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

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1.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

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具扶心阳的作用。

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2.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

3.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

4.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有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功效。

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

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5.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

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6.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此方专为失眠、烦躁而设。

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

方取“二仁”养心阴,合欢皮舒肝郁,取效要素是剂量,酸枣仁一般用量较大,只有“酸收”才能安神;若烦躁甚者,可加莲子心、焦栀子,以除心烦火郁。

7.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醒神汤)三味合力,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者。

8.茯苓、杏仁、甘草(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胸中气塞,短气”,三味合用,一渗湿,一宣肺,一缓急,对于湿浊痹阻心脉、肺失宣降、浊气上蒙所呈现的胸痹、短气、咳喘、眩晕等,颇为合拍,但要掌握舌象特点,即白滑腻苔为是。

9.元胡、金铃子、九香虫(加味金铃子散)金铃子散为金铃子、元胡,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方主治“热厥心痛”。

但用于心胃之痛,偏苦偏寒,加入一味咸温之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行气止痛之效,可防金铃子散之苦寒性;常用此三味治疗心绞痛,以及顽固性胃脘痛,止痛效果快是其特性。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组成
柴胡
原方证
补充方证
胸痛、肩紧
桂枝 干姜 栝蒌根 牡蛎 黄芩 炙甘草
形瘦,面暗无华
胸胁满,微结, 便溏,腹冷,不可冷食 小便不利,渴而
口疮,舌中少苔 不呕,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 失眠,泛酸
口苦口疮,小便黄,舌红
精神差,体弱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例(笔者医案)
• 徐某某,男,33岁。2009年10月21日初诊。 • 自诉:因工作压力大,失眠已五六年,入睡困难,有时整夜不寐,平

为何还配入辛温的川芎,利水的茯苓
补充方证
虚烦不得眠
枣仁
眩晕、心悸、舌胖
茯苓
酸枣汤
头痛、胸痛、 胃痛、腹痛
川芎
口渴、心烦、便干、舌 红、苔少、脉细数
知母
甘草
心悸、乏力
• 酸枣仁汤治疗冠心病例
• 林××,男,52岁。1958年11月初诊。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 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 ,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心悸,气短,不能久视,稍 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甚, 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
桂枝去芍药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太阳);猪肤汤《伤》 (少阴);大承气汤《金》(痉湿暍);桔梗汤《金》(肺痈);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金》(胸痹);厚朴大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金》(痰饮)
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太阳);附子粳米汤《金》(腹 满);苓桂术甘汤《金》(痰饮)
• 中医对应心系病证——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眩晕 、气喘、水肿……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方有哪些?
• 除仲景方外,历代沿用,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推崇 的成方均可称为“经方”,或称“经典名方”。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18页PPT文档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18页PPT文档
• 心阴虚:一般用生脉散为主方,心动过速可加玉竹、柏子 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1.5克(冲服)。
• 阴阳两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 用炙甘草汤
• 痰瘀闭阻:瘀证为主,一般用失笑散加冰片(蒲黄2份,丹参。 痰证为主时,温胆汤份量加倍,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 粉、栝蒌。
• 若卫阳不固,汗出如注,虽投参附、四逆而汗出仍不止者,重用黄芪, 并用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
• 若见心悸晕眩,颧红烦热,或见咳痰咯血,此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之证。常以生脉散加味,如加入沙参、玉竹、生地、女贞子、旱莲草、 仙鹤草之属,可用西洋参或红参参须。
• 在补气温阳中,可稍佐行气药,如枳壳、橘皮之类,使补而不滞。
• 若血脂高者,选加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布渣 叶。何首乌益阴养血,适用于偏阴虚者;草决明 能平肝,适用于兼高血压偏阳亢者;山楂、布渣 叶能活血消导,适用于兼痰瘀者。
• 若血压高者:加用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 等,气虚甚则重用黄芪。
• 若并有糖尿病者:可加山茱萸、桑螵蛸、粟米须、 淮山药等,淮山用量要大,一般在60-90克。
2.重视后天脾胃
• 邓老常借明代张景岳的话说明后天之本脾 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意义,“五脏中皆有脾 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故“善治 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 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3.痰瘀相关
• 邓老认为,痰与瘀同属津液的病变,二者异中有 同,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在二者之中, 邓老更重视因痰致瘀,这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尤 其是冠心病时可以看出。
• 常用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或五爪龙: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桃仁10 克,红花5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有时配少量桂枝、当归或枣仁。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

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全文)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灿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成为中医临床经典。

