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

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A、B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A、B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

信息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概述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
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中提出学科演进: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 设“信息计量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rics,FID/IM),得到国际信息学界的承认研究内容逐步从文献研究到内容研究从传统的小样本抽样统计到信息计量工具的改进国内情况2.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2.1 信息计量学的概念信息计量学包含:广义和狭义信息计量学:广义信息计量学中的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3个基本要素,以系统不确定性变化的程度来度量信息;狭义的信息计量学:主要是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主要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计量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四、参数区间估计以及预测:
五、违反古典假定的后果:
(1)多重共线性的负面影响 完全多重共线性的后果: ①此时使用 OLS 估计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是不确定的,即得不到参数的估计值。 ②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完全的共线性时,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将会变成无限大。 不完全共线性的后果: 此时我们可以得到参数的估计值 ①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和协方差增大。 ②对参数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趋于变大。 ③严重多重共线性时,假设检验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增大,造成方 差估计值的标准差增大,而带来的 t 检验值变小,使得假设检验出现误判。 ④打哪个多重共线性严重时,可能造成可决系数������2和 F 检验过高,但是单个参数的 t 检验却 不明显,或者使估计的回归参数系数符号出现相反的错误结论。
单纯地凭可决系数的高低来判定模型的优劣。
二、可决系数与 F 检验量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古典模型 5 个假定: ①零均值假定 ②同方差假定 ③无自相关性假定:随机扰动项的协方差均为 0. 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 ⑤随机扰动项正态性假定
计量的方差,方差最小的那个无偏估计量才具有有效性。 例如我们用 OLS 得到的参数估计量���̂���1,是一个无偏估计量,在古典假定的条件下,OLS 得
到的估计量的方差最小,具有有效性。
以上无偏性和有效性都需要在每一个案例中进行公式推导,但是我们不会考。
③一致性:一致性是模型能否使用的最基本条件。 对于参数的估计量必须要满足:limn→∞������[(|���̂��� − β|) < ε] = 1 此时 n 为样本容量,ε为任意给定的整数。 式子要求:当样本容量n → ∞时,样本参数估计量���̂���与总体参数真实值β的距离的绝对值 |���̂��� − β|小于任意给定的整数ε的改了吧等于 1。那么则认为样本参数估计量���̂���为一直估计量。 以上三点都不会考具体形式,只要了解其意思便可。
信息计量学(自考)前四章学习笔记

第一章1.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①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②信息计量学是情报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③一笔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2.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出现的新的方向和趋势:①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②计算机辅助的信息计量研究和应用③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
3.网上信息的计量对象主要涉及的层次:①网上信息本身的直接计量问题②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地计量问题③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
4.网络信息计量学发展的起来的原因:①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不仅为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而且还产生了迫切的实际需求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这个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累积了经验③信息计量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5.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引进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信息单元的体系结构和数量变化规律,从理论上提高情报学及信息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促使这些学科向定量阶段发展。
6.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①促进和深化情报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③在信息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④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⑤在科学评价方面的应用⑥在其他社会学科中的应用。
7.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①信息计量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②信息的基本测度,建立“信息量”等一整套测度指标,确定信息量的准绳③几个基本定律的研究④信息流模型的研究⑤信息计量化方法的探讨⑥信息计量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方面的研究⑦在图书情报工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科学学与科学评价等领域的应用。
8.信息计量的数据来源:科技图书馆;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技术档案;科技报纸;光盘数据;网络数据。
9.科技图书馆:是对某专门知识或某学科进行系统的论述或概括的一种情报来源。
信息计量学

