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矛盾”等于抛弃辩证法
《实践论》思考题

《实践论》思考题1、《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两论”的学习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3、《实践论》中毛泽东是怎样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定义的?4、《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是如何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的?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含义是什么?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什么著作?其哲学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说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必须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统一?8、《实践论》的中心主题思想是什么?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来理解它的理论和现实价值?9、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0、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11、《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揭露“左”“右”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12、认识的辨证过程指的是什么?13、《实践论》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的?14、为什么说认识必须回到实践去?1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辨证法的含义是什么?16、《实践论》中毛泽东分析认识运动具有的特性是什么?1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其辩证关系如何?18、《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分析认识的辩证过程的?19、原文理解:“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20、原文理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1、“马克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23、“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帮助考生们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政治》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题思路 总结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题思路总结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答题思路(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①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既要看到斗争性,也要看到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要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答题思路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①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答题思路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题思路★★★★★①二者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①二者相互联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哲学中的十五大辩证关系知识分享

哲学中的十五大辩证关系1、全面和片面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应该只看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应该全面的去看待一个人。
不但看其在公众场合的表现还要看其在私人场合的表现,不但看其现在的表现,还要看其过去的表现,不但看其缺点,还要关注其优点,这样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形成正确的结论。
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
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
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看人如此,对待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缘由经过,才能找到事情的本质,才能达到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作出符合规律的决策来。
2、绝对和相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绝对化就是静止观点的一种,比如说,这个人是个坏蛋,这样评价一个人是不客观的,因为也许他曾经很坏,现在却变好了,也许他对一部分人很坏,但对另一部分人却很好,也许有时很坏,有时也很好,所以说不能绝对的从一而论,对任何事情要用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结合历史的情况,现在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去看待事物,做到相对的、正确的认识。
3、本质和现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现象,现象往往是其表面的,浅显的东西,要透过现象抓主事物的本质,只有抓住了本质,才能找到问题的要害,才可以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来。
例如: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是现象,其波动的本质是什么?房价上涨是现象,上涨的本质问题在哪里呢?政府经常下发各种各样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本质是什么?4、内容和形式5、整体和局部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联系实际谈谈矛盾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实际谈谈矛盾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5)矛盾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党“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思想结合”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1、表达的哲学观点: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的象征: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它夸大了主观精神地位和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客观唯心主“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
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2、揠苗助长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同步多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同步多选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多选题1.“玫瑰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葡萄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
”这首小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要抓住主流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于面对挫折C.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D.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答案:AD解析:AD:“玫瑰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葡萄酒常带着大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这说明矛盾的是普遍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要抓住主流,AD符合题意。
BC:材料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涉及道路曲折和主要矛盾,BC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D。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表明党治国理政的工作立足点在于()A.注重量的积累B.一切从实际出发C.坚持实事求是原则D.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答案:BCD解析:A:“中国式”没有体现注重量的积累,A不符合题意。
BCD:“中国式”表明党治国理政的工作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CD正确。
故本题选BCD。
3.“玫瑰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葡萄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
”这首小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要抓住主流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于面对挫折C.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D.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答案:AD解析:AD:“玫瑰花总是有刺。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方法论意义,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本身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们提供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诸如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以及结构和功能、系统与要素等范畴,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和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的矛盾分析方法,当然也就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明,经典作家们正是主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为“细胞”,通过对“细胞”的矛盾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
马克思所采用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一般辩证法。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分析,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
依据实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分析其产生的新矛盾,创造解决新矛盾的新方式,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得以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创造性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前进的关键。
那么,作为—种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基本点呢?1、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本哲学社会科学书】
不懂“矛盾”等于抛弃辩证法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通过翻阅《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我第一次知道了《矛盾论》。
但是,对它的科学理解是从高中开始的。
在刚恢复高考那些年,“哲学常识”是当时的高中政治课。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老师将《矛盾论》推荐给大家。
通过阅读《矛盾论》等著作,我对哲学发生了兴趣,因此,1981年高考的时候,我选择了哲学专业。
时至今日,我仍会经常翻阅《矛盾论》。
与毛泽东的另一篇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一样,《矛盾论》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错误而于1937年8月创作的。
“两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矛盾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光辉篇章。
它科学阐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里,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老话题。
例如,中国古代“白马非马”命题就触及了这一议题。
德国哲人莱布尼茨在宫廷讲课中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旁听课的宫女们对此不以为然,纷纷走入御花园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结果大失所望。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第一次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这一问题,但是,他认为特殊性是概念运动的“产物”。
马克思将矛盾的特殊性看作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明确要求“把握特有对象的特有逻辑”,并将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
针对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错误,马克思辛辣地指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因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后来,恩格斯、列宁都丰富和发展了矛盾特殊性学说。
毛泽东把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范畴提升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完备的理论形态。
他指出,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研究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进而,他还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把对抗和非对抗作为矛盾斗争的两种特殊形式。
实质上,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看到一切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必须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这样,才能避免犯“误置具体性的谬误”。
在实践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正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才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
证统一,必将引导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其实,模式也好,范式也罢,都是从总结具体实践和经验中产生的,包含着个别的全部的丰富性,因此,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但是,将之绝对化和普世化,就会终结真理。
这在于,普遍不能代替特殊。
正因为这样,在我今天指导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时,不论其具体研究方向为何,我都会将《矛盾论》作为其必读书目。
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真理总是具体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