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乡发展进行综合布局和空间组织,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体系,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一、规划目标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城镇体系,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2. 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3.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5.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多样性。
二、规划原则城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考虑城乡发展需求,实现城乡统筹规划。
2. 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3. 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的特色和竞争力。
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公平公正地分配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6. 鼓励创新和科技应用,推动城市发展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
7. 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规划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2.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以及城市绿地、水系等公共空间。
3. 城市交通规划: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轨道交通等,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城市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6.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包括建筑风格、绿化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等,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文化内涵。
7. 城市产业规划: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包括发展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3.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基础 地理位置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③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
度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三大类——单一特征的区
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总体区域
我国几种区域划分方案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正北、西北)、南方和西 部等三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北、南方的西南 地区集合在一起。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 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和长 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三层次的划分,也是参考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 的划分进行的。其中,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四大区域:东北 地区(包括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华北沿海、 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将中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大区域: 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中国西部分为两大区域:西南 和西北地区。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一节 区域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第一节 区域
1.区域的概念
2.区域的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区域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
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①城市不能脱离开区域而孤立存在,是引领区域发展的
核心。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中心地理论等
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增长理论无一不证实着城市与区 域的紧密依存关系; ②城市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作用; ③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增长,区域发展支撑城市进步。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城乡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体系规划成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内容1. 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人文关怀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4)公平公正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乡差距,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2. 基本内容(1)城市体系规划: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规模和功能,包括主城区、副中心和新城区的规划。
(2)乡村体系规划:确定乡村的空间布局、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
(3)交通系统规划:规划城乡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发展方向。
(4)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城乡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包括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规划。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包括规划编制、评估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反馈等环节。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等工作。
在评估审批阶段,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评估等工作。
实施监督阶段需要加强规划的落地和执行情况的监测。
评估反馈阶段需要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综合布局和功能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旨在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结构,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功能和品质。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起合理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城市布局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城市布局规划中,需要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重点。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乡村发展规划:乡村发展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乡村发展规划需要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乡村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提升乡村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3.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问题,提升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道路布局、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4. 环境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
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在环境保护规划中,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服务设施的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服务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中,需要考虑设施的布局、规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总之,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功能调整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可以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功能和品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二、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的三要素:1)人口数量; 2)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 这一阶段大致始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60年,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发展因素:• 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的选址1、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2、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4、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社会形态影响:二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二)工业社会时期城市1750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前后约经历200年.标志:工业革命(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特征:• 城市人口集聚• 城市结构布局改变,产生了圈层化和城市分区• 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对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出现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背景:• 二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严重破坏,战后面临恢复重建;• 美国是二战的受益者,在战争期间经济。
《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精选课件ppt
1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概念: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
空间分布有序的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的城镇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精选课件ppt
5
区域规划的新发展: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土规划: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 二者关系:后者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精选课件ppt
6
区域规划的新发展: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用途分区:国家、省地级,县乡级; 控制指标的确立:将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土地空间;
5、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以整个河流流域为范围的区域规划,重点 在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对防洪、发电、航运、鱼业、旅 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流域内其他各种资源的开发,水库淹没区的征地 拆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精选课件ppt
11
区域规划的类型
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的区域规划;
精选课件ppt
17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是合理解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是协调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城镇体系规划致力于体系整体最佳效益的追求; 第四、现代城镇体系规划寻求体系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1、以区域为整体,完善区域发展环境,确立发展战略,合理分配资源, 建立良好区域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2、维护公平前提下,对区域建设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协调和防控,防止 不利开发。 3、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合理产业结构。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居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间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城镇体系,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并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
