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两性关系探讨——爱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两性关系探讨——爱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启示侯君赵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影响自然界的程度愈发深刻。
尤其是近年来,在工业信息化科技大爆炸式的开发,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自然灾害愈演愈烈,一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大背景下,生态意识及生态哲学概念便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了广大作家作品当中。
加拿大短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家。
加拿大土地幅员辽阔,对加拿大文学作品的研究永远不能脱离广阔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与塑造。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对自然环境和荒野的关注和思考也通常是小说中人物互动的直接背景和参考点。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角度审视门罗作品《逃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中作者所呈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理念。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衍生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女权主义者弗索瓦·德·埃奥本(FranCiosed’aEhuonne)在《女性或死亡》一书中提出:女性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应该将女性主义思想与生态哲学结合起来参照研究。
后来她在《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者转变》一书中明确提出:自然与女性同样遭受着社会的忽视,而出路就是女性与自然团结结盟,行动起来拯救自我与地球。
自此,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产生了,并持续对文学作品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门罗于2004年发表了《逃离》这部作品,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卡拉是一个热爱自然与动物的人。
“她想学兽医,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结婚后,卡拉与丈夫克拉克经营着一家马场,“卡拉对待马匹的态度是温和的,有点像母亲的态度。
她轻轻地跟它们说话,抚摩它们的脖颈,蹭蹭它们的鼻子,对于手里没带吃的表示道歉。
”当他们的朋友因克拉克没有修好顶棚,而抱怨自己的小马莉吉不该受如此待遇后,丈夫克拉克决定永远不再为莉吉做任何事。
“莉吉在感情上也受到了伤害。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逃离》读后感1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心里隐隐作痛。
这篇文字简洁、故事平常的小说,看似平静的溪水,却暗流涌动,危机时伏,令人不安。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嫁给她喜欢的克拉克;第二次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门罗讲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
故事从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展开,主要的情节就只有一天,但在这一天的故事里,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人妇的故事,穿插了邻居一对夫妇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遗孀西尔维娅的故事,卡拉父母的故事。
给人的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有爱的需要和爱的错位,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疏离与孤独的主题。
卡拉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父母“不喜欢她,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哥哥对她“也没有什么感情。
他老婆更是狗眼看人低”。
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因此她刚刚中学毕业就去了一所马术学校,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读大学。
在马术学校,卡拉认识了马术教练克拉克,被他野性的新鲜的气质吸引,她称他是“吉卜赛流浪汉”,她厌烦自己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于是十八岁的她,离家出走。
留了一个字条给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她幻想着和克拉克办一所自己的马术学校,盖一座马棚。
她自信是去寻找真实的生活,而在父母给她的生活里,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和真实,只感到日复一日的庸常和被人忽视。
她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新鲜的生活。
可是,这个“吉卜赛流浪汉”渐渐令他失望。
爱丽丝·门罗的生命意识——以《逃离》为例

前 言 :爱丽丝 - 门罗是加拿大非常著名的一位女性
