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1.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旨在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应用。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利用理论土地资源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合理利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利用理论研究了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旨在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区域的空间资源,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使得规划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 环境保护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理论为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倡导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评估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国土空间规划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综合规划与分区管理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综合规划与分区管理相结合,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结合,即制定全国或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细化的分区规划。
这样能够在统一规划框架下,更好地落实规划要求。
3. 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共识,实现规划的民主决策。
这样可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可接受性。
4.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安徽农业科学 ,oma o 山 u ^ .c.06 3 1 )57 0 85 8 Ju l f 1i Si20 ,4(9 :07—57 ,0 1
责任编辑
庆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责任校对
庆培
生 态 区域建 设 规 划 的理 论 与 实践
贾良 殷福才, 清, 王晓辉 (徽 环 科 研 院安 省 水 理 点 验 ,徽 肥 3 1 安 省 境 学 究 ,徽 污 处 重 实 室安 合 20) 0 6
m t dadp ps ecno q et f erg nl oo c ni n et o r t t t y f o g a rgltnadcnrlo u a te e ̄ e o r oet ot leus o t i a e l a evo m n; fs h sae - e l i l eu i ot r m ns f m n h n o h r r h eo g l c i r e e r g oc o c ao n of h el
Sud n t eTh o y a t yo h e r nd n t eo j fEc lg ̄ c oo i Re in De eo me tPln i g go v lp n a n n
JA La gqn ta ( nu cdm f n in etl cecs { , n u 206 ) I i -ige i A h i ae yo v m n i e,}e A h i 30 1 n A E r o aS n
ta st n,eoo ia n u t" o s u t na d mut i nin l e eo me to ea p c feo o ;ce e ek ye vrn na lme t p e t n rn io i c lgc id sr c n t ci ldme so a v lp n n t se to n my ratst e ni me tl e ns mt i l y r o n i d h c h o e c o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研究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区域规划的制定,关系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是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经验提炼,是指导区域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和有力佐证。
关键词:区域规划;理论研究;战略发展“区域”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对区域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的发展,是地理学的三大分支之一。
随着对区域研究的广泛深入,逐渐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当前,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构筑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和引导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于lewis mumford的“田园城市”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思想。
“田园城市”要求突破城市的界限,将城市和周边的自然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最本质的区域规划思想。
“进化中的城市”认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场所、工作和人是一体的。
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工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向郊区拓展已成为一种必然,地区城市联系日益紧密,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形成城市群。
因此原来局限于单个的城市规划应当转变为对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城市和周边的乡镇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含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的影响地区,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
20世纪初期,在lewis mumford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着手于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施。
区域规划教研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规划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区域规划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我们开展了区域规划教研活动。
现将本次教研活动总结如下:二、教研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本次教研活动以区域规划理论为核心,重点学习了以下内容:(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意义;(2)区域规划的原则、目标和任务;(3)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4)国内外区域规划的成功案例。
