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合集下载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篇1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逃离》读后感1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心里隐隐作痛。

这篇文字简洁、故事平常的小说,看似平静的溪水,却暗流涌动,危机时伏,令人不安。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嫁给她喜欢的克拉克;第二次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门罗讲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

故事从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展开,主要的情节就只有一天,但在这一天的故事里,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人妇的故事,穿插了邻居一对夫妇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遗孀西尔维娅的故事,卡拉父母的故事。

给人的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有爱的需要和爱的错位,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疏离与孤独的主题。

卡拉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父母“不喜欢她,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哥哥对她“也没有什么感情。

他老婆更是狗眼看人低”。

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因此她刚刚中学毕业就去了一所马术学校,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读大学。

在马术学校,卡拉认识了马术教练克拉克,被他野性的新鲜的气质吸引,她称他是“吉卜赛流浪汉”,她厌烦自己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于是十八岁的她,离家出走。

留了一个字条给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她幻想着和克拉克办一所自己的马术学校,盖一座马棚。

她自信是去寻找真实的生活,而在父母给她的生活里,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和真实,只感到日复一日的庸常和被人忽视。

她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新鲜的生活。

可是,这个“吉卜赛流浪汉”渐渐令他失望。

爱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的《幸福过了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深邃的情感和精妙的细节。

这本书的标题“幸福过了头”非常贴切,它准确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的主角是爱丽丝,一个在小镇上长大的女孩。

她的生活平淡而平常,直到她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向她讲述了一个关于“仙境”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了爱丽丝内心深处的向往。

在“仙境”中,爱丽丝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的让人感到害怕,有的让人感到好奇,有的让人感到亲切。

在这个充满奇妙的国度里,爱丽丝不断地变大变小,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奇遇。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丽丝的内心世界和她对“仙境”的向往。

这种向往不仅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在这个过程中,爱丽丝逐渐成长和变化,她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此外,《幸福过了头》还探讨了幸福这个主题。

作者通过爱丽丝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幸福无比,但有
时候又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幸福过了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还探讨了幸福这个永恒的主题。

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感动,我相信它也会让其他读者产生共鸣和启发。

《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

《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

《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逃离》读后感1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

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

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

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

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

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

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

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

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

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

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

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

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读后感读完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我深感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门罗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她对人性的洞察和生活的理解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故事中。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它们不仅富有哲理,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语句的解读:“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 这句话将人生比喻为一盒充满未知的巧克力,强调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它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们需要珍惜并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未知的下一块巧克力。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

” 这句话突出了时间的公平性和有限性。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同时,它也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当下,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无论你如何抵抗,最终还是会感染。

” 这句话将爱情比喻为一场感冒,强调了爱情的不可预测性和必然性。

它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它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闯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接受并珍惜这份感情,无论它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也是他无法逃离的束缚。

” 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和影响。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寻求安慰和支持的地方。

然而,家庭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束缚,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需要找到平衡,既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 这句话让我们重新审视死亡的意义。

死亡虽然带走了我们的肉体和生命,但它也让我们留下了自己的精神和影响。

通过回忆和传承,我们可以在人们心中继续存在,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些经典语句在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它们不仅反映了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还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视角。

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会被如此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深深触动。

爱丽丝·门罗的文字,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悄然地吹进了我的心里。

她笔下的那些人物,仿佛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普通人,有着琐碎的烦恼、微小的梦想和难以言说的秘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活的种种。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关于一个小镇女孩的成长经历,她叫艾米。

艾米生长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小镇,这里的人们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小镇的街道不宽,两旁的店铺陈旧却充满了熟悉的味道。

每天清晨,阳光会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艾米的家就在小镇的边缘,一座小小的房子,有着绿色的百叶窗和一个不大的花园。

花园里种着一些常见的花卉,每到春天,花朵绽放,五彩斑斓。

小时候的艾米,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活力。

她会在花园里追逐蝴蝶,会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有一次,她为了抓住一只特别漂亮的蝴蝶,不小心摔进了花丛里,弄得满身是泥,还被花枝划破了手臂。

回到家里,妈妈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细心地为她处理伤口,一边唠叨着她的调皮,一边眼神里满是疼爱。

上学后的艾米,成绩不算特别出色,但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她的作文里,总是充满了对小镇之外世界的幻想。

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她的作文时,同学们有的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则会偷偷地笑她不切实际。

可艾米不在乎,她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

在学校的日子里,艾米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叫莉莉。

她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

有一次,她们决定放学后去探索小镇后面的那片树林。

树林里阴森森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她们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既害怕又兴奋。

突然,一只松鼠从她们面前窜过,吓得她们尖叫起来。

然后,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米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小镇的生活虽然安逸,但她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她渴望走出这个小小的世界,去看看外面的精彩。

于是,她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远方的大学。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家庭和爱情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和爱情的考验,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细腻。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对她的了解甚少。

