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键入文档标题]Administrator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
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概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
世界粮食安全的起因始于1972~1974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高级别工作组2009年1月底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之际,潘基文秘书长及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联合发表文章指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要实现粮食安全,必须确保最贫困的人口有饭可吃,也必须致力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支持农业生产和贸易。
2009年7月10日在意大利闭幕的G8峰会所通过的《拉奎拉粮食问题共同声明》再一次在全球拉响了粮食安全的警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国际粮食形势的复杂化,使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了新风险,调控国内粮食市场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形势更严峻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粮食安全1.1 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为17%~18%(安全临界点),但这一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粮食消费、居民营养与健康以及粮食安全的实际状况。
中国粮食安全标准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标准问题探讨摘要:首先在粮食概念界定上应与国际通用概念接轨。
其理由: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大豆和薯类没当作主食,而当油料、饲料、蔬菜,要实事求是;二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粮食”和谷物是一个内涵,未包括大豆和薯类,只是目前的统计造成混乱;三是目前中国的粮食统计与国际通用“谷物”之间内涵不一致,无意夸大中国的粮食产量,影响数据准确性、可比性,影响科学决策。
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问题,最初是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当时世界各国的灾害粮食短缺,人口猛增至40亿,推动粮价成倍上涨,供求矛盾尖锐,发达国家借机争夺、垄断、控制,出现二战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于是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各国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后1990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大会等共同参与补充内容,经过20年的研究和实践,1996年对“粮食安全”概念作出新的归纳,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能实现了粮食安全”。
这个定义,从横向分析还是纵向分析,是比较全面的,准确的,要求也很高。
但按一个国家角度,必须结合国情研究自己的粮食安全标准。
中国的“粮食安全”内涵概括起来有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方面,粮食国内自给程度、粮食的库存率、买得起粮食的居民收入、保护生态、保证营养卫生安全五个方面的内容。
确定标准要有依据,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不同阶段的需求;要考虑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人口城乡结构变化;要考虑城乡消费结构变化;要充分考虑资源允许程度和科技支撑的可能性;要考虑政策和法律约束提供潜力的可能等。
中国粮食安全数量标准应以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确定,这是核心指标。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四个不同阶段有四个不同标准:第一个粮食安全线是生存标准,即人均占有粮250公斤左右;第二个粮食安全线是温饱标准,即人均占有粮食在350公斤左右;第三个粮食安全线小康标准,即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左右;第四个粮食安全线叫富裕标准,即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以上。
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 2 0 1 4 / , ' 3
中 国 粮食进出 口 现 状及面临的主 要问 题分 析
◎王 溶 花
摘
陈玮玲
要 :2 0 1 2 年 ,中国四大主要粮食 品种进 出口均进入 贸易逆差状 态,引起 了学者们对 中国粮食进 口规模及结构的 高度
关注。本 文结合 中国农业部及联合 国所公布 的数据 ,分析 了中国粮食进 出口规模及结构 ,认 为中国粮食进 出口所 面临粮食 出 口比较优 势下降 、粮食进 口需求 大、贸易结构 不合理 等问题 ,并从政府层面 、产业层 面和企业层 面提 出了促进 中国粮食进 出 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 进 出口 规模 结构
0 %以上 。如 B图所示 ,中国主要从美 国 、东盟 、印度 进 从 进 口结构看 ,大豆是 中国最 主要的进 口粮食 品种 ,其 达 9
次是玉米 、小麦和稻 米 。近 6 年 来 ,大豆进 口持续增加 ,占 口玉米 ,自美国进 口量始终 较大 ,自东盟进 口量波动 明显 。 中国粮 食进 口比重 稳坐 8 0 %以上 ,2 0 1 2 年达 3 4 9 . 8 9 亿 美元 , 如 C图所 示 ,东盟 是 中国稻 米 进 口第一 大 来源 地 ,占据 了 g %左右 的比重 ,但 2 0 1 2 年 中国从 巴基斯坦进 口粮食激增至 远 超谷物类粮食进 口总额 。同时 ,随着近年来生物燃 料的兴 9 6 9 亿美 元 ,占比 2 3 8 8 %。如 D图所示 ,美国和 巴西几乎 垄 起 ,国 内玉米 需求迅速 增加 ,玉 米进 口量也 随之 翻倍增 长 , 2 已由 2 0 1 1 年 的5 . 7 8 亿 美元增至 2 0 1 2 年的 l 6 8 9 亿 美元 ,占粮食 断了 中国大 豆进 口 ,自阿根廷的大豆进 口呈下降趋势 。整体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解决问题建议

Abstract:“Food securi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otal quantity,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from two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in supply and the trend of grain demand.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solve food safety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ensure that China's food security must be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to increase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摘 要:“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的关注。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粮食供给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说明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 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Modern Food 行业综述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
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因素从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3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长65亿公斤,年均增长1.3%。
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表现在:(1)耕地锐减。
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
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
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东部减少一亩地的产量,西部新开两亩地也补不回来。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4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增加。
(2)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麦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带有革命性的增产品种,缺少增产效果显著的成熟配套技术。
农业科研缺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的平台,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研究重复、形不成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科技需求。
我国的粮食够吃吗?(数据分析看中国的口粮问题)

饮食多样 主食减少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蔬菜、豆制品种类增加,在日常 饮食中占比加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日常的主食消费量逐年减少。
4
平均每人每天吃掉大约
7两左右
粮食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数据,可以折算每人每年消耗包括稻谷、小 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254.4斤,进一步折算每人每天大约吃掉7两 左右的粮食。
我国的粮食够吃吗?
