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篇1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逃离》读后感1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心里隐隐作痛。
这篇文字简洁、故事平常的小说,看似平静的溪水,却暗流涌动,危机时伏,令人不安。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嫁给她喜欢的克拉克;第二次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门罗讲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
故事从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展开,主要的情节就只有一天,但在这一天的故事里,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人妇的故事,穿插了邻居一对夫妇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遗孀西尔维娅的故事,卡拉父母的故事。
给人的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有爱的需要和爱的错位,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疏离与孤独的主题。
卡拉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父母“不喜欢她,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哥哥对她“也没有什么感情。
他老婆更是狗眼看人低”。
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因此她刚刚中学毕业就去了一所马术学校,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读大学。
在马术学校,卡拉认识了马术教练克拉克,被他野性的新鲜的气质吸引,她称他是“吉卜赛流浪汉”,她厌烦自己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于是十八岁的她,离家出走。
留了一个字条给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她幻想着和克拉克办一所自己的马术学校,盖一座马棚。
她自信是去寻找真实的生活,而在父母给她的生活里,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和真实,只感到日复一日的庸常和被人忽视。
她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新鲜的生活。
可是,这个“吉卜赛流浪汉”渐渐令他失望。
《逃离》阅读感想

《逃离》阅读感想《逃离》这本书选取了八篇短篇小说,其中《机缘》《匆匆》《沉寂》的主人公同是一个女人朱丽叶。
朱丽叶本是一个有着古典文学硕士学位的知识女性,却在火车上遇见了渔夫埃里克,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她所愿,埃里克的妻子安因车祸瘫痪,埃里克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
朱丽叶在生下女儿佩内洛普后,离开了鲸鱼湾,回到了故乡。
在故乡,她面临着父母的衰老和疾病,以及自己与埃里克之间的矛盾。
最终,埃里克在出海时遭遇暴风雨身亡,朱丽叶又回到了温哥华。
在《逃离》中,门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朱丽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朱丽叶本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却在婚姻和家庭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她对佩内洛普的爱和期望,也反映了她对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的一种寄托。
然而,佩内洛普却在长大后离家出走,这让朱丽叶感到痛苦和绝望。
门罗的小说不仅揭示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困境,也反映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无奈和荒谬。
朱丽叶努力地生活着,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却常常被命运所捉弄。
她的学识和才华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埃里克的突然离世和佩内洛普的消失,让朱丽叶感到生活的荒谬和无常。
然而,门罗并没有让朱丽叶陷入绝望之中,而是在小说的结尾留下了一丝温暖。
朱丽叶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和挫折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下去,继续生活。
她意识到,所有事情都会有失去的可能,包括以前填满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因此,她应该做些什么来避免它发生。
《逃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着,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但生活却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挫折和痛苦。
我们需要学会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无常,保持一颗坚强的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阅读门罗的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逃离》的人,都会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逃离》读后感1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
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
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
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
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
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
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
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
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
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
