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现状及建议

合集下载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2-12-05T08:58:13.407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23期作者:乔法强[导读] 目前对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理念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在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设备的技术更新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发展现状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了基本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利用现代自动化数据技术实现无线传感,保证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

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应急救援中心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1411摘要:近几年我国发生煤矿安全问题的现象在不断地增加,为了保证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我国的煤矿企业在扩大生产的条件下实现煤矿技术发展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发展趋势引言目前对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理念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在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设备的技术更新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发展现状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了基本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利用现代自动化数据技术实现无线传感,保证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

当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要加强对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理念、技术上更新。

1国内外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1.1国内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1)安全监测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完善。

《煤矿安全规程》中明确规定:“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必须符合本规程和相关规定的要求”。

规范标准的出台,为提高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传输方式及容量的改变。

煤矿井下监测系统多采用了数字频带传输技术。

随着煤矿监控系统内容和容量的增加,光纤传输系统逐步取代老旧的传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3)软件功能的增强。

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监控信息共享,也可以实现处理管理信息功能。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摘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于保证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煤矿配备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这使得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害大大降低。

由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通风、排水和电力等,非常有必要实现智能化甚至实现无人化管理。

随着煤矿智能化的推进,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要求也正在提高,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煤安监函〔2016〕5号),同时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了AQ6201—201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发展;引言近年来,煤炭行业一直致力于探索智能化开采方式,大型煤矿陆续启动智能化煤矿生产系统。

煤炭生产实现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以自动化与智能化为核心成为未来煤炭企业竞争的主要阵地。

我国矿井对安全生产设备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集成的智能化建设。

煤矿大型设备自动化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及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等尚没有行业或者国家标准,煤矿企业采用不同厂家自行制定的传输协议和接口标准,各分(子)系统之间不能互通和兼容,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资源难于共享,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有效集成与联动管控。

而多系统融合的煤矿安全生产智能监控与诊断系统,将煤矿胶带运输系统、煤矿变电所系统、煤矿井下泵房系统、煤矿通风系统、煤矿副井提升系统以及煤矿井下斜巷运输系统等多系统完美融合。

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分析1.1现场数据采集技术煤矿井下环境比较复杂,主要是潮湿和电磁干扰比较强烈。

一些传感器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很容易出现数据乱码和噪声比较大的情况,这使得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很容易出现误报的情况。

针对井下环境比较潮湿的情况,将传感器的防潮等级升级到IP65级。

针对井下数据采集过程中容易出现强电磁干扰的情况,将传感器的接口采用RS-485/CAN标准,并采用CRC加密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增强抗干扰能力。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摘要:随着我国煤矿开采量的不断提升,煤矿开采环境越来越复杂,对煤矿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煤矿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造成很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保障生产安全是所有煤矿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针对该问题,很多煤矿企业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研究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矿井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以此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小隐患引发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发展分析引言目前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对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超限控制、应急联动等基本功能。

但随着安全监控技术及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对智能化矿山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煤矿企业对安全监控系统的个性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传输架构较复杂、系统功能单一、多系统融合联动程度不够深入、系统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监控数据的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显。

基于此,本文探究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现状及发展分析。

1安全监控多系统融合内容煤矿安全监控地面多系统融合即在应用层(监控主机)融合,通过平台软件完成各监控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各业务系统的融合展示与联动控制。

1)多系统数据融合。

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19)和煤矿实际需求为指导,确定各业务系统融合的数据,安全监控作为多系统融合的主体,应将其监控数据全部接入,具体明细如表1所示。

2)数据交互分析处理。

将安全监控、人员数据及设备运行情况等数据接入到系统融合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处理,在软件中实时显示和操作,实现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3)GIS与监控系统融合。

利用GIS技术将安全监控、人员定位等系统融合,GIS界面展示了安全监控、人员管理和应急广播设备信息和状态显示,遵循“一矿一图”的基本要求。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67第1卷 第13期产业科技创新 2019,1(13):67~68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乔鼠盟,马搏滔(陕西彬长孟村矿业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3600)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煤矿通风系统的特点,其次介绍了目前煤矿通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及通风事故防范措施,促进煤矿企业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防止矿井通风事故发生。

