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合集下载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如果用你的矛 去刺你的盾,如 何?
我的盾没 有 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 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 所说的辩证矛盾。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就是客观 存在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 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 向。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 亡的种子。
马克思
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 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 则:aa。每一个事物和 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 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 有机体都是如此。
恩格斯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 事物不断发展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
黑格尔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 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 法是: “是就是,不是就 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 话。”
恩格斯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 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 性质和趋势。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 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从根本 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
1、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 性
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 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记〇矛盾的含义。

〇矛盾的基本属性。

〇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含义。

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2) 理解〇矛盾含义,基本属性。

〇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3) 运用〇列举社会和生活实例,分析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〇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〇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事物,解决难题。

2、能力目标使先生初步构成用矛盾的一致性和斗争性相一致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经过分析矛盾单方既对立又一致的关系,让先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教学提纲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框题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含义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关于矛盾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方法(一)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二) 拟采取的教学方法活动探求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因工夫紧,教学任务重,本课就暂时不做过多导入,本节课直接进入新课。

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让先生先认真浏览课题下方的小字部分,同时将认为是重点内容给予标注。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框题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探求活动: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甚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话,激动的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甚么不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自然界喜欢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3)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是分别揭示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独立存在。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又有显著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第二,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内在根据和基础。
(2)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普遍存在于宇宙世界,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结:一方面,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单独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无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须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中也包含着共性,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所以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普遍性原理给我们指出了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总方向。无论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分析矛盾着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矛盾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差别性、相对性。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2
第一,相互区别。 第二,互相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 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 含着普遍性。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白马非马”的理论错误
“ 公白 孙马 龙非 马 ”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 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 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 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毛泽东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区别、联结、转化)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在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根本矛盾和 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另一方面,在每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 要方面之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 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反对只 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 学观点。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 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 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老子》
(2)矛盾的基本属性之同一性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 。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趋势。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

矛盾对立双方存在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也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任何矛盾关睥事物都同时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

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只讲同一不讲斗争,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质。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实际工作中,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三是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三第一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

高三第一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 转化的.
相互 转化
美国 日本 英国 ……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整个人类 发展历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不等于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①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 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 化的. 方法论: ①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 科学的工作方法。 ②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只看到普遍性,否 认特殊性。
我不吃这些,医生让 我吃水果。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①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 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 是没有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
寓 于
苹果水果寓于水桃菠萝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①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 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个性 离不开 共性
共性:含果酸,糖类,多汁。。。
矛盾原理方法论归纳: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原理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的基本属性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7.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起影响作用。

8.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9.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1.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4)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2.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13.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1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1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其中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如下为大家梳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马哲中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不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常指冲突;当然,马哲中的“矛盾”也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结论与前提不相符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谓辩证统一,即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描述的是矛盾双方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趋势;其次,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例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答案】ABC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

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

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

因此,ABC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以及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规律是我们马原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选择题经常考查外,分析题也经常以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为考查对象,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强理解,多做习题。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
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