2. 教学实践(1)课程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了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区域规划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3)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规划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术交流(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区域规划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2)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区域规划研究动态;(3)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三、教研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 丰富了教学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引入了新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学生的区域规划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4. 增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次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区域规划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教师对区域规划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2)实践教学环节仍有待加强;(3)学术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区域规划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项目数量和质量;(3)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1)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2期:主题——区域规划
二、城市发展和规划研究的区域化方向
反对意见:这样的说法混淆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概念。 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没有采用“市域体系规划——总体规划” 这样的经典方法,而是把中心城的发展与整个市域的发展融入 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城市各功能组团的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城 镇建设和乡村建设,明确了对乡村地区发展保护,同时注意城 市对外交通、给排水系统如何与周边其它城市的协调。 评价很高,规划设计优秀一等奖。 争议: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
2、国内对区域规划涵义的理解
1956年国家建委制订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 法(草案)》把区域规划定义为:
在将要开辟若干新工业区和将要建设若干新工业城镇的地区,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 对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电讯、水利、农业、林业、城镇、 建筑基地和供水、排水等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规 划,使一定地区内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各个工业企 业之间有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的布局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 设更有秩序。
四、区域规划研究的意义
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规划师、经济学家、环 境学家及忽视都市区域的人,承认:
区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新经济秩序的基本单位:全球化,区域而非国家,支配经 济 环境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一个社会单位:已经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城区、镇、郊区的 概念
四、区域规划研究的意义
一、西方国家区域规划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2、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
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探索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3)兴旺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4)重审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内容摘要
在实践方面,本书结合实际案例,从地方政府实践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 经验和政策措施。例如,本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一些具体举措,包括京津 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书还展望了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出 地方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协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详实,全面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这本书的对于深入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 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来说,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来,共同推 动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亮点摘录
作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思考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书中,作者将区域协调发展视 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同时,作者还强调区域协调 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书中另一个亮点是作者运用了大量图表和事实证据来支撑其观点。例如,在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 现状时,作者列举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规划,通过对比分析,使读者更加清 楚地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图表来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这些 图表和事实证据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本书的第三个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和可读性。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实际的实践意 义。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来说明如何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区域规划评估理论与方法一、区域规划评估理论1、区域规划评估理论的来源顾名思义,区域规划评估理论是针对区域规划而进行评估的理论。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从层次上来讲,区域规划高于城市规划,而低于全国性规划。
区域规划评估理论与其他规划评估理论不同的地方就是评估的对象不同,但是其理论框架均来源于城市规划评估理论。
W.C.Baer(1997)以规划方案(plan)为核心,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方案评估(plan critique)、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规划方案比较评估(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规划影响后期评估(evaluating post hoc plan outcomes)和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他认为评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1)各种规划选择方案的主要内容;2)规划作为一揽子计划在文件中表达的内容,其中包括目标、需求、问题假设和推理方法、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法规、条例、预算等);3)规划实施后的影响。
上述关于规划评估的不同分类结果,都是基于一种“分析思想”将规划评估依据不同阶段(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反馈、调整等)和不同层次(规划前评估、规划过程评估、规划结果评估)进行。
本世纪初,国内有学者在借鉴西方的政策评估框架,并将城市规划评估的时间纬度纳入其中,形成网状的城市规划评估矩阵。