2. 乡村布局规划:合理规划乡村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城乡交通规划:规划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确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通便利和畅通。
包括规划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城市扩展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规划城市的扩展方向和范围。
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 城市绿化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6. 城市更新规划:规划城市的更新改造项目,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包括老旧城区的改造、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建等。
7. 城市防灾规划:规划城市的防灾设施和应急救援系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包括规划防洪设施、防震设施、防火设施等。
8. 城市环境规划: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量。
包括规划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系统等。
以上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规划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交通网络、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交通网络、绿地系统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城镇体系规划的标准格式。
1. 城市规模: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确定城市的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和城市密度等。
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确定城市的规模范围,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出现过度膨胀或过度拥挤的情况。
2. 空间布局: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核心区、主城区、副中心和卫星城等。
核心区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主城区是城市的商业、居住和交通中心,副中心和卫星城是城市的辅助发展区域。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3. 功能定位: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包括产业布局、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等。
根据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
通过功能定位,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优势。
4. 交通网络: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等。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非机动交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5. 绿地系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的绿地系统,包括城市公园、绿化带、生态廊道和水系等。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系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
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 ③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中心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世界城市。
2020/12/8
11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①由于人口的密集,社会问题就呈现出集中发生的现象,并且复杂多样。 ②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 ③城市社会问题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又反过来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现实动力。 ④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会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也总是在不断地寻求
4
❖ 2.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可度量性和空间性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的动态性 区域的不重复性
第一节 区域
2020/12/8
5
第一节 区域
❖ 3.区域与城市 城市和其所在的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城市是区域增长、发展的核 心,区域是城市存在与支撑其发展的基础。
2020/12/8
2020/12/8
27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020/12/8
28
捷克 (首都布拉格)
2020/12/8
29
2020/12/8
西 班 牙
30
2020/12/8
31
2020/12/8
32
2020/12/8
33
2020/12/8
2020/12/8
16
世界百万级城市的维度分布(1920—1970)
2020/12/8
17
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 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达到122个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指出,6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2020/12/8
22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 利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2020/12/8
23
城市腹地
❖ 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 因素制约。
❖ 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 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
❖ 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 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 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
2020/12/8
15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影响人口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 大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比小城市更要紧密,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34
2020/12/8
35
❖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如矿业城市要求 邻接矿区。
❖ 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 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港口城市的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2020/12/8
2020/12/8
7
❖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①城市不能脱离开区域而孤立存在,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
中心地理论等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增长理论无一不证实着城市与区域的紧密依存关系; ②城市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作用; ③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增长,区域发展支撑城市进步。
2020/12/8
❖ 第三层次的划分,也是参考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进行的。其中,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 四大区域:东北地区(包括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华北沿海、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 将中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大区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中国西部分为两大区域:西南和西北地区。
2020/12/8
8
❖ 3.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
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两部分。
2020/12/8
9
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活动: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可分为: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经济部门。 可分为: 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交 通
城市区 位因素
海拔较低的濒海、濒湖 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水运起点或终点、 河流交汇处、过 河点、河口
河 流
2020/12/8
地形
26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 中位置——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位置
第一节 区域
❖ 1.区域的概念 ❖ 2.区域的特征 ❖ 3.区域与城市
2020/12/8
1
第一节 区域
❖ 1.区域的概念 政治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区域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地理学——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是区域特点的地理空间范围,整个地球是由不同地域层次和范围的区
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
2020/12/8
12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①健康的社会环境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城市各项社会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城市文明的
继续发展。 ②一个宽容的城市社会需要政府制定与此目标相一致的政策,保证基本的物质资源供给、社会安全与公平,
2020/12/8
24
❖ 根据社会经济联系疏密程度的不同,城市腹地可分成若干层次。
❖ 在中国,上海市的经济腹地,第一层次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是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在内的华东区, 第三层次将扩大到全国其他一些地区。城市腹地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一个城市可以有多个腹地,而不同城 市的腹地,又可以相互交叉和重叠。
2020/12/8
3
我国几种区域划分方案 ❖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正北、西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
北、南方的西南地区集合在一起。
❖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 华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2020/12/8
18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 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 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2020/12/8
19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
2020/12/8
41
❖ 1.国土规划 ❖ 2.都市区规划 ❖ 3.城市群规划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2020/12/8
42
❖ 1.1新国土规划的产生背景 ❖ 1.2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 ❖ 1.3国土规划的实践
1.国土规划
2020/12/8
43
❖ 2.1都市区规划的产生背景 ❖ 2.2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 2.3都市区规划的实践
❖ 1.1按规划地域的结构特征来划分 ❖ 1.2根据区域的行政管理属性来划分
2020/12/8
40
2.区域规划的内容
❖ 2.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 2.2区域发展战略 ❖ 2.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2.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 2.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 2.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 2.7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 2.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 ❖ 2.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
需要政府政策更大程度代表公民的意志。 ③城市规划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因而具有明确的公共政策属性。
2020/12/8
13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2020/12/8
14
❖ 3.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基础 地理位置
域组成的。
2020/12/8
2
第一节 区域
❖ 按照分类指标,区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①按照区域的物质内容划分——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②按照区域的内在结构特征——均质区和枢纽区 ③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三大类——单一特征的区域、
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总体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