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

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
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

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6.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维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7.如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它们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 1.54 2.81 3.67 2.94 1.65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9.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生态系统采集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

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000m3

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353600kg

③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

④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11.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1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是初生演替

13.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1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15.表示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16.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17.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18.如图为一个国家(没有战争及大型的流行性疾病等特殊情况)400多年来人口的变化曲线,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是()

①时间为a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增长型

②该国很可能在b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恶性增长

③时间为c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衰退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9.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20.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

21.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A. B.

C. D.

22.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2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25.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

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2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

27.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28.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2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蝌蚪存活率/%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

甲乙丙1087740 22583025 34423211 482037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3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曲线b 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 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二、非选择题

31.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鱼的情况

研究方法鱼的数量每一个月是上一个月的2倍①

4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鱼的增长不受鱼的密度增加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

进行表达

观察统计鱼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2)假设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5万尾鲫鱼生长,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________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

(3)在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______,此方法是否适宜作为土壤动物调查的估算方法?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将一个水族箱用屏障在中间隔成A 、B 两部分,然后在A 、B 两侧分别放入数量相同的少量水蚤(小型甲壳动物)和草履虫,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观察它们的生长。h 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 值)时,继续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供给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请分析回答:

(1)在O ~h 小时内,两个种群的增长均呈__________型曲线。

(2)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h小时后,草履虫数量逐渐减少,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

(4)在坐标图中绘出h小时后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__________

33.种群增长和环境负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S”型曲线。请根据下图回答:

(1)种群指数增长期是指图中的()

A.a

B.b

C.c

D.d

(2)现在自然界多数生物都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只有波动或变动,这种波动或变动一方面是由于种群有____________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

(3)从该图曲线的实际意义分析,如果在灭鼠时,杀死了一半老鼠,存活的老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那么更有效的灭鼠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使环境的负载能力降低,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34.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酵母菌在不同pH的培养液中K值的变化。”(1)实验材料和用具:菌种、无菌培养液、培养皿、缓冲液、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表等。

(2)实验原理:pH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实验步骤:

①取五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

②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________。

③用缓冲液分别将五个培养皿中溶液的pH调至3.5,4.5,5.5,6.5,7.5。

④再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______。

⑤将培养皿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定期用________法测定酵母菌数目。

⑥待酵母菌数量刚开始下降时,分别计算出此时每个培养皿中酵母菌的数量。

(4)结果:已探究知酵母菌生活的适宜pH为5.5,请在如图中画出pH与K值的变化趋势图。

________

(5)结论:pH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变化。

3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答案】B

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6.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维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答案】D

7.如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它们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答案】C

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

0.66 1.54 2.81 3.67 2.94 1.650.03

增长速率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9.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生态系统采集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

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000m3

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353600kg

③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

④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11.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答案】C

1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是初生演替

【答案】C

13.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答案】A

1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15.表示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答案】C

16.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答案】C

17.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答案】A

18.如图为一个国家(没有战争及大型的流行性疾病等特殊情况)400多年来人口的变化曲线,

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是()

①时间为a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增长型

②该国很可能在b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恶性增长

③时间为c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衰退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19.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B

20.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

【答案】D

21.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A. B.

C. D.

【答案】B

22.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答案】B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答案】D

2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C

25.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

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

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答案】C

2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

【答案】C

27.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答案】C

28.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2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蝌蚪存活率/%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