作 家 ,从 十 几 岁开 始她 的写 作 生涯 , 创作 出 了众 多优 秀 的文 学作 品,2 0 1 3年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 奖 ,具 有 “ 当代 最 伟 大 小说 家 ”称 号 。《 逃 离 》 是 爱丽 丝 ・ 门罗 的代 表作 之 这 部小说 通过 八个故 事 的 串联 ,表达 了爱丽丝 ・ 门罗 渴 望 改 变 ,期待 新 生 的 生命 意 识 ,利 用其 深 厚 的 文 学功 底 ,为 人们带 来 回味无穷 的生命 启示 。
2 _ 3 对 生命苦 难 的担 当 卡 拉 虽 然 一 直在 不 断 的 逃离 ,但 是 她 也 总 是生 活 在 各种 苦 难 之 中 ,当 初逃 离 的 愿望 是 好 的 ,希 望 可 以逃 离 现在 的苦 难 ,开 始 崭 新 的生 活 。但 生 活 是残 酷 的,现 实 往往 与 她 的 想象 存 在 很 大 的差 距 ,所 以她 只不 过 是从 一 处 苦难 之 中,逃 离 到 下一 处 苦难 之 地 ,最 终 她 放 弃 了逃 离 ,选 择 回 到原 本 的 生活 之 中。 回归 原本 的生 活 状态 不 代 表对 生 命 和 自由 的放 弃 ,而 是 一种 对 苦 难 的担 当,承 担 生命 中的苦难 也是 一种 生命 勇气 的表现 。 3 . 爱丽丝 - 门罗表述生命价值 的原 因 对于爱丽丝 ・ 门罗 获得 诺 贝尔 文 学奖 ,很 多 人抱 怀 疑 的态度 ,认 为她 并 没 有那 个 实 力 ,在 这 之前 也 很 少 有 人 对 她 的 作 品进 行 关 注 ,可 以说 爱丽 丝 ・ 门罗 是 一 匹 典 型 的文 学 奖 黑 马 。爱丽 丝 ・ 门罗 对 于 自己得 奖 一 事 也 表 现 的十 分 谦虚 , 她说 自己 “ 之 所 以能够 取 得 成 功 ,是 因 为 没有 除写作 之外 的其 它 天赋 ” ,所 以她将 自己 的所 有 热 情 都 奉献 给 了写 作 口 ] 。“ 写 作是 绝望 的竞赛 ,我 没有 一 天 停 止写 作 ” ,这 是 爱 丽丝 ・ 门罗 对 自己 写作 生 涯 的 理解 , 从她 的话 中可 以看 出他 对 生 命 的感 悟 以及 生 命 意识 的觉 醒 ,通过 不 断的 “ 逃离” ,追 求生 命 的本质 和 自己想要 的
艾丽斯·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关系研究

ANHUI W ENX UE
艺
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艾丽斯 ・ 门罗 逃 高 中的女性 关系研究
何 晶 晶
四川 外 国语 大 学成都 学 院
人 生
摘
要: 门罗短篇小说集《 逃 离》 八个短篇主人公 均为女 性 , 主题 上具 有相 关性。 这 些独具特 色、 形 象各异 的女
性形象构成 了复杂的母女 关系、 朋友关 系以及微妙 的同性 恋关 系。 通过 解读 小说 集 中的 多元女性关 系, 有助 于 更加客 观地看待 门罗的女性观 。 也是理解和认识 门罗创作理念 的关键。
由发展个 f 生之后对传统家庭伦理价值 的怀念和渴望 。 以朱丽 叶为代表 的年轻 知识女性 已具 备独立 的 经济能力 与社会 地位 , 不愿像小镇传 统女性做 “ 房 间 里的天使” , 也不理解母亲对 自己的依赖。 晚年 当女儿 佩 内罗普毅然离 开她后 , 才体会到 自己年轻 时对母 亲 的伤害。 门罗在这段叙述 中表达了对母 亲与女性 的关 怀。
代、 家庭与社会等种种关系的思考。 母 女 关 系的 疏 离 本 文 以开篇 同名 小说《 逃离》 和三篇 一脉相 承的 小说《 机缘》 、 《 匆匆》 、 《 沉寂》 为例进行母 女关系 的阐 释。 门罗笔下 的母女大都充满矛盾 , 逐渐疏离 。 门罗以 对传统话语 中母 亲社会价值 和传统角 色的领会 为基 础, 从女性作家视角 出发 , 为女性与母亲发声 。 《 逃离》
定所 , 卡拉给他 的绰号“ 吉 普赛流浪汉 ” 。 最后不 顾母 亲 的劝诫 “ 他会伤 了你 的心 的” , 毅 然离家 出走 , 与克 拉克私奔 。 母亲 只能在信 中感 叹“ 你都 不明 白你 抛弃 掉的是什么”[ 2 1 3 3 。 建立 自己家庭 的卡拉并 没有获得幸 福, 正如母亲所预料 的, 由于经济拮据马场生意萧条 。 克拉克 自私 暴躁 的本 性显露无 疑 , 忍受不了丈夫精神 压迫的卡拉 接受 了邻居西尔维娅 的帮助离家 出走 , 离 家 前 西 尔 维 娅 问 卡 拉 安 定 之 后 是 否 会 重 新 和 父 母 联
《逃离》中母马和山羊象征的女性意识

《逃离》中母马和山羊象征的女性意识刘冰洁【摘要】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作品,大多都采取了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意识.《逃离》中通过对小母马丽姬山羊弗洛拉这两个意象的刻画,主人公卡拉的命运也相应地出现新的转机和危机,与此紧密依存的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示出作者眼中的女性意识,即逃离并不是最终的归宿,女性应该勇敢面对现实,坚强的生活,在两性和谐中寻找自我.【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5)006【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象征;丽姬;弗洛拉;女性意识【作者】刘冰洁【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一位以短篇小说见长的加拿大女作家。
她十几岁开始写作,在1968年,艾丽丝·门罗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
当时加拿大女权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关注女性生活的女作家,她一举成名,夺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
时至今日,她一共获得三次总督奖。
2004年,《逃离》面世,一经出版,立即好评如潮,毫无悬念地赢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
2009年5月,艾丽斯·门罗荣获第3 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是对其作品一贯的极高水准的充分肯定,也证明了其在全球的巨大影响。
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于2012年出版,此后,门罗宣布封笔。
2013年10月10 日,这位优秀的女作家众望所归,成为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加拿大籍作家[1]25。