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如果再增加一块内容——规划主体价值评估,就成为四维度城市规划评估理论框架了。
换句话说,四维度城市规划评估理论框架包括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实施过程的效能评估和规划结果的绩效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
最早的国土规划背景∶苏联实施计划经济和1929年世界 大恐慌。 自由放任→<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1921年,苏联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改造自然计划, 并在1928年编制一五计划,开始进行生产力布局。
3、国土规划与区域政策以及地方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考虑国家全盘利益,决定国土发展框架的10年 以上的长期基本规划,对国土资源和在国土上主要经济活 动和经济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和配置。 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仅限于某个区域, 是为了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控制不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 境和国土整治,提高区域的综合福利水准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对国内某一地区或特定地区实施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政 策和规划。
福利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先进国家都引入了 福利国家的制度体制。
福利国家其基本做法是把税收、社会保障等通 过财政的渠道将国民的所得进行再分配,从而 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准,也就是社会保障制 度设定了国民生活的安全网,是以一种寻求均 衡为目的的制度体系。
自由经济
计划经济
效率
均衡
公正
混合经济
事权安排的主要特点 一是现行政府事权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 “ 内外不清 ” 问题, 市场与政府职能的界定不明确,政府 “ 越位 ” 与 “ 缺位 ” 同 时存在。政府 “ 越位 ” 主要表现为 : 一方面政府承担了不少应 该由市场去做的事情 , 财政尚未退出盈利性领域 , 继续实行企业 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方面。另一方面能力比较低的政府承担了 能力比较高的政府才需要承担的职能。政府职能 “ 缺位 ” 主要 表现在对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卫 生保健、农业等投入不足 。 二是各级政府事权分配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 “ 上下不清 ” 问题,造成中央与地方事权错位、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相互错位。 中央政府过多承担了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 方面的支出责任,而且不合理地直接干预微观企业层面的运营。 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划分不统一、不规范,省与市县政府间事权 错位。较高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支出份额, 对农村的扶助支出主要落在县乡政府身上。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 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县乡政府承担,主要 的社会保障支出落在地县两级政府。
现阶段我国政府间事权安排的基本现状与主要特点
事权安排的基本现状 我国政府规模庞大,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全部政府 收支相当于 GDP 的 30%以上,高于世界一般水平。 但从结构来看,直接用于企业的各项支出、促进经济发 展的各项支出和政府本身支出占据了很大份额,一些基 本公共服务开支如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医疗卫 生等反而份额较小。 各级政府事权目前缺乏明确而正式的划分,宪法原则 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范围做出了规定,但没有通过 立法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加以明确划分,造成实际上各级 政府间并没有明显区别,除了少数事权如外交、国防等 专属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拥有的事权几乎全是中央政 府的事权翻板,从而呈现出 “上下对口、职责同构” 的特征,以致支出范围的划分过于笼统,而且流于重复, 财政分权体制缺乏合理事权划分的配套。
地方规划:站在地方的立场上,由地方主导的,为地方经济 和社会发展而服务的规划。
4、国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作用 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土规划具有诱导和体现民主政治 的作用,是政治和舆论的一种装饰,是民主意识形态 的表现。“缩小地区间差距”、“国土均衡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等随着发展阶 段和国内外形势的不同,国土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对 国民发出的一种宣言。 从完善行政体系来看,国土规划是国家协调部门间的 利益、国家和地方的利益的一个总原则,是统一和调 整各种社会资本建设计划的一种装饰,即具有行政性 的协调和统一的作用。
5、国土规划的功能和目的 合理设计和构造国土利用的空间框架;(针对发展中 国家:促进或完善全国的统一市场) 通过政府行为确保地区间的公平和协调发展;
解决萧条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及人口·经济活动过密 地区的区域问题; 有效地进行公共投资和诱导民间资本投资; 支持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 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土地、水、能源、 海洋、矿产、森林等); 保护和整治国土、防灾减灾、生态系统。
什么是事权和财权?
事权是某项事务归哪一级政府管,财权是某项 财政收入归哪一级政府使用。 事权是各级政府对所管理的国营企业与事业的 行政管理权,它反映的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划 分,突出的是行政隶属关系。财权是指在法律 允许下,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财政 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
区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国土规划概述 二、国外区域规划演变历程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类型 四、区域规划新背景 五、区域规划新理念 六、区域规划新理论 七、区域规划新目标 八、区域规划新内容 九、区域规划新方法 十、区域规划实施新手段
一、国外国土规划的基本概念
1、背景和基本概念
根据国家的不同、名称和重点也不同:空间秩序规划、国 土综合开发规划、社会资本建设规划、区域规划、国土 规划等。 欧美主要国家的国土规划的社会制度基础和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要素(特别人口)自由移动和全国 统一的市场。 地方自治政策:法定地方有自治权利和义务、中央与 地方在空间上的事权和财权。 国民的基本权利平等:生活环境的平等、就业机会的 平等、接触公共服务的机会平等→纳税、国民所得的 地区再分配。 政策理念:福利社会和完全雇用、地方议员代表制度
6、国土规划和区域政策实பைடு நூலகம்的前提条件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一定财政转移支付能力、 公共投资能力等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功能和国民所得再分配能力; 有一套能够约束和保障的法规制度,确定财权和事权,保障国土开 发利益和契约的履行以及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并形成了 一个体系; 有一套比较正确的数据统计和标准、科学正确地评价国土资源存量 和空间容量以及地区差距的标准; 有一套促进民间部门参与区域开发的政策金融制度和税制; 对开发过份密集的地区或对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一套严格限制开发 的政策和措施; 有一套为国民收集和公开信息的体系以及使民众参与,强调学习过程 和创新过程。 这六项条件同时在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