甲乙丙1087740 22583025 34423211 482037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3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1.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生物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注意:请将选择题选项填写在第5页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Na+、O2 、葡萄糖、血浆蛋白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 C.CO2、血红蛋白、H+、尿素D.Ca2+、载体蛋白、氨基酸 3、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刺激B.反射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4、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项、B项和C项 5、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A.脑干 B.大脑皮层 C.小脑D.脊髓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兴奋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 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7、观察右图的神经元连接图,以下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A.刺激a处,b和c处会产生兴奋或抑制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8、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9、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与Na+和K+的分布不均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 时,细胞膜兴奋部位的特点是() A.对K+的通透性增加,K+迅速外流 B.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 C.对K+的通透性下降,K+迅速内流 D.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迅速外流 10、下列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A.迅速、准确 B.通过体液运输 C.微量、高效D.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12、下列内分泌腺与其分泌激素对应错误的是() A.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胰高血糖素 C.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D.睾丸促性腺激素 13、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血糖浓度的维持只与激素调节有关 B.饥饿时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昆明一中月考)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学知识,萌生和发展 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神话统治阶级 B.服务于小农经济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战胜自然灾害 4.1262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主持编订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 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授时历》其名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特色②统治者重视天文立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③中国 古代很早就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6.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 B.《伤寒杂病论》——“万盛宝典” C. 张仲景——“医圣” D.《本草纲目》——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7.(2013·西安高二检测)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姓名朝代著作 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 郭守敬元朝《授时历》 李时珍明朝《本草纲目》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④农耕经济史古代科技发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 首词中所说的“风骚”本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 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 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 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单元测试(二)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必修三第二章训练卷 统计(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x ,y 是两个变量,下列四个散点图中,x ,y 是负相关趋势的是( ) A. B. C. D. 2.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再减去80,得到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的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40.6,1.1 B.48.8,4.4 C.81.2,44.4 D.78.8,75.6 3.某篮球队甲、乙两名运动员练习罚球,每人练习10组,每组罚球40个.命中个数的茎叶图如右图,则下面结论中错误的一个是( ) A.甲的极差是29 B.乙的众数是21 C.甲罚球命中率比乙高 D .甲的中位数是24 4.某学院A ,B ,C 三个专业共有1200名学生,为了调查这些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20的样本.已知该学院的A 专业有380名学生,B 专业有420名学生,则在该学院的C 专业应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 A.30 B.40 C.50 D.60 5.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4、8.4、9.4、9.9、9.6、9.4、9.7,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A.9.4,0.484 B.9.4,0.016 C.9.5,0.04 D.9.5,0.016 6.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一种( ) A.确定性关系 B.线性关系 C.非确定性关系 D.非线性关系 7.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测得(x ,y )的四组数值分别是A (1,3),B (2,3.8),C (3,5.2),D (4,6),则y 与x 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是( ) A.y =x +1.9 B.y =1.04x +1.9 C.y =0.95x +1.04 D.y =1.05x -0.9 8.现要完成下列3项抽样调查: ①从10盒酸奶中抽取3盒进行食品卫生检查. ②科技报告厅有32排,每排有40个座位,有一次报告会恰好坐满了听众,报告会结束后,为了听取意见,需要请32名听众进行座谈. ③东方中学共有160名教职工,其中一般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A.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 B.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系统抽样 C.①系统抽样,②简单随机抽样,③分层抽样 D.①分层抽样,②系统抽样,③简单随机抽样 9.从存放号码分别为1,2,…,10的卡片的盒子中,有放回地取100次,每次取一张卡片并记下号码,统计结果如下: 此卷只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8.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 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一英语必修3 Unit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福州市第十八中学高一英语必修3 Unit 3单元测验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Name:___________ No: ________ Marks: 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 )1. -- What have you done with my new shirt?” -- _________. A. Forget it B. I put it away C. In the washing machine D. It’s my honour. ( )2. -- Can you ______ for every cent you spend in the school? -- Of course, I keep all my ______. You can have a check. A. explain, accounts B. account, accounts C. show, account D. reason, account ( )3. -- May I have your ______now, sir? -- Minutes, please. I’ll have another look at the menu. A. bill B. service C. order D. credit card ( )4. I wonder ____ . A. what’s there to wait for B. who are you waiting for C. how long we have to wait D. how long we have been kept waiting for ( )5. -- Do you remember _____ Mr. Brown’s address is ? -- He may live at No.7 or No.17 of Bridge Street. I’m not sure of ____ . A. where; which B. where; what C. what; where D. what; which ( )6. T he problem is ____ we can deal with _______ rubbish. A. whether; a large amount of B. how; a large number of C. what; a great deal of D. if ; large quantities of ( )7. T he rules of the school don’t _______. A. allow to smoke B. be permitted to smoke C. be allowed smoking D. permit smoking ( )8. D on’t forget to tell their parents they _____ be back late A. are going to B. will C. are to D. are about to ( )9. T he old man just stood there ______ the pickpocket without a word. A. looking B. staring at C. glaring at D. glancing ( )10. H e is very tall and can be _____ in the crowd. A. know easily B. recognize easily C. easily spotted D. easily realized ( )11.