1.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 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 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 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 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 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 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 A 、B 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 A 、B 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 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 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 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 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 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 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
信息计量学考试

1.核心期刊的概念,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Core Periodicals),是指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来说,刊载大量专业论文和利用率较高的少数重要期刊,就称为该学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从测定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来看,核心期刊有两种根本的类型:一是“学科核心期刊〞;二是“馆藏核心期刊〞。
两种类型:一是利用文献计量学工具和指标直接选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二是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根本步骤来测定核心期刊。
利用布拉德福定律测定核心期刊又有3种具体做法。
1区域分析法。
2图像分析法。
3布氏定律法及百分比补偿。
3.2累积百分比法(80%法)将某一领域的期刊按相关载文量的多少递减排列,然后依次累计排在前面的n种期刊的载文量,并求出前n种期刊的累积载文量与所统计的全部期刊总载文量的百分比;假设到达了选定的要求,则前n种期刊为核心期刊,否则,还须计算n以后的期刊,直到到达这个比值为止。
3.3文摘法。
根据被二次文献摘录的频率大小将期刊依次排成顺序目录,并以此作为期刊重要程度及选择的依据。
凡期刊中被摘录或索引的论文数量较大者,可选为核心期刊。
根据期刊在一次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大小将期刊排列成顺序目录,靠前的被大量引用的期刊被认为是某学科的核心期刊。
根据期刊被读者使用(借阅)的频率,也可以产生一个反映读者实际需要的顺序目录,可作为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
具体来说,就是对馆藏杂志在一定期间内的出借次数、馆内阅览次数、复制量及外借文献的使用次数进展统计分析,流通频率较高者即为核心期刊。
期刊被引用、被摘录、被流通的次数都说明了期刊的利用情况,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期刊的重要性、确定核心期刊的依据,但它们又各有短处。
为了取长补短,提高核心期刊测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综合上述3种方法,提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综合评价法。
2.影响因子的概念,影响因子在科学评介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亦称效果系数):这是一种期刊中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期刊论文被引量与可引论文总数之比。
信息计量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1、信息计量学有代表性的各种定义,其有共同之处,构成的基本要素为:a是一门学科;b采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c以各类文献为基础;d对文献及其各种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2、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决定的,形成三大模块:时间序列、信息分布、引证研究。
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向网络计量学发展3、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4、信息计量学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文献可计量;大数量;有规律5、文献计量学的特点(现象):人为的计量、近似的统计、精确的计算6、信息计量学研究对象:消息、数据、事件、实物、文本和文献7、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文献增长/分散/老化/引用/著者/词频/利用……P198、图书馆有那些可量度的单位? 枚举图书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单位(量度)或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基础指标是哪些?馆藏量/馆舍/TDB/用户数。
藏书,建筑面积,年经费,工作人员…… 成为衡量一个馆大小的量度9、文献计量学特征变量:文献量/类型/读者/馆空间容量/文献信息检索点。
如:期刊,学位论文,专利,DB10、图书馆工作中的计量单位:利用率,满意度,文献购置结构,差错率,借阅率,拒借率。
藏书利用率=全年出借册数/全馆藏书总册数x100%11、从图书馆OPAC查书,(小于100),可借状态下,在架的拒借率是与什么因素有关?12、信息计量工具:SCI(WOS), SSCI A&HCI, ESI, JCR CSCD, CSSCI, CNKISPSS13、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载体”表象—形式特征。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是情报的“信息”知识—内容特征14、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类型有:出版物、著者、科技用语、引文分析、信息利用等统计15、统计一般过程:收集(聚集)\整理(分类/ 整序)\分析(找规律)\推断(预测)16、统计特征值有:中位数,极差,众数,平均值,加权,环比17、情报吸收系数I=N/M 统计时内发文总数/被利用的文献总数P26218、文献信息统计原则: 针对性,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累积性19、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的模型:与质量有关,指数;逻辑;滑动;直线20、增长模型。
郑州大学信息计量学期末考试整理答案

文献计量学:1、文献计量的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发展状况、局限性和常见的应用1)、洛特卡经验规律:a、是揭示文献著者与数量关系的基本定律。
b、数字表达式为:f(x)=c/x的平方,x表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f(x)表示发表x 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