然而,这次挑选这本书的小伙伴却令我十分感激,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卡拉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总想着通过逃离来摆脱这一切。

那么,逃离之后又会怎样呢?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却让已经开始逃离的女主卡拉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逃离的过程中,她选择放弃逃离。

这种对逃离的放弃并非因为女性独立的艰难,也不是因为卡拉被束缚于对丈夫的感情,而是她在逃离的过程中意识到逃离的徒劳和无望。

她年轻时逃离父母与爱人,去往全新的地方,以为这样可以过上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但结果却激起了另一次想要逃离的欲望。

那么,这次的逃离之后呢?也许它只是下一次逃离的开始。

如果这样,就不应该把生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逃离上,而应该选择返回。

“逃离”对生活的冲击,并非取决于你是否已经真正开始逃离,而是你内心对逃离的念头。

很多生活安稳的人,看上去却总是一副要去远方的模样,他们深陷于自己想象中的逃离旋涡,而意念中的逃离才是最极致的逃离。

只要你有了逃离的念头,只要逃离在诱惑着你,那么对于你周围的种种,你都注定是个缺席者。

门罗的故事没有给每一个“逃离”以对错的判断,也无法让你找到什么答案,甚至有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不明朗的、主观的。

她用细腻的文字为读者编织出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阅读时,你不再只是旁观故事的发展,而是能够进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细节和复杂情绪中,从而反观自省内心的真实欲念。

虽然这本书的翻译存在一些难度,尤其是一些倒叙和插叙的部分比较复杂,但多读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我们无法逃离生命的束缚,也无法逃离整个人生。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学会在束缚中寻找自由,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正如卡拉在经历了多次逃离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珍惜眼前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前些天,买了几本艾丽丝·门罗的小说。

先是读《快乐影子之舞》,作家奠定声名之作,觉得也没有什么,说不上有多好。

但当我读到第二本《公开的秘密》时,便欲罢不能了。

然后废寝忘食读完了《好女人的爱情》和《逃离》。

读罢,思绪还沉浸在她的叙述中,缠绕在她讲的故事所创造的浓雾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艾丽丝·门罗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家,艾丽丝·门罗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她很善于吊人的胃口。

她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讲起,你先是漫不经心地听着。

但听着听着,便被她的故事吸引了。

而当故事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时,你抻长了脖子,正无限神往地听着,想饕餮下面的精彩,她却停了下来。

然后一声咳嗽,开始讲其他。

没办法,你希望听下去,只好跟着她走。

于是,她带着你走啊,绕啊,走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讲另一个有些关联的故事。

虽不算美味,但也足以饴人。

就这样,你听着听着,走着走着,发现又跟着她回到了原处,回到刚才中断了的精彩之处。

而因为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你得以更加品味到故事的妙处,尝到美食的精华,从而神驰千里,沉醉其中。

原来那些转换,那些看似的不相
关,都是这道大菜必不可少的作料啊。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里的主角,都是一个个普通小镇上的普通人。

而故事的内容,也多是讲述人类普遍的微小感情,比如一位父亲埋藏已久的恋情(《沃克兄弟的放牛娃》),比如两个普通的小女孩的微妙的友谊(《有蝴蝶的那一天》),比如一个女孩因为怜悯而故意放走父亲要杀的马(《男孩和女孩》),比如一个女人对一个传奇式的凶恶男人的一见钟情(《破坏分子》)。

因为是写人类的微小的感情,所以她的小说有着那么多的悬疑,让你在阅读时过把读侦探小说的瘾。

艾丽丝·门罗是一个制造悬念的高手。

这也是她吊胃口的手段之一吧。

她为你出示一个场景,那个场景暧昧无比,看似零乱不堪,却有着那么多的蛛丝马迹,让你忍不住悄悄地探究,希望捕捉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幽微。

这也难怪,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

你大气儿也不敢喘,更不敢稍微离开片刻,怕一离开,就中断了思路,一喘气,便惊飞了灵感。

你全然忘了,其实你一直在那个现场制造者的控制之下,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提着一盏小小的灯,发着幽暗的光,指引着你,一点一点寻找着,探求着。

好不容易,你觉得你接近真相了,你欣喜万分,正待豁然,突然,灯光消失了,你眼前一片黑暗。

你努力地找啊找,但,你找不到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只是一个看似杂乱的场景罢了。

内中,也许藏有玄机,但所有的隐秘都是你自己
的猜测,那个布置场景的人不会告诉你。

这样也许更好些,让你得意于你自己的发现,也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发现更多的可能。