关键词:矿井;通风安全;事故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19)13-0067-02煤矿开采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矿井生产中存在很多安全风险。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加强通风安全管理,有效的控制煤矿生产中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通风安全需要长期的管理,并结合实际生产不断的完善。

矿井通风可以为煤矿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加工作效率,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想要做好煤矿通风安全工作,应对煤矿通风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矿井通风安全作业质量。

1 煤矿通风系统应具备的特点1.1 良好的稳定性煤矿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风格和数量等,这些因素对通风系统的性能都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破坏通风系统,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在对煤矿通风系统布置时应将可能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到,避免给通风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1.2 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矿井通风系统的用途就是将井下有害气体进行稀释,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使其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避免巷道内由于通风问题发生安全事故。

如果发生事故,通风系统可以调节巷道内的气流来防止事故的扩大,将事故的危害降低最低。

完善的通风系统可以保障煤矿井下作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保证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2.1 环境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1前言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陆续在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系统的装备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该技术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维护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系统的软件技术和功能、硬件及接口技术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传感器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2现状(1)发展过程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80年代初,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装备了部分煤矿;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出KJ2、KJ4、KJ8、KJ10、KJ13、KJ19、KJ38、KJ66、KJ75、KJ80、KJ92等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矿已大量使用。

实践表明,安全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局矿已作为一项重大安全装备。

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或者已淘汰、或者停产。

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已装备的系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无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系统面临更新改造的机遇。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主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又相继推出了KJ90、KJ95、KJ101、KJF2000、KJ4/KJ2000和KJG2000等监控系统,以及MSNM、WEBGIS等煤矿安全综合化和数字化网络监测管理系统。

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十二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

到来 自主机询 问之 后 , 及 时 把 所 接 收 到 的各 个 测 点 信号传 到监测 主 机 。 当要 控 制井 下 设 备 时 , 监 测 主
机把控制命令和分站 的巡检信号共 同传递到分站 , 再经 过分 站远 动开关 对设 备 进行控 制 。监测 主 机把
所接 收到 的实 时信 号 实 时 处 理 与存 盘 , 经 过本 机 的 大屏 幕 、 显示 器及 模 拟 盘 等各 种外 设 所 显 示 j 。其
总第 1 6 9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2 7 9 8 . 2 0 1 3 . 0 9 . 0 2 1
煤 矿 通 风 安 全 监 测 监 控 系 统 的 运 行 现 状 分 析
郭 英 飞 '
( 1 . 河 南理_ T - 大学, 河南 焦作 摘 4 5 4 0 0 3 ; 2 . 潞安环 能股份公司 常村煤矿 , 山西长 治 0 4 6 1 0 2 )
中图分类 号 : T P 2 7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5 — 2 7 9 8 ( 2 0 1 3 ) 0 9 — 0 0 4 8 0 2
1 煤矿通 风安全监 测监控系统运行原理
工作时, 监 测 主机不 断地 和各 个分 站进 行通信 , 各个分 站 不停将 所 接收 到 的各个传 感器 信 号实施 检
分, 尤其是高度架空的传输线路 , 即使传输线路使用 了屏 蔽 线缆并 且 也接 地 , 但 是 如 果 屏 蔽 效 果 达不 到 使 用要 求 , 接 地效 果不好 的情况 下 , 雷 电的能量 一旦 窜人 线 路 , 进 入运 行 的设 备 之 中 , 很容 易造 成 主机 以 及 井下设 备损 坏 , 情节 严重 的火 花外 泄 , 由电 火花而 引发瓦 斯 和煤尘 爆炸 事故 , 不可 小视 。 3 ) 煤 矿 监 测 系统 中 甲烷 传 感 器 普 遍 质 量 不 高, 校验 方法 落后 。传感 器是 煤 矿 安 全 监 测 控 制 系 统 的核 心组 成部 分 , 传感 器 的性 能 是 监 测 环 境 与 上 传 参数 准 确性 的保证 。我 国 目前使 用 的传感 器 主要

如何发挥好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作用.doc

如何发挥好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作用.doc

如何发挥好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作用 1目前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使用的现状目前虽有不少矿井都装备了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但很多都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矿井只重视对生产方面的监测而忽视对安全方面的监控。