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would take part in the contest _____ fifty, but a number of _____ absent for different reasons. A. was; was B. were; were C. were; was D. was; were ( )12. D o you have any money _____you? A. on B. with C. about D. all above ( )13. _____ at the salary, he refused to sign a contract with the company. A. Disappointing B. Disappointed C. Disappoint D. Disappointment ( )14. A fter the disaster, people’s _____ got thinner. A. patience B. temper C. mind D. anger ( )15. Y ou should _____ your manner in the public A. notice B. mind C. watch D. look after 第二部分: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As a child, I was truly afraid of the dark and of getting lost; these fears were very real and caused me some uncomfortable moments. Maybe it was the strange 16 things looked and sounded in my familiar room at night that 17 me so much. There was never total 18 , but a streetlight or passing car lights 19 clothes hung over a chair take on the 20 of a wild animal. Out of the corner of my 21 , I saw the curtains seem to move when there was no 22 . A tiny sound in the floor would seem a hundred times louder than in the daylight. My 23 run wild, and my heart would beat fast. I would 24 very still so that the “enemy” would not discover me. Another of my childhood fears was that I would get lost, 25 on the way home from school. Every morning I got on the school bus right near my home—that was no 26 . After school, 27 , when all the buses were 28 up along the street, I was afraid that I’d get on the wrong one and be taken to some 29 neighborhood. On school or fami ly trips to a park or a museum, I wouldn’t30 the leaders out of my sight. Perhaps one of the worst fears 31 all I had as a child was that of not being liked or 32 by others. Being popular was so important to me 33 , and the fear of not being liked was a 34 one. One of the processes of growing up is being able to 35 and overcome our fears. Understanding the things that frightened us as children helps us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later in life. ( )16. A. way B. time C. place D. reason ( )17. A. wounded B. destroyed C. surprised D. frightened ( )18. A. quietness B. darkness C. emptiness D. loneliness ( )19. A. got B. forced C. made D. caused ( )20. A. spirit B. height C. body D. shape ( )21. A. eye B. window C. mouth D. door ( )22. A. breath B. wind C. air D. sound ( )23. A. belief B. feeling C. doubt D. imagination ( )24. A. lay B. hide C. rest D. lie ( )25. A. especially B. simply C. probably D. directly ( )26. A. discussion B. problem C. joke D. matter ( )27. A. though B. yet C. as if D. still ( )28. A. called B. backed C. lined D. packed ( )29. A. old B. crowed C. poor D. unfamiliar ( )30. A. leave B. let C. order D. send ( )31. A. above B. in C. of D. at ( )32. A. protected B. guided C. believed D. accepted ( )33. A. then B. there C. once D. anyway ( )34. A. strict B. powerful C. heavy D. right ( )35. A. realize B. remember C. recognize D. recover 三、阅读理解:(每题2分,共20分。) A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 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zones(时区), one hour apart. You can have days with more or fewer than twenty-fours, and weeks with more or fewer than seven days. If you make a five-day trip 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your ship enters a different time zone every day. As you enter each zone, the time changes one hour. Traveling west, you set your clock back, traveling east, you set it ahead. Each day of your trip has either twenty-five or twenty-three hours. If you travel by ship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you cross th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国际日期变更线). By agreement, this is the point where a new day begins. When you cross the line, you change your calendar one full day, backward or forward. Traveling east today becomes yesterday. Traveling west, it is tomorrow. ( )36. S 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 because _____. A. no day really has twenty-four hours B. no one knows where time zones begin C.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ime zones D. in some places one day always has twenty-five hours. ( )37. T he difference in time between zones is _____. A. one hour B. more than seven days C. seven days D. twenty-four hours ( )38. T h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is the name for “_____”. A. the beginning of any new time zone B. any point where time changes by one hour C. the point where a new day begins D. the end of any new time zone B Three men traveling on a train began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world’s greatest wonders. “In my opinion,” the first man said, “the Egyptian pyramids are the world’s greatest. Although they were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一至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4.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两章测试题

2010-2011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生物单元质量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无机盐④激素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2.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下列关于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的说确的是 A.人体在寒冷的环境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B.Y表示肾上腺,产生的激素在产热上与甲状腺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C.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必需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保持体温恒定 D.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 3.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 ①血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5.下列有关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环境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完成的 B.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围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D.③⑥⑦⑧ 8.下列有关人体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K+ 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于维持环境的稳态不利 9.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③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围波动 C.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四大系统来共同维持 D.HCO-3、HPO2-4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11.2010年4月5日,王家岭煤矿,由于透水事件被困的153名矿工有115名首先奇迹般获救,并有显著的生命特征.被困期间有关他们体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困期间,只要通过减少排尿就可以保持水分平衡 B.获救后,仍有生命特征说明血糖仍保持平衡 C.被困期间,他们体对血糖含量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胰岛素 D.体重均减轻,主要原因是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利用 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增多 13.以下不可能引起尿糖现象的是() A.糖尿病 B.一次性吃糖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D.短时间饥饿14.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