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仲景之书,集理法方药于―体,辨证论治,随证施治。

仲景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有是证用是药,添―证则添―药,减一证亦减―药,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特性和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系统思维,历代医家在临床中使用仲景方治病不但行之有效而且功效卓著,所以,仲景方虽历经一千七百多年而不衰,被誉为“经方之祖”。

王冰谓:“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用经方亦如此,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各种病证中运用自如,取得满意的效果。

综观古今医家巳积累了很多应用经方的经验,现结合切身体会,谈谈临床运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

1 照病证,选用经方张仲景《伤寒论》第十六条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指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

《伤寒论》在六经病各篇首都提出了辨本经病的主证,并根据主证确立主治方剂。

如太阳病的主证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临床中若有上述主证之病,且其脉浮紧,无汗者,则为太阳表实证,可用麻黄汤治之;若其脉浮缓,自汗出者,则为太阳表虚证,可用桂枝汤治之。

又如阳明病痞、满、燥、实俱全,甚则潮热谵语者,此为阳明胃家实,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又如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者,为少阳病主证,临床中但见一证,即可用小柴胡汤治之。

《伤寒论》除了六经病主证主方外,其余每―汤方都有若干条文叙证,在临床中必须抓主要的典型的证候特征,并符合其辨证之病机,就可以应用某方。

还有针对某些特定的病证的汤方,在临床中其主证和病机相符,即可应用。

如炙甘草汤,其主证是“心动悸,脉结代”,临床中凡心律不齐,自觉心悸为主证,辨证为心阴阳两虚者皆可选用此方,据临床报导,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疗效。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_张艳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_张艳

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体会张艳1,赵殿臣2,刘晓蕾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源自《内经》,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了脏腑的生理特性,因此气机升降失调是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大法。

心血管疾病多以“心主血脉”、“心主神志”改变为主,是气机升降失调的具体临床表现。

临床应用调理气机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调理气机经方以辛开苦降为法,有调理脾胃,调理肝胆,调理心肺等。

在心血管病应用中,调理气机是治疗大法。

气机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气机通畅,血脉得行,心病可治。

关键词:气机升降;心血管病中图分类号:R714.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027-02Dis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with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ZHANG Yan 1,ZHAO Dian-chen 2,LIU Xiao-lei 2(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 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Abstract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ory of Qi from Neijing.is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TCM theory of lifting ,Qi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theory.The Qi activities embody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 the visceral disorders are all disease of Qi re-cuper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oney -raising.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heart blood and mind are chan-ging volunteers and the specific clinical disorder Qi.Our clinical application by prescription qi recuperation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ten made apparent curative effect.Regulate Qi in the open bitter drop for Michael essien ,spleen and stomach ,regulating courage ,recuperate recuperates cardiopulmonary etc.Heart diseases ,regulate qi is applied in treatment.Qi i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f qi ,blood flow ,and anxiety to cure.Key words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Cardiovascular diseases收稿日期:2010-09-23作者简介:张艳(1960-),女,辽宁丹东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

中医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中医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影响临床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都会影响经方药物的 应用效果。
医生因素
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水平对经方药物的应用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医生需要准确辨证施治,合理选用经方药物。
药物因素
经方药物的质量、剂量、用法等也会影响其应用效果。需要确保药 材质量,合理配伍,遵循规范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不同病程的效果评估
急性期
在心血管疾病急性期,中医经方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恶 化,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缓解期
在心血管疾病缓解期,中医经方能够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并改 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康复期
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期,中医经方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机体免 疫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安全性评估
无明显毒副作用
中医经方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历史渊源
中医经方起源于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理论基础
中医经方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为经方的组方和 用药提供了指导原则。同时,中医经方还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相关性分析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经方治疗 心血管疾病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
病情等因素的相关性。
组间比较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 组别患者疗效的差异,分析经方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优势。
生存分析
对于长期随访的患者数据,可以采用 生存分析方法,评估经方治疗心血管 疾病的长期疗效和预后。
PART 05
血液生化指标
检测血脂、血糖、血压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估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控制。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

【仲景名方】经方治疗心血管病经方古籍讲述经典的故事......由于现代生活的紧张繁忙、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饮食结构的不断精细油腻,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长迅速,致死率高,不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动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或心律失常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因此,值得我们去钻研探讨,并加以发掘提高。

现釆用经方治心血管病,结合一些名家学者的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简述如下,还望专家学者斧正。

1苓桂术甘汤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而《伤寒明理论》则直接指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二者停饮也。