迄今为止,艾丽丝·门罗共出版了1 部长篇小说、13 部短篇小说集。
她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中心,描写的都是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
她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这些女人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
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不动声色,却将平淡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尾往往是出其不意的昭示,但又好像没有很大的波澜起伏,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的震撼。
昔我往矣,今我来兮——二元对立视角下《逃离》中的女性形象

外国文学昔我往矣,今我来兮——二元对立视角下《逃离》中的女性形象张晔浙江传媒学院摘要:《逃离》发表于2004年,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作品之一,曾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逃离》这一作品集依然着眼于普通女性的寻常生活,谈及爱、背叛,失去的孩子,失不再来的机会。
门罗用细腻醇厚的笔调勾勒出形形色色饱满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入手,分析《逃离》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逃离》;二元对立;女性形象一、艾丽丝·门罗与《逃离》简介艾丽丝·门罗,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
她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共有13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作品获奖多次,曾三次问鼎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将门罗称为“当代契科夫”,并与威廉·福克纳相提并论。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主人公多为出生小镇的女性小人物,笔端触及女性的寻常生活。
她多数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如出一辙:出生于安大略省某小镇的年轻女子,聪明伶俐,性欲旺盛。
家境普通,母亲重病或已离世,父亲多为教师,继母表现差强人意。
一旦时机成熟,年轻女子借由求学或通过某些自私的行为,离开小镇,去往其他地方。
早早结婚生子,不幸婚姻破裂。
她也许会功成名就,成为作家、演员或主持人;也许会有艳遇。
最后,她会重返故土,却发觉家乡已经变了模样,她并不受欢迎。
循规蹈矩的家乡对她做出的现代选择评头论足。
她曾经竭力想成为一名独立而完整的女性,却心怀失落,挣扎彷徨,受到了伤害。
艾丽丝·门罗小说笔触细腻,语言简练,构思巧妙,巧设悬念。
用语朴实,灵活使用“倒叙”、“插叙”等写作方式。
叙述平稳流畅,娓娓道来,却暗藏玄机,形成了独特的“门罗风格”。
门罗的短篇小说通过描摹日常生活的点滴来表达对生活的体悟和人性的思索,平中见奇,在短小的篇幅中提供历史的纵深视角,通过对“时间的精妙处理使其总能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展现出复杂的生命体验”。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基本内容
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从《逃离》中引用一些具体情节。例 如,当唐娜刚回到家乡时,她被家人视为城市的象征,受到了村民们的冷落和歧 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融入了乡村生活, 并成为了村里的焦点人物。她所散发的自信和坚韧吸引了其他女性的羡慕和支持, 也启发了她们追求自由和真我的勇气。
基本内容
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往往被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的作品。然而,《逃离》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契诃夫的致敬之作,它更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创伤与困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勇气和希望。因此, 《逃离》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篇小说,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女性仍然不屈不挠地抗争着。她们寻找自 我救赎的力量,努力寻找一条往自由和解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可能 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创伤,但这些经历最终将使她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基本内容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揭示了女 性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它不仅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创伤和逃离,更展示了 她们无畏的抗争和不屈的精神。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女性的柔弱与坚 韧,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为那些正在经历挑战和创伤的女性提供支持和慰藉。