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
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
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
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书是多年前买的,那时年轻,翻看几页便觉乏味,于是一直搁置在书柜里。
近日偶然翻出,重读竟觉十分喜爱。
想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渐丰,曾经读不懂、看不明的内容,如今都能领会其中深意。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正是如此,初读时平淡无奇,讲述的不过是普通女子的平凡喜乐与悲哀,似乎并无太多深刻的哲理。
然而,在这些平淡的故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丝共鸣。
生活本就大同小异,命运不会给予我们确切的答案,而需我们自己去抉择。
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也各异。
《逃离》中的卡拉,为追寻爱情,决然逃离父母,却不料爱情终敌不过时间与生活的消磨,她再次选择逃离,中途却又折返。
只因她已失去信心,无法确信逃离后的生活定会优于当前,于是她宁愿忍受心中的刺痛,重回原状。
日子久了,习惯成自然,那痛苦之感也就不再强烈。
此般情形,恰似李佩甫在《城的灯》中所言:“心硬了,刺就变软了。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身处令人身心疲惫的工作中,挣扎在相看两厌的婚姻生活里,却无力做出大胆的逃离,以致迷失了自我。
失去的自我,又岂是在一次次的逃离中就能轻易找回的呢?《沉寂》中的朱丽叶,在女儿佩内洛普杳无音信后,由最初的愤然转为后来的淡然,逐渐沉浸于书堆,与多数朋友断了往来,选择离群索居的生活。
我想,待我老去,也会如此吧:寻一安静之处,读书、种花,便已足矣!而《播弄》的故事则令人扼腕叹息。
若冰满怀期待地奔赴一年之约,却在尚未进门时,就被惊恐吓得匆匆逃离。
那一年的等待啊,在瞬间便化为泡影。
然而,这一切并未结束。
时光流转,多年后,真相在若冰面前揭晓,留给我们的唯有叹息,却又与若冰一样,有一丝庆幸。
若冰若能勇敢地走上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一切是否会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呢?或许,最终的结果仍是如此,只是这漫长的等待与希望、失望、愉悦、痛苦的交织,在反反复复间摧毁了两人仓促间建立的感情。
相较之下,这种瞬间的崩塌或许更为仁慈。
看吧,这便是艾丽丝·门罗,以冷静而疏离的笔触讲述故事,却毫不留情地揭示现实的真相。
读《逃离》读后感

读《逃离》读后感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和个人感悟的结晶,作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对于爱丽丝·门罗来说,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度过,这些小镇便成了她笔下最常出现的场景。
女性对于“逃离”这个主题似乎有着格外的敏锐和偏爱。
在无数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女性逃离的探讨。
这或许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这个世界的被囚禁者。
而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创立自己的事业,有所作为。
直到一战前的十年间,男女平等的思想才开始真正普及和被世人接受,女性才可以走出家庭生活领域,去工作、参与政治、从事艺术创作。
在此之前,体面家庭的女性甚至连独自出门都是违背世俗和不可想象的。
爱丽丝·门罗生于 1931 年,她的创作生涯跨越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想必这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笔下的女性有了权利自觉,不满于平庸的生活,想要做出改变。
然而,20 世纪中末期的女性想要逃离的不再是一个面目清晰的强权式人物或家庭,而是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束缚和压抑。
她们渴望超越平庸,追求轻盈的生活,但现实中的琐碎和沉重却与这种渴望相互撕扯。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们往往选择回归正常生活,读者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一样感到迷茫。
看起来天下之大,女性却似乎没有真正的逃离之地。
当有机会逃离时,她们内心又开始怀念即将逃离开的那种熟悉和稳定的生活。
女性解放,不仅需要从外界的约束中解脱出来,更需要女性内心的自我解放。
简·奥斯汀生活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夏洛蒂·勃朗特则生活在 19 世纪中期,她们书中的女主人公自尊、自强、自爱,希求在婚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然而,一两百年过去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已被广为接受,但女性仍在困境中挣扎。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背景设定在加拿大偏远荒凉的小镇,让人不禁想起英国的荒野。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家庭和爱情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和爱情的考验,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细腻。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对她的了解甚少。
然而,这次挑选这本书的小伙伴却令我十分感激,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卡拉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总想着通过逃离来摆脱这一切。
那么,逃离之后又会怎样呢?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却让已经开始逃离的女主卡拉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逃离的过程中,她选择放弃逃离。
这种对逃离的放弃并非因为女性独立的艰难,也不是因为卡拉被束缚于对丈夫的感情,而是她在逃离的过程中意识到逃离的徒劳和无望。
她年轻时逃离父母与爱人,去往全新的地方,以为这样可以过上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但结果却激起了另一次想要逃离的欲望。
那么,这次的逃离之后呢?也许它只是下一次逃离的开始。
如果这样,就不应该把生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逃离上,而应该选择返回。
“逃离”对生活的冲击,并非取决于你是否已经真正开始逃离,而是你内心对逃离的念头。