其实,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关键的技术是对瓦斯的监测监控,矿井只要生产,就随时会有瓦斯产生,靠工人检测只能是间断性的,而矿井监控系统不仅能时时连续监测,还能对瓦斯超限信号及时进行报警和断电控制,对保证矿井安全起着人工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多数是因为领导对安全监控系统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造成瓦斯积聚没能及时进行断电控制而发生的。

因此,管好用好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有效预防瓦斯事故的关键。

2发挥安全监控系统作用的途径(1)要统一认识,正确评价安全监控系统。

人们在从事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自胜效应,一种是自败效应:如当前制定完生产计划之后,人们总是奔着这个计划指标想方设法去完成或超额完成,从而确保预定生产计划的实现,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即自胜效应;又如安全监控系统(如瓦斯超限)发出报警断电警告,人们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是没有发生事故。

看到的是为防范事故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或生产的暂时停顿,警告自动失效,即自败效应。

习惯上,人们总是容易接受自胜效应,而自败效应往往不以为然,不重视安全监控系统发出的警告。

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环境和生产过程发出的警告,对保障矿井安全和生产的组织、实施起着人工检查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产生自败效应的安全监控表面上看不到经济效益,实际上它为保证安全生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比生产的自胜效应更大,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之初就应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引此起涉及井下工作的所有职工对安全监控系统的重视和爱护。

对安全监控系统的正确评价,特别要在领导层中统一认识,通过正确评价,重视安全工作的自败效应,才能为管好用好安全监控系统奠定思想基础。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2-10-09T01:30:43.80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0期第5月作者:郭立冬[导读]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我国生产监测技术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郭立冬陕西建新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延安市 727300摘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我国生产监测技术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这就要求我国煤矿技术人员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煤矿监测技术,将国外先进理念融入其中,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于此,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的必要性煤矿开采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大部分煤矿都是井下作业,由此引发各种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矿的开采效率,甚至导致煤矿的停产。

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煤矿的不断开发,矿井中会不断产生瓦斯、一氧化碳等各种有毒气体,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也很大,导致矿井开采环境恶劣。

②虽然地下作业将配备通风系统,可以排放大部分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但一些大型煤矿会产生更多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

现有的通风系统不能快速有效地改善井下现场作业环境,长期积累的有害气体很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③地下采煤和运输设备的规模相对较大,这些大型设备往往附带一些监测设备,但这些系统的机器往往不能满足地下监测的具体需要,并且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不同机器的系统相互独立,因此无法汇总从监测中获得的信息。

如果井下设备发生故障,由于系统的限制,井上的操作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信息,也无法了解故障点和整机的运行状态,这严重降低了井下操作的效率,给设备的操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实时动态监控系统,随时监控井下工作环境和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收集相应的数据信息,为未来煤矿的整体数据集成提供数据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现状及建议
摘要为了确保煤矿生产中的通风安全,就应用了安全监测控制系统,但是从其运行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与完成之处。

本文从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煤矿实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
中图分类号td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222-02
1 煤矿通风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原理
工作之时,监测主机不断的和各个分站进行通信,各个分站接收到来自主机询问之后,及时把分站所接收各个测点信号传到监测主机,各个分站就不停将所接收到各个传感器信号实施检测处理与变换,主要包含模拟量、开关量及累计量,并且时刻等候检测主机发出询问,便于将所检测到参数传递到检测主机。

当要控制井下设备时,检测主机把控制命令和分站的巡检信号共同传递到分站,再经过分站进行远动开关对设备进行控制。

监测主机把所接收到实时信号实时处理与存盘,经过本机的大屏幕、显示器及模拟盘等各种外设所显示。

2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煤矿企业发展之关键是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随着监测系统的引进,煤矿的安全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善,然而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安全监测系统产品多样,厂家众多,各个厂家生产的监测产品参数不一,缺乏兼容性。

使得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维护,增容,升级带来困扰。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监控系统厂家都签有自己的专用通信网络,各个厂家的监控系统相互不兼容。

从而加大了煤矿企业的重复投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同时系统的维护更加艰难;
2)煤矿监测系统功能不健全。

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厂家把精力集中在监测能力和控制系统的使用性能开发方面。

对于煤矿企业不可预测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系统设计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就系统的本身设计来说,系统的自身保护就存在很大的缺陷,抗雷击能力不强,有的设备根本没有安装避雷设备,安装的也不符合要求。