基本内容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逃离与回归并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对自然和女性 地位的思考与追求。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唐娜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在自 然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和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唐娜逃离城市的喧嚣,不仅仅是为 了逃避现实压力,更是为了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基本内容
在回归的诉求方面,唐娜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她的 回归并非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接纳。在田园生活中, 唐娜重新认识了自然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逐渐融入其中。她通过努力和智慧, 赢得了家人和村民的尊重与支持,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范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是当代美国文学中备受关注的女作家,其作品往往关注个体心理的探索和社会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逃离》是她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中描述了一连串逃离的故事,让人不禁对逃离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针对《逃离》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探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主题内涵。
二、逃离的主题背景《逃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束缚的社会环境中,作品中的人物为了追求自我、摆脱束缚、实现内心真实的自我,不断地选择逃离。
这些逃离不仅仅是为了空间上的迁移,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挣脱和超越。
这一主题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思考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知、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
三、逃离的多层次内涵1. 物理空间上的逃离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远离熟悉的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来实现对现实环境的逃避。
他们为了摆脱各种社会压力和限制,寻求自我空间,以期获得自由与解放。
这一层面的逃离体现了个体对于舒适区以外的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挑战。
2. 心理层面的逃离在心理层面,人物为了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挣脱过去或现实对自我意识的束缚。
这种逃离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期望、理想、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在不断地追求、思考和质疑中,个体逐步认识和挖掘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
3. 家庭与社会的逃离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作品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个体为了摆脱家庭矛盾和社会压力,选择逃离原有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这一过程既是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反思与挑战。
四、逃离的启示意义《逃离》中的逃离主题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还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逃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对和抗争方式。
通过逃离,个体可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
其次,逃离的过程也是个体成长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35解读爱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李秀林摘要:《逃离》是加拿大杰出文学家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女主角卡拉的两次逃离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女性意识曲折成长的经历。
由于两次逃离背景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不一样的结局。
作家门罗认为如果一个女性想要拥有主体意识,首先要获得经济与思想的独立。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 《逃离》 女性意识引言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凭借其创作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她一共发表了短篇小说100多部,获奖无数。
其中她创作的首部作品《快乐影子之舞》荣获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嘉奖,《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21世纪初期,她完成了《逃离》这部作品。