上式也称倒数平方定律。
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为60%;发两篇论文的著者数量大约是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数量的1/4;发表n篇论文的著者数量大约是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数量的1/n的平方;C、在某一时间内,写了x篇论文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百分比f(x)与其撰写的论文数x的平方成反比。
特点:1、科学论文在作者上集中与分散的分布现象2、采用频次排序的方法,即按某类作者出现的频次大小(实际发表论文数)的排位,而非按照作者所写的论文多少比较来对作者进行等级排序,因而等级上会有空位。
3、论文在作者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只限于平方反比关系,即只给出了这种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单一描述。
4、目前对洛特卡定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a、对洛特卡一般公式的推导,验证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估计参数。
B、对洛特卡定理的机理及适用性的研究。
2)、洛特卡定律的局限性:局限性: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统计,因而有其局限性。
有以下局限:A、统计数据不全,洛特卡定律是根据化学、物理学科得出的结论,其他学科应用是应作一定的修改。
B、对合作者的处理过于简单。
C、对高产作者的处理。
D、洛特卡的数学抽取方法欠科学,在数量大的情况下预测结果才比较客观。
3)、洛特卡定律的具体应用:a、在情报图书馆学方面,一般用它来发表不同数目文章的著者数量和特定学科的文献数量,从而便于掌握文献的增长趋势,进行文献情报的科学管理和情报学的理论研究。
b、在预测科学方面,从统计或估计的科学著者数量懒预测文献数目的增长速度很文献的流动方向,也可以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规模及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概述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
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中提出学科演进: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 设“信息计量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rics,FID/IM),得到国际信息学界的承认研究内容逐步从文献研究到内容研究从传统的小样本抽样统计到信息计量工具的改进国内情况2.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2.1 信息计量学的概念信息计量学包含:广义和狭义信息计量学:广义信息计量学中的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3个基本要素,以系统不确定性变化的程度来度量信息;狭义的信息计量学:主要是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主要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信息计量学是采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情报(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统计学和情报学广泛结合而形成的情报学的一个新兴的定量性分支学科。
2.2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根据巴克兰(美国)的解释,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比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得多。
主要包括:数据、事件、实物、文本、文献2.3 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部分组成,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信息计量学基本问题:包括概念的数学描述、对象、内容、范围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2)信息的基本测度:(3)几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例如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4)信息流模型研究:如文献增长、老化、离散等模型建立和评价;(5)信息计量化方法的探讨:如等级排序、对数透视等;(6)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研究:如聚类、引文数据库等;(7)信息计量学的应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方法组成:(1)统计分析方法:包含基本的数量统计和数理统计方法。
(2)数学模型分析法:包含解析式和图像模型,方程组模型和图表模型三种类型。
(3)引文分析法:利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之间的引用数量和关系等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
(4)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以计算机系统来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模拟等信息计量的工作,来提高分析的效率。
2.4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通过对科学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信息现象的研究,发现和揭示基本规律;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运用规律;实现量化管理;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方面:检验规律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和网络信息);实际应用方面:利用研究方法和计量技术,科学管理信息,优化馆藏,预测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可以政策,评价人才和机构等3.信息计量学与相关学科关系P28信息计量学是介于文献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第二章文献增长和老化规律1.文献信息增长规律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及增长规律研究意义1.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在文献计量学中,将文献所含信息的汇流称为文献信息流。
1.1.2 文献信息增长的影响及对策文献信息激增的影响:1)文献激增,使得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馆藏进行妥善存储和科学管理变得异常困难,影响了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情报事业的发展;2)科技人员查阅文献时间大大增加,而且个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与高速增长的文献信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3)查全和查准所需情报困难重重,造成科研工作的重复和浪费,造成的经济和资源损失难以估量。