数据分析看中国的口粮问题
1
粮食
的
统计概念
国家在统计粮食产量的时 候,有个概念叫“原粮”,也 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粮食,如 没有碾成米的稻谷,没有磨成 面粉的小麦等。
原粮分为谷物(包括稻谷、 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
2
每个人每年 能吃掉
多少粮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至2018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肉禽蛋奶供应充足,全 国居民粮食(原粮)人均年消费量逐年小幅下降,从2013年的148.7公斤/人·年降低至2018年的 127.2公斤/人·年,6年时间减少了21.5公斤。
8
按照现在我国的粮食产能,我国的城乡居民口粮是充足的!
>
人均粮食产量 944斤(472公斤)
远远大于
人均粮食消费量 254.4斤
9
换个思路, 看看全国每年需要多少口粮?
我们知道了每人每年需要的口粮小于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初 步得出口粮无忧的结论。但,也会有人说,我们很多人每天的主 食是米和面,不包括玉米、豆类和薯类。
知道了粮食年总产量,那么每 年有多少人口消耗这些粮食呢?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末全国 总人口为13.6亿,至2018年末人口 增加至13.9亿,增加了3466万人, 增加了2.5%,平均每年净增600700万人。
中国粮食安全重点问题的现实审视及对策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重点问题的现实审视及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现实审视 (3)1. 粮食生产现状 (4)1.1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4)1.2 粮食产量与增长趋势 (6)2. 粮食消费现状及趋势预测 (7)2.1 粮食消费需求变化 (8)2.2 粮食消费趋势预测 (10)3. 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1)3.1 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12)3.2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 (13)三、中国粮食安全重点问题分析 (14)1. 粮食生产能力制约因素 (16)1.1 自然条件与资源限制 (17)1.2 农业技术与应用水平 (18)2. 粮食流通体系问题 (19)2.1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不足 (20)2.2 粮食流通效率不高 (21)3. 粮食储备与应急管理问题 (22)3.1 粮食储备机制不健全 (23)3.2 应急供应能力有待提高 (24)四、对策与建议研究 (25)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策略 (26)1.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7)1.2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28)2.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措施 (30)2.1 加强粮食市场建设与管理 (31)2.2 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与降低损耗率途径探讨 (32)一、内容概要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对中国当前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包括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及消费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阐述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国内外粮食市场波动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重点问题探讨:针对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如耕地资源紧张、粮食生产结构失衡、粮食供应链脆弱等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现实对策探讨:在深入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重点问题的现实对策,包括加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储备效率、优化粮食流通体系、促进粮食消费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同时明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成栽培技术
E 、力促全过程机械化是提高粮食单 产的保障。 把农民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的 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必须实现粮食作物 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机使用 效率、农机化作业率和粮食作物脱粒率, 综合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全过程机械化
绷紧粮食安全的约束红线
在我国粮食安全系统中,有三条约束 红线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一是耕地红线,我国耕地红线是18 亿亩,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确立各级政府 的保护任务和保护责任尚需进一步加强;
3 健全多层次粮食稳产增产的财政 支撑体系
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必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粮食科技 的积极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 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4.探索建立稳健的粮食价格不断 增长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粮食生 产仍是农民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生产生活 的基础和增收的主要渠道,粮食价格的高 低以及粮价的增速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的积 极性,更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 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5 确保粮食安全尚需管理制度创新 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两次 大的飞跃,突出表现在以 下两个时间节点上,即 1983年与1984年之交和 2003年与2004年之交。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元月
玉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 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 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 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 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 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
水稻居第三位。
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
现在世界上 有10亿人挨饿, 他们中多数是妇 女和儿童,世界 上每6秒钟就有 一个儿童饿死。
A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是提高粮食 单产的前提。 要着眼于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便于田间农事作业,利于提高水资源等 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以沟渠田林 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要实施或扩大实施高标 准农田建设工程。
农田基础建设
B 、注重耕地质量培养是提高粮食单 产的基础。 要针对全国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是十 等和生产能力大于亩产1000公斤的优质 耕地仅占6%的现实,要下大力气开展耕 地质量培肥工作,促进中低产田向高产 田转化,同时要防止土壤被污染、沙化 和自然灾害损毁。
1.建立以县(市)为单位粮食 安全预警机制
粮食生产的重点在县 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县 (市)级。要依据科学的 评判标准,合理建立县级 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制定 相应的应急预案。
2 进一步完善地方首长抓粮食生 产的责任制
粮食生产即“米袋子”实行省长负 责制,更需要县(市)长直接抓,要进一 步完善地方首长抓粮食生产的责任制,分 担国家粮食和粮食生产安全义务。要以县 域粮食生产为单位,强化责任意识,实现 分类管理。
水稻
水稻的主要生产国 是中国、印度、日本、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 亚、泰国和缅甸。其 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 巴西、韩国、菲律宾 和美国等。
小麦
种植小麦的国家 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 在中国、印度、美国、 俄罗斯、加拿大、澳大 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 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 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 吨的国家,其次是印度、 美国和俄罗斯。
耕地质量培养
C 、培育良种优化布局是提高粮食 单产的关键。 要以高产为主玫目标,采取多种育 种方法,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良 种,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和销售的全过 程监管,努力扩大水稻、玉米等优势高 产作物的种植比重,重视粳稻生产和超 级杂交稻推广。
