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爱丽丝门罗 观后感 赏析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篇1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逃离》读后感1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
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
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
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
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
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
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
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
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
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
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
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
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
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艾丽斯·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斯·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牧场主家庭,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十几岁时艾丽斯·门罗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影子的维度》、《快乐影子之舞》、《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乞丐女孩》、《公开的秘密》、《石城远望》等作品。
门罗的作品多以安大略省的农村小镇为故事背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情感故事与琐碎生活,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逃离》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和思想主题。
一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第一,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集《逃离》。
作为擅长描写以女性意识和妇女生活的作家,门罗多以女性生活为中心、以虚构形式为手段进行文学叙事,其作品涉及爱情、家庭、婚姻、两性关系等,多聚焦于宁静的小镇、平凡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等,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人物形象温和内敛,语言风格简约自然,能够带给读者无穷的思想回味。
短篇小说集《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该书于2021年出版,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故事令人难忘……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小说集《逃离》共由《逃离》、《机缘》、《匆匆》、《沉寂》、等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八个故事表达了共同的思想主题——逃离。
小说中门罗以安大略省的温厄姆小镇为故事背景,以女性的成长、婚姻、生活困境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女性的内心迷惘和精神困惑以及女性对家庭和婚姻的逃离,表达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思想主题。
从情感基调上看,《逃离》中的主人公总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不知道自己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冥冥中似乎只能通过逃离现实生活获得生命的解脱。
第二,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篇一: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
或许是新的开始。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
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
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
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
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
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
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读《逃离》读后感

读《逃离》读后感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和个人感悟的结晶,作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对于爱丽丝·门罗来说,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度过,这些小镇便成了她笔下最常出现的场景。
女性对于“逃离”这个主题似乎有着格外的敏锐和偏爱。
在无数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女性逃离的探讨。
这或许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这个世界的被囚禁者。
而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创立自己的事业,有所作为。
直到一战前的十年间,男女平等的思想才开始真正普及和被世人接受,女性才可以走出家庭生活领域,去工作、参与政治、从事艺术创作。
在此之前,体面家庭的女性甚至连独自出门都是违背世俗和不可想象的。
爱丽丝·门罗生于 1931 年,她的创作生涯跨越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想必这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笔下的女性有了权利自觉,不满于平庸的生活,想要做出改变。
然而,20 世纪中末期的女性想要逃离的不再是一个面目清晰的强权式人物或家庭,而是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束缚和压抑。
她们渴望超越平庸,追求轻盈的生活,但现实中的琐碎和沉重却与这种渴望相互撕扯。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们往往选择回归正常生活,读者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一样感到迷茫。
看起来天下之大,女性却似乎没有真正的逃离之地。
当有机会逃离时,她们内心又开始怀念即将逃离开的那种熟悉和稳定的生活。
女性解放,不仅需要从外界的约束中解脱出来,更需要女性内心的自我解放。
简·奥斯汀生活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夏洛蒂·勃朗特则生活在 19 世纪中期,她们书中的女主人公自尊、自强、自爱,希求在婚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然而,一两百年过去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已被广为接受,但女性仍在困境中挣扎。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背景设定在加拿大偏远荒凉的小镇,让人不禁想起英国的荒野。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家庭和爱情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和爱情的考验,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细腻。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各家书店都将《逃离》一书视作热门畅销书。