文献信息激增的对策:1)在理论上加强对文献规律的研究;2)在技术手段上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处理和利用文献情报。
1.1.3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及意义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研究的意义:1)可以大致揭示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2)可以根据文献数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情报分析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情报模型法”;3)可以预测文献增长趋势,为科学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当前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准确的模型及理论解释,揭示科学文献增长规律;2)应用研究:1.2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1.2.1科学知识量增长规律(P41)1.2.2科学知识量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1.3 文献信息的指数和逻辑增长规律1.3.1指数增长规律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弗里蒙特.赖德(Fremont Ryder); 德里克.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普赖斯曲线如下图所示:1.3.2逻辑增长规律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普赖斯;弗.纳里莫夫和格.弗莱杜茨。
数学表达式:()/(1)kbt F t k ae -=+ 其中,b>0,F(t)表示t 年的文献累积量,k 表示t 趋于正无穷时,文献的累积量,即文献累积量之最大值;a ,b 为参数.文献增长的逻辑曲线如下图所示:逻辑增长曲线的局限性:根据其表达式,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科学文献的增长趋于0,这显然同指数增长模型一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局限性的原因:1)逻辑曲线一部分是指数曲线,所以与指数模型一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科技文献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
1.4 文献信息增长的其他数学模型(1)线性增长模型;(2)分级滑动指数模型;(3)超越函数模型;(4)舍—布增长模型。
1.5 文献信息增长机理及应用文献信息数量增长的原因:1)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数量的激增; 2)专业范围的扩大和细分化;3)学科之间的渗透; 4)科学技术的国际化;5)研究的合作化和集体化; 6)研究周期缩短,产生成果和转化的速度加快;7)通讯、出版技术的改进和情报工作的加强。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应用:1)在科学学和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2)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3)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2.文献信息老化规律2.1科学信息老化的概念2.1.1文献老化的早期研究1943年,美国纽约大学戈斯内尔的博士论文《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老化》。
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老化速度的快慢。
2.1.2文献老化的三种认识(1)过程观。
(动态性)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这是所有关于文献老化的一个主流,是历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
(2)状态观。
(静态性)认为文献老化是一种状态,是共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
(3)过程状态辩证观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它使得共时和历时观察都有了合理性的基础。
2.1.3文献老化的本质科技文献的老化不是指科学知识的老化,而是包含这些知识的文献的老化。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针对某一“文献群体”而言的。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文献利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文献的老化(obsolescence)≠文献的废弃(obsoleteness)科技文献的老化受多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是其最根本原因。
2.2科学信息老化指标和模型2.2.1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指标(1)半衰期(Half-Life)由来: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D.J.Bernal)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情报的传递:用户分析》的论文,他在描述科技文献使用情况时,提出了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的老化速度。
概念:已出版的文献中有一半已不使用的时间。
意义:如化学文献的半衰期是8.1年,表示经过8.1年,化学文献一半的利用价值已逐渐衰减。
(2)中值引文年龄(median citation age)由来:1960年,巴尔顿和凯普勒提出了文献老化方程和用其测定文献老化速度的方法。
采用共时法获取的文献老化指标称为“中值引文年龄”概念:某学科或专业目前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意义:指标值越大表示文献老化速度越慢。
如化学文献的中值引文年龄是8.1年,表示尚在使用的全部化学文献的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8.1年内出版的。
(3)普赖斯指数(Price’s index)由来:1971年,普赖斯研究发现,现时一年中被利用的(被引证的)的过去年代中发表的文献的半数,“年龄”不超过五年。
这样所有被利用的文献,可以假定分为“档案性的”(大于五年)和“有现时作用的”(不大于五年)两类。
用迅速老化的文献与长期起作用的经典著作的关系,可以说明各学科的特点。
概念:在某一知识领域,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来衡量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后人成为“普赖斯指数”。
意义:一般而言,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的老化速度越快。
2.2.2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模型(1)贝尔纳的负指数模型atke t C -=)((2)巴-凯方程)(12x x e be ay +-=式中: a+b=1;a=3.4596-4.1447y(x);y---经过一定时间该学科领域尚在利用的文献的相对数量;x---时间,以10年为单位;y(x)---实测10年累积引文相对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