很多生活安稳的人,看上去却总是一副要去远方的模样,他们深陷于自己想象中的逃离旋涡,而意念中的逃离才是最极致的逃离。
只要你有了逃离的念头,只要逃离在诱惑着你,那么对于你周围的种种,你都注定是个缺席者。
门罗的故事没有给每一个“逃离”以对错的判断,也无法让你找到什么答案,甚至有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不明朗的、主观的。
她用细腻的文字为读者编织出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阅读时,你不再只是旁观故事的发展,而是能够进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细节和复杂情绪中,从而反观自省内心的真实欲念。
虽然这本书的翻译存在一些难度,尤其是一些倒叙和插叙的部分比较复杂,但多读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我们无法逃离生命的束缚,也无法逃离整个人生。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学会在束缚中寻找自由,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正如卡拉在经历了多次逃离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珍惜眼前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其实这段心理描写我能够感同身受一些,仿佛自己能窥见大部分妇女的影子。
比如我的母亲,退休后便常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她日复一日的做着家务活,偶尔发出感叹和埋怨,“整天就是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想出去出不去。
只能在家呆着,家附近转转。
”我觉得自己突然就有点理解她了。
她的青春没有了,她余下的年华却要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中渐渐消逝。
生活是不会给这样年龄的人带来惊喜和新鲜的了。
她或许早就习惯接受,可偶尔的叹息却是心底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循环。
()有一次她因为家庭原因和父亲大吵一架,生气的离家出走,她是没有地方可去的,我担心她,手机联系她,她短信发过来叫我保密。
第二天我和她约在一家面包店碰头,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她没有地方可去,她也不知道去哪里,她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再大的地方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
她一个人晚上睡了一家不知名的陌生宾馆,可能睡多久呢?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床啊。
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
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
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
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
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
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
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
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
可诉无处可说。
有一天,她最终因为覆架在她个体身上的时代与性别枷锁,不说一句离开家庭,走向远方,不见踪影。
我觉得她寻求的生命激情和真实是无法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并理解的。
她正一步一步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外壳一件一件卸去。
而事实是,更多时候,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继续一段未知和全新的生活的。
还有一篇是《激情》,女主角格雷斯按照既定的轨道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读书毕业后在一家旅馆找了份活儿成为一名服务生,邂逅了一位对她有好感的男生,自然而然的约会,拜访,成为伴侣,做爱,谈婚论嫁。
曾经年少向往的的爱情毫无波澜的出现眼前时,她如同被生活set好般,毫无欣喜可言的面对接受。
可格雷斯她是特别的,和大多数女孩不同,她也从不屑于成为大多女孩需要成为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蠢笨。
”此时的生活,对格雷斯而言就像被生活摆布的棋子,找不到真实的感觉。
直到她因为脚底划破遇到格雷斯男友的哥哥尼尔。
尼尔为人深沉,犹如“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忧郁,整日以酒作伴。
尼尔是医生,了解她脚部伤势后随即载她去医院进行包扎,无征兆的,尼尔不发一言带着她开往野郊,他瞒着弟弟私自带走格雷斯,“开车的速度与在高架路上飞行时可称不相上下。
”可格雷斯却不认为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她的身体内除了涌流着欲念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
一会儿,他在车里将格雷斯手的掌心压在自己的嘴唇上,舔了舔,又松开。
之后,他将驾驶座位交给不会开车的格雷斯,让她当下就学习开车。
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多,但是通过对话的过程,格雷斯开始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
离别之前,尼尔将她拥在自己的双臂里,抱得那么紧那么持久,她为他围裹着,同一时间既是在索求又是在施予。
他说:他不过是想要在她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然后就要走开的。
离别后的第二天,格雷斯听闻了一条消息:一辆去小赛博湖的半路上对直撞上了桥墩,车全毁并且烧的不见尸首…我可能无法过多知道尼尔遇到具体什么事。
但我觉得尼尔能看懂格雷斯心理似的,感受到格雷斯内心那如火般燃烧的欲望和激情。
平静的生活,疯狂显得真实。
尼尔不寻常的无望的真实勾起格雷斯内心无比的火热和情感。
是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离真实有这么近的距离,她,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活着,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过活。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有些人的生活如果平淡无常寡淡如水,也许就会不自觉地就把生活当戏,疯狂一把,这样大概是对生活的抗争或是对自己活着的释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