影姐姐送给我时,我并未认真读完,而在这三月似六月、已然炎热的午后,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却感受到了它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书中描绘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如环湖的乡村土路、飞速行驶在无人高架路上的汽车、老旅馆的酒吧等。
格雷斯,那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子,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尼尔出逃了一个下午。
感恩节的午后,一家人在湖边的家中聚餐,格雷斯的脚意外受伤,虽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尼尔还是开车送她去打针。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的邂逅散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想回家,这种默许是自然而然的,而莫里的权利和尼尔妻子的权利都被抛诸脑后。
“她不习惯坐在盖子开开的敞篷车里。
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
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并不在意尼尔将她带到那个破烂不堪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彼此需要。
车速极快,以至于他们必须高声尖叫才能听见对方说话,但在这一瞬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多余。
“在这儿,他们像是处在世界的巅峰,至少是巅峰之一吧。
四边的田野都在向低处倾斜,树木只能看到上端,因为它们都长在比较低洼之处。
”他们身处巅峰,是灵性的巅峰。
在这一刻,他们相互陪伴,开始了解彼此。
格雷斯甚至觉得,如果和莫里结婚,那将是对他的背叛,而与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非如此。
敞篷车飞速行驶,带着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
这种无法预知、无从招架的瞬间,或许就是那惊鸿一瞥的感慨,是深切而不渝的短暂永恒。
“他轻轻的握着,那是一种伙伴式的感情。
”这是一只想伸出又收回的手,是属灵的爱,是最大的爱。
这一刻的交汇,即使稍纵即逝,也成为了永恒。
“因为你让我教你开车,这让我神经松弛了下来。
”当车行至树林深处,尼尔将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座砖房前停下,独自去找私酒贩子买威士忌。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女性生活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门罗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生活既有独立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女性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心理。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的心理,让我对女性的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成长。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成长。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女性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女性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逃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生活的
复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和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门罗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女性生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
或许是新的开始。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
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
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
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
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
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
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
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大巴士里没有年轻人,除了她自己。
现在的她正奔向未来世界,但恐惧感像轻烟袅袅冒出,她发现那逐渐接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恐惧之处在于,她无法融入其间。
以为还能像当初逃离家庭奔向克拉克时那样欢欣鼓舞,能惘惘然就投入了新的生活,不顾一切的无知原来也是如此美好!但是每一段日子都是生命的印记,她无法抛弃与克拉克相处的那段同居生活留给她的成熟和历练,她再不是往日的无知少女。
于是,当她坐在逃往多伦多的大巴士上,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慌正是源于自由的未来时,巨大的空洞像漩涡一样正一圈一圈把她抽吸进去,她她从车窗玻璃里见到了没有克拉克的自己,像患了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一样逃离了大巴士。
卡拉欲逃离与克拉克之间没有激情的生活,西尔维亚为丈夫的病死而感到解脱,克拉克把卡拉心爱的绵羊弗洛拉藏起来最后让野兽吃掉。
三个人都在逃离某种现实存在但不想继续拥有的生活,每个人都对现状不满,但实际上,他们哪儿也去不了,逃离不过另一种囚禁。
阅读该中长小说,脑内联想到的情景一直都是朦胧淡雅的加拿大乡村,由米色,驼色构成的背景。
让人只觉恬淡舒适,仿若初秋的惬意自得。
作者的叙事手法也是悠然自得,徐徐铺开故事画卷,不骄不躁,缓缓道来。
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
艾丽丝·门罗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
一切都很淡,但又淡得恰到好处,不至于淡到虚无,也不会浓烈的刺人。
另外,和当代小说锐利却琐碎、简约却留白过多、克制到寡情的作风不同,小说重新成
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
更添风情,却也加大了读者阅读时领略其中妙处的难度。
《逃离》算得上是艾丽丝·门罗向我们打开的一扇窗,一扇得以一窥她的生活的窗。
八个故事的主人公全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天灾而非人祸,海难或是恶劣的天气,这一切都极具加拿大气质,暗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
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
快节奏高重物质的现代社会为“逃离”提供了种种便捷:发达的交通系统、高速的信息传播,人人都得以望见别处,都试图逃离命定的位置,想从麻雀变成凤凰,或者逃离过分熟悉的生活,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竭尽一切可能,逃离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但艾丽丝·门罗描绘出此种愿望,却又逐一扼杀了这愿望,给所有逃离者尤其是女性以惩罚,《播弄》的结尾,点出逃离的后果:“若冰的一些病人相信,梳子与牙刷都必须放在一定的位置,鞋子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摆,迈的步子应该不多不少,否则一定会遭到报应的。
”逃离的可能中蕴含的现代性,和逃离的后果之中的宿命性,形成一个神秘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