”从病因病机上分析,心主血,脾统血,心血供养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运正常,心血供给充盈。

若药物所伤,或久病失调,脾阳虚衰,生化不足,气血乏源,心血不足,推动无力,则血流缓慢而成;脾阳虚则运化无力,痰饮水湿内留,循经上逆,则心下逆满,呼吸频促,心动悸,眩晕等症层出不穷。

再从现代研究的角度上看,痰瘀证冠心病患者其病情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当于中医之痰症,痰浊闭阻,瘀血阻滞,痰重则瘀重,瘀重则痰重,即狭窄程度越重痰瘀证越重。

其临床症状是心悸,气短,多痰,痰色白而清稀,眩晕,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由于心脾阳虚,痰饮水湿上逆所引起,治疗就选用健脾利水的苓桂术甘汤。

从方药配伍上推敲,方中茯苓与白术配伍,二药都能健脾补中、利水祛湿,但二药有不同的特点,而茯苓的功用还有三:(1)宁心安神,“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神农本草经校注》),茯苓善治心神不宁等症,《药性论》有“善安心神”;(2)化痰袪湿,“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1、病因辨析
1.1 病因分类
1.2 病因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1.3 病情询问和观察
1.4 病因辨析的注意事项
2、辨证施治
2.1 中医辨证分型
2.2 中医辨证方法和技巧
2.3 经方的选择原则
2.4 经方的配伍规律
2.5 经方的剂量和用法
2.6 经方的疗程和调理
3、方证辨析
3.1 辨析方证的意义和方法
3.2 方证的分类和辨析要点
3.3 方证辨析的临床应用
3.4 方证辨析的常见错误
4、治则研究
4.1 治则的理论基础
4.2 治则的应用原则
4.3 治则的分类和辨析
4.4 治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5、方剂研究
5.1 基础方剂的认识和应用
5.2 经典方剂的使用和调配
5.3 方剂的设计和改良原则
5.4 方剂的疗效评估和优化
6、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6.1 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整理
6.2 疑难杂症病例的分析和解决6.3 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7、经方应用的现代研究
7.1 经典经方的药物研究
7.2 经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7.3 经方的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价
7.4 经方应用的现代解释和发展
附件:
1、病因辨析表格
2、方证辨析案例分析表格
3、方剂研究数据统计表
4、经典方剂配方表
5、临床病例收集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法律文件
2、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
3、药品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法律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不得卧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肺痈)
肺胀,喘,目如脱状 越婢加半夏汤《金》(肺痿)
肺胀,烦躁而喘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肺痿)
喘息咳唾
栝楼薤白白酒汤《金》(胸痹)
喘满,面色黎黑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痰饮)
喘而头痛
竹叶汤《金》(妇人产后)
烦喘
竹皮大丸加柏实《金》(妇人产后)
• 后世常用经典方