她凭借这本小说再一次荣获吉勒文学奖嘉奖。
有人曾经如此评论她:“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非常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却非常少,近乎难得一见,而她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艺术家。
”本文以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以她的杰出短篇作品《逃离》为例,重点分析她的女性意识是怎样形成和成长的。
一、《逃离》中展现的女性意识门罗的小说很多都把城镇郊区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作为主题,这和她自小在乡下长大关系密切。
她以女性及其个人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运用虚构或非虚构的模式创作,采取非线性方式展开叙事,作品中涉及到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
在其初期的小说里面,女主角大多以热情正面的形象出现。
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她笔下的女主角开始呈现出在各种各样零碎事件中挣扎的情绪,以及对待中年危机的心态。
身为一名以描绘女性意识以及提出女性问题而闻名于世的文学家,她的诸多小说都以乡镇郊区环境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1]在小说中将焦点聚集在女性个体,尤其是她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与人相处的难题中。
小说的叙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太多的冲突,人物角色性格温顺,但是读者在欣赏完小说后总会不由自主去思考当下女性的处境。
小说的语言清新、明朗,并无刻意雕琢之处,展现出平凡而现实的生活原貌,带给读者真诚、浓郁的情感享受。
很多西方评论家都将她称为“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和“当代的契 诃夫”。
《逃离》发表于21世纪初期,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小说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并且获得了吉勒文学奖。
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故事使人难以忘怀,文字表现质朴又动人,精准却又恰到好处。
阅读后给人以韵味悠长的感受。
” 作者在这部小说集中,再次表现了乡镇郊区的平凡人,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活,展现了隐藏着悲剧意味的生活。
门罗说:“我就是希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惊奇的感受。
重点不在于‘发生了何事’,重点是其发生的方式。
”这部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逃离,在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中都体现了这点。
[2]小说的女主角是人们平常能看到的普通女性的缩影,她们在琐碎的生活里生存着,各自对生活都有细致的观察。
这些主人公在生活中逆来顺受,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从原本的生活里离开。
作者描绘的这些女性心中充满美好生活的理想,都试图努力逃离家庭、两性压迫及自我困顿。
《逃离》是这部小说集中的首篇,它也代表了创作的特点——以女性主义为基点,透视女性意识以及个人成长的经过。
女性追求个体独立、发挥开创性的核心动力是自我觉醒的意识,这个概念是指女性身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和所代表的意义。
女性意识将“人”与“女人”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它蕴藏了性别的概念,却又越过了性别有更多的追求。
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妇女可以自主地感觉且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责任与义务,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个性及特色,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获得认可及实现自身价值。
二、女性意识的起源门罗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热衷于表现女性出走以及逃离的主题。
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总是以女性的视角展开描述,这部作品也是如此,小说讲的是许多普通女人经历的逃离的故事。
这部作品是八个短篇构成,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就是与小说集同名的《逃离》。
女主角卡拉是个普通的女人,她希望挣脱长辈的约束、逃离婚姻的束缚。
她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出走,她经历了两次逃离,但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
女主角成长的家庭里,糅合了母亲的疼爱和继父的威严,正值韶华的她原本的计划是等待开学,然后进大学接受教育。
在这个期间,她不由自主地情陷被继父贬得一文不值的马术教练克拉克,有着叛逆心的她在被情感萌发的触动后,产生了强烈的挣脱家人控制的心理,在强烈的内心挣扎后,她狠心地离开了自己的小家,然后跟着爱人私奔到了别处。
尽管她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面对什么,但她的冲动占了上风,她强烈地希望摆脱目前的情况。
在她看来,只要她和爱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8.01936WEN XUE文学2016.03人两人之间的情感足够纯粹,只要两人能吃苦耐劳,辛勤劳作,那么凭着两人所掌握的马术技巧,就一定可以过上理想中自在、甜蜜的生活。