良种优化布局
D 、创新集成栽培技术是提高粮食单 产的核心。 培育良种提供了作物高产优质 的可能,栽培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加快粮 食作物栽培技术创新、优化、集成和推广, 同时探讨和推广秋粮偏迟熟性作物北移、 夏粮偏冬性作物南移的栽培技术,并组织 抗旱、耐盐、避灾等高产栽培技术攻关和 示范推广应用。
粮食产业环境
耕地红线
粮食生产
总产红线 粮食储备 储备红线 粮食消费
图1 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示意图
上图中除了生产、储备 和消费三部分外,框架之外 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 括法律、法规、政策、财税、 金融、物价等诸多方面的制 度或要求,统称粮食产业环 境,以虚线框之,这就构成 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安全系统。
中国粮食安全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 两年,粮食不仅作为影响国民 生存的经济资源,更是作为影 响一国政治的战略资源而受到 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粮食安 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中国,粮食供求平 衡是脆弱的、强制性的, 粮食安全总体上是紧平衡, 有的年份是欠平衡。我国 粮食安全强调的是粮食自 给,更多地是强调口粮自 给,特别是稻米消费自给。
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农业措施
粮食生产是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生产, 其单产的形成受众多因素影响。除需要 考虑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因素外,必须 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综合农业措施,高 效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因时因 作物提高粮食单产。农业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注重耕地质量培养、 培育良种优化布局、创新集成栽培技术 和力促全过程机械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粮食比子弹重要” 是朝 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首次 言论。在强调恢复经济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时,金 正恩表示:“过去可以没有粮 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 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 有粮食。”
中 国粮食系统
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 消费问题。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 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粮食生产 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 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 题的核心。任何环节影响到粮食消费均会 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轻者影响到民众生活 和经济发展,重者则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 国家安全。
全世界 挨饿的人中 有2/3生活 在印度、刚 果、孟加拉 国、印尼和 埃塞俄比亚 等非洲国家。
非洲是一个缺粮 的大陆 ,约有4/5 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 能自给,上亿人营养 不良,几千万人在忍 饥挨饿。
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
世界粮食生产、 贸易、消费的严重不 平衡导致缺粮。 A 、在宏观方面: a、区域人口增 长过快,导致粮食供 不应求。
稻
麦
玉米Biblioteka 大 豆马铃薯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
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 ;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 ; 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 ; 西欧:法国小麦 ; 北非:埃及水稻; 澳洲:澳大利亚小麦 ; 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 拉美:墨西哥玉米 ,巴西水稻、小麦。
在这个系统的示意图
中,有三条约束线要引起
高度重视,即耕地面积最 低量约束线、粮食生产总 量最低量约束线和粮食安 全储备最低量约束线,简 称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 总产红线和储备红线。
中国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总产变化趋势的研判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现将我国1950-2009 年的粮食总产(万吨/年)汇总于表1。
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 径: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 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 产能力。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 两条路径: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 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综上所述,在促使我国粮食数量增加 的宏观路径中,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 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难度加 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小、可靠性差等。 所以,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 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 能力。简言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 出路在于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粮食问题
粮食,也称谷物,指可供食用的植物 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 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 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 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 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 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 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 (维基百科)
其二是总产 红线,因人均消费 粮食数量包含的内 容不同,故其值估 算有异,如以人均 消费口粮、饲料粮、 工业原料粮合计为390公斤计算,则13亿人口的 总产红线为50700万吨;
其三是储备红线,同样,储备红 线因总产红线的计算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按人均年消费口粮183公斤计算,则我 国中央后备储备红线为5400-5700万吨,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粮食储备总量约为此 数的三倍。
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 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 比一(45:15=3:1);变化趋势是不增则 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 恢复期。分析还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 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 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自然灾害频发
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
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 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 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 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 等, 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 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 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b 、政局 动荡不稳,风 云多变,战争、 内乱时有发生, 准殖民统治仍 在继续。
C、 国际粮食 贸易大鳄对市场 的垄断,造成价 格预期恐慌。
d、工业原料与人口争夺粮食,特别是发 达国家开发生物燃油,加剧了粮食消耗。
B、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 a、政府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 ,农民 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发展缓慢; b、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粮食产 量低而不稳; c、全球变暖 、局部自然灾害等气候 因素影响,导致减产; d、因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类和奶 类少,增加了粮食消费量。