提示
考虑的方
平素多汗
易伤心气、心阴
桂枝甘草汤、生脉饮、炙甘草汤、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人参汤、人参养荣汤
平素少汗
气郁痰阻、血瘀
栝楼类、温胆、橘枳姜汤、桂姜枳汤、 血府
舌脉
舌脉 舌胖暗 舌淡胖 舌嫩红 舌尖红 苔厚腻 脉细弱 脉细数结代 寸口脉沉迟
提示 胸阳不足 心气不足 气血不足 心火偏亢 痰气交阻 气血不足 气阴两亏 胸阳不展
三、如何选准用好心血管病相关经方?
(一)紧扣心的生理特征
• 心主血脉,心藏神 • 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在体合脉 • 重点观察——面色、出汗、舌、脉
面色
面色
灰暗 苍白 黄暗 黄肿 唇红 紫暗
提示
阳气已伤 气虚 痰湿 痰饮 心火 瘀血
考虑的方
桂枝类、附子类、乌头类 人参类 半夏、栝楼类 茯苓类 黄连类、栀子类 血府等
(四)以药测症
[方法]
从已知的药物作用
推测可能存在的症状体征。
考虑的方 桂枝类、附子类 人参汤 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黄连类 温胆汤 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炙甘草汤 栝楼类
(二)了解生活习惯,发现诱因与病机
诱因
病机
考虑的方
主动或被动晚睡 伤肝血致心血虚 炙甘草汤、血府变方
过食肥厚油腻 脾胃食积生痰 保和丸(案例)
暴惊或久郁抑 心胆气虚
温胆汤、半夏厚朴汤、越鞠丸
(三)以症选方
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柴胡去芩加茯苓汤《伤》(太阳);茯苓 甘草汤《伤》(厥阴);半夏麻黄丸《金》(惊悸)
四逆散加桂枝《伤》(太阳)、理中丸加茯苓《伤》(霍乱);小 建中汤、炙甘草汤《金》(血痹)、千金三黄汤加牡蛎《金》(中 风)
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痰饮)
症状(心胸)
29方(来源)
胸满
胸胁满 (苦、逆、支) 胸中痛
心血管病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
问题:
一、西医心血管病对应中医哪些病证?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典名方有哪些? 三、如何选准用好经方(思路与方法)?
一、西医心血管病对应中医哪些病证?
• 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慢 性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心 肌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 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脂血症、先天性心脏血 管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桂枝去芍药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太阳);猪肤汤《伤》 (少阴);大承气汤《金》(痉湿暍);桔梗汤《金》(肺痈);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金》(胸痹);厚朴大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金》(痰饮)
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太阳);附子粳米汤《金》(腹 满);苓桂术甘汤《金》(痰饮)
调胃承气汤《伤》(太阳);十枣汤《金》(痰饮);桂枝加黄芪汤《金》(水气)
胸背痛
栝楼薤白白酒汤《金》(胸痹)
心痛彻背
栝楼薤白半夏汤《金》(胸痹)
胸痹缓急
薏苡附子散《金》(胸痹)
心痛
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金》(胸痹)
心中痞,心悬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胸痹)
心胸中大寒痛 大建中汤《金》(腹满)
胸中窒
• 心悸——炙甘草汤、温胆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茯苓甘草汤 • 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血府 • 胸闷——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橘枳姜汤、桂姜枳汤 • 胸胁满——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 不眠——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干姜附子汤、五苓散 • 喘——木防己汤、肾气丸、葶苈大枣泻肺汤、越婢加半夏汤
症状(喘)
15方(来源)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伤》(太阳)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葛根芩连汤《伤》(太阳);麻杏甘石汤《伤》(太阳)
汗出身重,喘
防己黄芪加麻黄汤《金》(痉湿暍)
无汗而喘
麻黄汤《伤》(太阳)
喘而胸满
麻黄汤《伤》(太阳)
பைடு நூலகம்
腹满而喘
大承气汤《伤》(阳明)
喘冒不能卧
大承气汤《伤》(阳明)
• 参附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归脾汤、朱砂安神 丸、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血府逐瘀汤、温胆 汤、黄连温胆汤、左归饮、右归饮、麝香保心丸、 丹参滴丸、冠心Ⅰ号(丹、赤、川、红、降)……
• 提示治疗心血管病的重点药与方:
• 甘草——炙甘草汤(生脉饮)——悸 • 人参——人参汤(理中汤)——悸 • 桂枝——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悸、痛 • 附子——真武汤(薏苡附子散)——悸、痛 • 黄连——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悸、不眠 • 栝楼——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心胸痛、闷 • 枳实——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桂枳姜汤)——胸满、闷 • 半夏——温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悸、不眠 • 茯苓——茯苓杏仁汤(苓桂术甘汤)——悸 • 柴胡——四逆散(血府逐瘀汤)——胸满、闷
• 中医对应心系病证——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眩晕 、气喘、水肿……
二、心血管病常用的经方有哪些?
• 除仲景方外,历代沿用,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推崇 的成方均可称为“经方”,或称“经典名方”。
仲景心病相关方
症状(悸)
11方(来源)
心动悸 心中悸 心下悸

炙甘草汤《伤》(太阳)
小建中汤《伤》(太阳)
栀子豉汤《伤》(太阳)
胸中痞硬
瓜蒂散《伤》(太阳)
胸中气塞
茯苓杏仁汤、橘枳姜汤《金》(胸痹)
症状(不眠不卧)
17方(来源)
烦躁不得眠 虚烦不得眠
干姜附子汤、五苓散《伤》(太阳)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伤》(太阳);酸 枣仁汤《金》(血痹)
心中烦不得卧(眠) 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伤》(少阴)
卧起不安 起卧不安 喘冒不能卧 但坐不得眠 喘不得卧 不得卧 咳逆倚息不得卧 烦满不得卧 烦热不得卧
栀子厚朴豉汤《伤》(太阳) 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伤》(太阳) 大承气汤《伤》(阳明) 皂荚圆《金》(肺萎)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肺痈) 栝楼薤白半夏汤《金》(胸痹) 小青龙汤《金》(痰饮) 枳实芍药散《金》(妇人产后) 肾气丸《金》(妇人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