当雷电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雷电击中通信传输线路中防雷能力较差的部分,尤其是高度架空的传输线路,即使传输线路使用了屏蔽线缆,并且也接地。

但是如果屏蔽效果达不到使用要求,接地效果不好的情况下,雷电的能量一旦窜入线路,进入运行的设备之中,很容易造成主机以及井下设备损坏,情节严重的火花外泄,由电火花而引发瓦斯和煤尘爆炸事故,不可小视;
3)煤矿监测系统中甲烷传感器普遍质量不高,校验方法落后。

传感器是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传感器的性能是监测环境与设备参数准确性的保证。

我国目前使用的传感器主要有
瓦斯,负压,风速,水仓水位,电压,电流,温度等模拟量传感器,以及机电设备状态,机电设备开停,风门开关状态等开关量传感器。

普通传感器基本能满足监测煤矿安全生产,但是存在使用寿命短,稳定性与可靠性有等加强,有些传感器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与其发达国家甲烷传感器相比,还存在以下缺点:
(1)抗冲击性差。

当矿井巷道大理瓦斯涌出时元件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在频繁的作用下,出现零点漂移现象,从而出现对甲烷的催化性能下降。

抗冲击性能差的同时元件的使用寿命与稳定性也低下;
(2)不具有抗毒性能。

由于煤矿进下含有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当大分大吸附在元件表面并与元件发生反应,阻止了甲烷气体与催化剂接触,从而元件感应的灵敏度下降;
(3)载体催化元件与元件不具有同步性,制作工艺不高。

由于甲烷,在国内现用的传感器一般采用载体催化远件,在矿井中除了含甲烷之外,还有许多具有可燃性与爆炸性气体,它们对以催化燃烧原理工作的传感器存在潜在的威胁,对于矿井瓦斯涌出埋下安全隐患。

一氧化碳等传感器不具有防水性,在井下维修使用的万用表,示波器等设备防爆性达不到使用条件,在矿井中采取矿井瓦斯气来监测监控系统甲烷传感器的标准调校气体,利用光学鉴确定标准。

4)缺乏对煤矿通风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对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工程的审核与验收没有按照严格的质量检查标准进行验
收,传感器的安装数量严重不足。

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护也不到位,对传感器的调校没有按相关规定进行,通常出现传感器误挂与混挂现象,厂家售后服务不及时,对出现问题的传感器不能及时维修等诸多问题;
5)缺乏系统专业维修维护人员。

从事煤矿安全监测维修的工作员不够专业,文化层次偏低,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3加强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议
为确保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建立健全煤矿的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势在必行,如何做好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标准。

制定煤矿企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对不规范的通信协议与传输设备物理层协议进行规范,解决重复购置问题。

为避免系统不兼容现象,建议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软件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方面广泛运用组态软件技术。

组态软件是通用型的监控软件,不需要任何语言与编程。

利用软件本身的工具便可自动生成通信,控制,储存,显示等多种功能的应用软件。

具有通用性,实用性以及维护方便等优点,从而有效避免不同监控设备之间系统不兼容现象;
2)加强煤矿监测系统安全。

当保护区与中心站的范围内,加装安全栅,利用安全栅缓解并吸收线路上的雷电能量,通过安全栅把雷电的瞬间电压电流限制在安全值之内,能有效的避免因雷电造成设备损坏;
3)提高传感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加大研究投入,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延长调校周期,设计传感器故障诊断软件。

配备瓦斯探头所需的标准小钢瓶,规范传感器标校工作;
4)加强安全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监控人员综合素质。

煤矿监测系统覆盖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机器设备,软硬件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与系统的升级改造等各个专业知识。

因此加强监湡控制系统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是煤矿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4 结论
总而言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还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只有结合实况采取合理改进措施,才能够确保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实现监测监控通风安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丰尚安.加强小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探讨[j].煤矿安全,2009(12).
[2]寇健利.中小型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配置及更新[j].山西煤炭,2010(3).
[3]抚顺煤科分院测控技术公司.煤矿安全仪器测控通信技术的研究与贡献[j].煤矿安全, 20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