那个与图书管理员互通书信常诉衷情的大兵,后来到哪里去了?是图书管理员那个当推销员的朋友用了大兵的名字,还是大兵的父亲用了什么计谋?(《忘情》)
那个在野营路上失踪的女孩到底去了哪里?是被人害了,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浪迹到了别处?(《公开的秘密》)朱丽叶的女儿,那个二十岁那年在某种程中“隐退”消失的女孩,到底怎么样了?是她自愿消失?还是被人胁迫?(《沉寂》)
劳莲,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她到底是父母的亲生女儿,还是德尔芬的女儿?那个死去的并父母保留的孩子的骨灰,是属于父母的劳莲,还是德尔芬的劳莲?
没有人告诉你答案,你只能自己去想,从而把她的小说读上一遍又一遍。

越读,你便越会发现,那些风平浪静的叙述下面,是怎样的暗流汹涌。

题材上,艾丽丝·门罗写那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并非大众化但却经常发生,只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

她写这些,让你看到了更多的隐秘,可是,你看完之后,回想一下,审视周围,却发现其实这样的事时时在发生,就在你身边,或者,虽未发生却随时有可能发生。

艾丽丝·门罗就是通过这
些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性中被人忽略或者故意忽略的普遍性。

在她的小说里,你看到的是人是最本真的状态,没有道德的评论,没有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在生活里存在的小人物。

存在,我觉得我只能用这个词。

因为,艾丽丝·门罗绝不是用小说来揭示什么生命的意义或者一段感情的对错,那些人物,只是存在着罢了,生活着罢了,依从着生命和情感的本能。

从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中,你看不到时代,因为这些人物是普通的小人物,有着普遍的典型性,这些故事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发生过,在许多人生活中都出现过的故事,有着普遍的共性。

这些人,这些事,超越了时代,超越了道德,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而直面人性最深最真处,表现最为本真的生命状态。

比如那个已然谈婚论嫁女子格雷斯,与未婚夫的感情不能说不和谐,但是,当她第一次看到未婚夫的哥哥,却在一念之间与之外出,并出逃了一个下午。

也许,她只是在与未婚夫的欢爱中有未被满足的愿望(比如被需要,被征服),也许只是因未婚夫的哥哥身上那种特有的气味和那深不可测的目光而一见钟情,也许只是渴望激情,或者,只是好奇,想体验另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

(《激情》)谁又能说自己没有过这种期待与想象呢?心动的感情谁都有过,只是,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一直小心地走着,不敢超越。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离丈夫和婚
姻,但虽然有贾米森太太的帮助,她还是在出逃的半路失去了勇气,写信让丈夫来把她接回家。

而她的丈夫,在去质问并想要伤害贾米森太太时,因为卡拉那只失踪的小羊的意外出现而改变初衷,暧昧的气氛之后,小羊被卡拉的丈夫秘密危害。

这又是怎样复杂而隐秘的情绪?(《逃离》)艾丽丝·门罗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就那么娓娓道来,像我国三十年代的白话小说,有着沈从文的舒缓与张爱玲的锐利。

她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经常省略掉一部分,只在最关键处展示几个细节,那些细节有着非同寻常的重量,如同一部电影,只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几个场面,便让你感受到了整个空间的广阔。

而这几处细节,就可以让你一斑而知全豹,而且,因为只给你几斑,让你更生出无限的想象来,心中反而酝酿了更多的精彩。

艾丽丝·门罗善写短篇小说,而这些短篇却包容了很多的内容,“她在每一个短篇小说中呈现的深度、智慧和精准比得上很多长篇小说家穷极一生的书写”(布克国际奖评委会)。

她的文笔是浓缩的,如同果珍,哪怕只是一点小末末,也够你放入一杯水中品味良久。

有时候,她只是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话,而你读来,却发现,这一句话背后,却藏着那么多的隐秘与幽微,你只有再联系前后文细细地读,才能发现更多的情节,更多的妙处。

艾丽丝·门罗不愧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作为英语语种
的作家,她的小说让我们读起来无多晦涩,这除了要感谢翻译者的功底外,还与她的平实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她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绝非偶然。

这让我想起上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

莫言与艾丽丝·门罗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都讲述着小人物的命运,都有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力量。

但他们的风格又截然不同。

莫言的故事,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他的叙述,更像在讲民间的传奇,有着许多的俚俗、幽默和许多的荒诞。

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中,却隐藏着对人性真实状态的揭露和人类命运的悲悯。

而艾丽丝·门罗的讲述,更像是一个老太太在跟你聊天唠嗑,絮絮叨叨,有的地方看似没有逻辑,你以为是这个老人犯了糊涂遗忘了,或者思维混乱了,但听完后,细细琢磨,她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条不紊并暗藏玄机,每个故事都是对人性隐秘处的探寻。

如果说莫言的小说像传奇,那么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更像回忆录。

在语言上,莫言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艾丽丝·门罗的语言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叙述语言,平实亲切。

感谢这些书,可以让我得以与这些大师亲密对视,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幸福。

也怅恨我自己没有更多的文学评论知识,语言如此枯竭,不能充分表达出我阅读后的强烈感受。

只好有待慢慢进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