从她第一次离家出逃开始,她内心中的女性意识就被点燃了。
[3]她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自己到底渴求什么,为这种希望与渴求她到底要放弃什么。
她为了追求无拘束的恋爱,非常勇敢地对抗家人。
但是她并没有更深地继续思考,实际上她的理想——追求个人的自由、不受约束地达成心愿、突破父权的压迫,这些重担被转移强压在了克拉克的身上。
从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此时她萌发的女性意识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她的这种女性意识欠缺周全而深入的考虑,显得太过冲动。
她所做出的诸多抗争,实际上出自她自己本能的希望,她对家庭、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仍处在十分肤浅的层次,她不能承担自己理想生活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里能够推断出,小说的女主角必将经历下一次的逃离。
三、女性意识的重压作品里描绘了他们在酒吧品尝美味佳肴与一起哼着歌驾车返家的细节,这些都表现出她那一刻心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这个时候他们才刚刚走入婚姻生活,女主角享受的甜蜜愉悦只是新婚的福利。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甜蜜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更多是无可奈何。
生活中的紧张、繁忙与困窘,还有丈夫越来越强烈的男权思维都迫使她必须忍受精神与身体两重煎熬。
作品中如此写道,“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突然对她发怒,他脸上的表情看上去就像她是他的仇人一样。
她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独自忍受全部的苦水,能够理解她的只有马棚里的小羊。
第一次出逃所点燃的女性意识,在这个时候全部熄灭了。
在家里,她没有地位,不能发声,她也无法对任何人倾诉、申辩,她可以做的事只有听从丈夫的安排。
四、女性意识的唤醒这部作品的主要故事就是女主角经历的两次逃离事件。
为了感情,为了挣脱父母的束缚,她第一次逃离了家庭;为了挣脱丈夫的控制,她再次希望逃离家庭,但是这次没有成功。
一样的逃离手段,不一样的结局,故事展现出女主角主体意识的曲折成长历程。
第二次的逃离没有成功,她只能回归让她倍感煎熬的家中,回归丈夫身边。
她的生活回归了平静的状态,她离开的起点变为了最后的终点。
经历了这次事件的女主角,失去了所有的斗志,她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人了,在女主角的逃离过程中,她终于沮丧而无奈地意识到,可以“解救”自我的只有原来的家,这使她无比落寞。
小说中的小羊是女主角最好的朋友与精神伴侣,在小羊走丢后,她的生活彻底陷入了深层的孤独与沉默中。
失去了朋友与精神寄托的女主角再也无法忍受生活的种种折磨,她再一次产生了想要逃离家庭的想法。
她仔细地考虑了自己的婚姻状态,在她看来,结束自己所有痛苦的最好方式就是像小羊那样出走。
她开始和自己的邻居倾诉心中的苦痛,在邻居的协助之下,她坐上了前往多伦多的车子,在离开的一刻,长期积压在她心头的女性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解放,邻居的同情与协助就像一盏明灯,再次照亮了她的女性意识。
可不幸的是这种女性意识复苏的时间太过短暂。
尽管她有了邻居的倾力协助,但是这次行动是没有根基的,她的未来没有人可以依赖,将来的生活前景一片黑暗。
这次逃离是冲动的行为,导致的后果也终将是失败。
她的意识仍被男权思想所压制,她无法挣脱金钱的制约,在她意识到未来的生活无法稳定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
她不确定自己可以很好地适应未来的独立生活,而且意识到丈夫在她的心目中仍然占有无可代替的地位。
[4]所以,在车子途经她与丈夫创业早期时常去购买廉价汽油的地方时,她内心的天平动摇了,她放弃了逃离并回到了丈夫身边,她的命运以最后对丈夫求饶而结束。
她原来离开的起点就变成她最后回归的终点,而可以解救她的那个人恰恰就是她长久以来希望离开的人。
这个无可奈何的结局使人倍感茫然,故事的气氛到了这里显得十分压抑。
她的人生从极力挣脱丈夫的控制变成了挣脱自我,而此时,她的女性意识再一次被唤醒。
结语小说表现了女主角的两次逃离事件。
她的首次逃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其中有男性力量的帮助。
第二次逃离中,尽管有了邻居的大力帮助,但是最后由于她自己的摇摆而没能挣脱丈夫的控制。
由于两次逃离的条件并不相同,于是就产生了两次不一样的结果。
问题的关键在于女主角自己,她的女性意识从萌芽到成长并未成熟。
漫无目的的逃离终会停止,就像一直被原点牵引一样,终有一天会回到原点。
她每一次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与环境妥协而非抗争的结果,最后她将面对的长期压制才是其悲惨人生的归宿。
她的两次逃离都是为了挣脱父权与男权的掌控,她每次的成功都是凭借了他人的帮助才得以实现,这并非表明她的女性意识已非常成熟。
[5]最后一次出走虽然也有他人帮助,但最终她却没能放弃对丈夫的依赖,这直接导致了出逃的失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女性意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从自我出发,意识和身体乃至经济都必须独立,只有这样女性意识才能真正成熟。
语参考文献[1]爱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陈实.门罗短篇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5(23).[3]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田甜.英美女性文学对当代女性价值观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4(20).[5]刘艳芹.艾丽丝·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析[J].语文建设,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