引文分析的历时法,就是对某一确定的文献(集)产生后,其在以后各年被引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所谓引文分析的共时法,就是在某一确定时间,对过去历年发表的文献被该确定时间发表的文献引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历时法是符合过程观的,共时法是符合状态观的。
认为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文献老化的观点是符合过程状态辩证观的。
论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引进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信息单元(包括文献、数据、实物、消息、事件等)的体系结构和数量变化规律,从理论上提高情报学及信息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促使这些学科向定量阶段发展。
并且为改善情报信息系统提供定量依据,达到高效能的科学管理,使信息交流系统经常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提供最优化的信息服务,以便更好地解决信息服务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克服“信息危机”,使信息管理工作更有效地为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信息计量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从理论上继续总结各种经验定律,使经验层次上的信息(情报)“工作”上升到理论层次上的信息(情报)“科学”,充实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将各种经验定律在新的信息单元条件下进行检验和修正,探讨它新的使用性,从而提高情报学的科学性,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