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下《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 (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4.“之”字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文章梳理1.《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这里的山和水与陋室进行类比,这里的仙和龙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诲人不倦hu r n b ju 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 :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 i赘zhu :指拖累、麻烦。

别bi 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 :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 :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契q :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13-16课知识点总结(全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13-16课知识点总结(全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13-16课知识点总结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答案一、字音字形(听写)丁卯(mǎo)躬(gōng)行修润(rùn)譬如(pì)别扭(niu)恳切(kěn)教诲(huì)朦胧(méng lóng)颠沛流离(diān pèi)商酌 (zhuó) 累赘(zhui)妥帖(tiē)生疏(shū)打拱(gǒng)拖tà(沓)诲(huì)人不倦(juàn)不耻下问(chǐ)以身作则(zé)二、多音字(听写)Lùn (讨论) 慨 kǎi (感慨)论概 gài (大概)Lún(论语) 溉 gài (灌溉)三、词义(听写)⑴朦胧:不清楚;模糊。

⑵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⑷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⑸商酌:商量、斟酌。

⑹不以为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⑺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言,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三、作者简介(听写!)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第十四课、驿路梨花一、字音字形(听写!)村寨(zhài)撵走(niǎn)扛枪(káng)驿路(yì)迷茫(máng)陡峭(dǒu)(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修葺(qì)晶莹(yíng)折损(zhé)(sǔn)菌子(jùn)麂子(jǐ)恍惚(huǎng)(hū)喷香(pèn)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二、词义(听写!)修葺:修理(建筑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精选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15 驿路梨花/彭荆风16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7 短文两篇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字音词义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shū: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譬pì如:比如。

朦méng胧:1.月光不明。

2.不清楚,模糊。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tuǒ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huì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五、鉴赏品读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

作业: 人们说童年是金色的,因为它 充满着幻想。你的童年是金色的吗? 请以“童年记趣”为内容,写一个 充满童稚情怀的作文片段。字数 300字左右。
小 结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 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 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 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 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
②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 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 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 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 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 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 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
有感情的朗读并简单说说这些句子写
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
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 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 《竹影》。
弥漫(mí n) mà 口头禅(chá n) 惬(qiè) 意 依样画葫芦
徘徊(paí i) huá 蘸(zhà n) 蕴含 参差不齐(cēncī)
包罗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着相同的含蕴。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
小 结
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
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 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
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 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 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 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单元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单元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上有自己的心得。
4.略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大意。
5.学习《短文两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在七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提高能力。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所以要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2、《驿路梨花》,除了弘扬雷锋精神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最苦与最乐》,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爱莲说》授课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爱莲说》授课PPT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1)一词多义 ①远 香远益清( 远闻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远处 ) ②可 可爱者甚蕃( 值得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能够 )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2)古今异义 ①植:古义:竖立。 【例】亭亭净植。 今义:栽种。 ②宜: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例】宜乎众矣。 今义:合适。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竖立观而不可亵玩Fra bibliotek。语气词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
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叹词,表示感慨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应当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zhuó
xiè
濯亵
lián
清涟

隐逸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文章节奏。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整体感知后,翻译课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和木本植物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 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 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 (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 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啊。

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诲人不倦hu ir印bfj u m: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 6:商量斟酌。

不妥tu 6: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I d赘zhu r:指拖累、麻烦。

别bi 0扭niu :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 a:形容做事拖拉。

驿路梨花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 eng惚h 口: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 r:修理。

最苦与最乐契q r: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丫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字词惮(dàn)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ō)凫水(fú)潺(chán )曳屋许许声(yè hǔ)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蕴藻(yùn zǎo)懈(xiè)屹立(yì)舀(yǎo)吁气(xū)家眷(juàn)倘(tǎnɡ)楫(jí)亢奋(kànɡ)晦暗(huì)羁绊(jī)蓦然(mò)冗杂(rǒnɡ)烧灼(zhuó)恬静(tián)犬吠(quǎn fèi )bó)辐射(fú)戛然而止(jiá)撇闭塞(sāi)磅礴(pánɡ (piě) 蘸(zhàn )惬意(qiè)少顷(shǎo qǐnɡ )参差不齐(cēn cī)水门汀(tīnɡ)咿哑(yī yǎ)静穆(mù)颦蹙(pín cù )粲然(càn)嗔视(chēn)叱(chì )zhà)浑身解数(xiè)尽低回婉转(wǎn zhuǎn )叱咤风云(chì 态极妍(yán)惆怅(chóu chànɡ )呓语(yì yǔ)【第16课.社戏】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

“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

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

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

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第10-13段(1) 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2) 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3)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第11段) 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 “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第17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胸臆。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

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

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

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这样气势雄浑的腰鼓的。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

【第18课.竹影】“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

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第19课。

观舞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zhě裙颦pín蹙cù粲càn然嗔chēn视叱chì咤zhà点拨:“嗔”不要误读成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着。

(2)嗔视:生气地看。

(3)叱咤:形容威力极大。

(4)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点拨:所填词语体现了“蛇舞”的动作特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三、文学(文体)常识《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

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

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第20课.口技】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吠”之声惊醒,复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1.精彩的场面描写。

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

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

从文章的第2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

这几个场面描写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

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

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

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听众的反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

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

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

重难点句子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

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

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